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8種最易被孩子「記恨」的行為,沒中一條的就是好父母

2020-10-03 課堂內外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話題:「父母對你傷害最大的一件事是什麼?」


瀏覽量高達3877萬。


直到今天,仍有人在話題下面留言述說著自己的心酸故事。


可以想像,在「被父母傷害」這件事上,有太多孩子認為自己需要傾訴。


曾經備受傷害的孩子現在已然成年,卻依然忘不掉過往。這是怎樣的心酸,又是怎樣的苦楚?


而這些往事宛如刀子,話語句句扎心,抹不掉,忘不去。


其中一位網友@德藝雙馨蘋果醬的回答獲得兩萬多人點讚。她列舉了8條父母常常打著「以愛之名」行傷害之事的行為:


1.說過的話不算數

2.喜歡不合時宜的炫耀

3.喜歡窺探小孩兒的隱私

4.動不動就威脅

5.喜歡用最惡毒的語言罵自己小孩兒

6.雙標,永遠只講他們自己的道理

7.隨心所欲,把孩子當出氣筒

8.不聽勸,不聽解釋,固執且帶有偏見


小孩子沒有心、不懂事,常常成為父母傷害毫不手軟的藉口。


但更令人扎心的是,當孩子長大後,再跟爸媽聊起來小時候被「教育」的事情,也常常得不到父母的道歉。


相反,父母通常不承認自己做的是錯的,被追問急了甚至指責孩子「沒良心」「是要我們跪下來給你道歉嗎」。


明明是父母的錯誤,卻讓孩子背了鍋。


有的網友吐槽:


「我說髒話時,爸爸打我;可是他被我發現說髒話時,被打的還是我。」


當孩子做錯了事,父母可以站在家庭教育的制高點,隨心所欲地指責孩子,讓孩子向自己道歉。


但被指出錯誤的父母為了並不重要的面子工程,「對不起」三個字卻羞於表達。


父母留住了面子,卻丟了孩子的裡子。


美國心理學家羅達·鄧尼曾說:「父母錯了,或違背自己許下的諾言時,如果能向孩子真誠地道歉,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時能培養孩子尊重別人的習慣。」


可是身為父母的我們,一方面努力教育孩子要勇敢承認錯誤,另一方面卻在拼命認為自己永遠是正確的。


01


比做到完美更難的

是承認錯誤


前段時間,和朋友阿晨聊起了小時候的事情。


阿晨個頭一直高於同齡人,而許多遊樂園對不到一米二的小孩是免門票的。


有一次阿晨媽媽帶著她去遊樂園玩,為了「逃票」,媽媽讓阿晨在量身高的時候彎一下膝蓋。


阿晨不願意,並大聲告訴媽媽這是不對的。


惱羞成怒的媽媽給了阿晨一巴掌,將阿晨扔在遊樂園門口匆匆離開了。


「我永遠忘不了門口別的小朋友看我的異樣眼光,就像是在說:『你看,這個小孩好可憐,她媽媽不要她了。』」


許多家長永遠意識不到,「不容置疑」的自己對孩子的傷害有多深。


直到今日,阿晨在家用開玩笑的語氣說起自己當初傷心壞了時,她的媽媽仍然認為自己沒有錯。


其實,許多父母認為承認錯誤有損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威嚴。


綜藝《少年說》中,同樣有一位被女兒「吐槽」的爸爸。


小姑娘有一個比自己小6歲的妹妹,但兩人一旦發生了衝突,自己永遠是被批評的那一個。


即便錯的不是自己,但爸爸仍會訓斥她不讓著妹妹。


小姑娘很委屈,說到激動之處甚至哭了起來。


女孩眼裡含著淚水,站在臺上嘶喊;臺下的爸爸面無表情,泰然處之。


他不過是猶豫了一下,依舊以「孔融讓梨」的故事為自己開脫。


很多網友自嘲:


「這場景多麼熟悉啊。」


哪怕已經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傷害到孩子,但仍堅持自己是對的。


永遠正確的家長最具有破壞力,他們在教育階級上處於強勢地位。


他們並不會接受別人的質疑,也不需要反思自己的行為。


殊不知,永遠「正確」的家長,養出來的孩子永遠「不正確」。


02


永遠「正確」的家長

養不出謙遜的孩子


養育孩子的過程是漫長的,也是問題頻發的。倘若父母認為自己永遠是正確的,那麼「被錯誤」的孩子總有一天會讓家長自食苦果。


轟動全國的藥家鑫案發生後,藥父的一句話不禁讓人深思。


「我們夫妻倆為他傾注了畢生心血,他卻以自己的行為徹底摧毀三個家庭。」


藥父稱對藥家鑫的教育傾盡了全家的心血,可是這些都是他想要的嗎?


