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城一中化學老師李鋒:我的一中老師

2020-12-13 在線閱點

1979屆校友、應城一中化學老師:李鋒

1978年9月初,應城一中組織考試,全縣10餘所公社高中的部分高一學生學生參加了考試。一中根據考試分數,從中招錄了100個學生,進入一中學習。我記得我已在楊嶺中學報名繳費了,好像是8元錢(不到10元)。一中當年沒有高二年級(畢業年級,那時高中是兩年制),原因是初中由兩年制變為三年制,這年只有高一,沒有高二。到1979年高考時,一中就沒有高中畢業生,高考升學率為零。為了避免出現這種尷尬局面,教育局決定一中從各公社高中的高一年級招兩個班,計劃招100人,後錄取96人,開學後又進了6個插班生。

我從楊嶺中學考入應城一中,楊嶺進入一中的有四個學生:我、胡學年、王義年、張金木。我記得從四中(棉花田)考入應城一中的學生最多。

前排:潘祥健老師、曾奇書老師、張國芳老師

後排:張金木、李鋒、胡學年、王義年

雖然我在一中只上了一年學,但教過我的老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於我們年級是畢業年級,一年後就要高考,因此教我們的老師個個年富力強,經驗豐富。轉眼過去了40年,但我的老師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

一、班主任、數學老師——張國芳

我們分為兩個班,都是理科班,除了班主任(數學老師)不同,其他老師相同。1班的班主任(數學老師)是張裕清老師,2班的班主任(數學老師)是張國芳老師。我分到了2班,我們班有50個學生,其中女生8人。教室在二層教學樓的樓上西頭,1班在我們班的隔壁(我們剛開學時在前面的平房教室裡上過一段時間的課)。教室裡單人單桌有5列,每列為一組一組10人,女生一組坐在中間,學生按身高由低到高從前向後坐。我坐在第二組第三位,前面是夏天元、柳霞映。

李鋒與張國芳老師在一起

張老師教我們時,剛好40歲。張老師一開口,我們就聽出她是四川人。她身材偏高,不顯發福;梳著「柯湘頭」,頭髮烏黑;衣著大方、整潔合體,並不刻意打扮。看上去精力充沛,幹練果斷。

張老師上課時,她的四川口音讓我們聽得很「巴適」,如沐春風;她以深厚的專業實力和女性特有的細膩,將數學講得晶瑩剔透,菩提花開。張老師板書剛勁有力,下筆有聲,常造成粉筆折斷。

男生宿舍,左邊窗戶原是兩扇門

男生宿舍簡陋,兩個班的男生60多人住在一間房裡。因為小學只上了五年半,初中只上了兩年,我們的年齡較小,大約15歲。少年的我們,晚上難睡著,早上難起床。下了晚自習後,聊天的、唱歌的、爭吵的,嘰嘰喳喳,人聲鼎沸,經常要老師和領導來「鎮反」——敲門敲窗、大聲呵斥,然後宿舍內漸漸安靜,有時還要反覆「鎮反」。參加「鎮反」次數最多的當然是兩位班主任,還有範老師、曾老師、徐海鏞主任、楊溢校長等。

早上起床時,2班有幾個睡懶覺的學生,經常是班主任張(國芳)老師來寢室掀被窩。

那時,我們幾乎沒有娛樂,課間主要是散步、打打兵乓球,逛逛新華書店買一本《兒童文學》。冬天太冷,下課後就跑跑步、跌跌腳,男生還鬥鬥雞(雙手抱住一隻腳和大腿,單腿蹦跳,互相衝撞)。

學校曾在1979年上半年,組織我們在新落成的城關電影院,看了一場電影,是關於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影片中喀秋莎火箭炮萬炮齊發,鋪天蓋地,使我們受到了強烈的震撼。

40年重逢引吭高歌齊良英、韓玲、張曉義、李紅麗、

邱翠娥、曹群芳、畢運姣、張老師、萬佩芬、程桂平

我們都很聽老師的話,遵章守紀。如果說有違規違紀,就是幾個男同學在晚自習下了後,摸出校園趕場看免費電影,但也只能看電影的最後十幾分鐘。某一天,有幾個男同學,在晚自習下了後,踮著腳,夠著腦袋,在學校會議室的黑白電視上看了一段時間的電影,第二天被張老師狠狠地「罵」了10分鐘——因為看的是日本電影《望鄉》。

