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言碎語老師們(民勤一中:1978—1981)

2021-02-13 漠北散人

老中青相結合,1970年代末期民勤一中領導班子合影。前排右起:李恭祖副校長、吳國華校長;後排右一許向東主任。

我在民勤一中的第一個班主任是張賓元老師,教英語,我認識26個英文字母自他而始。他帶我們去農場收秋平地,沒有自行車,五公裡路來回步行。一路上張老師講時興的「地下文學」——《三下江南》、《綠色屍體》,有頭無尾,神乎其神。石子路上塵土飛揚,一群學生追著老師爭先恐後,唯恐遺漏了某個細節。英語之外,他無意間成了我的驚悚小說啟蒙者。

 

姜宏基老師教語文,早讀背誦唐詩,教材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唐詩一百首》。其名言為:「不管理解不理解,背下去慢慢消化。」練了半年硬功,唐詩記了幾十首,頗受益。姜老師又布置學生抄課文,長文如選自《暴風驟雨》的《分馬》、選自《紅巖》的《挺進報》等等,直教人頭暈手麻,怎一個怕字了得!

 

初一第一學期期中考試後,成績好的學生組成了「快班」,我有幸混跡其中。蘇慧芸老師替代張賓元老師上英語課。蘇老師畢業於上海外語學院,典型的上海閨秀,優雅、精緻,輕聲細氣。其丈夫是民勤縣醫院的外科大夫,家裡有一對白白胖胖的雙胞胎兒子。蘇老師大概患了喉炎一類的疾病,原本不高的嗓音,越發纖弱。英語課堂上,五六十張嘴都在念念有詞,嗡嗡如巨型蜂群。蘇老師在講壇上糾錯,不得不盡力反覆強調:「同學們,老師嗓子不好,你們能不能小點聲,聽我讀完了你們再讀啊?」教室裡慢慢安靜了,蘇老師略帶上海口音的領讀漸漸清晰。

初二時蘇老師全家遷回原籍,英語課無教材,停了一年。隔年復開,我等已上初三,學的卻是全日制十年制初級中學英語第一冊。剛到一中的馬繼文老師接過了任課擔子,他不過18歲,比我們初中學生大不了多少。年輕,帥氣,一張娃娃臉,一頭濃密的捲髮,一口流利的英語,平地裡成了學校的「明星」,擁有難以計數的「粉絲」(估計「女粉」比例絕對高)。他教我們英語,兼著鄰班的副班主任。英語課難度不大,許多人都是吃「重茬飯」,一考試就高分雲集。但中考不考英語,一部分人懶得學,課堂上便有了亂象。馬老師最終還是鎮住了一幫子青春期叛逆男女,其中的奧秘難以一言而盡。後來我們班在民勤的聚會,他是必請也必到的老師之一。今年元月,他在廣州和我們班的幾個同學喝酒,打電話說已經醉了,車也不能開,只得登賓館留宿。想想倜儻瀟灑的帥哥,倒在幾個學生的熱情裡,與酒何幹!

 

初二時開生理衛生,先是德高望重的石永釗老師帶課,不長時間便換成了校醫卓守貞大夫。我們不叫她老師,而是稱卓大夫。她是廣東人,天生有南國女人的溫婉矜持,話語裡摻雜了粵語味道。學生們頭疼腦熱,跌打損傷,有時就到校醫室買藥、包紮,做些簡單處理。卓大夫上生理衛生,講到青春期和男女生殖系統,女生滿臉緋紅,低眉含胸,羞澀如受驚的兔子。男生們多半竊笑,以至於發出耗子般的吱吱聲。卓大夫不笑,一本正經地說:「大家不要笑。學知識,必須了解自己的身體。將來你們當了大夫,還要對著病人笑嗎?」

1979年的民勤一中體育代表隊。中間排右起:聶振華、葉泮香、許向東、吳國華、石永釗(右六)、郭開江(右七);後排右二:王永勝。

 

學校的體育老師裡,聶振華和王永勝的「黑」不分伯仲。「黑」,是常年在操場上被太陽塗的色。現代社會富人們以之為健康特徵,但在當年則為人譏笑。學生給他倆起外號「黑」,區別僅是在前面加了姓氏。聶老師瘦高,身材板正,穿了深色球衣和白「墩子」球鞋在操場上一站,頗有玉樹臨風的灑脫。他是我初二的班主任,對好學生和善,對差生嚴厲。那年他結婚不久,和新娘住在教師宿舍裡。有一天,聶老師問我,家裡有沒有做醋?我說我媽每年都要做醋,多得很。聶老師說,給我買一塑料壺吧。我提了醋到他宿舍,聶老師非要給我錢。我幾次推開他的手,都被他硬塞了回來:「裝上!裝上!」年後他到了民勤三中,再見已逾二十年。幾個同學請了聶老師和李玉壽、張廷璽老師小坐,他仨是甘肅師大校友,一來二去酒就上了頭。聶老師挨個問在座的學生:「那些年我脾氣不好,罵過你嗎?」學生們也帶了酒意,挨個笑著搖頭:「沒有!沒有!」

