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文學 | 王永和:我與民勤涼麵的一段情結

2021-02-27 民勤在線網




我與民勤涼麵的一段情結


□王永和

人這一生中總有一些具有非凡意義的事情,經過長期沉澱就具有了獨特的精神追求和深厚情結,融入過去,影響現世,啟迪未來。國家如此,民族如此,家庭如此,個人更是如此。

離開家鄉來到新疆幾年了,兒女們時常帶我到外面餐館品嘗各種美食來改善生活,但吃遍各地美食,最讓我留念的還是那些年在家鄉常吃的那碗民勤涼麵!

涼麵其實是一種極簡單又非常平常的飯食,也倒不算什麼稀罕吃的,基本操作就是麵條從鍋中撈出來後,放入涼水中衝涼,然後拌些調味佐料澆些滷子菜就成了。

過去我也吃過老家附近武威的涼麵,夏日裡烏魯木齊市到處也有所謂的涼麵,通俗點講其實叫黃面,那麵條好像加入了色素,看起來黃亮黃亮的,性質和涼麵是一樣的。我時不時的也吃過幾次,一盤子黃面加些滷子,放點油潑辣子,加一些黃瓜絲就成了,價格貴先不提,怎麼也吃不出家鄉縣城裡那個使人魂牽夢繞的味道來。我也在城裡樓上家中試做過幾次,按照記憶裡的步驟想像著做出來,孩子們倒誇著說好吃,但我知道與家鄉城裡的涼麵風味差的還不是一星半點。

民勤涼麵的做法和風味十分獨特,是任何地方也比擬不了的,除去它具有的悠久歷史,那細細的麵條,是用民勤獨有的蓬灰熬製工藝加上幾代工匠的逐步探索加工而成的,可以說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就連人們愛喝的那口滷子湯也是別處做不出來的味道,別看是像勾芡一樣的麵湯糊糊中飄著幾片熟蘿蔔而已,但它吃起來咋就那麼香呢?以致常常使人流連往返,喝了還想喝。聽別人傳言,民勤的涼麵滷子湯中加有大煙殼水,使人吃了上癮。我覺得這是胡說八道,那是絕對沒有的事,但它表明了那口滷子湯就是香,讓人吃了一回想兩回,吃了兩回想一生的那種香。


上世紀90年代初,民勤縣城大街上,有一家子叫王涼麵的店,每天早上攤主在東關大門邊擺著一個玻璃柜子,放幾個低矮的木條凳子,旁邊放著一個煤爐子,上面放著一個滷肉鍋子。玻璃櫃中堆滿了散散酥酥的熟涼麵。那攤主也從沒有一聲吆喝叫賣,但每天都有人排著老長的隊等著吃。在攤主的不斷忙亂中,有人吃一碗素涼麵,有人要一碗加肉涼麵。所謂的加肉涼麵就是素涼麵上加幾片誘人的滷肉片,當然得多加一塊錢。人們大多是要上一碗站著三下五除二吸溜吸溜幾下就吃完了,不到兩三個小時,滿柜子的涼麵就賣了個精光。吃完的人抹抹嘴意猶未盡的離開了,若是去的晚了連口湯都沒有了,那生意火的不是一般。後來很多人都看到了這個商機,逐漸地擺攤賣涼麵的地方也多了起來,但做法和味道都大同小異,也沒有專門的門店,都是簡單地找個地方擺幾張凳子就直接開張了。

我那幾年在縣城附近四中農場裡種地,每天早上都習慣了吃那碗香味濃鬱的涼麵。當年價格也不貴,兩塊錢一碗,加肉的也才三元。每天在家附近固定的攤點上,坐下來要上一碗,時不時的也要上一碗加肉涼麵解解饞。說起來加肉的也不能天天吃,因為它貴啊,多一般都是要一碗素涼麵。攤主忙起來只會給你抓一碗麵,都要自己端上澆些滷子拌了吃,桌子上有油潑辣子、蒜汁、芥麥汁、香醋、蒜苗絲等,自己想要咋調口味可以無限量,吃完後再舀一勺滷子湯一喝,抹一下嘴巴,搓一把肚皮,那個爽啊簡直無法形容。

幾年後從縣城回到了鄉下,因為縣城離家四五十公裡路,好些日子就吃不上這碗現成的涼麵了,只有偶爾到城裡辦事的時候美美的吃一碗。有幾次真是什麼事也沒有,專門跑到城裡轉一趟,要說收穫,就是吃了一碗涼麵,雖然代價是大了點,但是真有點身不由已啊!

