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這樣一個話題:「父母對你傷害最大的一件事是什麼?」
瀏覽量高達3877萬。
直到今天,仍有人在話題下面留言述說著自己的心酸故事。
可以想像,在「被父母傷害」這件事上,有太多孩子認為自己需要傾訴。
曾經備受傷害的孩子現在已然成年,卻依然忘不掉過往。這是怎樣的心酸,又是怎樣的苦楚?
而這些往事宛如刀子,話語句句扎心,抹不掉,忘不去。
其中一位網友@德藝雙馨蘋果醬的回答獲得兩萬多人點讚。她列舉了8條父母常常打著「以愛之名」行傷害之事的行為:
1.說過的話不算數
2.喜歡不合時宜的炫耀
3.喜歡窺探小孩兒的隱私
4.動不動就威脅
5.喜歡用最惡毒的語言罵自己小孩兒
6.雙標,永遠只講他們自己的道理
7.隨心所欲,把孩子當出氣筒
8.不聽勸,不聽解釋,固執且帶有偏見
小孩子沒有心、不懂事,常常成為父母傷害毫不手軟的藉口。
但更令人扎心的是,當孩子長大後,再跟爸媽聊起來小時候被「教育」的事情,也常常得不到父母的道歉。
相反,父母通常不承認自己做的是錯的,被追問急了甚至指責孩子「沒良心」「是要我們跪下來給你道歉嗎」。
明明是父母的錯誤,卻讓孩子背了鍋。
有的網友吐槽:
「我說髒話時,爸爸打我;可是他被我發現說髒話時,被打的還是我。」
當孩子做錯了事,父母可以站在家庭教育的制高點,隨心所欲地指責孩子,讓孩子向自己道歉。
但被指出錯誤的父母為了並不重要的面子工程,「對不起」三個字卻羞於表達。
父母留住了面子,卻丟了孩子的裡子。
美國心理學家羅達·鄧尼曾說:「父母錯了,或違背自己許下的諾言時,如果能向孩子真誠地道歉,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時能培養孩子尊重別人的習慣。」
可是身為父母的我們,一方面努力教育孩子要勇敢承認錯誤,另一方面卻在拼命認為自己永遠是正確的。
01
比做到完美更難的
是承認錯誤
前段時間,和朋友阿晨聊起了小時候的事情。
阿晨個頭一直高於同齡人,而許多遊樂園對不到一米二的小孩是免門票的。
有一次阿晨媽媽帶著她去遊樂園玩,為了「逃票」,媽媽讓阿晨在量身高的時候彎一下膝蓋。
阿晨不願意,並大聲告訴媽媽這是不對的。
惱羞成怒的媽媽給了阿晨一巴掌,將阿晨扔在遊樂園門口匆匆離開了。
「我永遠忘不了門口別的小朋友看我的異樣眼光,就像是在說:『你看,這個小孩好可憐,她媽媽不要她了。』」
許多家長永遠意識不到,「不容置疑」的自己對孩子的傷害有多深。
直到今日,阿晨在家用開玩笑的語氣說起自己當初傷心壞了時,她的媽媽仍然認為自己沒有錯。
其實,許多父母認為承認錯誤有損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威嚴。
綜藝《少年說》中,同樣有一位被女兒「吐槽」的爸爸。
小姑娘有一個比自己小6歲的妹妹,但兩人一旦發生了衝突,自己永遠是被批評的那一個。
即便錯的不是自己,但爸爸仍會訓斥她不讓著妹妹。
小姑娘很委屈,說到激動之處甚至哭了起來。
女孩眼裡含著淚水,站在臺上嘶喊;臺下的爸爸面無表情,泰然處之。
他不過是猶豫了一下,依舊以「孔融讓梨」的故事為自己開脫。
很多網友自嘲:
「這場景多麼熟悉啊。」
哪怕已經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傷害到孩子,但仍堅持自己是對的。
永遠正確的家長最具有破壞力,他們在教育階級上處於強勢地位。
他們並不會接受別人的質疑,也不需要反思自己的行為。
殊不知,永遠「正確」的家長,養出來的孩子永遠「不正確」。
02
永遠「正確」的家長
養不出謙遜的孩子
養育孩子的過程是漫長的,也是問題頻發的。倘若父母認為自己永遠是正確的,那麼「被錯誤」的孩子總有一天會讓家長自食苦果。
轟動全國的藥家鑫案發生後,藥父的一句話不禁讓人深思。
「我們夫妻倆為他傾注了畢生心血,他卻以自己的行為徹底摧毀三個家庭。」
藥父稱對藥家鑫的教育傾盡了全家的心血,可是這些都是他想要的嗎?
當兒子在學校受到委屈,得不到媽媽的安慰反而是一頓打也是他想要的?
明知兒子學鋼琴很累,卻依舊拿皮鞭抽他,將他關在地下室裡不分晝夜地練習也是孩子想要的?
這不過是家長打著「我是對的,我也是為了孩子未來」的旗號強行控制兒子的人生罷了。
被「控制」的藥家鑫扭曲成了心理變態的殺人犯。
病態的教育衍生出病態的人生。
殊不知,只有清晰認識到孩子真正需要什麼,孩子的未來才更有希望。
電視劇《小歡喜》中,季勝利就是一個知錯就改的好爸爸。
在一次爭執中,季勝利當著許多人的面打了兒子一巴掌,這讓本不親密的父子感情直接降到了冰點。
傷心的季楊楊離家出走了。
當在度假村找到兒子後,焦急了一晚上的季勝利終於長舒一口氣。
他走到兒子面前,向兒子深深地鞠了一躬:「我昨天不該打你,爸爸錯了,請原諒爸爸。」
本以為又會挨一頓打的季楊楊呆住了,一直故作堅強的他終於放聲大哭起來。
爸爸的道歉,並不需要華麗的語言。簡單的一句「對不起」不僅安撫了孩子受傷的心靈,也讓他感受到來自爸爸的愛和尊重。
美國教育家斯特娜夫人曾說過:「一個勇於承認錯誤、探索新的談話起點的父母,遠比固執、專橫的父母要可愛得多。」
家庭教育中,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言傳身教。
相比孩子,大人更應該勇於承認錯誤。因為,只有懂得道歉的父母,才可以更好地教育孩子。
03
學會道歉
給孩子更好的教育
《以家人之名》中有這麼一句臺詞:
「大人還不如小孩勇敢,連承認錯誤的勇氣都沒有。」
不要吝嗇你的「對不起」,向孩子道歉並不丟人。
相反,這不僅表達了父母對孩子的尊重,更是教育孩子做人要有擔當有責任的好機會。
《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一書中說:「優質的父母知道,道歉不會削弱他們作為父母的權威,它是一種自信、正直和有擔當的表現。」
育兒路上,我們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沒有教科書的指導,只有自己摸索前行。
這需要我們時刻保持一顆謙虛的心。
當你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傷害到孩子時,一定要及時向他們道歉,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限度。
請不要忽略「對不起」的能量,它的影響力超乎你我的想像,
不要等傷害無以彌補,孩子對我們失望至極時才後悔莫及。
放下所謂的面子,丟掉「自以為是」的關心,用心去體會孩子們的想法,讓我們努力做中國式的好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