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翻譯第三人與第三者

2020-12-12 新東方網
 

  眾所周知,法律上的「第三人」其英語譯名不是「the third person」而是「the third party」。那麼,現代「法制文學」下「第三者文學」分支中的主人公(當然還有主人婆)即「第三者」,該怎樣用英語表達呢?

  有同志也把上述「第三者」譯成「the third party」了。但那樣譯是不貼切的,因為「第三人」大於而不等於「第三者」,或者說「第三者」是「第三人」屬下的具體的、特殊的個體。

  因此,就下決心睜大眼睛,從英語原作中去尋覓「第三者」的表達法。結果總算找到了——『the third man』。可惜沒有把它記下來存檔歸案,因此也就沒有書面材料為此作證。前幾天又看到了「第三者」的英語表達法——「the other woman」。這回,接受了前此的教訓,就不厭其煩,把上下文一古腦兒全都照錄不誤。謹轉抄如下,以饗讀者:

  She also has a married lover, which makes her the portly of The New Other Woman...

  Richardson, 47, a professor at his State University, is married and says she has never served as anyone's Other Woman, old model or new.

  In general, she found, the Other Woman, of today is her pursuing a promising career or trying to get past the turmoil of a divorce.

  Richardson found that this happed even to veteran Other Women on their third or fourth affair. The single woman who falls in 1ove with a married man often creates a private culture of Shared jokes "mouthiversaris," and a scrapbook or photo album that takes on a "semi-sacred" character by affirming a relationship that cannot be made public.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number of Other Women 1ikely to keep rising.

  As women enter the work force they have more opportunities for affairs and as they get older, there are fewer marriageable men—the age group 40 to 44 contains 233 single women  for every 100 single men. But the new Other Women seem to be just as disenchanted with their married men as the old Other Women. Richardson says that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ose she interviewed said they would not advise any woman to get involved with a married man.

  —Time, January 20, 1986, p. 42

  由此可見,把「第三者」譯成「the other woman」是有英語實踐根據的。但是,有一點必須注意——否則要犯大錯誤。因為婦女半邊天,在第三者中婦女充其量也不過半數,要是把「第三者」一律譯成「the other woman」豈不是往女同胞臉上抹黑。故曰:「第三者」的英語譯為「the other (wo)man」。