王永勝老師給我們帶課那幾年,已經三十出頭,是縣城裡為數不多的大齡青年。他敦實而不失靈巧,黑臉拉下來時確乎有些威嚴。有女生在體育課上請假,理由不外乎「肚子痛」。王老師概不允許,說肚子痛就需要活動。多年後,女同學叫著他的外號數落道:「你是故意折騰女生吧?」王老師臉如衰老的黑牡丹綻放,露出兩排白牙:「我哪裡知道女生的事情啊!都是結了婚才明白的。」

關於聶、王二老師的黑,經典笑話出自王老師之口:

其一,聶老師去上海,違規橫穿馬路,被交警阻攔質問:「這黑人是哪裡來的?」。聶老師說:「我是東鎮來的!你知道東鎮嗎?比上海大多了!」

其二,王老師參加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被服務員當做非洲人一路指引。他聽著一句也不懂的英語,亦步亦趨,不敢說話,唯恐露餡。出場後猶自疑惑:「我就那麼像非洲人?」

農場的勞動課一直是保留節目。地裡還種著葵花,共產主義接班人應該還在茁壯成長。

已經1980年代了,甘肅省所有中學還開著一門《農業基礎知識》,教如何種瓜點豆,整地澆水。估摸決策者的思維沒轉換過來,培養新一代共產主義農村接班人哩。楊生崗老師身材高挑,語言鋒利,夾帶著民勤風格的幽默。在課堂上講農村渠系:「幹支鬥農毛,水往地裡澆。」笑話城裡人「五穀不分」,路見農民鋤地,不知其所使工具名。徵之父母,描述農民動作:「鐵那(le)個上安了個木那(le)個,腰子一弓一那(le)個。」初三後一學期,楊老師當了我們的班主任。《農業基礎知識》結束了,改教物理。講到「左、右手定則」,他伸出右手,帶著學生一起推理:「伸出右手,拇指向下,掌心向內,左轉三圈;拇指向上,看看電流到哪裡了?咦——不對,轉錯了,錯了就再來一遍……」所有同學都轉到糊塗國裡了——物理、線圈、定則——真是要命。

 

薛啟瑞老師畢業於武威師範,會武術,常領著一隊學徒在操場上比比劃劃,讓人好生羨慕。他家在農村,性節儉,似乎每條褲子(不論新舊)都要在臀部和膝蓋處覆以大補丁。旱季皮膚乾燥,多數人用「勞動牌」棒棒油擦臉。他也擦,方法別具一格:挖出一坨油在手心裡搓勻,吐上適量唾液再次撮合後分開兩手往雙頰上抹。初二時教我們班數學,板書驗算時常出錯,便叫起學習好的學生:「你說,我們重新做。」冬天室外哈氣成冰,教室裡煤炭味、五十多人的口氣味、衣物味混雜成無法形容的聚合體。薛老師進了教室,做深嗅狀,遂指令坐在窗戶邊的同學:「打開窗戶,把新鮮空氣放進來!空氣不好,腦子就不清醒,還怎麼學習!」

 

焦仕謙老師的化學課。

上午10:15分,焦仕謙老師的化學課。一住校男生披了老羊皮襖聽講,神色異常。焦老師令其回答問題。該生站起,皮襖張開,露出精光的胸腹。眾生驚訝繼哂笑。該生慌張失措,答題語無倫次,不知所云。焦老師道:「大冬天你精身子穿皮襖,究竟是冷還是熱?回答問題像漢地和尚念藏經,說的啥你自己清楚不清楚?」

 

劉潤福老師背一架手風琴,拿著整開白紙寫成的詞曲,教了我們兩年音樂。他的嚴肅認真,往往是把一些活泛過分的學生逐出教室,我即是其中之一。劉老師退休後我們在一起喝過幾次酒,我開玩笑說當年我們如何如何怕他。劉老師笑了:「不嚴肅怎麼行呢?上課總得有個上課的樣子。說實話,當年給你們教唱歌,對音樂的理解也不深;退休後,我還在學,現在,才感覺真正領略了音樂的美。」