那時的學習環境好,我們又是國家恢復高考招生後的第三屆高中畢業生,尊師重教,知識改變命運的風氣正在興起,我們受到的幹擾實在少。應城的城區僅囿於老城牆內,常駐人口不多,平時街上冷冷清清,沒幾個人。那時,沒有遊戲廳,沒有網吧,沒有NBA,沒有卡拉OK,沒有日本漫畫,沒有大幅廣告,沒有靡靡之音………。我們沒有收音機,沒有手錶,也不需要這些東西。我們只有課本、筆和筆記本、練習本,我們的任務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

李家「三紅」:李紅生(李鋒)、李紅麗、李洪波

除了早上起床,晚上睡覺,偶爾的違規違紀給張老師造成了一些麻煩,而這些麻煩在兩個月之後就自然的消失了。我們的精力集中到了自覺學習上,張老師除了上課,幾乎不需要額外為我們操心。張老師40年後說我們這一屆是她教過的最好的一屆,我認為這不是客套話。

作為班主任,張老師不給我們講大道理,只是激勵我們好好學習,通過高考,考出去!張老師平時非常關心學生生活、生理和心理,特別是對女生。張老師看到學生食堂的生活太差,就從家裡拿來自己醃製的川味泡菜,分給女生下飯。有的女生說張老師的關心比自己的媽媽還細緻。

畢業40年師生再聚首礦山公園留影

張老師學習上對我們要求很嚴格。我們沒聽懂的問題,她必定一追到底,直到我們弄懂;我們做錯的題目,她要求我們必須馬上更正、重做。有一次數學課堂小測練,我很快做完,提前交卷,張老師看了後,發了脾氣,在我做錯的兩個題上,重重地打了叉,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命令我重做,並規定以後不論什麼學科的考試,一律不允許提前交卷!

張老師的女兒黃敏上高一,我們早鍛鍊跑步時,她就跟在我們班的後面跑。張老師的兒子黃杰(小名傑傑毛)在上小學,經常放學後來到我們教室外,趴在窗臺或欄杆上做作業。有時傑傑毛實在餓了,張老師就給點錢,讓他到校外的商店去買點點心(校園內沒有商店)。

畢業40年聯歡晚會上:(前排)王仁宗、張三明、

李亞軍、張老師、潘老師、曾老師

1979年7月我們高考後,我們離開了一中,高考分數出來後,我們到校填報志願,大學或中專的錄取通知書直接寄到家裡。不久,張老師調回了四川重慶(重慶1997年成為直轄市)。當時不知什麼原因,學校沒有組織照畢業照;同學們之間也沒有留聯繫方式(那時家裡沒有電話,更沒有手機!),張老師調離時,我們事先完全不知道。

整整40年,我們學生與張老師失去了聯繫,同學與同學也沒法聯繫,但互相思念、彼此牽掛。我們只知道張老師在重慶,而張老師不知道我們在哪裡?

在張老師家:熊紹良、丁新華、韓玲、陳想清、張老師、黃師叔、程國華、柳霞映、李建偉、龔育平

通過微信,我們找到了張老師。2019年10月國慶長假期間,程國華、熊紹良、柳霞映、丁新華等8位同學去重慶看望張老師,師生中斷了40年的聯繫恢復了!

2019年12月下旬,我們79屆同學40年聚會在應城舉行,張老師蒞臨!師生見面時,大家喜極而泣,張老師哽咽著說:

你們、你們這些娃子,我怎麼找不到你們,你們也找不到我!………

你們不知道我是多麼的想念你們……

你們是我最好的一屆學生……

到重慶後,我再也沒教過象你們這樣的學生………

韓玲陪張老師參觀一中校史館

年屆八旬的張老師身體健康、精神矍鑠、氣質優雅。她全程參入了活動,她與我們談話、指揮我們合唱、教女學生跳舞,並抽時間與老同事、老學生進行了聯歡。

忘不了師生相聚時的歡樂場面,忘不了分別時的盈盈淚水,忘不了師生之間的純真感情!

我們相約:10年之後再相聚!

