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首古老的民歌,把民勤唱得既美麗又遼闊

2020-12-12 隴上非遺

原創:藍書包

民歌是田野上飛起的蝴蝶,民歌是樹葉上滾動的露珠,民歌是《詩經》裡蕩漾的鳥鳴,民歌也是繁忙農事裡一杯清甜的美酒。在西部,尤其是甘肅,民歌尤為盛行,從隴東、隴南、隴中到河西走廊,到處都有民歌的影子。而民勤民歌是流傳於武威市民勤縣的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音樂,是西北地區音樂寶庫中的奇葩。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民勤縣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地域遼闊,各民族文化長期交融,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民間民歌,千百年來在民勤代代相傳,延續至今。民勤民歌傳唱於民勤城鄉,特別是紅沙梁、西渠、東湖等湖區鄉鎮廣泛傳唱。

民勤民歌在當地傳唱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民勤縣地處絲綢之路要衝,是中西貿易、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尤其是近代以來,大批移民來到當地,使當地民歌和江南、中原、西域的民歌交融,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民勤民歌,留下了大量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清代中葉,伴隨著民勤移民,廣泛傳播到新疆、內蒙古等地。

民勤民歌根據體裁,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勞動號子,有提杵號子,還有打夯號子,也叫打牆號子。其打法是一人一杵,分作兩班,分別站在牆基兩端,由右向左,邊移邊打,所唱號子純是虛詞,曲調基本上是上下兩個樂句,甲乙兩班先後接唱,一高一低,即興變化,此起彼伏,煞是動聽。歌唱內容除與勞動有關外,幾乎古今中外,天上人間都可能唱到,即興編唱。

另一類是小調。這是民歌的基本內容,數量很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曲調悠揚動聽,自成風格。有些曲目在全國普遍流行,如《孟姜女》《茉莉花》;有些則是西北地區共有,如《繡荷包》《織手巾》;更多的民歌是本地產生的,如《趕車調》。小調根據內容可分為五類,即生活類、愛情類、傳說故事類、新詞類和雜類。小調民歌的表現形式,一般為多段分節歌,有長有短,大小不一;發展較自由,句式多樣化;敘事性強,適於在田間地頭歌唱,亦適於在鄉間社火場上配樂表演。

民勤民歌詞曲結合較為固定,曲調優美,節奏頓挫分明,適於反覆歌唱。有很多民歌的曲調接近眉戶風格,從調式色彩可分為「花音」與「苦音」兩類。這些民歌有其本身的獨特風格,在此基礎上也受到了「爬山調」「花兒」的影響,但本身風格還是鮮明的。

民勤民歌曲目繁多,採錄的有近500首,廣為流唱的有《鬧土匪》《闖山關》《出斬》《走寧夏》《小白菜》《放駱駝》《鬧元宵》《想親人》《看郎》《留哥哥》《珍珠倒捲簾》《害相思》《十裡亭》《十杯酒》《十盞燈》等等。以反映人們生活為主題,唱段優美委婉動人,如泣如訴,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歡。

民勤民歌內容豐富多彩,猶如一幅紛繁生動的風俗畫。民勤民歌在當地百姓中口傳心授,延續至今。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民勤縣文化館李玉壽等人在民間廣泛徵集採錄,整理形成《民勤民歌集成》資料本,收錄民歌近500首,部分被收錄到《武威地區民歌集成》和《甘肅民歌集成》中。

