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童言無忌,孩子說話往往會說的是真心話。也有人說,孩子的話不能當真,不可全信。但是如果一段時間孩子經常說某些話,你就要注意了,這可能是孩子的身體在示警,別大意耽誤了,讓孩子受罪。
比如說,孩子一段時間突然的,經常說「不想上學了」,眼神渙散,注意力不能集中那有可能孩子在學校受欺負了,別人不讓他告訴大人。生活中類似的還有很多,而我今天想說的是這種現象。
「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再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
周末便利店裡,一個年輕媽媽正在訓斥一個4、5歲的孩子,孩子緊緊拽著媽媽的衣服,似乎嘴裡嘟噥著要什麼東西,媽媽不想給他買,一會孩子哇哇大哭「你有了妹妹就不喜歡我了,討厭……」。
這是典型的拿自己的愛,要挾約束孩子,時間久了,孩子都信以為真了,對你媽媽無意中的話,對於孩子天大的委屈,時間久了就開始變得敏感自卑。
少年說裡曾有這樣一個女孩,她叫袁景頤,她上臺吐槽的是媽媽眼中「別人家的孩子」,十項全能,這也好,那也好。在臺上公開乞求媽媽的表揚,希望媽媽誇誇自己,「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啊,為什麼你總是看不到呢?」
臺下媽媽對自己的做法進行解釋:我是在激勵你,怕你飄,在你不好的時候我推你一把。臺上的孩子立馬反擊「我不適合激勵教育,跟你說了多少遍」,孩子爆發了,可最後媽媽依然沒有意識到。
過多的對比,打壓孩子,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貓爸虎媽裡,當中學老師的姥爺,想在北京參加自己學生的同學會,別人都不願意搭理,儘管當年自己是拿了一顆心在對待自己的學生,可孩子們並不領情。
作為父母,贏了道理,失了孩子的心。孩子對自己不親,那才是最大的失敗,孩子成年後只留下自己在家品嘗內心的孤獨,悔恨。而孩子在外,變得扭曲、自卑、不自信。
春節親人相聚,免不了會考考孩子,本是可能活躍一下氣氛,交流一下感情。可7歲女孩大奇,從此得了一種怪毛病,非常敏感不自信,經常說:「媽媽不愛我了」。那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那次大人讓大奇和她舅舅家小一歲的表妹一起算數學題,1000以內的加減法,表妹張口就能說出答案,而大奇7+9都要伸著手指頭算,大家都表揚表妹,沒想到大奇心裡卻受到了傷害,媽媽也沒意識到。
因為表妹學過珠心算,而大奇沒有,為了迎頭趕上,也為了彌補這個差距,大奇媽媽給大奇報了很多輔導班,沒想到大奇學習越來越差,經常挨吵挨罵,甚至挨打,媽媽卻更加焦慮,孩子越來越敏感。
在節目中大奇說起自己的感受,崩潰痛哭,「我感覺媽媽愛妹妹,不愛我了」。「媽媽不要我了,媽媽討厭我嗎?」。「我就怕媽媽不愛我了,不管我了,我這一下該怎麼成長?」……這就是一個7歲女孩的話,聽著都想讓人心酸流淚,甚至心痛。
此時媽媽才意識到,看似是孩子病了,其實是自己的問題。
有位心理學家說:情緒是會傳染的,特別是焦慮的情緒,在不知不覺中傳染給你周圍的親人。愛她就要給她成長的時間,而不是提速她的成長,減少她的成長時間。
不要輕易用「你要是……,我就不愛你了(不要你了)」來威脅孩子,更不要總是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對比。
如果孩子經常會問「媽媽你還愛我嗎?」「媽媽,你能表揚一下我嗎?」那就是孩子病了,是不安全感造成的心理陰影、自卑和敏感,父母別不當回事。
聽聽他的感受,關注他的成長質量,別讓孩子毀在我們大人的焦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