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綠標可收聽山水主播李瀟朗讀音頻
前些日子,因跳繩右腿膝蓋半月板撕裂,沒有養好屢次復發,最後只得做了手術。
專家看我的核磁片子時說:「你膝蓋上有舊傷,跳繩用力過猛只是誘因!」
沒有被撞或摔倒過呀,為啥會有舊傷?仔細回想,一定是走路走的!
前年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每天走路18000步以上,後來走的腳踝發疼,才減到1萬步左右,應該是那個時候留下了病根。
身邊有不少朋友,都因鍛鍊過猛有傷在身。這不禁讓我想起那個令人糾結的話題:生命在於運動,還是靜止?
生命在於運動,這句話源於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持贊同意見的說:生命如水,不流則腐。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保持運動,可以強健我們的骨骼肌肉,增強心肺功能,改善機體系統的狀態,提高我們應對疾病的能力。
只有動起來,生活才能更加鮮活起來。健康的身體,是生活和工作的基礎;沒有健康,痛苦將成為人生的底色。
喜歡運動的人,會不自覺地散發出一種陽光氣質,他們總是精力充沛,讓人感覺元氣滿滿。堅持運動還可陶冶情操,釋放掉那些沉積的壓力,讓心態變得更為輕鬆。
持反對意見的則說:請注意,這句話的提出者是一位思想家,而不是醫生!
無論從壽命來看,還是從健康來看,生命的奧秘都在於靜止。道理很簡單:
生命好比蠟燭,運動好比風,風大了蠟燭自然燃燒的快,還容易被吹滅!
木訥的大象,心率每分鐘 40 次,壽命 80 年;陸上速度第一的獵豹,壽命只有 20 年;烏龜心率每分鐘 10 次,壽命百年以上;而迅捷的老鼠,每分鐘心率 450 次,壽命只有 2 年。
燕雀科鳥類被捕獲後能活20年,野生情形下能活2歲就算稀罕的;獅子在動物園裡最長壽命是29歲,而通常情況下活不過15歲;被飼養的海豹能活25年,野外平均壽命只有7年。人工圈養條件下,活動範圍受限,體能消耗小,加之生活安適、飲食無憂,動物壽命大大延長了。
還有,為什麼書畫家比較長壽?就是因為他們平時靜的時候多,唐代的歐陽詢、虞世南、柳公權都活到80多。現代書畫家中80歲屬「小弟弟」,年愈90者大有人在,黃賓虹、齊白石等都在90歲以上,百歲開外的也不乏其人。
但凡一件事情,如果意見分歧過大,基本上就會各執己見,非左即右,有失公允了!
專家的看法則比較客觀,他們的觀點:生命有時在於運動,有時也在於靜養,沒有固定標準和選擇。
經常鍛鍊的人比較健康,但不經常鍛鍊的人未必不健康,這與壽命長短更沒有必然聯繫,就像體育運動員並不比一般人長壽一樣。
常言道:柏木桶熬不過破瓦罐。那些病病歪歪、常年藥罐子不離身的人,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活著,把許多身強體壯的人都「熬」下去了。
還有人說,體育運動競技比賽,是人類幹的最愚蠢的事情,就應該取消。過激的超負荷、超極限運動,只會損害人體,縮短生命。用一個國家拿金牌多少,衡量這個國家的健康水平,更是荒唐不可取!
按我的粗淺理解,人的身體,其實和車子一樣,老跑和少跑都會有問題。為何規定計程車8年報廢?因為跑得多呀,每年大幾萬公裡,肯定壞的快!
我老婆在醫院工作,院裡規定本單位人員的車儘量不要停院內,要把更多車位留給看病的。所以她那輛車大部分時間都在小區停放,一年到頭跑不了兩三千公裡,幾年下來特別難開,估計壽命也長不了。
而且,車子質量也不一樣,有的必須加95號的油,有的加90號的就行了,加好油反而有影響。這就像人的飲食愛好,有人喜歡驢肉火燒,有人鍾愛韭菜包子。
人上一百,各形各色。有人因為體內缺乏半乳糖酶,喝點牛奶就拉肚子;有人對海鮮過敏,吃點身上就起疹子……對任何人都適合的食譜,基本上不存在。
央視夕陽紅欄目採訪過很多百歲老人,其中有天天喝粥吃鹹菜的,有吃飯吃到七成飽的。還有一對百歲老夫妻,老太太經常吃肉,老頭則終生吃素。
國學大師文懷沙從來都是隨便吃的,高鹽、高脂都不論,100多歲了還是紅光滿面。臺灣國民黨中將王中泉110多歲,吃東西也不講究,看上去不到80歲,站著說話一個多小時都不累。
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各有各的適應性,就像那對百歲夫妻,如果讓他倆換下飲食譜,可能兩人都活不到那個年齡。
工作和生活,根本沒有統一的標準,節奏太快或者太慢,估計都會出問題。
當今時代,每個人似乎都是大忙人,大家不停地刷短視頻、微博和朋友圈,忙的不亦樂乎;為了不被淘汰出局,許多人不得不提升自己,被洶湧後浪推著玩命向前趕,根本停不下來!
雖然每天很忙,但不少人的內心並不覺得充實,更談不上快樂。因為,有太多的人並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更多的時候只是隨波逐流而已!
還有,平日裡我們非常期待假期能早些到來,那就可以盡情休閒娛樂了。但如果真的長時間閒下來,不少人又覺得日子忽然失去意義,生活百無聊賴,靈魂都無處安放……
什麼樣的生命才是最好的?估計世上沒人能給我們真正的答案,孰是孰非,冷暖自知!
很多時候,人生就像一幅畫,既要有濃墨重彩,也要留有餘白,唯有適度和適合,才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