當兒子在學校受到委屈,得不到媽媽的安慰反而是一頓打也是他想要的?


明知兒子學鋼琴很累,卻依舊拿皮鞭抽他,將他關在地下室裡不分晝夜地練習也是孩子想要的?


這不過是家長打著「我是對的,我也是為了孩子未來」的旗號強行控制兒子的人生罷了。


被「控制」的藥家鑫扭曲成了心理變態的殺人犯。


病態的教育衍生出病態的人生。


殊不知,只有清晰認識到孩子真正需要什麼,孩子的未來才更有希望。


電視劇《小歡喜》中,季勝利就是一個知錯就改的好爸爸。


在一次爭執中,季勝利當著許多人的面打了兒子一巴掌,這讓本不親密的父子感情直接降到了冰點。


傷心的季楊楊離家出走了。


當在度假村找到兒子後,焦急了一晚上的季勝利終於長舒一口氣。


他走到兒子面前,向兒子深深地鞠了一躬:「我昨天不該打你,爸爸錯了,請原諒爸爸。」


本以為又會挨一頓打的季楊楊呆住了,一直故作堅強的他終於放聲大哭起來。


爸爸的道歉,並不需要華麗的語言。簡單的一句「對不起」不僅安撫了孩子受傷的心靈,也讓他感受到來自爸爸的愛和尊重。


美國教育家斯特娜夫人曾說過:「一個勇於承認錯誤、探索新的談話起點的父母,遠比固執、專橫的父母要可愛得多。」


家庭教育中,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言傳身教。


相比孩子,大人更應該勇於承認錯誤。因為,只有懂得道歉的父母,才可以更好地教育孩子。


03


學會道歉

給孩子更好的教育


《以家人之名》中有這麼一句臺詞:


「大人還不如小孩勇敢,連承認錯誤的勇氣都沒有。」


不要吝嗇你的「對不起」,向孩子道歉並不丟人。


相反,這不僅表達了父母對孩子的尊重,更是教育孩子做人要有擔當有責任的好機會。


《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一書中說:「優質的父母知道,道歉不會削弱他們作為父母的權威,它是一種自信、正直和有擔當的表現。」


育兒路上,我們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沒有教科書的指導,只有自己摸索前行。


這需要我們時刻保持一顆謙虛的心。


當你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傷害到孩子時,一定要及時向他們道歉,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限度。


