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藍書包
民歌是田野上飛起的蝴蝶,民歌是樹葉上滾動的露珠,民歌是《詩經》裡蕩漾的鳥鳴,民歌也是繁忙農事裡一杯清甜的美酒。在西部,尤其是甘肅,民歌尤為盛行,從隴東、隴南、隴中到河西走廊,到處都有民歌的影子。而民勤民歌是流傳於武威市民勤縣的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音樂,是西北地區音樂寶庫中的奇葩。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民勤縣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地域遼闊,各民族文化長期交融,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民間民歌,千百年來在民勤代代相傳,延續至今。民勤民歌傳唱於民勤城鄉,特別是紅沙梁、西渠、東湖等湖區鄉鎮廣泛傳唱。
民勤民歌在當地傳唱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民勤縣地處絲綢之路要衝,是中西貿易、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尤其是近代以來,大批移民來到當地,使當地民歌和江南、中原、西域的民歌交融,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民勤民歌,留下了大量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清代中葉,伴隨著民勤移民,廣泛傳播到新疆、內蒙古等地。
民勤民歌根據體裁,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勞動號子,有提杵號子,還有打夯號子,也叫打牆號子。其打法是一人一杵,分作兩班,分別站在牆基兩端,由右向左,邊移邊打,所唱號子純是虛詞,曲調基本上是上下兩個樂句,甲乙兩班先後接唱,一高一低,即興變化,此起彼伏,煞是動聽。歌唱內容除與勞動有關外,幾乎古今中外,天上人間都可能唱到,即興編唱。
另一類是小調。這是民歌的基本內容,數量很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曲調悠揚動聽,自成風格。有些曲目在全國普遍流行,如《孟姜女》《茉莉花》;有些則是西北地區共有,如《繡荷包》《織手巾》;更多的民歌是本地產生的,如《趕車調》。小調根據內容可分為五類,即生活類、愛情類、傳說故事類、新詞類和雜類。小調民歌的表現形式,一般為多段分節歌,有長有短,大小不一;發展較自由,句式多樣化;敘事性強,適於在田間地頭歌唱,亦適於在鄉間社火場上配樂表演。
民勤民歌詞曲結合較為固定,曲調優美,節奏頓挫分明,適於反覆歌唱。有很多民歌的曲調接近眉戶風格,從調式色彩可分為「花音」與「苦音」兩類。這些民歌有其本身的獨特風格,在此基礎上也受到了「爬山調」「花兒」的影響,但本身風格還是鮮明的。
民勤民歌曲目繁多,採錄的有近500首,廣為流唱的有《鬧土匪》《闖山關》《出斬》《走寧夏》《小白菜》《放駱駝》《鬧元宵》《想親人》《看郎》《留哥哥》《珍珠倒捲簾》《害相思》《十裡亭》《十杯酒》《十盞燈》等等。以反映人們生活為主題,唱段優美委婉動人,如泣如訴,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歡。
民勤民歌內容豐富多彩,猶如一幅紛繁生動的風俗畫。民勤民歌在當地百姓中口傳心授,延續至今。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民勤縣文化館李玉壽等人在民間廣泛徵集採錄,整理形成《民勤民歌集成》資料本,收錄民歌近500首,部分被收錄到《武威地區民歌集成》和《甘肅民歌集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