相關焦點

  • 跟著非遺遊武威(12)|| 民勤小曲戲
    民勤縣是隴上有名的「文化之鄉」,有「人在長城之外,文居諸夏之先」的美譽,因「俗樸風淳,人民勤勞」而得名。李軍攝於2018年2月25日民勤小曲戲是與其他各地曲子戲完全不同的流派。《中國戲曲志·甘肅卷》載:「民勤曲子戲雖稱曲子戲,與甘肅東部、南部以及敦煌一帶流行的曲子戲,實非一脈。民勤縣明代是流放移民的地區之一,移民帶入江南及山、陝一帶的民歌、民樂;民勤與內蒙交界,來往不斷,又逐漸傳入內蒙民歌西調。
  • 苗族民歌曲風高亢:唱山唱水 唱最美鄉愁
    作為苗族民歌的發源地,彭水縣鞍子鎮比較完整地保留了苗族民歌和苗寨文化。鞍子苗歌2007年入選為重慶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又以「苗族民歌」之名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古老的鞍子苗歌沒有成文的歌詞,以口口相傳的方式流傳千年,曲風高亢嘹亮,在山水之間歌唱,也直接歌唱山水。
  • 孟庭葦改唱大陸民歌
    很多好的民歌都在漸漸消散,我希望能用改編成流行歌曲的方式,重新給它們生命。」曾錄閩南語專輯送給父親曾經,孟庭葦的歌聲在街頭巷尾傳唱,她的那些歌像是一個女子用乾淨輕靈的聲音吐氣如蘭地述說自己的情感,似春風化雨。後來人們發現她的長相就如歌聲一樣好像瓊瑤書中的美麗女主角,再後來發現她沒有緋聞沒有是非,念佛茹素,和高中同學結婚,差不多就是歌如人,人如心了。
  • 中國民歌介紹
    我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在千差萬別的自然條件、社會條件、生活方式、勞動方式的影響下,民歌的體裁形式、風格色彩、表現手段豐富多彩,各具特色。因此在民歌的演唱上,我們應掌握它的風格特點及民歌演唱中的地方色彩,這樣才能唱出味道來。  對於民歌的演唱,由於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地理環境、語言、生活習慣等各方面的原因,方法也是多姿多彩的。
  • 歌曲欣賞:《鴻雁》令人嘆為觀止的蒙古族民歌,唱的讓人滴血心痛
    《鴻雁》是一首淵遠流傳的內蒙古烏拉特民歌,曾作為熱播劇《東歸英雄傳》的主題曲,由著名音樂人呂燕衛先生填詞並製作。「鴻雁傳書":是中國古老的民間傳說,因為鴻雁屬定期遷徙的候鳥,信守時間,成群聚集,組織性強。古人當時的通信手段較落後,渴望能夠通過這種「仁義禮智信」俱備的候鳥傳遞書信,溝通信息。
  • 當外國合唱團唱起中國民歌……
    您聽過外國人唱中國歌嗎?您聽過外國合唱團唱中國民歌嗎?這將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快來一起聽一聽吧! 雖然他們的發音也不是非常標準,但是能看出他們唱得非常認真,觀眾們也是聽得津津有味。
  • 陝北民歌:用聲音守望時光歲月
    「陝北民歌來源於生活,勞動人民耕地、放牧、喝酒、過節、婚喪嫁娶等生活場景裡,人們即興編輯、加工傳唱,逐漸流傳下一首首經典之作。」陝北民歌博物館講解員侯欣餘介紹。歌從陝北來,一首首民歌講述著黃土高原的社會變遷、風土人情、勞動生產、愛情婚姻等故事。200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陝北民歌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建團800年,地球上最古老的童聲唱中國民歌給你聽!
    世界上最古老的男童合唱團德勒斯登男童合唱團(又稱德勒斯登十字合唱團)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著名的男童合唱團之一。首先,很多童聲合唱團的團員們到了變聲期後就要退出,而德勒斯登的團員們則要一直唱到高中畢業,所以德勒斯登合唱團的聲音層次更豐富,不僅有較高音區的童聲,也有低音男聲。
  • 侃侃首張西域民歌專輯《睡吧 寶貝》 全新出發
    侃侃《睡吧寶貝》-專輯封面  侃侃首張西域民歌專輯 《睡吧 寶貝》,即侃侃個人第十張錄音室專輯由星外星音樂製作並發行,9月專輯包含了哈薩克、維吾爾、俄羅斯、塔吉克及圖瓦等多個民族的經典民歌。採用了極其簡約的編曲方式。運用了馬頭琴、冬不拉、曼陀鈴、託布秀及沁克裡克等多樣民族樂器。經過二度創作後,歌曲在保留了原有西域風情的基礎上,盡顯侃侃清新脫俗的個人音樂風格。侃式吟唱和弦樂打擊的音律交錯,縹緲搖曳和清新灑脫的情感交融,讓一首首民族歌曲一改往日豪邁奔放的固有印象,突然變得溫婉深遠,從而展現出了一幅幅親切而美好的故事畫面。
  • 李琦搶唱民歌出一身汗 周惠用方言唱《天黑黑》
    晨報記者 彭 驥  今晚,立志推動「全民唱響新民歌」的《民歌大會》第四期將亮相東方衛視。該期節目中,笑星潘長江、怪才李琦、歌手周蕙和明星王思懿,不僅K不完經典民歌,還展示他們深藏不露的絕活兒。  如今流行歌曲在年輕人中佔據很大市場,但民歌的魅力依然非凡。
  • 【非遺故事】陝北民歌——黃土地的訴說