請不要忽略「對不起」的能量,它的影響力超乎你我的想像,

不要等傷害無以彌補,孩子對我們失望至極時才後悔莫及。


放下所謂的面子,丟掉「自以為是」的關心,用心去體會孩子們的想法,讓我們努力做中國式的好家長。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孩子被父母吼了,不會記恨父母?三個原因父母要知道
    但奇怪的是,很多孩子即使被父母吼罵了,但他們的內心卻還是不會記恨父母,其原因讓人感覺到倍加暖心。很多孩子哪怕被父母吼也不會記恨父母的三大原因是:依戀父母的心態孩子的生活中只有父母,但是父母的生活中卻不僅僅有孩子的存在,還有責任工作等等。
  • 為什麼父母對孩子無私奉獻?而孩子卻會因為小事情記恨父母呢?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絕大多數的父母為了自己的孩子都可以說得上是無私奉獻,對孩子是絕對的好。但是孩子對父母卻沒有那麼好,常常為一些小事而討厭,或者是記恨父母,這是為什麼呢?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總體上說父母是成年人,成年人要比孩子懂事,明白自己的責任與義務,所以他們不會計較孩子們是不是對自己好?而主要考慮自己的責任義務是否盡到,所以他們會對孩子非常的好。
  • 人民日報:孩子最易模仿家長的12個壞習慣!沒中一條的都是好父母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在日常生活中,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我們的習慣也就最容易被孩子模仿。這其中有很多壞習慣在不知不覺中「帶壞」了孩子。人民日報列出了孩子最易模仿家長的12個壞習慣,老師們提醒家長要注意了哦。
  • 父母的8種行為,最傷害孩子,尤其是第一個,你做過幾個?
    父母,都深愛自己的孩子。父母願意為孩子付出一切,甚至是生命。可是,很多時候,父母徐所想「表達的愛」事與願違。父母的一些行為,會在無形中給孩子帶來傷害,不利於孩子成長。尤其是,下面這8種行為,最傷害孩子,趕快看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 父母讓孩子恐懼傷心的8種行為,你佔幾個
    都不是,孩子最擔心最害怕的都與父母有關,你們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擔心的事,以後注意不要再犯,別再傷害了孩子的心。以下是孩子最不喜歡父母做的8件事,父母們對照一下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孩子發脾氣,確實會讓孩子害怕。在恐懼中,孩子那些讓父母心煩的行為暫時看不見了。但他會怎麼樣呢?有這樣幾種可能:乖乖地聽你指揮,你讓幹什麼,就幹什麼。他被嚇呆了,愣在那兒不動。大哭起來,不會再幹你不希望他幹的事,也不去幹你想讓他幹的事。
  • 父母讓孩子恐懼傷心的8種行為,你佔了幾條?
    都不是,孩子最擔心、害怕的都與父母有關,父母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平常多了解一些孩子擔心的事情,日後不要再傷害了孩子的心。以下是孩子最不喜歡父母做的8件事,為人父母可以對照一下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01 父母吵架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對3000餘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麼」,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有一個答卷寫得很生動:「我最怕爸爸生氣,他生氣的樣子可兇啦!
  • 失敗家長的7種態度,沒中一條的都是好父母
    接下來,筆者將具體說說讓教育效果適得其反的7種態度,家長們快來自查一下:1孩子在下我在上在老一輩的觀念裡,教育就是簡單的「爸媽說、孩子照做」。,很多爸媽恨鐵不成鋼:「錯了就是錯了,你不要總想著找藉口!」
  • 失敗家長的11個壞習慣,沒中一條都是好父母
    殊不知,這樣的行為對孩子的成長已經造成了傷害。 今天列舉出來教育孩子最不能有的12個壞習慣,看看你有沒有這些問題! 01 父母勤儉節約,孩子大手大腳 父母自己生活節衣縮食,卻無條件滿足孩子的要求。 04 拿孩子和別人比較,孩子越來越差勁 在家庭教育中,最常見的應該就是拿孩子作比較這個現象了。 很多家長覺得,通過比較可以激發孩子更大的潛力,這種思路其實是錯誤的。
  • 家長做了這些事,當心孩子長大後,會記恨自己的父母
    父母對孩子有養育之恩,教育孩子的過程固然是非常辛苦的,所以長大之後孩子應該孝順自己的父母,為父母養老送終,這是一種品德,也是我們中華的美德,每個孩子都是如此,如果長大之後孩子出現不贍養老人的情況,不僅違法,而且也會受到其他人的譴責,這則被稱為不孝,而不孝也不僅僅只展現在不贍養老人方面,還展現在記恨老人。
  • 父母的4種行為傷害孩子最深,很多人中招,你呢?
    作為父母,我們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我們願意為孩子付出一切,甚至是生命,這一點,對所有父母來說都毫無疑問。可是,很多時候我們明明想表達愛,卻在無形中給孩子帶來傷害。以下4種行為是傷害孩子最深的毒藥,看看你還在做嗎?1、經常吵架有一位心理學家曾說:「好的夫妻關係,是好的親子關係的前提,也是好的家庭關係的根基。」
  • @銅川父母,孩子最喜歡父母的行為中,「信任」排在首位