有一年,女兒出嫁在湖北生孩子,我去看望女兒,在湖北待了七八天。雖然親家接待非常熱情,天天變著花樣炒幾個菜招待我,又是吃肉又是喝酒的,但南方人那頓頓的大米飯讓生活在北方的我無論如何不能習慣,特別在他們鄉下,想要的吃頓麵條他們也不會做,甚至家中連乾麵粉也沒有。後來在回家途中到了武漢轉車,偌大的城市火車站硬是沒有吃上一碗讓人心儀的麵條。


當我迫不及待回到老家的縣城後,下車立馬先到車站跟前一家涼麵店中,一陣感慨後要了碗加肉涼麵。吃完後意猶未盡又要了一碗。店主吃驚地望著我,想的這人是不是幾天沒吃飯了?雖然最後把滷子喝完,麵條剩了多半碗,但過足了我多日的涼麵癮。

還有一年,我帶著女婿女兒、兒媳和幾個孫子到老家看望父母,到了縣城住下後,女兒問我想吃啥,我毫不猶豫地說,就吃涼麵吧。第二天上街,娃娃們想吃些其它的特色飯菜,而我還是吃我的涼麵。兒媳婦和女兒好奇地問我:「頓頓就吃個涼麵不煩嗎?」,我只有說涼麵我吃上舒服。兒女們哪裡知道,涼麵裡有我揮之不去的鄉土情結!一碗涼麵能給我心靈最好的撫慰,能解我最深的鄉愁。

去年,我從新疆回到了縣城,到了汽車站旁邊的一個涼麵店,吃了一碗後還不過意,再不好意思要第二碗了。我自我感覺這些年在城市生活,讓人看起來穿戴得也像個外鄉人,再怎麼也不能失了我紳士的顏面,所以起身又轉到另一個店裡吃了一碗才感到心滿意足了,同時也圓了我回老家吃一碗涼麵的心願!

這裡需要多說的一點是,這麼多年了,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物價也跟著飛速上漲!而我家鄉的涼麵價格還是非常親民,也非常實惠!   

「碗中天地寬,面裡扭乾坤。」記得小時候,有位老人去世的時候,兒女們問老人想吃點啥?老人說,我好想喝口西瓜水!我時常想,當我老了,兒女們若在身邊問我:「爸,你現在想吃點啥?」我會沒出息地說:「就想吃碗加肉涼麵!」

 的確,老家的那碗涼麵,溫暖了我人生的整個歲月,那香氣那力量已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生命裡,成為許多像我一樣的沙鄉人一輩子魂牽夢繞的念想了。