 

政治課老師王永華從初一帶我們直到初三結束,應為三年中唯一沒有變換的任課老師。《社會發展簡史》和《科學社會主義常識》,貌似唯物實則唯心,非得弄成「宇宙真理」才肯罷休,虧了王老師的一片苦心。初二那年,《民法》、《刑法》實施,王老師說:「今後就是主席犯法也要按法律辦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等嚇了一跳,王老師真敢說啊!初三時政治課教材沒了,王老師教我們學1959年版的《中國革命史講義》(胡華主編)。我學得很起勁,不料數年後發現這「史」摻了水,思忖當初如不學,腦子裡的垃圾定然會少許多。

 

張廷璽老師在甘肅師大學化學,到民勤一中的第一堂課是給我們班上物理。他顯得有些緊張,煙不離手,臉色發紅。當然,課講得極好。一學期後,就到高考尖子班教化學了。據說上課伊始,他出題考試,把那些自以為不錯的好學生考得焦頭爛額——不服不行,年齡畢竟不和知識成正比。那時候他的心思可能還在考研究生上,教學不過是「烹小鮮」而已。

 

王國範老師,人瘦弱,通渭口音重,歷史課基本照本宣讀。階級對立的爭鬥,暴力革命的戾氣,使人昏昏。我在課堂上偷看的《楊家將演義》被王老師沒收,課後到其宿舍取書。王老師說:「這個《演義》不是真歷史,我講的、你們學的也不是真歷史。」拿了書出來,沒弄清王老師的意思。「真歷史」是什麼?年過不惑我才明白。王老師不能講、不願講——講真話多半會惹火燒身,講真歷史風險更大。

 

魏育儒老師是有名的好脾氣,不緊不慢,笑眯眯地在地圖上指指點點。蘇堤垂柳、三潭映月、南水北調等等美景,都是他勾畫給我們的:「學地理,要行萬裡路。同學們以後有機會出去,在大江南北走一圈,比我們在課本上死學好得多。」

 

潘發金老師給我們帶了初三第一學期的數學。他在課堂上頭顱左右擺動,兩眼如探照燈來回巡視教室裡的學生。發現小動作者或瞌睡打盹者,便擲出一截粉筆頭,準確落在某個部位。張德祥老師去世後,他幫忙做花圈,不慎從凳子上摔了下來,右臂骨折。「你們的張老師啊,心強得很,叫我趕緊給你們上課,不叫我做花圈。現在骨折了,課也上不成了。」潘老師養病去了,數學老師換了實習生吳老師,初三最後一學期的數學就此糊糊塗塗過去了。

 

初中畢業30年,李玉壽(右一)、張庭璽(右二)、王永勝(右三)老師和我們班女生合影。王老師的牙是最白的,耀眼。

那些年,老師們好像都在蓋房子,隔三岔五請假。帶語文的苟海震老師請假,換上了隆益村老師,繼而又由許向東老師暫代。苟老師方臉黝黑,闊嘴鑲了金牙,笑起來滿臉喜氣。他似是學醫出身,有時候給學生開藥方,不知效果如何。我當語文課代表,藉機在他宿舍偷看市面上難得一見《十月》等等。他讓我改作業,自己在一邊看雜誌,不時嘿嘿發笑。幾年後我們在四中重逢,遠遠就叫我:「到我辦公室來!」

 

隆老師1950年代後期到民勤一中,經歷了1978年以前的所有政治運動,深受其害而樂觀堅強(李德文先生有專文記述)。她給我們班帶了一周課,講契訶夫《變色龍》和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築路》。川味普通話,講解繪聲繪色。我記下了「夾鼻眼鏡山羊鬍」的作者及其筆下的奧楚蔑洛夫,開始搜尋他的其他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原來讀過,再學就難免分神。我想聽隆老師講講冬妮婭,可惜課文裡沒有……

 

許向東老師(已經是教導處主任)留著寸頭,衣著整潔,平時總是匆匆忙忙快步來往於校園各教室之間,遲到早退或調皮搗蛋的學生幾乎逃不出其法眼。我的同班好友郭仁天說,許主任有天才的記人記事本領,能叫出大多數學生的姓名。我以為然也。這次他趕上了古典文學單元,講《捕蛇者說》,一個字一句話地過,類似傳統句讀。我們跟著他齊聲朗讀:「隳突乎南北,叫囂乎東西」,「苛政猛於虎」也!

