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四裡還是個擺滿路邊攤的市場,
洪姐就在市場裡擺起了的炸料攤,
東西很簡單,鯊魚炸、菜丸子、芋丸……
幾樣廈門人愛吃的炸料,
在當時簡陋的菜市場裡已經相當紅火。
30年後,四裡是個老市場了,
攤子都成了鋪子,
市場依舊不大。
可熟悉的老味道,還是得來這兒,才吃得到。
洪姐的炸料攤也早就有了東東炸料 的名字,
味道卻一直沒變過。
三十年,從路邊攤到炸料鋪,
熟悉的味道從沒變過。
被老社區圍繞的四裡菜市場,更是老廈門們生活的縮影,上下課的點兒到了,接孩子放學的,街坊嘮嗑的,車來人往,市場裡的熱鬧一天似乎都不停歇
路過順道捎上點兒菜,生鮮、熟食、水果、茶配,市場雖然不算大,但早已讀透了老廈門的那點偏好,但該有的都齊全。
在四裡市場緊密而又整齊的鋪子裡找到這家東東炸料不算難,對於老熟客來說,更是輕車熟路。
如今,小攤子成了小店,炸料都是當日炸,鋪子一早開門,晚上開到不算晚,但打烊了,打掃、準備第二天的食材……常常都是要忙活到凌晨。
賣了三十年的鯊魚炸,
「等」是常事!
30年來,被老客們「追」著買的,就是店裡的鯊魚炸。因為附近是學區房,不少搬走的街坊,都會專程回來買鯊魚炸,說起這些,洪姐難免藏不住自豪。
鯊魚肉嫩刺少,炸著最好吃。別看店小,每天光是炸鯊魚就要賣出幾十斤。
鯊魚去骨切成條狀,醃漬、上漿、油炸,雖然店裡現在也僱了幫手,洪姐只要來了店裡,都會自己親自上手。
說起這炸鯊魚的火候,早就是自然而然的手感了。「每個人炸出來的鯊魚都不一樣的,沒有什麼標準。「在洪姐看來,這炸料也是帶著自己的性格脾氣的。
好在炸鯊魚的時間不用太長,鯊魚肉金黃浮起,出鍋的一刻滋滋滋地冒著熱乎的香氣,等著剛出爐的這一口鯊魚炸,最是香。
鯊魚炸得酥鬆,輕鬆一口,就綻開細嫩的魚肉,鬆軟香滋滋的味道霸佔滿嘴,鹹鮮的魚肉不用多餘蘸料,就足夠收買胃口。
小孩饞一口香酥,大人更愛買著當茶配,來店裡買炸料的,幾乎都會捎上它。
老廈門最愛的炸料,
就屬這幾樣了!
鋪子裡的芋丸,也是從30年前擺攤子就開始賣起的老招牌。廈門人對芋頭和炸料的喜愛,全都濃縮在了這顆小芋丸裡。
揉得鬆軟的芋頭泥搓成的小丸子,焦焦脆脆的外表裡藏滿了溫柔綿糯的甜蜜,濃濃的芋香在口中揮之不去,配上一口海堤茶,最愜意不過。
幾乎每家炸料店都有的菜丸子,味道卻各有不同。洪姐家的菜丸子,個頭均勻,蔬菜絲切得特別細,焦脆的外表包著爽口的菜絲兒,香氣猛足。
吃炸料肯定也不能斷了吃肉的念頭,店裡賣得很好的炸排骨,古早傳統的做法,加了醋醃漬,甜口香脆,嚼著有軟骨和淡淡的醋香,絲毫不膩。
看著不算太起眼的炸海蝦,用的都是野生的小海蝦,吃不吃得到還得看運氣。雖說蝦的個頭不大,緊實的蝦肉和海水鮮甜的「野味「,這一說,老廈門都懂。
廈門式的叉燒肉,大塊喜感的紅色外表,實實在在的一整塊純瘦肉、切成薄片,下酒或是給餐桌添個菜都是好選。
韭菜盒做起來工序多,但想著老廈門總是離不開這口習慣的味道,洪姐的炸料店裡也備上了它。
鼓囊囊的大個頭,香氣一點不含蓄,韭菜肉末就著酥脆的脆皮,一個下肚,竟然有幾分飽意。
「老闆,bó bià
來兩個!「
吃薄餅,可以說是廈門人的日常。想要包個薄餅的時候,街坊們都早已習慣來東東炸料,春卷皮、滸苔、貢糖、甚至是炒好的餡料,鋪子裡都有。
店裡的春卷皮都是自己做的,韌性好,卷上滿滿的餡料也不容易破,即便就買上個幾張皮子,洪姐也都熱情地招呼。
貪吃又偷懶的年輕人,更習慣直接來買現成的薄餅,直接吃的,或是油炸的,都有。
洪姐都會貼心地加熱餡料,現點現卷,超足的餡料、貢糖、滸苔……一點也不能含糊。
春卷的個頭是廈門特色的大個頭,兩卷就能管飽,熟軟爽口的餡料帶著廈門人喜歡的鹹甜,下肚格外妥帖。
說起自家的粽子,洪姐更是自豪得不得了,早先在四裡市場,只有自家一家有做,地道的翔安肉粽,料足餡香,只有端午節才做。
因為實在忙活不過來,平日裡只有老客人專程來訂,才會特意做。現在店裡人手多起來了,就儘量把大傢伙想吃的,都備齊,端午節想吃,這會兒來,也能買到。
文章來源:廈門好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