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公司 | 農民李書福與他的併購王國

2021-02-17 評論悅讀會

李書福的出身可能決定了他必須要走併購換技術、技術換市場的道路,最終時勢也把他推向了高端實業家的風口浪尖上。

本文約5700字 | 建議閱讀20分鐘

文 | 唐亮

李書福原名李胥福,家裡人為圖「書生有福」而為其改名。但他9歲時就輟學了,2年後繼續學業也只讀完高中。

自成名以來,李書福行走商界的路數皆非書生模樣。他標榜自己是「農民企業家」,在行業裡屬於「汽車狂人」,最著名的言論還是那句「汽車就是兩排沙發加四個輪子」。

僅就外表而論,李書福沒有王傳福那般的儒雅,也不具魏建軍的英氣,民營出身更無徐留平那樣的氣派。但他憨厚、樸實、草根的形象,就是能讓人感到安全、真誠。

往往就是最不出挑、最不以為然的人,其實才是最「危險」的。

2018年2月24日,戴姆勒集團披露一家名為TenacIou3 Prospect Investment Ltd.的公司已獲得其9.69%具有表決權的股份,成為最大單一股東。這家公司實際由李書福持股91%、李書福之子李星星持股9%的吉利集團(註冊地為浙江台州)控制。

消息傳來,國內輿論為之一振,同時亦感到不可思議。

在德國,首次觸及上市公司3%持股線就需向上市公司及監管申報。然而,戴姆勒方面並不清楚李書福是如何繞過監管,直取最大股東寶座的。戴姆勒董事會主席蔡澈也表示,此前至少一年時間沒見過李書福。

2018年3月,謎底或被掀開了一角:坊間揣測的為吉利收購戴姆勒股份提供資金的摩根史坦利,聯合旗下控制主體與合資公司,採用包括股票期權、複合期權、交換契約、證券借貸協議收回等多種金融工具,悄然增持戴姆勒至12.57%,其中大摩直接持股僅為0.14%。

資本市場頓生疑竇,大摩火力全開究竟為誰「鋪路」,這些股份會自持還是轉手吉利?

在參加兩會期間,李書福對「盟友」大摩的行動公開表示「不清楚」,並額外補充了一句話:「只知道『我們自己』在買。」

李書福回復時的表情與口吻似曾相識,讓人聯想到幾年前吉利對沃爾沃採用的「蛇吞象」系列財計,狡黠、隱蔽並充滿想像。

回顧吉利的發展史,李書福的煽情與草根形象看似木訥,為他和他的企業贏得了同情與好感,更獲得了公眾的關注。同時,這些表面化的「人設」,讓交易對手、競爭對手低估了李書福的手腕,對他放鬆了戒備。

通過連續性的全球併購,李書福名下(吉利控股管理體系下)現已形成四大汽車產業集群:吉利汽車集團系、沃爾沃汽車集團系、吉利新能源商用車系與吉利集團系(以新業務為主,此次收購戴姆勒的主體)。僅吉利汽車市值(00175.HK)便超過2 300億港元。上述清單,還不包括李書福名下除汽車之外的金融資產、文旅資產、體育資產……

李書福的很多「狂言」可能都像是一個「笑話」,但是他總能笑到最後—在「農民企業家」的外表下,包藏著一位民營造車大鱷對標全球汽車產業的併購圖強雄心。

▲2002年,李書福登上《商界》雜誌封面,文末放了一首他本人作的短詩:不低頭不認輸,擦乾眼淚堅持住,該受的苦我來受,我走的路我清楚……當時,他剛被柳傳志判了「死緩」——民營造車無望。

併購高手的前傳

外界第一次領略李書福的併購手腕,是在2001-2005年。

當時,為迅速補充資金以支撐「瘋子」一般的擴張計劃,吉利尋求借殼上市。李書福在A股相中了全柴動力,但由於政策面上的反對,合作不了了之。

2001年12月23日,央視《對話》欄目上演了戲劇性的一幕:柳傳志當場給李書福下判書,指民營性質的吉利雖然拿到汽車生產許可證,但得到的還不是奶酪,「李書福可能要脫幾層皮才能達到目標」。

