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鄭坑口
——42省道縉雲縣城段改建工程
鄭坑口村房屋拆遷紀實
4月4日清明節,當天下午三點半,在挖機的一片「隆……隆……」作響聲中,伴隨著灰塵瀰漫,42省道縉雲縣城段改建工程鄭坑口村紅線範圍內最後一處呂志強戶老房屋被夷為平地,標誌著該工程難度最大的房屋拆遷工作順利完成。
拆遷難,難於上青天。從2018年5月24日進村開展實物指標調查,到同年6月29日首次拆除紅線範圍內集體危房,再到今年4月4日拆除完畢,六百八十多個日日夜夜,這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
政策制訂:十九個版本的「難產」之路
對於鄭坑口村(2010年底行政村合併後,稱為「古鄭行政村鄭坑口自然村」)民來說,打通前往縣城的道路,是一個千年之夢。飽受大山阻隔之苦,老百姓做夢都想做一條公路直通縣城。
「早在1994年,我們縣交通運輸局就安排了測量,2002年又測量了一次。2017年,得益於縉雲抽水蓄能電站上馬,增加了一個億的投資,縣城至金谷段納入42省道縉雲縣城改建項目,2018年3月5日正式上報,4月8日立項。」縣交通運輸局總工程師、工程建設指揮部常務副指揮江啟法談起這條路,也是深有感情。
天時、地利、人和皆已具備,資金、技術、人員不成問題。最要緊的就是鄭坑口村紅線範圍內房屋拆遷,而拆遷的前提是制訂出房屋徵收的具體實施方案,也就是政策制訂。
如何制訂出一套既合法合規、又符合村情實際還要能夠行得通的房屋徵收政策,已是當務之急。
「這個村的房屋徵收總量雖然不大,只有八千多個平方米,但情況卻比較複雜,主要是非本村社員多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居民戶多,另外糾紛也不少。既要考慮鄰近區域的補償方案,又要照顧到線性工程的特殊性質,所以這個補償政策的制訂,我們十分謹慎。」縣土地和房屋徵收工作指導中心副主任舒衛彪介紹道。
「從2017年底開始,我們就著手制訂這個政策,前前後後,跟縣府辦、縣國土局(機構改革後,改為『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縣交通運輸局、縣行政中心、有關鄉鎮、施工單位、中介機構等部門單位開會、溝通、對接、協調、徵求意見不下幾十次,對某些條款內容包括字詞句表述乃至標點符號都進行了反覆斟酌、修改、完善。
「比如最為關鍵的第三章第八條有九款內容,我們根據鄭坑口村實際情況,在第二款確定了只要被補償人紅線範圍內房屋合法建築佔地面積大於或等於21.25平方米,就可以選擇遷建安置,就能最少拿到一間安置地基,並且還是排房,最大限度照顧了拆遷戶的利益。
「可以說,我們制訂的整個安置補償政策是非常優惠的一個政策。裡頭的每一章每一條每一款每一句,都充分考慮到了鄭坑口村的實際情況,都照顧了拆遷戶的利益,也都凝集了我們大家的心血。」
歷經前後三年的反覆修改,一直到2019年的4月初,當第十九個版本的《42省道縉雲縣城段改建工程(鄭坑口段)徵收集體所有土地房屋補償安置實施方案》出臺後,經縣領導同意,擺上了同年4月22日召開的縣政府常務會議,稍作修改後通過並予以發布。
又過了半年時間的施工紅線調整確定,2019年10月30日下午,加蓋有縣政府大印的房屋徵收補償公告終於出現在了古鄭村村務公開欄上。
協議籤訂:五加二 白加黑 晴加雨
拆遷政策是出來了,最關鍵的房屋徵收協議籤訂工作緊隨而至。這是房屋拆遷工作最重要的一環,而且是事務最多、難度最大、時間最緊的一環。
