媽媽們經常會在一起交流寶寶的性格和行為,有的媽媽說「我的寶寶很外向,不論看見誰都特別高興,笑嘻嘻地讓別人抱」;也有的媽媽說「我的寶寶怕生得厲害,看見生人就哭,愁死了」。
這麼看來,認生、怕生的寶寶似乎不容易與人交往,而性格外向的寶寶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真的如此嗎?
為什麼有的寶寶不認生?
有的媽媽會說:「為什麼我的寶寶和鄰居家寶寶差不多大,可他的寶寶就一點都不認生呢?」其實,這種看起來不認生的寶寶又可以被分為兩種。
有的寶寶適應能力很強,這更多出現在那些經常外出、經常接觸陌生人、經常更換生活環境的寶寶身上,這類寶寶已經適應並接受了「我身邊的人會經常變」這一點,所以造就了寶寶很強的適應能力。
有的寶寶看起來「不認生」,其實是因為寶寶的認生反應不明顯、存在時間短,大人沒有及時發現,所以被忽略了。
這類寶寶在接觸陌生人時可能僅僅表現為多看一看、愣愣神、想一想,然後就會喜笑顏開地和別人玩在一起了,所以從表面上看寶寶似乎「一點不認生」。
認生好還是不認生好?
專家認為,雖然不認生的寶寶更活潑開朗,但是媽媽也有自己的擔心——看見誰都笑嘻嘻的,被壞人帶跑了怎麼辦?
寶寶出現「陌生人焦慮」確實能夠起到一定的自我保護作用,當寶寶在接觸陌生人時如果大哭大叫,能夠有效引起媽媽或看護人的注意,這是「認生」的積極之處。
對缺乏或已經度過「陌生人焦慮」的寶寶來說,他的適應及社交能力更強,但不能僅僅以此就斷定寶寶缺乏自我保護的能力。一般說來,寶寶要在3歲以後才會逐漸建立安全及自我保護意識,在此之前家長的看護還是最重要的。
如何科學糾正寶寶認生?
專家認為,在寶寶出現認生、怕生情況時,媽媽不要強迫寶寶。這時的寶寶大多會扭頭背對陌生人,表現出對媽媽很強的依戀。
例如,媽媽可以輕拍寶寶的後背,溫柔地告訴寶寶「不怕,媽媽在,這是張阿姨,很喜歡妞妞所以想和妞妞玩」。
媽媽不要礙於情面而將認生的寶寶硬塞進陌生人懷中,這會加重寶寶的反抗和哭鬧。待寶寶逐漸平靜、願意接受陌生人時,會自動將身體轉向他並張開胳膊示意「可以抱抱我」,這時媽媽再允許陌生人接觸寶寶。
此外,對於家長來說,榜樣的力量是強大的。內向的媽媽很少會有十分外向的寶寶,要知道,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待人接物的能力也是其中之一。
當大家一起交流互動時,如果媽媽只是抱著寶寶坐在一旁默不出聲,寶寶看在眼裡記在心間,日後也可能成長為一個內斂安靜的人,媽媽不妨大方地將寶寶介紹給大家,與寶寶一起積極地參與互動。有些寶寶雖然可能天生性格內斂,但如果媽媽正確引導的話,也會變得外向開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