師生分別:胡學年與張老師

張裕清老師和張國芳老師

1班的班主任、數學老師是張裕清老師,他上課聲音洪亮,我們在隔壁都聽得到他的聲音。他每周都出牆報,在辦公樓和教學樓之間牆壁的黑板上,張裕清老師用粉筆抄寫數學的解題方法、技巧及例題,我們中午、下午休息時就去學習,揣摩。2019年同學聚會前夕,我們聯繫上了張裕清老師,他現在住在武漢。

二、語文老師——範振中

應城一中名師範振中

我們進一中不久,範老師就給我們兩個班的學生做了一場勵志報告,地點是一中的水杉樹林中。聽他的報告時,感覺到他知識淵博,思維敏捷,學養深厚,聽後深受啟迪和鼓舞。

可能招錄考試中我的語文成績好,我被指定為2班的語文課代表。

那時,一中條件很差。老師們拖家帶口住的是解放前修建西河中學時建的平房,房子已十分老舊,斑駁的牆壁黑色的細瓦,低矮狹窄陰暗潮溼,門前汙水橫流,人上廁所要出門去公共廁所。範老師、張老師、徐老師等就住在這裡。

一中的大門向北開,進門的路兩旁有兩行法國梧桐,正對著大門的150米處是辦公樓。辦公樓是一棟很有特色的建築,暗紅色的瓦青黑色的牆,兩層,木地板、木樓梯。那是西河中學建校時的核心建築,是一座有歷史底蘊和文化氣息的樓房。辦公樓的一樓有物理、化學實驗室,但我們僅做過一次化學實驗。一樓東南角有一間大房間,是會議室,裡面有一臺日立牌14英寸黑白電視機。二樓是老師的辦公室,範老師在辦公樓二樓一間辦公室裡備課、改作業。令人痛心的是,作為老一中(西河中學)的地標性建築——辦公樓因年久失修,被拆除了!

我作為語文課代表,主要工作是收發作業、反映語文學習中的問題。範老師還交給我一個任務,他每兩天給我一張《中國青年報》(當時只有4版),要我先閱讀,將我認為好的字、詞、句用紅色筆劃出來,將不認識、不熟悉的字、詞在報紙的空白處標音注義。我當時有的工具書是《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小詞典》。範老師的這個任務,逼迫我要認真讀報,既提高了我的語文能力(高考我語文得分84,滿分100),養成了我「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同時又方便了同學們看報學習。直到現在,我不願意借書看,而願意買書看,原因是借的書不能寫劃,自己的書可以劃、可以注、可以寫。

2018年78屆畢業40周年紀念

範老師個子高大,儀表堂堂,戴一副黑色細框眼睛,形象氣質不輸著名歌唱家李雙江。範老師上課的重點有兩個:一是古文,他講課本是從後面的古文講起,逐字逐句落實,重點文章、詩詞要背誦、默寫;二是作文,注重文章的結構和作文的速度。上學期的作文是每兩周一篇,下學期是每周一篇,每次作文時間兩節課,下課交卷。每篇學生作文,範老師都認真批改,指出錯別字,劃出好的語句,寫出評語,好的作文當作範文宣讀。

有一次範老師在點學生名時,叫羅雋(jun)為羅雋(juan),我感到很奇怪,於是就翻《新華字典》,雋有兩個音:jun同「俊」,juan肥肉。羅同學眉清目秀、細皮嫩肉,賽過班上的「西施」!從此,與羅關係好的同學就叫他「羅肥肉」,簡稱「肥肉」,羅雋同學現在北京工作。

範老師後來到應城市教研室工作。範老師今年八十有二,已退休20多年,現居住在武漢。2019年歲末,範老師進入我們79屆微信群,我又可以親聆範老師的教誨了!