    編者按:在所有的人際關係中,「信任」是最好的潤滑劑。其實親子關係也是如此。一項研究顯示,最受孩子喜歡的10種父母做法中,排第一的是:「信任我」。但是,另一項調查顯示,95%的父母不相信自己的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錯位?家長們為什麼這麼難相信自己的孩子?這篇文章僅作一個提醒,也許某些時刻,我們應該選擇願意相信孩子。
  • 失敗家長的3個壞習慣,一條沒中的是好父母!
    要說最幸福的事情是什麼,小編覺得是為人父母,享麟兒繞膝之樂。要說最難的事情是什麼,依然覺得是為人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給孩子做榜樣,不經意間的小細節,就會成為孩子成長過程的大節。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規範自己的行為,不要讓一些壞的習慣影響了孩子。
  • 警惕 | 最毀孩子的六種行為,九成父母都在做
    經常遭受父母打擊的人,常常容易自卑,並且會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嚴重時還會患上心理疾病,導致許多極端行為。」而許多父母總是陷入誤區,認為讓孩子難過,孩子才會反擊。其實,真正能激勵一個人越來越好的,往往是那些正面的鼓勵。
  • 父母最傷孩子的8種行為,最嚴重竟然是這個!
    父母所有的言行舉止,就是一面不會說話的鏡子,投影在孩子的身上,影響著他們的人生。我們都是愛孩子的父母,但是,表現出來的,不全都是愛。1、夫妻吵架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是他們給孩子一個家。再小的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給予孩子空間,不做包辦型父母。只有父母清楚的知道親子界限,孩子長大後才會知道自己的界限,才能保護好自己界限的同事,並尊重別人的界限。4、吼叫被吼過的孩子大多不說話,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他早已傷痕累累。
  • 失敗家長的9個壞習慣,一條沒中的都是好父母
    沒有天生的問題孩子,只有錯誤的教育方式和失責的父母。以下是失敗家長的9個壞習慣,一條沒中的都是好父母!選擇默默承受,怕麻煩別人,再好的天賦再多的想法也不願表達……父母的臉色,就是孩子情緒的晴雨表。父母的生活,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捨得孩子動手,什麼都替孩子包辦好,就別怪孩子長大後生活無法自理;不忍心拒絕孩子,對孩子有求必應,就別怪孩子總是無理取鬧,得寸進尺;不願意對孩子放手,總是對孩子的一切指手畫腳,就別怪孩子成為一個長不大的巨嬰。
  • 父母最傷孩子的3種行為,這個居然排第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任何言行,猶如一本沒有文字的教科書,每時每刻每個場景都可能潛移默化重塑孩子的命運。我們每一位父母都愛孩子,但表現出來的,卻並不一定是愛。生活中,父母的這幾種行為,可能會傷到孩子。
  • 父母的好情緒,就是孩子的好天氣
    孩子犯錯不可怕,好好教育就行了,可教育≠傷害。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避免它傷害孩子,這是為人父母應有的自覺。用雷霆之怒教育孩子,除了把孩子嚇壞,別無益處。《家有兒女》中的滑鼠爸爸就是個暴脾氣,每次聽說孩子又搗蛋了,脾氣蹭地就上來了,揚起巴掌、或者拿起拖鞋就打。有一次,滑鼠考試不及格,他擔心又要挨打,就偷偷地篡改了考試成績,結果又被老師發現了,讓他叫家長。滑鼠害怕爸爸的暴脾氣,嚇得離家出走了,幾天沒吃沒喝,差點出大事。
  • 孩子不自信?很多都源於父母的8種行為
    「不聽家長話」「考試成績差」「淘氣」…這些父母常在孩子耳邊嘮叨的言語,會漸漸地讓孩子失去信心。 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不自信。究其根源,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父母教育不當所致。 以下8點是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容易做錯且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行為。
  • 老教師忠告:失敗家長的7個壞習慣,一條沒中的都是好父母!
    有句話說得好: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鏡子。父母做什麼動作,孩子會本能地去模仿。說白了,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或好或壞,終將影響孩子一生。而父母不良的行為習慣,將會帶給孩子一個負面的影響。特別是以下這些壞習慣,為人父母應該極力避免。
  • 老教師忠告:失敗家長的7個壞習慣,一條沒中的都是好父母
    父母做什麼動作,孩子會本能地去模仿。說白了,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或好或壞,終將影響孩子一生。而父母不良的行為習慣,將會帶給孩子一個負面的影響。特別是以下這些壞習慣,為人父母應該極力避免。但生活中有很多不守規則的父母:過馬路帶著孩子闖紅燈、在孩子面前隨手亂扔垃圾……這些看似芝麻綠豆大的事情,為了自己的便宜便利,總是把規則放在一邊,卻不知道在無形中傷害了孩子,容易讓孩子形成不守規則的壞習慣。為了孩子好,父母要以身作則,堅持對規則的遵守,孩子會因為良好的習慣得到更好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