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在廈門自貿片區各個重點平臺之間,廈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平臺與廈門國際航運中心平臺的地位十分特殊且重要,它們攜手發力,起到連通與支撐的重要作用。這兩個平臺,不僅是改革創新平臺,更是廈門積極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著力招商引資促發展的重要平臺——近幾年,廈門連續獲得「中國城市營商環境評價」第二名、「中國十大海運貨櫃口岸營商環境評測」第一名,廈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平臺和廈門國際航運中心平臺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速覽】
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平臺
平臺自2015年4月上線運行,已上線各類應用系統和功能模塊近70項,形成「貨物申報」「運輸工具申報」「三互合作」「政務服務」「金融服務」「對臺貿易/一帶一路」「貿易許可」「港航物流」「公共查詢」九大功能板塊。對接政府部門、金融機構、港航公共服務單位、企業系統110個。創新亮點有:
自貿試驗區首批「最佳實踐案例」;
亞太示範電子口岸網絡(APMEN)試點口岸;
國際航行船舶進出境通關全流程「一單多報」;
全國首創「單一窗口+空運物流」服務模式;
參與「單一窗口」領域國際合作。
國際航運中心平臺
平臺將建成具有航運資源配置能力、對福建乃至周邊區域經濟帶動力強的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貨櫃樞紐港,大陸具有龍頭引領作用的國際郵輪母港。創新亮點有:
「中國十大海運貨櫃口岸營商環境評測」第一名;
創新監管模式和產業發展扶持機制;
全國首個「絲路海運」國際綜合物流服務平臺;
智能港口、「單一窗口」3.0建設;
過境運輸+中歐班列。
廈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平臺與廈門國際航運中心平臺,是廈門積極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著力招商引資促發展的重要平臺。圖為海滄港區。
口岸高效通關環境幫助企業實現高效周轉。
最佳實踐案例、創新優秀案例、改革試點經驗……誕生五年的廈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平臺,走出的是一條高光之路;廈門國際航運中心平臺也不斷邁上發展新臺階,將建成具有航運資源配置能力、對福建乃至周邊區域經濟帶動力強的國際航運中心,國際貨櫃樞紐港,大陸具有龍頭引領作用的國際郵輪母港。
兩大平臺的高質量發展,更體現出廈門自貿片區解放思想、積極探索、創新驅動,建設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的信心與決心。
是「全國率先」 效果也是「全國最好」
作為全國第七、全球第十四大貨櫃強港,在廈門國際航運中心平臺上,涉及國際貿易的各類企業究竟有多少家?這從「單一窗口」平臺的企業註冊量可見一斑。
數據顯示,目前,該平臺服務企業達7600家,服務個人用戶9萬人次,2020年1-3月平臺累計單證處理量超700萬票,且這三項數據還在不斷增長。
如此之大的數據量,體現出「單一窗口」平臺的一個顯著特點:系統集成創新。承擔建設運營工作的廈門港務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成員企業廈門自貿試驗區電子口岸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在2015年建設之初,「單一窗口」平臺由30多個政府部門參與,海關、邊檢、海事等口岸查驗單位共建,是全國參與部門最多的平臺,首要目標就是將原有口岸多部門申報受理的模式變為「一個窗口、一次申報、一次辦結」,也就是「多對多」變為「多對一」。
「當這些單位在『單一窗口』平臺上連接在一起後,企業可以在一個平臺上找到所有相關業務的窗口,而且,這些窗口是電子化的。」該負責人說,這在當時是「全國率先」。
系統集成帶來的連通與支撐,產生了「全國最好」的應用效果,使廈門國際航運中心平臺持續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口岸通關便利化和港口船舶綜合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競爭力凸顯,「近期世界最大的20萬噸級貨櫃連續靠泊廈門港,這足以說明我們的國際地位。」廈門貨櫃碼頭集團相關負責人說。