三、政治老師——徐海鏞

徐老師個子不高,髮型是「一邊倒」,平時總穿藍黑色軍幹服,上課時面帶笑容,慷慨激昂,板書迅疾流暢,字跡清晰有力,講話時嘴巴一歪一歪的,非常富有感染力和煽動性,常使我聯想到希特勒。枯燥的政治課,竟然使我們聽得津津有味。

徐老師的絕招是高考押題。高考前,徐老師圈定十個大題(論述題,每個15分),先給學生講清答題要領,然後要求學生熟記答案,高考時必中兩個。因此,學生高考的政治分總是很高。

徐老師當時是學校教務主任,後來擔任過一中的黨總支書記,因病英年早逝。

重逢夜話:李鋒、程國華、楊波、熊紹良、胡學年、彭昊

四、物理老師——胡慶賢、潘祥健

胡老師教力學,講課慢條斯理,聲音不大,真正的誨人不倦。胡老師身材瘦削,頭髮捲曲,已出現禿頂。讓我們驚訝的是——胡老師是北京大學的畢業生。

潘老師不苟言笑,戴一副黑框眼鏡,上課語言精煉,板書工整。上課前幾分鐘,潘老師就在樓下的路上徘徊,等待上課鈴聲響起。他每節課進教室時,左手拿書,右手拈兩根白粉筆,但總要剩下一根半。他教電學,我記得在講萬用電錶時,他在黑板上一筆一畫畫萬用電錶的線路圖竟用了一刻鐘。他強調學生要上課認真聽,下課努力悟,同學之間要多討論、多爭論、多辯論,越「論」越明。我記得潘老師答疑時的情景:他左手拿著學生問的題目,右手扶扶眼鏡,額頭上兩眉之間皺起「川字紋」,盯著題仔細地看,然後慢條斯理地解答。

潘祥健老師在聯歡會上講話

左右兩邊是聯誼會主持人馬璇、李鋒

胡老師、潘老師有一得意弟子——楊河的陶志超,陶考入武漢大學核物理系,後去美國留學,入了美籍。

五、化學老師——曾奇書

應城一中名師曾奇書:全國優秀化學教師

曾老師是廣東人,講的廣東話,剛給我們上課時,我們有點聽不明白。但曾老師講得較慢,有板書,我們又有書本對照,不久「語言關」就pass了。

曾老師對課本非常熟悉,當時傳言:曾老師知道化學書的哪一頁講的什麼內容。我是領教過曾老師的厲害的,有一次下課後,我有意「考」了曾老師一個問題,我問曾老師:金屬鋅與硝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怎麼寫?曾老師隨口答了鋅與濃硝酸、稀硝酸、極稀硝酸反應的三個化學方程式,連繫數(現在叫化學計量數)都念出來了!讓我佩服不已。

向曾老師敬酒:李論、曾老師、丁新華、李紅麗、胡學年

在講有機化合物甲烷時,為了做演示實驗,曾老師到我們教室後面的圓形水塘裡,用棍子攪動水下的淤泥亂草,收集從水下冒出的沼氣(主要成分甲烷)。圓形水塘現已不存在了,早就填平,上面是學生自行車棚。

曾老師的籤名有特點,是橫著寫的反字。

曾老師經常打籃球,他打籃球有絕招,他站在外圍,相當於現在三分線外(那時球場上沒有三分線),雙手握住籃球,舉到額頭前,然後雙手發力投籃,只見球似六〇炮的炮彈一樣,劃著弧線,直奔籃筐,命中率相當的高。

兩代化學老師:譚新年、曾老師、李鋒

在我們的同學中,從事教育工作的有20人左右,但化學教師只有兩人——我和譚新年接過了曾老師的教鞭。

其實,王仁宗同學也是化學老師出身,他大學畢業後,在武漢市某中學教過一段時間書,後來白手起家,創建富邦公司。現在事業蓬勃。

王仁宗與曾老師

2008年後,我曾在西河校園內的高考補習學校任教8年,也兼過西河中學九年級的化學課。我經常看到曾老師牽著師母的手在校園散步,師母患有眼疾。曾老師今年(2020年)年已九秩,兩老攜手已度過「鑽石婚」。每當我遇到兩老時,崇敬羨慕之情油然而生,我都會佇立路旁,畢恭畢敬問候。

作為化學老師,我一直以曾老師為榜樣,勤奮學習,努力工作,不辱師門!