前有鄭清嶺隧道已進洞一百多米,正以每天一米的速度向鄭坑口方向推進;後有鄭坑口大橋,五個橋墩已經打好墩樁拔地而起,零號橋臺剛好位於村口最前頭兩戶拆遷房地面。施工單位是望眼欲穿,橋臺不做好,橋面無法安放。如果協議不籤訂,房屋就無法拆除,項目就無法繼續推進。
前後夾擊,退無可退。2019年11月7日,東渡鎮黨委、政府以破釜沉舟之勇氣,召開全鎮房屋徵收工作動員大會,鎮黨委書記丁鈞盛強調要舉全鎮之力,把鄭坑口房屋拆遷當作是年底壓倒一切的頭等大事,並下達死命令,無論如何,所有拆遷戶必須在農曆春節前全部籤訂拆遷協議。
根據前期城建、國土、評估公司、拆遷公司提供的資料,鄭坑口村紅線範圍內房屋拆遷共55戶(含村集體一戶),佔地總面積3272平方米,建築總面積8708平方米。
圍繞這55個拆遷戶,背水一戰的時刻終於到來了,全鎮上下立馬變成一架「拆遷機器」,開始高速運作起來——
11月6日晚,鎮政府組建工作專班,分成4個小組,每個組由組長、副組長、組員組成,鎮領導帶隊,負責包幹一定數量的拆遷戶,多的12戶,少的4戶;
11月7日,邀請縣土地和房屋徵收工作指導中心的領導為工作專班人員詳細解讀政策,每個專班人員做到瞭然於胸,心中有數;
11月8日,標語、橫幅懸掛到位,宣傳車進村宣傳,濃鬱的拆遷氛圍開始形成;
11月9日,各組陸續進村入戶,面對面了解情況、收集資料、宣傳政策,解疑答惑……
白天,黑夜;晴天,雨天;田間、地頭……
沒有了周六與周日,也沒有了節日與假日……
儘管在做路通縣城這個問題上,大家都很支持,但一涉及到自身重大利害關係,有的拆遷戶非常配合,也有的拆遷戶顧慮重重,更有的拆遷戶(主要是一些房屋新建戶、新裝修戶和有特殊原因的戶)強烈反對……
配合的,工作人員在家裡溝通協調;猶豫不決的,反覆上門做思想工作;拒不配合甚至故意躲避的,只好不辭辛苦,通過一切社會關係,哪怕只有一丁點線索,也要千裡百裡去尋找,去解釋,去規勸……
與此同時,違建處置、面積覆核、測繪補測、分戶確權、糾紛協調、登記公示、拆遷協議文本確定、安置區塊耕作土剝離、規劃設計、市政設計等海量的工作持續跟進,全力配合一線人員面對面動員拆遷。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是和平年代鄉村幹部鍛鍊才幹的戰鬥,更是一場考驗個人意志與心態、耐力與心力、體力與腦力、智慧與魅力的較量!
「只要不違反硬性規定,能讓利的,能照顧的,可上可下的,都讓利給拆遷戶,都照顧拆遷戶,想方設法讓拆遷戶得到最大利益」。東渡鎮、工程建設指揮部、縣土地和房屋徵收指導中心的主要領導為拆遷戶謀利益的態度誠懇而又堅決。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前進道路上的堡壘,一個一個被攻克了;揚帆起航的大海,冰山一座一座被融化了。
一個月後的12月8日,一組的呂國有戶終於籤下了第一份拆遷安置協議。
有人帶了頭,其他戶紛紛效仿。到了第二天下午,一組已經籤訂了8戶。
12月12日,四組的範偉明戶籤下了四組的第一份協議。同日,三組的朱飛戶籤下了三組的第一份協議。
12月13日,範偉明戶第一個騰空完畢,貼上了第一張封條。
12月18日晚,二組的朱雲水戶籤下了二組的第一份協議。
12月29日,一組的朱獻凡戶籤下協議,至此一組全部籤訂完畢,旗開得勝。
新年的陽光照耀著大地。2020年1月10日下午,四組的朱某某戶經過無數次的思想工作,終於籤下了協議。兩天後的12日,隨著83歲高齡的朱舜欽拿起筆在協議書上籤下自己的名字和按上手印,最後一戶被攻克。這一日,距離農曆春節還剩下12天。
至此,經過65天艱苦卓絕的戰鬥,42省道縉雲縣城段改建工程最關鍵一役鄭坑口村紅線範圍內房屋拆遷安置協議籤訂圓滿結束!