頗有些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意味,李書福後來把目光投向了港股國潤控股。這在當時非常大膽,由於限制頗多,中國內地企業借殼港股鮮有成功的案例。

國潤控股原為南華資訊,被上海人、原香港華潤高管賀學初通過增資方式控股;又經資產重組與負債剝離成為殼股,大股東為賀學初掌控的PGHL控股公司,持股達40%。

按照香港聯交所規定,李書福若要收購PGHL名下40%國潤控股股份,就將觸及30%要約收購紅線,必須對全部股東發起要約收購。這樣的借殼相當於私有化,對李書福而言完全沒有意義。

然而,李書福與賀學初卻上演了一出「天才」般的借殼模式。

第一步,賀學初把PGHL32%的股權以「秘密價格」轉讓給李書福,由於間接持有的國潤控股不足30%,李書福不必發起對全體股東的要約收購。

接著是一場「苦情戲」:國潤控股通過配股、增資、收購,鯨吞吉利大部分汽車資產。表面上看,賀學初是國潤控股第一大股東、董事長,李書福為獲取融資渠道被「架空」了。

事實上,外界當時就是有意見認為李書福已經「出局」了……直到2005年1月真相才公之於眾:吉利突然宣布通過維京群島註冊新公司收購PGHL所持有的全部國潤控股股份,收購價只有0.09港元/股。

雖然李書福按照香港聯交所要求向所有股東發出了要約收購,但收購價只有市價的20%,根本無人肯賣。經此一役,李書福完成在資本市場的華麗轉身。

李書福之後,中國內地公司借殼港股蔚然成風。他的借殼模式還被概括為「三部曲」:

1.在30%要約收購線下收購控股股東股份;

2.裝入借殼資產;

3.低價收購控股股東持有的殼股股份。

李書福真正「厲害」的地方,還在於他能夠一個併購模式套用10年、20年,甚至連併購方案裡的數字都不換……

舊瓶裝新酒

2012年1月,仍然是賀學初,將其私人註冊公司洪橋資本「32%」股份以「秘密價格」轉讓給李書福之子李星星。洪橋資本正是港股殼公司洪橋集團的控股股東,此次交易未達到要約收購30%紅線。

2013年3月,洪橋集團發布公告稱,吉利控股將認購其發行的7.4億港元可轉換債券,募集資金用於巴西鐵礦的勘探、開採。

很多人都看不懂李書福意欲何為。當時鋼鐵行業已持續過剩,即便為了對衝成本,鋼鐵所佔汽車製造成本也僅為15%,遑論鐵礦石的成本比例。

「套路」隱藏在可轉換債券的協議裡—債轉股執行價僅為0.37港元/股,只有市價的「20%」。吉利控股如果選擇債轉股,將一舉控股洪橋集團。與當年國潤控股的情況類似,其他股東不可能低價接受要約收購。

李書福主導的這場巴西鐵礦投資,一年後以環境許可證辦理等原因未能成行。於是,我們再也無法確定吉利控股當年究竟要往殼股裡裝入什麼資產。

但是,有一個大膽的猜測—李書福曾想裝入沃爾沃!

2012-2013年,正是吉利「消化」沃爾沃最艱難的時段,有關吉利資金緊張的傳聞甚囂塵上。如果沃爾沃能借殼洪橋集團上市,不但獲得融資平臺,或許還能得到「內資」身份,得到更多政策支持。