參觀富邦公司留影

六、英語老師——姚幼安

剛到一中,錢築敏老師(女)教我們英語,一個多月後,錢老師調走了。姚老師接手上我們兩個班的英語課。

姚老師當年55歲,淺淺的平頭上已出現花白,他是我們的老師中年齡最大的。此時,姚老師還戴著「右派」的帽子,11月份才摘去帽子(全國最後一批右派分子摘帽是1978年11月16日)。姚老師閱歷豐富,人生坎坷,具有傳奇色彩,是「有故事的人」。

姚老師從1948年進入西河中學(應城一中前身)開始,到九十年代年近七旬離開講臺,執教50多年,學生不計其數,可謂桃李滿天下。在應城英語教育界,他是教父級的人物,曾被推選為孝感地區英語教育協會理事,親傳(嫡傳)弟子不少。1979年~1984年,應城英語教師稀缺,國家分配到應城的英語專業畢業生幾乎沒有。為解燃眉之急,姚老師從高中畢業生中親自選拔、培養、培訓了一批英語教師,這些老師通過姚老師的傳幫帶,再加上自修和進修,大多數成為應城英語教學的骨幹。可以說,八、九十年代的青年英語老師,或多或少都得到過他的指導。

應城一中名師姚幼安

1979年的高考,英語是考試科目,但不計入總分,僅供錄取時參考。英語周課時比語文、數理化少。為了以後的深造,我們還是學習英語,但僅限於上英語課的時間,姚老師就給我們講湖北省編的一本高考複習資料。我們把主要精力用在其他高考計分學科上,即語政數理化。這5門課,卷面滿分每門都是100分,總計500分。

姚老師曾在辦公樓給我們幾個英語愛好者開過幾次「小灶」,胡學年還記得他講過「單詞的構造」等。我記得有一次在議論外國小說時,他講過好的翻譯標準是——「信」「達」「雅」。「信」「達」「雅」是翻譯的原則,我們是從他那最先知道的。

楊嶺老同學:胡學年、李鋒、曾建新

姚老師上課語言幽默,課堂氣氛活躍,他的板書大氣,他將字寫在黑板的中間,字跡工整清晰,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夠看清楚。我認為,我給學生上課的風格(如果有風格的話),是深受姚老師影響的。

姚老師說過,要學好英語,就是四個字:聽、說、讀、寫。他反對「啞巴英語」,師生相遇時,不許用中文問候。他還說過,「老師水足,學生不渴。」意思是俗語所說的「要想給學生一瓢水,老師要有一桶水。」

2009年10月,姚老師參加了我們79屆同學聚會。

2013年10月,姚老師仙逝,享年90歲。

七、體育老師——潘星

應城一中名師潘星

潘星老師精瘦,皮膚黝黑,十分精神,上課非常嚴肅,我們從來沒見過他笑。上學期每周一節體育課,就是站隊報數、稍息立正、向左向右向後轉,然後跑步做操拍球。下學期體育課乾脆就沒有。

潘老師是轉業軍人,赴朝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文革」期間竟被「紅衛兵」造反派誣陷為「可恥的逃兵」,歷經磨難。

潘老師有一治療痔瘡的「祖傳秘方」,療效神奇,為不少患者解除了病痛。

下午晚飯前後,老師們在「馬棚」(一中西邊的一排平房的戲稱)前打籃球時,潘老師就吹吹哨子當裁判。

潘老師有一個學生,入選國家舉重隊,在國際賽場上奪魁。

潘老師2018年9月在故鄉四川資陽去世,享年91歲。

應城一中部分退休教師合影

還有一位女老師,只給我們上過一堂生物課,因為高考不考生物就取消了生物課。遺憾的是我不知道老師姓什麼。

高考分數線出來了。我們兩個班有16人達到高考錄取分數線,高考升學率近16%,應城一中當年奪得孝感地區縣一中高考升學率第一(當時按萬人平計算)!不容易啊,確實不容易,1979年的高考升學率僅6%。三批(本科、專科、中專)錄取通知書下來後,幾乎所有的同學都被錄取,5人進入重點大學(武漢大學1人、華中工學院3人、天津大學1人),僅一位同學不幸落榜。

李鋒代表同學「移交」張老師給學長照顧

從歷史的視角,以平和不苛求的心態來看高考結果,我認為:我們既慚愧,又自豪。可以說我們師生向應城人民交出了一份不甚理想、但比較滿意的答卷。

轉眼40多年過去了,有些老師已駕鶴西去,健在的老師也進入耄耋之年。「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我永遠感念我的老師!

畢業40年再聚首師生合影(2019.12.21.)