                              2013.8.5

我和郭仁天。1984年在民勤南街市場,夏天即將來臨。

 

                                                         

相關焦點

  • 記縣級優秀班主任民勤一中教師白生鵬
    師者匠心 桃李芬芳白生鵬是中學地理一級教師,縣級骨幹教師,現任民勤一中安保處主任、天橋(1)班班主任。二十一年青春撒沃土,七千個日夜育新苗。白生鵬熱愛教學,樂於教育,堅持「細處著手,大處著眼,胸中有愛」的育人原則,躬耕於教育沃土,辛勤努力,終獲累累碩果。2020年高考,他所帶高三(4)班的學生二本上線率達100%。
  • 甘肅武威最好的三所高中,武威一中遙遙領先,民勤一中也不容小覷
    新千年以來,武威一中的高考成績連年攀升,2020年高考,武威一中650分以上6人,最高分韓梓軒685分並列全省理科第10名;文科最高分陳蕾、任煜文均為636分,並列全省文科第113名。全校600分以上99人,一本上線876人,各項高考指標居於全市最前列。
  • 記縣級優秀班主任民勤一中白生鵬
    白生鵬是中學地理一級教師,縣級骨幹教師,現任民勤一中安保處主任、天橋(1)班班主任。民勤一中教師 白生鵬:&34;作為一名班主任,白生鵬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關心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民勤一中教師 楊得理:&34;白生鵬深知,要想在學校教學管理、學生教育方面取得更大成績,讓學生飛得更高更遠
  • 民勤一中高考一本上線暨中考招生分班名單公布了
    2020年民勤一中高考一本上線率進一步提高,不得不說民勤教育還是不錯的,不過連續兩年沒有清華北大了,今年估計又沒有,還是讓人有些遺憾。因為好學生跑到別的地方去了,從今年的一中招生政策中也不難看出來對於名列前茅的學生,尤其前三甲的學生,政策是非常友好的。我們作為吃瓜群眾也希望這些娃娃留在民勤,為民勤的教育再添彩添色!
  • 民勤一中:社團續新篇 文明實踐有內涵
    連日來,民勤一中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與學校社團建設工作結合起來,放大學校社團服務功能,整合活動資源,打通理論宣講、文化服務、教育服務等模塊,聯動開展文明實踐活動,著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科學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 師者匠心 桃李芬芳——記縣級優秀班主任民勤一中教師白生鵬
    白生鵬是中學地理一級教師,縣級骨幹教師,現任民勤一中安保處主任、天橋(1)班班主任。二十一年青春撒沃土,七千個日夜育新苗。白生鵬熱愛教學,樂於教育,堅持「細處著手,大處著眼,胸中有愛」的育人原則,躬耕於教育沃土,辛勤努力,終獲累累碩果。2020年高考,他所帶高三(4)班的學生二本上線率達100%。
  • 民勤
    原標題:師者匠心 桃李芬芳——記縣級優秀班主任民勤一中教師白生鵬白生鵬是中學地理一級教師,縣級骨幹教師,現任民勤一中安保處主任、天橋(1)班班主任。二十一年青春撒沃土,七千個日夜育新苗。每到周末和假期,他都鼓勵學生來學校一起學習探討問題,不管嚴冬和酷暑,周末和假期總能看見他和他的學生們在一起。工作以來,白生鵬所帶班級多次被學校評為「文明班級」、 「優秀班級」,班級的各科成績均名列前茅。2020年高考,白生鵬所帶班級的學生全部考上二本,其中33人達到一本線以上,有5名同學成績在600分以上,王佳悅同學以629分的成績取得全縣文科狀元。
  • 青春加冕 不負韶華——民勤一中舉行2021屆高三學生成人禮暨高考300天誓師大會
    8月18日,民勤一中舉行2021屆學生成人禮暨高考300天誓師大會,高三年級全體師生和學生家長共1600餘人共同見證了這一神聖而具有特殊意義的時刻。 學校邀請高考勵志演說家、青少年勵志教育導師、師生心聲健康高級導師、全民閱讀促進會浙江副會長劉向明老師做了
  • 武威一中民勤古浪共創歷史
    武威一中甘肅省武威第一中學歷史悠久、傳統深厚,前身為 1875 年創立的雍涼書院,第一任院長為涼州著名學者李銘漢,1906 年書院改辦為涼州府中學堂並正式建校,1949年私立青雲中學併入學校,沿用甘肅省立武威中學校名,2005 年改辦為獨立高中。
  • 民勤一中2019年高考英才榜,看你能認識幾位
    在生源數量銳減,優質生源外流,照顧政策空白等不利因素影響下,民勤一中2019年高考逆勢而上,再獲大面積豐收。
  • 星雲散:1985——1992年民勤文化館的文學活動