相關焦點

  • 法律英語:第三人與第三者
    那麼,現代「法制文學」下「第三者文學」分支中的主人公(當然還有主人婆)即「第三者」,該怎樣用英語表達呢?   有同志也把上述「第三者」譯成「the third party」了。但那樣譯是不貼切的,因為「第三人」大於而不等於「第三者」,或者說「第三者」是「第三人」屬下的具體的、特殊的個體。   因此,就下決心睜大眼睛,從英語原作中去尋覓「第三者」的表達法。
  • 婚姻中怎樣向「第三者」追償與追責?
    「第三者」侵害他人婚姻的現象愈演愈烈,不但給他人的婚姻造成了不幸,也帶來了很多嚴重的附隨後果,因此要求在婚姻法中建立第三者責任制度的呼聲愈來愈高對於什麼是「第三者」,目前的立法中沒有明確的規定。我國執法意義上的定性,「第三者」主要是指破壞他人婚姻家庭的第三人,由於過錯而與有配偶者進行性行為,侵害了對方的配偶的合法權益,且造成了損害後果的人。
  • 第三者強制險賠償標準是怎樣的
    依據法律的規定,車主在購買汽車的時候要購買法律規定的保險,購買保險的目的是出現交通事故的時候,可以由保險公司進行賠償,第三者責任強制險賠償只是一個基本的保障,車友可以補充購買商業車險,獲得更高水平保險保障。那麼,第三者強制險賠償標準是怎樣的?接下來由小...
  • 經典導學|第三人效果及其在網絡傳播中的特性
    該事件成為第三者效果提出的由頭,並啟發美國傳播學者戴維森提出了第三者效果理論。當時,戴維森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新聞學和社會學教授,在第三者效果概念提出之前,他曾對此做過多次實驗。第一次實驗是在1978年,地點為戴維森所在的哥倫比亞大學。實驗內容是讓人們回答競選宣傳對紐約人以及對自己的投票有何影響,目的是考察第三者效果的可行性。
  • 第三者責任險賠償範圍是怎樣的?流程怎麼走
    但是汽車保險也是分很多種類的,第三者責任保險就是其中一種。接下來由小編帶大家了解第三者責任險賠償範圍是怎樣的?流程怎麼走的有關內容,希望能給您提供幫助。一、第三者責任險賠償範圍是怎樣的?流程怎麼走?範圍:1、被保險人或其允許的駕駛人在使用保險車輛過程中發生意外事故,致使第三者遭受人身傷亡或財產直接損毀,依法應當由被保險人承擔的經濟賠償責任,保險人依照《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和保險合同的規定負責賠償。但因事故產生的善後工作,保險人不負責處理。
  • 公司人格否認案中怎樣確定被告與第三人?
    前三個視頻,講了在公司人格否認案中如何認定公司與股東人格混同、股東對公司進行過度支配與控制、資本顯著不足三種情形,這一講講一下在公司人格否認案中怎樣確定被告或第三人。根據《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2019年11月14日發布)第13條的規定,需按下列要求確定被告或第三人:(1)債權人對債務人公司享有的債權已經由生效裁判確認,其另行提起公司人格否認訴訟,請求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列股東為被告,公司為第三人;(2)債權人對債務人公司享有的債權提起訴訟的同時,一併提起公司人格否認訴訟,請求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
  • 三人行的感情:原配和第三者,都在為男人的自私買單
    在婚姻中,三人行也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有時候,這種三角關係,竟然也會達成微妙的平衡。我們常常覺得這種關係不可思議,但卻真的發生在我們身邊。第三者,是一個不光彩的字眼,或許在自己沒有成為第三者之前,她也非常痛恨這種人。
  • 李玉川:淺談夫妻關係中第三者的民事責任
    《姻婚法》第46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本條規定的賠償義務主體是過錯方配偶,這樣第三者就被法律排除到賠償義務主體之外,這就使第三者逃脫了婚姻法制裁。第二,我國《民法通則》第130條,《侵權責任法》第8條均規定:「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 有用的心理定律(三十一):第三者效應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場實驗,實驗對象是戒菸者,戒菸者被分為兩個小組:第1個小組:由於吸菸患上肺癌的患者,讓他們通過自身的病痛,來了解吸菸所造成的不良後果,以此讓他們進行戒菸。第2個小組:派遣第3個人到他們身邊,這個人是臨床的醫學專家,用他們的實際的臨床報告,仔細向吸菸者闡述吸菸所造成的不良後果。
  • Hua官,你憑什麼說我是第三者?!