第一排左起:潘老師,張老師,曾老師

第二排左起:雷運華,畢運嬌,韓玲,邱翠娥,曹群芳,李紅麗,齊良英,馬旋,張曉義,丁新華,程桂平,萬佩芬

第三排左起:周黎明,曾壽生,胡進明,毛波軍,楊波,熊少良,李廣濤,譚復興,孫衛星,王春生

第四排左起:柳霞映,盛進群,王仁宗,蔡想中,易紹坤,譚新林,王義年,汪水旺,駱運明,李鋒

第五排左起:張三明,李建偉,楊建軍,陳想清,李論,程國華,羅向明,鄧應山,劉亮生,萬新坤,程運華,夏天元

第六排左起:龔育平,李亞軍,周旭明,王元旭,彭昊,夏繼延,楊建英,張金木,高安學,胡學年,曾建新。

李 鋒 撰稿於應城一中

2020.03.26(星期四)初稿

2020.03.28(星期六)刪改

2020.05.24(星期日)改定

作者介紹:

李鋒:男,學名李紅生。出生於1963年。1977年畢業於楊嶺初中,1979年畢業於應城一中。孝感師專畢業後,在湖北雙環學校任教,現為應城一中化學教師。

相關焦點

  • 應城一中79屆校友李鋒:憶姚幼安老師
    應城一中79屆校友李鋒 現任應城一中化學教師1975年9月,我進入楊嶺中學學習,上初一。身為英語教師的姚幼安老師,「客串」教我們的地理。初見姚老師時,我認為他就應該是個外國人。他眼睛深凹,鼻梁高聳,腰板筆挺,還說外國話。
  • 應城一中81屆校友陳志強:朋友,你到過應城一中嗎?
    那時候人小,又生活在鄉下,總覺得城裡很大,也很熱鬧,有著我們村裡所沒有的很多東西,幼小的心靈迸發出「我要是城裡人該多好呀」的想法。街道上熙熙攘攘,人多,賣東西的也多。什麼賣衣服的、賣雜貨的、賣菱角的……還有很多店鋪,比如照相館、電影院,還有一所學校,就是應城一中。從我家去縣城,都會經過應城一中。家長和老師們都對我說,應城一中可是全應城的最高學府,如果能考進一中,就相當於秀才了。
  • 懷念我在應城一中的求學經歷和老師:言傳身教,甘為人梯
    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醫學博士、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醫學病毒學研究所副教授 丁曉華 應城一中1979屆校友九年前的金秋10 月,在縣城見到了闊別多年的應城一中高中同學們,也有幸見到了高中時期的幾位任課老師,他們雖年過花甲,但當年的風採依舊,姚幼安英語老師滿頭銀髮,但精神不錯,我跟姚老師講到
  • 【老師】《 一群平凡的5060英語人》應城一中90華誕徵文選登
    應城一中副書記孫麗蓉和彭鳳珍老師記得有一天,我在校門口遇見她,當時,她剛退休,拉著我的手說:「陳老師,除了做好自已的工作之外,你也要注意自已的身體。你看,我這一退下來,就周身是病。」聽了彭老師這暖心的話語,我不禁立刻熱淚盈眶。是啊,彭老師為應城的教育事業奉獻了大好青春年華,畢生心血,真是我們後輩的楷模。由於她幾十年如一日,辛勤工作在自已摯愛的事業上,她收穫了教師和她的學生們無比的崇敬和熱愛。
  • 應城一中這位校友被刷屏了!
    應城一中92屆校友 潘進平 上海科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88年我從店坡中學進入應城一中,鄉下少年進了城,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一切都很新奇,很興奮。估計很多同學都和我一樣,初中老師們對一中的推崇備至是我們自我感覺異常良好,但與同樣都很優秀的同齡人在一起,又有很多的不適應。鄉下野少年的自負、自尊和叛逆,讓我們的思想和行為產生變形,同學中的衝突也很多,並且大家都很固執,成績是自己的,問題和錯誤是別人的。
  • 97屆校友陳波——應城一中是我們魂牽夢縈的文化空間