    並且由於陝北長期處於相對封閉的狀態,使得這一古老的民歌較好地保存下來,至今仍保持著陝北早期民間文化的許多特徵,對於認識研究民族文化有著重要意義。此外,在陝北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陝北民歌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一大批陝北革命歷史民歌,如《劉志丹》《橫山下來遊擊隊》等,堪稱一部中國革命鬥爭的歷史畫卷。
  • 宣漢馬渡關:走古道 觀石林 唱民歌
    馬渡關景區的石林獨樹一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石林雕刻得奇形怪狀、千姿百態,形成了林中有石,石中有林的奇景,每顆石頭都千姿百態、形狀各異。遊客在石林裡既可遠眺奇峰怪石,又可攀爬其上,穿行其間,零距離地親密接觸。
  • 我愛家鄉的民歌廣場
    宣漢縣育才石嶺小學四(2)班 向遠博在宣漢縣城的西南方,有一座雄偉的洲河大橋,在橋的下方,新修建了一個惹人喜愛的廣場,叫民歌廣場,它是人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民歌廣場的早晨生機勃勃。霧從附近的河面上升起來,霧在地下玩遊戲,我的腳下全是霧,仿佛置身仙境之中,我也成了騰雲駕霧的神仙。清晨,許多人絡繹不絕地來到民歌廣場,有的人在練武術,有的人在欣賞風景,有的人在打羽毛球,羽毛球一會兒飛到這邊,一會兒又飛到那邊,看得人眼花繚亂。這時,花兒綻開了笑臉,向人們展示著自己的美麗,小草搖晃著自己的身體,和花兒一起翩翩起舞。
  • 非遺進校園︱中國音樂學院「新山歌社」舉辦呼倫貝爾民歌專場
    此外,烏日娜還經常應邀走進各大高校課堂教唱民歌、舉辦講座,擔負著鄂溫克族民歌傳承與傳播的歷史使命。  當天的課堂上,烏日娜共教授了《遼闊的草原》(巴爾虎蒙古族民歌)、《東泉》(鄂溫克族民歌)、《鄂呼蘭德呼蘭》(鄂倫春族民歌)、《忠實的心想念你》(達斡爾族民歌)4首呼倫貝爾民歌。
  • 土家最美女寨主覃誠芳唱紅土家民歌 100萬抖音網友都在唱
    她的聲音清麗高亢,將土家女孩的明豔俏皮表現得淋漓盡致。這首民歌一時間刷屏抖音,短短16秒的音頻,被超過100萬個抖音視頻使用,引發全民模仿熱潮。視頻中的女孩就是《么妹家住十三寨》的原唱,來自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漁峽口鎮的一個普通農家女覃誠芳。此前不久,她被推選為重慶土家十三寨的女寨主。
  • 黃河的聲音《九曲》 讓民歌帶我們回家
    近日,音樂人蘇陽聯合八位音樂人,從山西、河南的童謠,到寧夏、甘肅、青海的花兒,山東、陝北、內蒙古的民歌中獲取創作靈感,對故鄉那些古老的歌謠進行改編、重構,推出音樂合輯《九曲》。 2019年,音樂紀錄片《大河唱》上映。影片通過蘇陽和黃河流域民間藝人的故事,聚焦三弦、皮影、秦腔和花兒等古老藝術在今天的文化傳承。 歷經了多媒體呈現、電影記錄的時期,「黃河今流」這一次的主體是音樂和歌唱。九位音樂人從家鄉的民歌、童謠中獲取創作靈感,從當下生活和各自的生命體驗出發,回望故鄉,回望傳統。
  • 仝卓新編新唱老歌帶我們走進民歌節比賽
    剛好進修回來的同事可以替補她,她天生就有唱民歌的天賦,在我們沒有認識仝卓之前,她十分喜歡玖月奇蹟組合唱的歌,非常喜歡和崇拜玖月奇蹟組合。現在因為玖月奇蹟解散了,她再也不談論任何歌手和其他的組合了。經我們介紹她聽了仝卓唱的歌,覺得他唱的歌實在是超級棒,忍不住學唱起來。
  • 你的孩子應該唱什麼樣的歌曲?
    你的孩子應該唱什麼樣的歌曲?音樂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好的夥伴之一,當孩子還在襁褓中時,他就會被音樂吸引,伴著音樂歡快的節奏揮動起小手,在媽媽的搖籃曲中進入夢鄉。不同情緒的音樂會對人產生不同的影響,聆聽和學唱情緒歡快的音樂作品,更利於兒童樂觀、向上性格的養成。比如,蒙古族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節奏明快,旋律舒展,短短四句歌詞「藍藍天空飛彩霞,騎上了我的小紅馬,揮動鞭兒唱起歌,草原就是我的家。」描寫了遼闊草原的美麗景色,表達了蒙古族兒童熱愛草原、熱愛家鄉的情感。
  • 天下民歌匯左權 左權民歌響天下——2020年左權民歌匯總決賽 暨...
    在現場大屏幕上,一部老電影中,左權民歌「活化石」劉改魚從一部老電影中唱著歌出現,然後畫面切換到現場,劉改魚在舞蹈演員的攙扶下在舞臺中間縱情演唱《幸福不會從天降》。隨後,羊倌兒歌王石佔明帶來《太行山好地方》,青年歌手、外國歌手獻唱《親圪蛋下河洗衣裳》《唱得幸福落滿坡》,以四代人對幸福不同的感悟,歌唱紅色老區艱苦奮鬥、開拓創新的精神,見證三晉兒女不畏艱難,用自己勤勞的雙手開創的幸福生活。
  • 南寧民生藝術團《美麗的龍脊山》,極具濃鬱民族氣息的廣西民歌!
    2019年12月9日,在「中國心·亞洲情」2020年中泰華人春晚上,南寧民生藝術團為我們帶來了非常精彩的演出《美麗的龍脊山》,一起來欣賞!節目:演唱《美麗的龍脊山》演出:南寧民生藝術團編導:李成文歌曲《美麗的龍脊山》由譚廣林作詞、李成文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