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小曲戲
兼具北風南韻,流傳西北五省
▲ 民勤小曲戲視頻
民勤小曲戲是流行於民勤城鄉及西北部分地區的曲牌體地方戲曲劇種。2008年6月,被甘肅省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民勤縣是隴上有名的「文化之鄉」,有「人在長城之外,文居諸夏之先」的美譽,因「俗樸風淳,人民勤勞」而得名。
▲民勤小曲戲是植根人民心靈的梨園絕唱,是群眾最為喜愛的「草根」藝術。第五屆民勤小曲戲藝術節於2018年春節期間在民勤縣文化廣場舉辦。圖為觀看小曲戲的群眾。李軍攝於2018年2月25日
民勤小曲戲是與其他各地曲子戲完全不同的流派。《中國戲曲志·甘肅卷》載:「民勤曲子戲雖稱曲子戲,與甘肅東部、南部以及敦煌一帶流行的曲子戲,實非一脈。民勤縣明代是流放移民的地區之一,移民帶入江南及山、陝一帶的民歌、民樂;民勤與內蒙交界,來往不斷,又逐漸傳入內蒙民歌西調。這些江南、山陝民歌,內蒙西調與當地民歌、小調相融匯,就形成了民勤曲子的特殊風格。」
▲2019年8月,民勤小曲戲參加2019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圖為民勤小曲戲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陸永輝、趙海霞在江蘇省崑山市當代崑劇院演出民勤小曲戲傳統劇目《下四川》。李軍攝於2019年8月5日
民勤小曲戲最初的表現形式是由當地民間藝人以坐唱形式表演的小曲,起源於明初,形成於明代中葉,興盛於清代和民國時期。新中國成立後,在民勤及西北地區廣泛傳承演唱。1956年,甘肅省舉辦民族民間音樂舞蹈匯演時,民勤小曲戲《雙放牛》赴蘭州演出。20世紀80年代,全縣到處演唱小曲戲,一時盛況空前。2008年,民勤小曲戲在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黃河戲話·隴上行歌》中播出。
民勤縣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生態環境,導致民勤成為「雙向」移民區,大批民勤人向外遷移,也使得民勤小曲戲在明代中葉開始就伴隨著大量移民,向外流傳。明成化至正德年間,流傳演唱於民勤、武威等河西地區和內蒙古阿拉善、包頭、額濟納等地及鹽池(今屬寧夏)。清雍正年間,流傳到了新疆。清中葉到民國時期,流傳到內蒙古臨河、杭錦後旗,新疆東疆、北疆地區,青海西寧,寧夏銀川等地。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流傳到內蒙古河套地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對這些地區的曲子戲特別是甘肅河西地區曲子戲和新疆曲子戲的形成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民勤小曲戲風格獨特,「融北方小曲的蒼涼剛健與南方小曲的柔美俏麗於一身」,兼具北風南韻,流傳西北五省。圖為2019年春節第六屆民勤小曲藝術節期間民勤小曲戲傳統劇目《雙放牛》演出場景。李軍攝於2019年2月12日
民勤小曲戲經過600多年的傳承演唱,形成了其他戲曲不可替代的鮮明獨特的藝術特質。
民勤小曲戲的劇目豐富獨特,知道戲名的有460多種,先後記錄到的有上百種,其中《二瓜子吆車》等多種屬獨有劇目。現藏於甘肅省圖書館的民國時期潘富堂手抄本,已修復的40多種很多為民勤小曲戲獨有劇目。內容多以懲惡揚善、規勸孝道為主,寓教於樂、寓理於情,既詮釋歷史、反映現實和民俗風情,又傳播社會經驗、講述人生哲理,深刻影響著人們的道德觀念、思維方式、價值趨向,生動傳遞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
▲民勤小曲戲已知名劇目有460多種,記錄到的有近百種,其中獨有劇目50多種。內容以懲惡揚善、規勸孝道為主。比較著名的有《二瓜子吆車》《張璉賣布》《下四川》《怕老婆頂燈》等。圖為民勤小曲戲部分劇本資料。李軍攝於2019年9月3日