沃爾沃從2014年開始走出併購整合困難期,這與洪橋集團放棄鐵礦投資的時段重合。或許沃爾沃不需要這個殼了。

2015年3月,洪橋集團向新希望發行可轉債15億港元。李書福似乎已經找到新的裝入資產—與劉永好一道投資新能源汽車,尤其是電動汽車。

在電動汽車領域,吉利似乎遠不及國內領導者比亞迪,得到的關注甚至不如董明珠。然而,一切都只是假象。

李書福的電動汽車布局,分為三條貌似並無關聯的明線,以及一條才暴露不久的隱線。

第一條明線由吉利集團(寧波)主導。2013年3月吉利集團(寧波)與康迪成立合資公司,2015年1月又與知豆母公司新大洋成立合資公司,分別生產康迪、知豆電動汽車。

第二條明線由洪橋集團與吉利控股主導。2014年9月,洪橋集團收購凱榮投資90.68%股份,從而間接持有山東衡遠49%股份,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山東衡遠另兩大股東分別為上海華普(48%)與嘉興嘉樂(3%),其中上海華普由吉利控股持有90%股份。

山東衡遠,正是一家做鋰離子電池的公司,也是康迪、知豆的主要供應商。

由此,兩條明線在山東衡遠身上發生了交匯。康迪、知豆,其實是吉利布局電動汽車領域的「試探」或「陪練」。完成技術積累的同時,吉利也積攢了新能源汽車積分。

當一切準備妥當,2015年12月,洪橋集團、上海華普、嘉興嘉樂開闢「第三條明線」,以相同的比例49%:48%:3%成立浙江衡遠,開始向吉利的「親兒子」沃爾沃與領克提供鋰離子電池包。

一旦李書福名下新能源汽車資產借殼洪橋集團,債轉股完成後李書福父子、賀學初、劉永好將成為前三大股東。其併購手腕的隱蔽性、前瞻性由此可見一斑。

至於另一條隱線,如今看來極有可能就是在電動汽車領域處於全球前沿地位的戴姆勒!

兩種增長模式:北長城,南吉利

在李書福隱秘縱橫於資本市場的歲月裡,賀學初顯然是一位關鍵人物。事實上,不同的歷史時期,總有併購高手與團隊環伺於李書福身旁。

這可能源於兩點:第一,李書福不拒絕資本;第二,他擅於處理資本關係。

一段往事可以作為佐證。吉利最早並不叫「吉利」,而是「波音」,並且成功搶註了商標。波音公司前來抗議,但打不贏官司。然而,李書福出於對波音的尊重,主動放棄了「波音」。這件事讓當時波音一位主事高管刮目相看。後來,這名高管去了福特,在吉利收購沃爾沃最艱難的時刻提供了支持,發揮了關鍵作用。

當李書福與羅斯柴爾德、大摩等投行打得火熱的時候,國內汽車產業另一位領軍人物、長城汽車創始人魏建軍,卻陷於被大摩、小摩、美銀美林等投行沽空的境地,就連重要股東高盛也落井下石估低股價。

李書福與魏建軍的不同遭遇,恰恰說明了兩種風格:一位求勝但開放,一位自強但保守。

近年來,長城一直奉行聚焦戰略,押寶SUV,但是純粹的內生性增長遭遇品牌天花板。尤其是在最近一兩年,長城強推高端產品哈弗H8受挫,魏建軍意識到品牌問題,通過內生性增長邏輯推出全新的高端品牌WEY,試圖以高端品牌帶動高端產品,成效還有待檢驗。

吉利雖也執行「一個吉利」戰略,同時卻也兼具外生性增長,比如與沃爾沃共建CMA平臺、成立合資品牌領克。近20年來,吉利在各個時段的併購,只要交易成功都順利地以獨立+合資經營反哺了自身,無論是品牌還是技術都實現了同步提升。

李書福早有判斷:對起步較晚的中國汽車工業而言,僅與國際大廠合資是遠遠不夠的,收購海外優質資產為己用才是正途。於是,李書福一面叫嚷「汽車是兩排沙發加四個輪子」,一面又去搶DSI這樣具備高端技術的的海外優質資產。

2009年,吉利在收購DSI後藉助後者技術力量迅速推出6AT變速箱,一舉打破國內變速箱對外嚴重依賴的局面。這一成功可能直接堅定了李書福後來計劃全部吃掉沃爾沃的決心。