提升效率 為企業節省「真金白銀」
「單一窗口」平臺的好處,企業最有發言權。「在『單一窗口』出現前,企業要面對不同口岸單位的不同系統,涉及多次人工錄入核查,準備的單據量也比較多。這些過程不僅費時費力,而且容易出現差錯。」在廈門從事報關行業務近30年的廈門申悅報關行負責人李韙說。
數據中可看出變化。2019年,廈門口岸進出口通關時間分別為35.04小時和3.5小時,較2017年底壓縮66.3%和81.3%。而在沒有實施「單一窗口」的時候,進口通關時間要1-2個星期,出口最少2-3天。
廈門國際航運中心平臺也在同步發力:當前,「絲路海運」平臺與中歐(廈門)班列正在深度結合,平臺正乘著廈門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東風,加強多式聯運要素資源歸集和統籌運營能力,打造「四個一流」的世界級港口。
這帶來的是全球居前的營商環境,強化了廈門的產業吸附力與競爭力。比如,近些年來,廈門大力發展顯示面板和電子產業,口岸高效通關環境幫助企業實現高效周轉、「零庫存」,吸引了諸多國內外知名廠商在廈投資興業。
同樣令人關注的還有成本的降低。據測算,「單一窗口」平臺在進出口申報環節實現「零費用」,每年為企業減免相關成本超過6000萬元;「廈門國際航運中心港口智慧物流平臺」每年為企業節約成本1億元以上;免除貨櫃查驗服務費,2019年減免2672.34萬元。
迭代升級 智能化發展不斷加速
廈門自貿試驗區電子口岸有限公司介紹,「單一窗口」平臺自2015年上線以來,已相繼推出3個版本,「1.0版本是把原有的一些業務搬到『單一窗口』上,2.0版本則是進行擴展性建設。」該公司負責人說,現在,從純粹的進出口貿易通關監管環節,向整個貿易鏈兩頭延伸的「單一窗口」平臺3.0版本已初具規模。
當前,「單一窗口」平臺上線近70項應用系統,形成貨物申報、運輸工具申報、關檢「三互」合作、港口物流、金融服務、貿易許可、政務服務、「一帶一路」(對臺)、公共查詢等九大功能板塊。值得一提的是,在對接「一帶一路」方面,平臺已加入亞太示範電子口岸網絡(APMEN),促進廈門「單一窗口」與亞太經濟體口岸互聯互通。
「堅持企業需求導向,積極探索新技術新模式」是「單一窗口」平臺不斷迭代升級的主旨,比如,國際航運中心平臺下的國際郵輪產業,也將積極建設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郵輪板塊數據平臺。
按照計劃,2021年,「單一窗口」平臺累計註冊企業數達到8500戶,平臺年單證處理量達到5000萬票,全面建成廈門口岸公共信息服務生態圈。2022年,平臺累計註冊企業數達到9000戶,平臺年單證處理量達到7000萬票,邁入全球先進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行列。
同時,國際航運中心平臺也將持續加強信息智能化提升,在人工智慧、5G等高新技術支持下,海潤碼頭計劃啟動全局性智慧化改造項目,成為中國港口改造升級的廈門案例和廈門模式。
【企業聲音】
廈門自貿試驗區電子口岸有限公司:
推進信息共享建設智慧港口
經過五年建設,廈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平臺基本構建「口岸公共信息服務生態圈」數據共享交換平臺,推進廈門口岸公共信息的整合共享,並開展了大數據挖掘、分析工作服務,為廈門自貿片區在服務口岸通關、建設智慧港口、融入「一帶一路」、開展對臺交流、發展跨境電商等方面提供了數據支撐。
作為建設運營單位,下一步,廈門自貿試驗區電子口岸有限公司將「單一窗口」功能由口岸通關執法向口岸物流、貿易服務等前置和後續環節拓展,打造覆蓋國際貿易管理的全鏈條功能系統,持續推動各方作業協調,數據共享,進一步壓縮通關時間、降低企業成本,優化國際貿易營商環境。
【亮點】
去年入庫招商項目284個
廈門自貿片區突出「自貿+」元素大招商招大商,以更高層次的改革系統集成打造新經濟,精準推動一批項目落地。數據顯示,2019年,廈門片區入庫招商項目284個、總投資額812億元;推動81個重大招商項目落地、投資額208億元。
廈門自貿片區2019年GDP達663.94億元,增長約12.2%。
貨櫃吞吐量1112萬標箱
2019年廈門港貨櫃吞吐量1112萬標箱,持續超越高雄港。
進出口總額2018.06億元,比增21.59%,佔全市進出口比重31.47%,片區進出口繼續發揮龍頭作用,拉動全市增長5.97個百分點。
【來源:廈門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