    1981年平反昭雪,渡盡劫波回到文化館從事群眾文化工作,熱衷於吟詩作畫、寫小曲戲,發表了多篇關於民勤的傳說和故事。八十年代退休,老兩口住在文化館後院,飼花弄草,筆耕不懈,滿懷熱忱栽培文學青年。楊爺給我介紹了在座的諸人,桌子東頭的李宗禮問我是否帶了作品,我從黃軍挎裡拿出準備好的幾首詩交了出去。李宗禮是縣水電局幹部,寫詩。
  • 民俗交通之民勤駱駝客!
    甘肅民勤是甘肅乃至中國一個比較古老的縣城。漢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民勤設郡立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民勤養駱駝有著悠久的歷史,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在歷史上造就了民勤人和駱駝的不解之緣。
  • 蘄春縣一中老師們辛苦了!
    王輝老師 在 全縣慶祝第36個教師節暨先進事 跡報告會的發言以愛為名 靜待花開 我叫王輝,來自於蘄春一中,是一名普通的班主任。 一中班主任是苦的,從早上五點半到晚上十點,學校是我們唯一的舞臺;但一中的教師又是幸福的,因為,我們的愛能夠傳遞,而我們的學生也在實現著我們未能實現的眾多夢想。 我班是一個文科班,學生思想活躍,個性強。有一個女生,在班上十分強勢,只要與她的思想不一致,哪怕是面對老師,也絕不會退縮,是班上的一個刺頭。
  • 民勤文學 | 王永和:我與民勤涼麵的一段情結
    離開家鄉來到新疆幾年了,兒女們時常帶我到外面餐館品嘗各種美食來改善生活,但吃遍各地美食,最讓我留念的還是那些年在家鄉常吃的那碗民勤涼麵!涼麵其實是一種極簡單又非常平常的飯食,也倒不算什麼稀罕吃的,基本操作就是麵條從鍋中撈出來後,放入涼水中衝涼,然後拌些調味佐料澆些滷子菜就成了。
  • 應城一中化學老師李鋒:我的一中老師
    1979屆校友、應城一中化學老師:李鋒1978年9月初,應城一中組織考試,全縣10餘所公社高中的部分高一學生學生參加了考試。一中根據考試分數,從中招錄了100個學生,進入一中學習。我記得我已在楊嶺中學報名繳費了,好像是8元錢(不到10元)。
  • 舌尖上的民勤:手抓羊肉
    假如你是一個細緻入微的治學者,在平常閱讀的時候一定會注意到這樣一個問題,漢語裡的「鮮」和「美」兩個字,都是和羊字組成的,這就說明在漢字出現的年代,我們的先民早已開始豢養一種名叫「羊」的動物,羊成了先民們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舌尖上的民勤,羊肉黃米麵
    「油果子」之所以要說說民勤的「大麻花」,是因為這樣的油果子不是市面上見到的那種普通的油炸麵食。民勤的「油果子」的體積是市面上同類產品的10倍,絕對是「油果子」中的大哥大,「油果子」還代表著喜慶,拿在手裡沉甸甸的,一個「油果子」讓你吃的實實在在。
  • 2020年瑞昌一中、二中、武寧一中、湖口中學高考喜報
    瑞昌一中江西省瑞昌市第一中學創辦歷史可以追溯到1940年,初為瑞昌縣立戰時初級中學,新中國成立後定名為瑞昌中學,1978年更名為瑞昌一中,1981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確定為全省重點中學武寧一中湖口中學江西省湖口中學,暨湖口縣第一中學,簡稱湖口中學(湖口一中
  • 2020年瑞昌一中、二中、武寧一中、湖口中學高考喜報!
    瑞昌一中江西省瑞昌市第一中學創辦歷史可以追溯到1940年,初為瑞昌縣立戰時初級中學,新中國成立後定名為瑞昌中學,1978年更名為瑞昌一中,1981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確定為全省重點中學。武寧一中武寧縣第一中學誕生於抗戰之初(1937年),1980年被評為江西省首批「省級重點中學」 ,1988年被評為「江西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2005年被評為「江西省優質高中」、「省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 ,2013 年被評為「江西省綠化模範單位」,2016年 被評為「全國綠化模範單位」。
  • 張掖民勤會館中的風物
    現在保存完好的只有民勤會館和山西會館了。張掖民勤會館,坐落於張掖市古城區東南隅,張掖市第二中學校園內。始建於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1921年,民國十年,由民勤商賈復集資修葺。整個建築群坐北向南,四合院式結構,佔地面積1593平方米,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