當然,時勢也在逼迫李書福變成併購高手。2007年以後,隨著原材料、人工成本上升和全球市場增長放緩,民營出身又是靠低端產品撬動市場的吉利最早發現了生存危機。李書福在勵志轉型,致力技術與品質提升的過程裡,必然會發現最迅速的成長路線:以併購換技術、用技術換市場。 

通過汽車企業之間的橫向聯合(資本),實現技術、產業領域的縱向整合,現如今被稱為「積木式創新」。李書福的成功證明,它比合資品牌的「市場換技術」在當下更具生存力。

2016年的愚人節,吉利與戴姆勒第一次發生「緋聞」,盛傳吉利控股計劃收購戴姆勒27%股權,一起造電動汽車。從那時起,到現在吉利集團(浙江台州)成為戴姆勒第一大股東,中間及前後一直伴隨著李書福、賀學初、劉永好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布局。

邏輯線條是這樣串起來的:李書福狂言到2020年實現吉利銷售的90%以上產品均是新能源汽車(2015年11月)—然後劉永好就來了(2015年12月),浙江衡遠落地(2016年4月)—剛實現穩定生產(2017年10月),李書福便開始吸籌戴姆勒了。

在中國,戴姆勒此前真正的合作夥伴是北汽,雙方已於2017年宣布投資50億元,在北京生產純電動的奔馳。而在未來5~7年內,奔馳將投資100億歐元研推奔馳「電動車家族」。

未來,李書福一定不會掩飾與戴姆勒在電動汽車領域的合作期望。他公開表示:「21世紀的全球汽車行業面臨巨大創新機遇,也面臨來自於非汽車行業公司的挑戰,各個汽車企業單打獨鬥很難贏得這場戰爭。為了主動抓住機遇,我們必須刷新思維方式,與朋友和夥伴聯合,通過協同與分享來佔領技術制高點。對戴姆勒的投資正是出於這種戰略思考。」

在吉利放眼全球的同時,魏建軍近期也有所改變。2017年8月,長城汽車總裁王鳳英對外表露有意收購Jeep。2018年2月23日,長城汽車宣布將與寶馬股份公司籤署意向書,雙方將以合資公司的形式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開展合作。

此時距離吉利閃入戴姆勒被曝光僅差1天。

「長城們」並不一定清楚,為了這最後1天,李書福可能已經等了20年。

高端實業家並非資本大鱷

2018年2月15日下午19點,吉利集團(浙江台州)CFO李軼梵在微信朋友圈裡寫道:27年來第一次留在國內和爸爸一起年夜飯。

多方信源及公開資料顯示,李軼梵(LI YIFAN)正是吉利集團(浙江台州)收購戴姆勒股份的主導者。

受制於人民幣資本外流,在海航、萬達、復星、安邦等企業被叫停海外併購的當口,吉利似乎採取了與上述資本大鱷形似而神不似的章法。李書福表示,此次收購資金完全通過吉利海外公司通過海外資本市場運作而來,並未使用中國境內資金。

2017年10月27日,收購戴姆勒股份的Tenaciou3 Prospect Investment Limited(與戴姆勒公告有一個字母的區別,以下簡稱TPIL)在中國香港成立,由「LI YIFAN」擔任董事。這家公司往上追溯,是一家名為FUJIKIRO LIMITED的公司,由兩名疑似代持股份的律師各持股50%。

由抵押登記文件顯示,2017年12月,TPIL向摩根史坦利、美國銀行進行了4筆抵押貸款。這可能就是TPIL收購戴姆勒股份的部分資金來源,其他資金不排除來自投行的自行融資。待中國監管機構審批後,吉利集團(浙江台州)將收購TPIL名下戴姆勒股份,完成全部交易。

整個交易預計耗資90億美元,而在2017年第二季度,吉利控股的負債已達1 678億元,壓力是存在的。但據吉利內部人士透露,來自戴姆勒股份的分紅可持續覆蓋海外機構的融資利息,整體風險可控。