為了這一天的到來,無數人付出了心血、灑下了汗水、也收穫了勝利的喜悅——
鎮黨委委員、副鎮長劉紅衛,本身就分管抽水蓄能項目和進場公路建設,責無旁貸,擔子極重,從項目最早時期的高壓電力線路接入,就跟鄭坑口村結下了不解之緣。拆遷開始後,更是衝鋒陷陣第一線。他帶領的一組負責的拆遷戶最多,工作量最大,卻是第一個完成了任務;
副鎮長鄭朝暉,剛來東渡鎮工作三個月,就接到了這一鄉鎮工作中「最棘手的活兒」。他帶領組員沒日沒夜深入拆遷戶家中,父親患重病也顧不上,「嘴巴說幹,腳筋跑斷,關係用盡」,在無數次的「軟磨」無數遍的「硬泡」下,幾個「最難纏」的拆遷戶相繼被「攻克」;
鎮幹部鄭偉平,1984年就在東渡工作,是個「老東渡」了。白天入戶做拆遷,晚上還要回辦公室做財務。他坦言,做拆遷戶工作和做財務工作一樣,都要耐心、細緻,特別還要講究策略;
鎮幹部朱雲生,小孩發高燒,感冒得厲害,也趕不回醫院,堅持戰鬥在拆遷一線……
12月28日,鎮黨委委員、人武部長林青及樊啟、陶李妙等專班工作人員、東渡派出所教導員汪文斌等一幫人甚至幹到第二天凌晨四點,籤下了朱立勇等兩戶,被譽為「最是拼命的人」……
在這段特殊的日子裡,拆遷幹部幾乎沒有了時間概念,每天從早到晚,從晚到早,腦子裡全都是拆遷戶和拆遷政策的資料,手機裡顯示最多的信息是「早上八點準時出發、晚上九點到會議室開會」……
古鄭村黨支部書記徐仕溫,2018年底動了腫瘤切除手術,每天都在吃藥,帶病上戰場,每個拆遷戶,他都是拖著病體挨家挨戶上門做動員,令人感動;
古鄭村委會主任範虎勇,利用本村人的優勢,把拆遷工作簡直做到了極致:事無巨細,專心致志,跑這跑那,勞苦奔波,大到「釘子戶」的攻堅,小到封條的張貼,有時還要自掏腰包,貼錢貼物,為了找到拆遷戶,自己開車剛去了溫州,又去了武義,幾乎是費勁了心思;
拆遷工作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比如時任溫州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的鄭坑口籍村民朱新華,多次趕回村利用親友關係做拆遷戶思想工作;
梨倉村書記劉小勇則利用與拆遷戶的親戚關係,協助鎮政府成功籤下一戶……
房屋拆除:三個年頭的特殊跨越
俗話說:造房難,買房難。其實,拆房也是一個難事。因為房屋拆除是個技術活,弄不好就會出大事。
「我們拆除公司就是在確保村民安全、鄰房安全、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把紅線範圍內的房子拆除掉的。」承接這項工作的麗水榮昌園林建設有限公司負責人施軍龍坦承,「我們公司幹了很多年,保證把鄭坑口紅線範圍內的房子順利拆除完畢。」
「比如有些高層房子,還有一些緊挨紅線的,或者紅線旁邊有房子的,我們先採取人工拆,搭好防護架,鋪設好防護網,等拆到第三層或第二層、確定不存在拆除危險的時候,才採取機械拆除。這樣就確保了大家的安全。」
除了拆房本身技術難,期間還遇到了一些難以想像的困難,真可謂是「一波三折」。
早在2018年6月21日,東渡鎮政府就與該公司籤訂了拆除協議。6月29日,拆除了紅線範圍內1200平方米集體所有的危舊大會堂和老校舍,打響了鄭坑口村房屋拆遷「第一槍」。
因為安置區塊選址、規劃調整、失地農民指標爭取等問題,拆遷工作一時擱置下來。過了大半年,2019年3月4日上午,一個難得的晴天,鄭坑口大橋南端集體所有的秀秀農莊被拆除;又過了九個月,2019年12月26日,冬雨綿綿,第三次進場拆除。
原本以為春節過後,可以一鼓作氣拆除完畢,萬萬沒料到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又一次攪亂了拆除計劃。直到今年3月10日,拆除公司人員帶著口罩進場,連續奮戰25天,最終全部拆除完畢。
山間一道春雷響,且待明朝貫通時。鄭坑口村房屋拆遷工作的全部完成,標誌著42省道縉雲縣城段改建工程建設的最大難題迎刃破解。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一條充滿希望的綠色大道、富民大道、
康莊大道、圓夢大道
即將閃現在人們的眼前。
讓我們翹首以盼吧!
信息來源:通訊員 朱國勇
編輯製作:縉雲縣融媒體中心新媒體編輯部
縉 雲 發 布
縉雲縣委縣政府官方微信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