    作為一名法官我看到的是當事人第一次開庭的緊張與侷促以下這些都是真實的辦案經歷放心,我們是專業的不會笑,除非忍不住第三人不是第三者訴訟權利義務各不同普法知識點《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八十一條: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成為當事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可以申請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
  • 新《命中注定我愛你》:這段三人行的愛情中,其實不存在第三者
    很多愛情的失敗,似乎都來源於第三者。 曾經看過陳喬恩和明道演的《命中注定我愛你》,紅極一時。 插足別人感情的陳欣怡被罵,用盡手段的石安娜被罵,可作為男主的紀存希卻博得了不少的同情。
  • 如何確定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
    以對他人之間的訴訟標的是否具有獨立請求權為標準,第三人分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對於民事訴訟第三人的確定,司法實踐中,操作規範不一,第三人的確定是一個難點,往往因把握不準第三人確立的標準或因地方保護主義作怪 ,實踐中經常存在錯列、漏列或亂列第三人的現象,由此損害了他人的合法權益。
  • 因第三者受到配偶權的侵害能否索賠?
    但是我國現行法律規範體系中並未明文規定配偶權,那麼在配偶權遭受侵害的場合,婚姻中的無過錯方究竟能依據什麼向誰主張怎樣的法律責任呢?在中國,無論是刑事法律規範層面,還是民事法律規範層面,都強調對存續期間婚姻共同體的保護,行為人因過錯致婚姻中無過錯方配偶權受損的,不僅需要承擔必要的民事責任,特定場合情節嚴重的,還可能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
  • 淺議「第三者」介入婚姻家庭的法律處理
    (六)「第三者」被騙或脅迫不屬於「第三者介入婚姻家庭」。在司法實踐中,如果無過錯配偶控告,有確鑿證據證明,其配偶確實與他人姘居,最後還要調查清楚「第三者」是否明知故犯,還是受騙上當。如果第三人是受騙上當或脅迫,根本不知道與之同居者是有配偶的人,則不能以「第三者介入婚姻家庭」處理。筆者認為在實際處理這種上當受騙的第三人時,應更多地制裁欺騙者。
  • 用婚內財產給第三者買房,原配怎麼可以追回房產
    比如,夫妻一方與第三者發生婚外戀。為了維持或終止這種關係,他們將夫妻共同財產交給沒有配偶的第三人,糾紛發生後再向法院起訴發生。如果一方將房屋等共有財產交給第三人,原配偶可以請求確認其作為共有人單方處分共同財產,而原配偶可以要求第三人返還房產,並按照房產規定返還房屋所有權法律。如果過錯方以夫妻財產購買不動產並登記在第三人名下,原配偶能否追回財產?
  • 換了100種說法孩子就是不聽,化解死循環,可用「第三者效應」
    霍思燕與子女溝通無效後,通過在溝通中運用"第三者效應",要求"第三者"的做法成功地解決了母子矛盾。在此,我們不得不感嘆"第三者效應"的巨大影響。"第三者"效應對緩解親子關係的重要性在解決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死亡循環中,"第三者效應"發揮了重要作用。
  • 專題梳理08 || 一文讀懂「第三人效果」理論
    戴維森(Walter Philips Davison)在《輿論學季刊》發表了論文《傳播中的第三人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 in communication,提出 「第三人效果」假說,成為「第三人效果」理論的開端。
  • 第三人就是「小三」嗎,緩刑就是回家嗎,拘留會留案底嗎?這些知識點...
    但有一些基礎的法律術語超基礎,超日常的那種卻存在著普遍的理解誤區而且是本末倒置、人面馬身的誤區今天就來給大家講講容易被理解錯三個法律術語01「第三人」就是「第三者」嗎?十分鐘過去後所以,第三者和第三人傻傻分不清怎麼辦?看這裡!
  • 當婚姻出現第三者時,如何讓第三者主動退出?
    我們都知道,婚姻裡,最忌諱的,就是出現第三者。無論是作為一個男人,或者女人,都無法忍受自己愛的人,心裡裝著另一個人。那麼,當我們的婚姻出現第三者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讓第三者主動離開,退出我們的婚姻?在得知我們的婚姻出現第三者之後,我們一定要先讓自己冷靜下來。衝動,往往很容易壞事。在完全冷靜下來之後,我們不是直接去戳穿對方。
  • 論康德的先天綜合判斷與「第三者」
    正是諸多「第三者」使其認識論體系得以完善:在先天綜合判斷中,作為真正形上學判斷的綜合判斷(參見康德,2013年,第17頁)得以可能的「第三者」是「經驗」,而「範疇」則是先天知識得以產生的「第三者」;繼而,康德在對範疇的客觀有效性進行演繹的過程中,通過「統覺的本源的綜合統一」這一「第三者」,將感性雜多轉換為「客體」,從而使範疇的客觀演繹得以有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