無論李書福是否能夠如願與戴姆勒展開實質合作,此次收購都讓吉利更加靠近「受人尊敬的汽車品牌」。

更重要的是,在中國企業海外併購是進是退的當口,李書福可能「帶火」了一個詞,也是一種海外拓張路徑:高端實業家,它是相對「資本大鱷」而言的。

資本大鱷採取的全球併購,併購對象主要是溢價能力更高,風險也更高的金融、地產、娛樂等資產;高端實業家的併購對象則主要是優質實業、戰略實業,負擔更重但資產也更實。

資本大鱷的併購手段,在於閃轉騰挪,加槓桿手段,空手套白狼顯然會加重金融風險;高端實業家則十分關注收購資金自我平衡,未來現金流健康可期。

不過,資本大鱷與高端實業家最根本的區別,還在於前者的商業模式是「市值管理」,後者的商業模式是「實業併購整合」。

在兩會浙江代表團的開放日,李書福再次重申「狂言」:「到2020年,90%以上的吉利汽車都將是新能源汽車。」

在這句話的背後,吉利新能源商用車基地在四川南充落成,生產超低排放計程車的英國倫敦電動汽車安斯蒂新工廠準備投產,沃爾沃汽車正啟動電氣化戰略,在全球第一個提出傳統內燃機停產時間表……