民勤小曲戲的唱腔由調、腔和小調三部分組成。「調」有甜、苦音之分,有二曲調、四曲調等八種,「腔」有硬、軟音之分,有三腔、慢腔等十二種,俗稱「八調十二腔」。唱腔屬曲牌聯腔體,曲調豐富,有100多種曲牌。唱腔優美動聽,道白唱詞使用民勤方言,詼諧通俗,親切感人。演唱一般均用本嗓(即真嗓),獨特之處是有些唱腔的結尾或中間部分採用「接聲」(即幫腔)的處理方式,可達到特殊的演唱效果。
▲民勤小曲戲化妝旦角為包頭、戴「古裝樓」髮式、貼片子,身穿大紅窄袖小襖,腰系綠色綢帶,下穿彩褲,外罩彩裙。男角常頭戴氈帽,身著斜襟彩服,下穿彩褲,腰系布帶。圖為旦角的服裝與頭飾(左起:吳桃香、趙海霞、高菊萍)。李軍攝於2014年8月3日
民勤小曲戲的服裝有邊塞民族融合特色。化妝獨特,旦角常戴「古裝樓」髮式,線尾子頭飾後垂黑色絲絛,長可及地,顯得端莊飄逸,是其一大特色。
▲民勤小曲戲服裝有塞上民族融合特色,表演帶有地蹦子秧歌特色,演唱時男角手持鵝毛扇,蹦蹦跳跳,跳的歡,滑稽自然;女角善用扇子、手帕做戲,搖搖擺擺,走的飄,俊美飄逸。圖為民勤小曲戲赴敦煌參加「絲路記憶·西北五省非遺展演」,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柳生軍、潘紅演出傳統劇目《下四川》。李軍拍於2019年6月14日
民勤小曲戲的表演風格獨特,是具有鮮明地域特色,載歌載舞,集唱、念、做、舞為一體的戲曲化綜合表演形式。表演帶有地蹦子秧歌特色,演唱時男角手持「鵝毛扇」或「引路棍」,蹦蹦跳跳,跳得歡,滑稽自然;女角善用彩扇、手帕等小道具做戲,走十字步,扭動著演唱,搖搖擺擺,走的飄,俊美飄逸。故又稱「地蹦子」戲、「秧歌小曲子」。有彩扇功、手帕功、摹聲、假嗓、十字步、碎步、蹉步、抖肩、頂燈、矮子功等表演技巧。
▲民勤小曲戲演出不擇場地,街頭巷尾、田間院落,都是舞臺,男女老少,皆是演員。在給人以精神享受的同時,陶冶情操,布德教化,啟人心智,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起到了很好的崇德向善、成風化俗,淨化心靈、教化社會的功用。圖為2004年春節,民勤小曲戲在東街社區以「地蹦子」形式演出。李軍攝於2004年2月4日
民勤小曲戲風格活潑,是當地群眾最為喜愛的民間藝術。每逢演出,街頭巷尾、莊戶院落都是舞臺;唱的唱、拉的拉、彈的彈,一人演唱,數人幫腔,各顯神通,笑聲掌聲喝彩聲,場面非常熱鬧,實乃城鄉百姓樂事。
民勤小曲戲獨具特色,遺產豐富,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因其獨特的藝術特質而被戲曲專家讚譽「兼具北風南韻,流傳西北五省區」「融北方小曲的蒼涼剛健與南方小曲的柔美俏麗於一身」,是集民間音樂、舞蹈、美術、文學等諸多元素於一身的綜合戲曲藝術。它的起源、發展、成熟和傳承、衰微、復興,典型地反映了中國地方戲曲的發展歷史,是中國西北地方戲曲的「活化石」。
▲為了更好地保護、傳承民勤小曲戲,民勤縣文化館創辦民勤小曲戲傳習所,每年舉辦民勤小曲戲骨幹培訓班,聘請戲曲專業人員和民勤小曲戲代表性傳承人對民勤小曲戲愛好者進行培訓輔導。圖為武威市文化館文藝部主任嚴曉紅為學員授課。李軍攝於2014年10月24日
保護傳承民勤小曲戲,不僅對於補充完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中傳統戲劇方面的完整性,完善中國戲劇體系,研究南北地方戲曲融合有著獨特的歷史和藝術價值,而且對於深入研究絲綢之路沿線文化遺存,推動「一帶一路」人文交流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2014年10月,新編民勤小曲戲《外甥的婚禮》獲甘肅省第二屆百姓小品藝術節廉政節目獎和表演二等獎。圖為《外甥的婚禮》作為唯一的地方戲曲節目在蘭州東方紅廣場參加頒獎演出。李軍攝於2014年10月19日
民勤縣40多年持續開展春節戲曲調演活動,拍攝製作民勤小曲戲劇目視頻20多種。2014年以來,聯合省、市,連續舉辦六屆民勤小曲戲藝術節,兩屆民勤小曲戲大獎賽,舉辦民勤小曲戲骨幹培訓班,成立傳習所3個,參加「絲路記憶」西北五省區非遺展演、戲曲百戲(崑山)盛典、第七屆成都國際非遺節展演等活動。目前,民間班社、傳唱藝人遍布民勤城鄉,常年參加演出活動的表演人員有上千人,自發自覺地進行著該劇種的活態傳承,為民勤小曲戲的生存和發展營造著良好的生態環境。
圖文來源:民勤縣文化館
相關連結:
原標題:《跟著非遺遊武威(12)|| 民勤小曲戲》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