    應城一中97屆校友陳波 陳波 1978年生 應城巡檢人 1997年畢業於應城一中 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稱號 接到校友辦張希老師的簡訊,欣喜而意外,作為畢業於應城一中的所有在外學子,我想不論誰收到母校信息都會喜出望外,「應城一中」早已成為我們的文化標籤,意外在於作為曾經眾多學子的一員,實在不敢與「優秀」相聯繫,我就是一中眾多校友中普通的一位。
  • 應城一中新生「瘋狂英語夏令營」圓滿結束啦
    一種夏天叫做暑假,有一種旅行叫夏令營,有一種夏令營叫「一中夏令營」。應城一中新生瘋狂英語夏令營圓滿結束啦為豐富廣大準高一新生的暑期生活,使其能夠在假期實踐活動中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提高素養並能迅速適應即將到來的高中生活,做好初高中銜接,8月22日至8月28日,應城市第一高級中學與「李陽瘋狂英語」聯合開展了2020瘋狂英語應城一中新生暑期夏令營活動。
  • 「走進高三,成就夢想」 應城一中贏在高考勵志演講報告激情開講
    (同學們走上臺大聲喊出自己的高考目標)9月9號早晨,應城一中的運動場,年輕的激情伴著震天動地的吶喊聲,隨著早晨的太陽一起燃燒。應城一中「贏在高考」《走進高三,成就夢想》勵志演講報告會燃情開場。高三,關鍵的一年,在這個重要的節點,學校特邀請青年勵志演說家、方可教育集團金牌講師、全國中高考勵志教育普及推廣專家羅帥磊老師來校為高三學生加油打氣,激發能量。羅老師的演講激情、風趣、鼓舞性極強。在羅老師的帶動下,同學們齊聲感謝老師,大家相互握手擁抱,為彼此加油祝福。
  • 嶗山一中化學老師朗誦詩歌講課 帶出學霸(圖)
    」近日,17歲的嶗山一中高三學生丁蘊函在國家核心期刊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這在嶗山區教育界尚屬首次。這位高三學霸所說的「老杜」叫杜敦帥,是嶗山一中的高三級部主任、化學老師,上課喜歡給孩子念哲理詩的怪老師。  為找好老師專門擇校  昨天上午,記者趕到了嶗山一中,35歲的杜敦帥正帶著丁蘊函等3名學生做化學實驗。
  • 我的一中,我的老師
    作者簡介席止戈,山西垣曲古城人,中醫師,曾就讀於垣曲一中,「老三屆」畢業生。我的一中,我的老師六三年的秋天開學季,是祖父陪我去的一中。那時我和所有能進一中讀書的同學一樣,心裡充滿著自豪和陽光。就一點:那個年代全家鄉沒有幾個娃娃能像我們一樣轉了戶,吃上了皇糧!而三年完整、嚴謹的學校生活,恩師們的教育沐浴著我們,給了我們人生的第一桶金子!
  • 應城一中連續9年頒發蔣作賓教育基金
    來源:孝感網本網訊(特約記者程國輝 通訊員劉曉靜)8月15日上午,應城一中隆重舉行第九屆蔣作賓教育基金頒獎典禮,共有3名高考優勝班主任、42名優勝學生獲得表彰。民國勳臣蔣作賓先生是湖北應城人,著名的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外交官,是應城一中的奠基人。蔣作賓先生後人心繫故土,心系教育,建立蔣作賓獎學金和助學金制度。近幾年來,在蔣作賓先生後裔的關心和幫助下,應城一中一本升學人數一年上一個臺階,大批優秀學生陸續考入知名高校。
  • 應城一中第55屆田徑運動會隆重開幕
    拼搏團結爭創佳績,強身健體立志成才——應城一中舉辦第55屆田徑運動會拼搏團結爭創佳績,強身健體立志成才,12月4日上午8:30分,在李伶副校長的主持下,應城一中第55屆田徑運動會隆重開幕。應城一中黨總支書記、校長魏少華致開幕辭,他說:「運動會的開展,不僅給全校師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也是對我校體育運動水平和成績的一次大檢閱;更是對我們全校師生道德品質、思想作風、精神風貌、校風校紀的一次大展示。」
  • 秦皇島一中老師那些事
    於是團內組織批判,處分是「嚴重警告」,直到分配一中後才甄別平反。寶華,真愛國者也!4.文亞光(原一中語文教師),成都人,已近百歲,至今我們仍有書信來往。我分配一中後,他在業務上對我幫助很大。「文革」中軍宣隊、工宣隊讓他交代歷史問題,他有些緊張。我趁夜間無人時前去探望,見他正貓著腰,我問:「文老師,你這是為什麼?」他說:「先練習練習,以免批鬥時閃著腰。」