資本與實業並舉,我們可能正在見證李書福又一個「笑話」逐漸成為現實,只是這一次的尺度將會發生在全球。  V 

—更多剖析—

盡在《商界評論》4月刊

相關焦點

  • 李書福從放牛中悟出的生意經
    所有人都覺得他瘋了。  那幾年,李書福也確實是夠瘋的。  想造車,他就買了幾輛奔馳、紅旗,拆開來研究,然後得出一個結論:「造汽車嘛,我看也沒什麼了不起,不就是四個輪子兩個沙發再加一個車殼嘛?」  他後來說,2000年已經有了收購沃爾沃的想法。當時,李書福意識到汽車是個全球化行業,「如果,技術上不具備參與全球競爭的能力,吉利是沒有未來的」。  「必須併購一家有影響力、技術實力強大的老師來幫助吉利汽車。」  沃爾沃是他的首選目標。
  • 吉利收購沃爾沃全過程,「汽車瘋子」李書福哭了……
    他的出臺為李書福贏得各方信任做出了很大貢獻。與北京市的談判一開始進展順利,北京市政府在亦莊給沃爾沃留出相應的土地,並提供30億元,作為支持併購沃爾沃的資金。  李書福對這個方案很滿意。吉利很快在北京市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宏達北路10號6034室,臨時租了個18平方米的房子,作為新公司註冊所在地。  2009年9月29日,註冊資本為5億元的北京吉利凱盛國際投資有限公司正式註冊成立,浙江吉利公司持股100%。
  • 代表訪談丨李書福:拋棄不切實際的幻想 真正提高創新能力
    2019-03-04 00:00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陳文文李書福還是穿著那件灰色西裝,內搭繡著英文「Geely」(吉利)字樣的襯衫,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浙江代表團駐地接受了本報記者的採訪
  • 從放牛娃到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稱大學畢業證書沒用了!
    ,這個世界上放牛娃很多,長大以後成功的並不多,相信很多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有放牛的經歷,李書福在中學做的事顯示其不甘寂寞的性格,要做時代的弄潮兒。在1978年後,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農村的土地可以承包經營,農民可以搞鄉鎮企業,李書福感到屬於自己的機會來了。
  • IT時代周刊封面報導:失敗魔咒下的企業併購(圖)
    日本索尼公司和「美國在線」就是這樣的「冒失鬼」。  索尼在發展勢頭最勁的1989年以34億美元現金(當時日本公司收購美國公司的最高出價)收購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索尼創始人盛田昭夫一直有一個夢想——不能僅滿足於當一家娛樂技術供應商,而是要成為娛樂產品的製造商。購買好萊塢的電影公司和資料庫正是構築索尼娛樂王國的重要基石。
  • 李書福退出北辰汽車關聯公司董事一職
    中國網汽車1月13日訊 記者今日從天眼查獲悉,北辰汽車(上海)有限公司於今日發生多項工商變更,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退出公司股東,李書福等四人退出公司董事,新增李亞茹為董事。
  • 李書福:建議改革車輛購置稅和消費稅 適度放開「禁限摩」
    封面新聞記者 張越熙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於2020年5月22日在北京召開。全國人大代表、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就車輛購置稅、消費稅和城市出行等領域,帶來三項建議。將車輛購置稅由中央稅改為中央地方共享稅李書福提出,為了增加地方財稅收入、激發地方積極性,提振汽車消費,建議車輛購置稅改為中央地方共享稅,共享比例為50%:50%。地方稅收增長後可加大對城市道路、停車場、充電樁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補給城市道路建設之用,促進汽車產業與城市建設協調發展。
  • 時代併購論壇紹興站:上市公司併購「危」與「機」並存
    時代商學院 孫華秋 鄭琳 陽霞併購重組是一把雙刃劍,部分公司藉助併購重組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也有部分公司受併購拖累而走向下坡路。上市公司的併購之路該往哪個方向走?怎樣才能走得更遠?11月13日,由時代傳媒和新財董聯合舉辦的「併購影響力·時代中國行——2019上市公司併購城市巡迴論壇」(下稱「時代併購論壇」)第四站在紹興圓滿結束。本站活動主題為「上市公司併購的未來趨勢探討」,吸引了20餘位上市公司董秘及併購中介服務機構高層人員參會。
  • 李書福直播首秀不賣車:聽他談教育和造車有何共同點?
    這是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的人才觀和教育觀。在此,李書福暢談人才教育理念,梳理如何培養人才、持續提升創新能力、守住初心。而他與年輕「大雁」的對話,也已成為每年典禮的一項傳統。今年的對話更是成為了李書福的直播首秀。
  • 全國人大代表李書福:改革車輛購置稅消費稅激發汽車市場活力