相關焦點

  • 民勤文學——王永和:難忘欻chua沙蔥的樂趣
    □王永和欻(chua) 沙蔥這個叫法,按老家土話聽起來非常彆扭!但我老家民勤把各種拔草拔菜的活好多叫欻(chua)。還好,我在百度上還找到了這個難讀的同音字,家鄉有些土話說的字在漢字裡還查不到呢,甚至有的連個諧音字都寫不上!
  • 星雲散:1985——1992年民勤文化館的文學活動
    1981年平反昭雪,渡盡劫波回到文化館從事群眾文化工作,熱衷於吟詩作畫、寫小曲戲,發表了多篇關於民勤的傳說和故事。八十年代退休,老兩口住在文化館後院,飼花弄草,筆耕不懈,滿懷熱忱栽培文學青年。楊爺給我介紹了在座的諸人,桌子東頭的李宗禮問我是否帶了作品,我從黃軍挎裡拿出準備好的幾首詩交了出去。李宗禮是縣水電局幹部,寫詩。
  • 舌尖上的民勤:手抓羊肉
    我在閱讀《本草綱目》時,看到李時珍對羊肉的記述:氣味,苦、甘,大熱,無毒。詵曰︰溫。到了李時珍時代,人們已經明確知道了羊肉的食補功效和藥用價值,在另一本現代版的《本草綱目》裡,我看到一段記述,原文我已經忘記了,大概的意思是說,河西羊肉是國內最鮮美的。而在河西民勤羊肉是最著名的。河東的也好,但是不及河西的鮮美。
  • 跟著非遺遊武威(12)|| 民勤小曲戲
    民勤小曲戲兼具北風南韻,流傳西北五省▲ 民勤小曲戲視頻民勤小曲戲是流行於民勤城鄉及西北部分地區的曲牌體地方戲曲劇種。2008年6月,被甘肅省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 張掖民勤會館中的風物
    現在保存完好的只有民勤會館和山西會館了。張掖民勤會館,坐落於張掖市古城區東南隅,張掖市第二中學校園內。始建於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1921年,民國十年,由民勤商賈復集資修葺。整個建築群坐北向南,四合院式結構,佔地面積1593平方米,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舌尖上的民勤,羊肉黃米麵
    「油果子」之所以要說說民勤的「大麻花」,是因為這樣的油果子不是市面上見到的那種普通的油炸麵食。民勤的「油果子」的體積是市面上同類產品的10倍,絕對是「油果子」中的大哥大,「油果子」還代表著喜慶,拿在手裡沉甸甸的,一個「油果子」讓你吃的實實在在。
  • 民勤文學——王永和:小時候當過糞官
    □王永和看到這個題目自己也發笑了,看到的人或許都有點懵的感覺,很多人可能想,什麼官倒也聽說過我雖然幹了幾年,但我從來就沒有愛過這一行,這不是覺悟的問題,而這純屬是被逼的!早上天剛朦朦亮,就跟著大人們到場上解麥捆子鋪麥場,幾千個麥捆都要我們兩人解開,還得把解開的繩子放順、數數分開交給隊長,繁重的工作常常累得我頭昏眼花,唯一支撐我的就是比同齡孩子高出的那點可憐的工分!
  • 像邊塞詩一樣精彩的「民勤駱駝客」
    這是一首駝夫號子,深受甘肅省民勤縣世代駱駝客的喜愛,從明代唱到現在,已有六百多年,是甘肅省乃至全國獨具特色的民勤駱駝客的文化遺存。民勤縣位於中國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和第四大沙漠騰格里沙漠的夾縫之中,曾經是著名的「駱駝之鄉」。被譽為「沙漠之舟」的駱駝,在民勤縣的歷史進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 民俗交通之民勤駱駝客!
    甘肅民勤是甘肅乃至中國一個比較古老的縣城。漢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民勤設郡立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民勤養駱駝有著悠久的歷史,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在歷史上造就了民勤人和駱駝的不解之緣。
  • 【我奮鬥 我幸福】民勤「末代駱駝客」曹宗讓:講述駱駝客的故事
    【我奮鬥 我幸福】曹宗讓:講述駱駝客的故事夕陽下的駝隊。曹宗讓今年已74歲,被稱為「末代駱駝客」,是省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民勤駱駝客代表性傳承人。  民勤縣地處古絲綢之路要衝,從漢代起民勤人便馴養駱駝用於長途運輸,境內男丁從年幼時便跟隨駝隊走貨,被稱為駱駝客。鼎盛時期,民勤駝戶有3000家之多,養駝達到10萬峰以上,民勤縣遂有「大漠駝鄉」之稱。
