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靖遠縣,是歷史名縣,教育大縣,黃河穿越一百多公裡,土地肥沃,瓜果蔬菜品質優良。史上為兵家必爭之地,多受戰亂少數民族侵撓。
在這片富庶的土地上,黃河文化孕育了無數優秀的靖遠兒女。將軍很多,進士不少。屐履靖遠大地,不時有靈動人才的本領感染我胸懷,農民攝影家魏其儒老師就是其中的姣姣者。
認識魏其儒先生,純屬偶然,因我之前很少與文學藝術圈內人士有交集,偶玩文字,只為悅己消時,沒有奢望在文字的排列組合中,生發一片精彩。
前年,有朋友說北京馬導演一行要來靖遠造景拍攝《九曲黃河萬裡沙》的電視劇,要前去虎綁坪下面的一個因鹽鹼而荒棄的村落,邀我前往,我欣然答應。同去的大都是靖遠縣文學藝術界的翅楚名流,到目的地後,書畫老師揮毫潑墨,詩人作家賞枯梨樹賞黃河,觀破宅舊院。有位照個不停的攝影者,看到我一人坐在死去的梨樹杈上,跨著相機,幾步走到跟前,說我叫魏其儒,照相的,給你也拍幾張吧?因為陌生,不好意思麻煩,婉拒。他說,他們我攝了好多,也給你拍幾張,便站在枯梨前,照了幾張。他問相片發給誰,我告訴了兒子郵箱……
數月過去,有天兒子突然說,爸,我怎麼收到了你幾張照片?誰給你攝的,水平挺高?忽然記起了梨園荒村相遇魏其儒先生之事。
從這件小事,讓我記住了他,幹練,騎輛自行車,到處攝影的農民大爺一一魏其儒。
大約半年後,有文友約去靖遠東灣現代農業園觀光。其間又逢魏其儒先生。照側精神矍鑠,聊了幾句,知其已屆古稀之年,青年時代,參軍到河西走廊,在部隊搞過文藝宣傳,陰差陽錯,幾年後被復員回家,重新從事農業生產。
計劃經濟時代,農村人生活經濟都十分困難。魏其儒既要拼命掙工分養家,還時刻不忘部隊培養的攝影基礎和愛好!
多年積攢,捨不得購置衣服鞋帽,但買置了一套攝影器材,騎自行車騎摩託車,在附近省市縣,不同季節,用一架相機,閃爆自然之美、生活之美。期間被推選為靖遠縣攝影家協會主席,甘肅攝影家協會會員。
有幸巧遇溫家寶總理視察甘肅靖遠,途中握手合影留念。照片洗印後,裝框置放桌前。
今年初夏,靖遠作協主席約去採風,魏其儒先生幸在其列。晚上一起吃飯,相談甚歡。
我是攝影門外漢,不敢枉評他的作品。但他獨特的人生,不棄的心性,使我慰嘆:攝影是生命。為攝影他不顧家庭生活的瑣碎,長年單車騎行,生活極度節儉。不抽菸,不坐車,省錢花在攝影上。這種多年的堅持和追求一般人難以望其項背。
作品是靈魂。為拍一隻鳥,可在雪雨天堅持數個小時,跟蹤無數回。用獨特的審美視角掠取能舞動靈魂的相。
相處極簡單。不畏權,不攀附,本真地活著,專注於相機人生,素樸地相處因緣合和。
直白不陰險。農民般的憨直,率真而自然。不偽作,不假裝,不胡說,不高傲。
我生來願和真實的人打交道,我素常願與有生活趣味的人相處。
魏其儒先生阿里山的野櫻花作品感染了我,必須為他寫點什麼,畢竟好長時間未見老先生了,但願不被打撓,拍出更多更好的佳作,留給熱愛他作品的那麼多的愛好者!
魏其儒簡介
魏其儒,甘肅靖遠人,出生於1948年,1966年畢業于靖遠一中,中國藝術攝影協會會員,甘肅省攝影家協會會員,甘肅現代攝影協會理事,白銀攝影協會理事,靖遠攝影協會名譽主席。
(魏其儒先生在隴上風情讀書會上進行攝影知識講座)
附錄:
魏其儒《阿里山的野櫻花》攝影作品
作者簡介
楊進榮,會寧縣劉家寨子鄉人,本科學歷。中學時代起在《中學語文報》《詩歌報》《散文林》《詩人》《駝鈴》《白銀晚報》《白銀文藝》等報刊發表小說詩歌散文遊記多篇。現供職央企,從事文字工作。
轉載於隴上風情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