    來源:中國經營報全國人大代表李書福:改革車輛購置稅和汽車消費稅激發汽車市場活力本報記者/劉媛媛/上海報導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生產和消費國,汽車產銷量已經連續11年穩居世界首位。為此,《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全國人大代表、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今年兩會上帶來了關於車輛購置稅和汽車消費稅的建議。李書福建議,將車輛購置稅改為中央地方共享稅,共享比例為50:50;將汽車消費稅徵收環節由目前的生產環節後移至銷售環節,並落實中央與地方「五五共享」。
  • 又是李書福的炒作?吉利憑啥進軍法蘭克福
    難道這又是李書福的炒作不成?  提起李書福,最先跳入你腦海的評價就是「汽車狂人」、「瘋子」……確實,筆者跟他交流過多次,早就聽到吉利開發出諸如「國內第一款自動變速箱」、「與寶馬相同的主動轉向技術」、「國內升功率最高的發動機」等新聞,但一直沒有親眼看見,筆者心中總是將信將疑。
  • 李書福呵呵了
    李斌:寶馬奔馳的電動車跟我們沒法比李斌在接受採訪時稱,在智能電動汽車領域,中國已經「換道先跑」,他並不太認可「彎道超車」的說法。他說到,全世界最快的車是蔚來EP9,前兩天奔馳、寶馬的CEO還來我們這探臺,事實上奔馳寶馬的電動車跟我們沒法比。在性能、智能化程度上比蔚來的還要差,所以他認為智能電動汽車浪潮對中國公司是特別好的歷史機遇。
  • 李書福談收購奔馳母公司:90億美元錢從哪來,為什麼要買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 視覺中國 資料圖  針對90億美元收購奔馳母公司戴姆勒9.69%股權一事,吉利集團和李書福方面做出回應。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表示:「戴姆勒是一家擁有一流管理團隊的優秀公司。能夠入股戴姆勒,並支持由蔡澈博士帶領的管理團隊開展工作,我感到非常榮幸。很高興能在戴姆勒未來發展道路上伴隨其成長,助力其成為電動出行和線上技術服務領域的佼佼者」。  該交易尚需通過中國監管機構審批。
  • 李書福認為:一輛奧迪賣50萬,是個畸形的東西,那沃爾沃怎麼說
    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說過最經典的一句話就是:一輛奧迪賣50萬,是個畸形的東西,那沃爾沃怎麼說?我們都知道吉利汽車收購了沃爾沃,但是李書福既然這麼說了,是不是代表沃爾沃以後就賣八萬元了呢?不過很多消費者還是希望李書福的這句話實現的,如果這樣的話,可能世界上知名的豪車品牌我們都能買得起了,畢竟在歐美市場上售價很低的汽車,到了我國價格甚至翻了幾倍不止。雖然吉利收購了沃爾沃,但是吉利對沃爾沃並沒有管理控制權,所有的一切都是沃爾沃的管理層在決策,和李書福沒有任何的關係。
  • 柳傳志4000字說透改革開放40年,沒想到李書福有今天
    柳傳志以李書福為例,感念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我記得1999年、2000在央視的《對話》欄目上,主賓是李書福,李書福說要做汽車,大家覺得太可笑,覺得不可能。李書福是幹嗎出身?背著挎包給人照相的出身,做一個摩託車公司就很了不起了。後來他說要做汽車,底下的人連我在內都絕對不能相信。當時就給李書福起了外號說「汽車瘋子」,今天「瘋子」怎麼了?
  • 李書福的「山寨」夢工廠
    甚至連公司的公關形象也要100%模仿特斯拉:超級工廠、第一性原理、從零到一。還有企業家演講時,嘴裡要有很多令人眼花繚亂的詞。儘管說得天花亂墜,絕大多數中國造車企業家的模仿秀,還是說說而已。只有李書福這樣的實幹家,才拿出真金白銀來,去造火箭衛星、飛行汽車、新能源車。下一個「為夢想窒息」的人,出現了。
  • 你們坑了豐田章男,就像之前坑李書福|李書福|豐田|智能電動汽車|...
    他的邏輯在於「2035年禁售燃油車,將帶來嚴峻挑戰,如果要達成目標,政府請給資源。電氣化不等於只有純電動,混改等多種模式也在其中,需要兼顧。」煤電汙染?豐田確認全周期排放純電最低。章男的基本邏輯,有什麼錯誤可以指摘?又或者哪裡體現出是「嫉妒特斯拉甚至小鵬」?車壇大佬的話被扭曲式傳播,早就不止一次,中國自主車企也不能逃出魔掌。
  • 9至11世紀中,依附農民在法蘭西王國封建關係中佔據主體地位
    西法蘭克王國的第一位國王是路易的小兒子禿頭查理(見大事年表847年)。他的主要功績是實現了土魯斯和阿奎丹的政治統一,為統一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但沒能向東方擴展。查理大帝希望查理帝國保持領土統一,但在他死後領土被重新劃分,加洛林王朝也難以為繼。
  • 紐維爾集團併購Jarden公司
    以Sharpie記號筆和派克(Parker)鋼筆聞名的紐威爾集團(Newell Rubbermaid Inc)耗資132.2億美元併購Jarden公司。Jarden公司股東將獲得每股21美元現金與0.862股紐維爾集團股票補償,相當於每股60美元,比上周五Jarden公司股票收盤價高14%。
  • 李書福代表:加快車輛購置稅改革
    全國人大代表、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今年兩會上提交的兩會建議中表示。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生產和消費國,汽車產銷量已經連續11年穩居世界首位。然而,汽車消費市場也面臨諸多制約因素。李書福認為,汽車行業稅收制度已成為地方提振汽車消費主動性和積極性的重要障礙。目前我國汽車領域主要涉及的稅種,地方政府獲益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