  • 「甘味」區域公用品牌|好中優:民勤羊肉
    人贊杭州風景美,更說民勤羊肉香。民勤羊肉民勤羊肉品質優,源遠流長負盛名。位列甘味好中優,聲傳九州不夜城。聞起來無腥無羶、看起來不肥不膩、嚼起來軟硬適中、吃起來鮮美可口。民勤羊肉作滋補,黨參蓯蓉加當歸。民勤羊肉醇香正,放懷品吃即福安。冬至已過新年近,願君安康合家歡。
  • 一首首古老的民歌,把民勤唱得既美麗又遼闊
    而民勤民歌是流傳於武威市民勤縣的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音樂,是西北地區音樂寶庫中的奇葩。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勤縣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地域遼闊,各民族文化長期交融,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民間民歌,千百年來在民勤代代相傳,延續至今。民勤民歌傳唱於民勤城鄉,特別是紅沙梁、西渠、東湖等湖區鄉鎮廣泛傳唱。
  • 【微海報】民勤蘇武沙羊匯誠邀您來!
    打開民勤蘇武沙羊匯邀請函別浪費時間啦~關注我們吧民勤共青團微信號|mqgqt抖 音|青春民勤
  • 李玉壽‖成化軍屯與民勤地域文化的關係
    當時民勤境內幾乎無原住居民,從洪武三年設衛開始,一下子有了四、五萬人的軍民入住。一夜間形成一個龐大的移民社區。由於衛所人口屬軍戶,為了避免軍役波及自己,周邊以至鄰縣普通百姓一般不願同衛所通婚,導致衛所通婚渠道狹窄,尤其像民勤這樣的偏遠地區情況更為嚴重。然而正是這一特殊的生態狀況,蚫給移民文化的堅守和流傳提供了先決條件。
  • 民勤實驗中學:傾力打造智慧校園 實現教育過程信息化
    民勤實驗中學以著眼未來發展為目標,全力推進智慧教育創新行動,規範引領教育信息化發展,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2020年,民勤實驗中學入選省智慧教育標杆校創建名單。
  • 民勤
    原標題:師者匠心 桃李芬芳——記縣級優秀班主任民勤一中教師白生鵬白生鵬是中學地理一級教師,縣級骨幹教師,現任民勤一中安保處主任、天橋(1)班班主任。二十一年青春撒沃土,七千個日夜育新苗。「白生鵬老師是一位優秀的高中地理老師,他學術功底紮實,教學方法得當,他更是一位優秀的班主任,我們應該向他學習,向優秀看齊,精誠團結,精益求精,把民勤一中的教學工作做的更加紮實。」同事楊得理稱讚道。
  • 閒言碎語老師們(民勤一中:1978—1981)
    我在民勤一中的第一個班主任是張賓元老師,教英語,我認識26個英文字母自他而始。他帶我們去農場收秋平地,沒有自行車,五公裡路來回步行。一路上張老師講時興的「地下文學」——《三下江南》、《綠色屍體》,有頭無尾,神乎其神。石子路上塵土飛揚,一群學生追著老師爭先恐後,唯恐遺漏了某個細節。英語之外,他無意間成了我的驚悚小說啟蒙者。
  • 民勤中藥材喜獲豐收
    原標題:民勤中藥材喜獲豐收        12月7日,甘肅省民勤縣的甘草、板藍根等多種中藥材進入收穫季節,農民們抓緊晴好天氣收穫、挑選、晾曬、銷售……田間地頭、農家大院,到處是農民們收穫中藥材的繁忙景象。
  • 民勤職專:凸顯職教特色,服務地方經濟
    民勤職專是省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省級教育改革發展示範校項目建設學校。學校有主校區、城東工業園區實訓中心兩個校區,建有71個校內實訓室(車間),開設現代農藝技術、旅遊服務與管理、學前教育等10個三年制長線專業。
  • 沙漠裡的「沙雕」:民勤新景觀
    而民勤的「沙雕」卻因別具一格而備受關注,成為了當地人民和外來遊客倍加喜愛的旅遊勝地。7月22日,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第十屆「重走中國西北角」接力採訪活動武威小分隊走進位於民勤民南路23公裡處的蘇武大沙漠景區的「沙雕博物館」,一覽「沙雕」群景。所謂「沙雕」,指的是建築在沙漠裡的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