  • 蘄春縣一中老師辛苦了!
    蘄春一中老師獲得大會表彰: 十佳班主任: 王輝 十佳教壇新秀: 吳遠松 優秀教師: 梅晶 胡善國 管群 王長青 吳鐵軍 劉三 蔡金華 萬莉 餘靈鳳 優秀教育工作者: 彭釗 王輝老師 在 全縣慶祝第36個教師節暨先進事 跡報告會的發言以愛為名 靜待花開 我叫王輝,來自於蘄春一中,是一名普通的班主任。
  • 應城一中高一年級「我是單詞王」英語單詞大賽及獲獎名單
    應城一中高一年級「我是單詞王」英語單詞大賽獲獎名單一、「班級英語單詞王」:5班:李其軒 6班:周仕豪 本次比賽由範靜靜老師策劃,得到了年級和校團委的大力支持,得到英語組全體教師及幕後技術人員的積極參與配合。韓瑞峰校長、和分管教學的代鵬副校長還到場觀戰。正式開賽前,代校長發表講話,對為本次大賽辛勤付出的工作人員、評委老師表示衷心感謝!同時為參賽同學加油打氣。
  •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到應城一中作報告
    12月3日上午,應城一中03屆校友、華中科技大學招生辦負責人劉飛博士帶隊回母校宣講。首先,華中科技大學李冬教授向合教中心高三學生作了題為《加速器技術與應用》的學術報告。最後,同學們針對計算機專業錄取分數線、雙學位、金融系實力、法學專業等各自關心的相關問題向老師提問,得到老師們的細緻解答。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感謝李冬教授、劉飛博士給同學們帶來知識、希望、信心和力量!本次講座,在同學們心中種下了夢想的種子,希望同學們以此為激勵,為心中的目標而努力學習奮鬥!
  • 應城一中:82屆校友李福中董事長回母校做勵志報告並捐款90萬元
    系列講座之四:10月24日上午,應城一中82屆校友,武漢家福園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長、應城一中全球校友會總會長李福中先生攜兒子,帶著對母校90華誕的祝福和90萬元的捐款回到母校,給高二北大班的學子做了一場精彩的勵志報告。
  • 蘄春縣一中老師們辛苦了!
    王輝老師 在 全縣慶祝第36個教師節暨先進事 跡報告會的發言以愛為名 靜待花開 我叫王輝,來自於蘄春一中,是一名普通的班主任。 一中班主任是苦的,從早上五點半到晚上十點,學校是我們唯一的舞臺;但一中的教師又是幸福的,因為,我們的愛能夠傳遞,而我們的學生也在實現著我們未能實現的眾多夢想。 我班是一個文科班,學生思想活躍,個性強。有一個女生,在班上十分強勢,只要與她的思想不一致,哪怕是面對老師,也絕不會退縮,是班上的一個刺頭。
  • 「你來一中為了吃燒餅嗎?」張家口一中老師經典語錄曝光
    題記:曾經,我的高中韓老師對我說:"同學,你這作業寫的,真是噁心他母親抱著噁心哭,噁心死啦」,但如今,我想她了。。。又到一年高考時又是一年畢業季上班路上,偶然看到匆匆赴考的學生記憶瞬間被拉回到了高中時代作為一名從張家口一中畢業多年的學子張家口一中、同學、老師們,我想你們了我的驕傲,張家口一中
  • 抗疫有我!重慶一中各學科老師開展特色抗疫教學
    「針對此次疫情,我專門對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對抗疫情的文獻進行了梳理,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如今,學校的數學老師們也正在積極研究如何從與疫情相關的數據中提取合適的片段作為學生的學習素材和應用素材。英語學科:提高英語寫作能力「全國人民都知道鍾南山院士,他在接受法國路透社記者專訪時,以全英文流利作答8分鐘,這份專業之外的個人素養值得我們每位同學學習。」重慶一中英語老師王曉穎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