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小姐十強」、重慶業餘冰球隊隊長、重慶卡丁女子錦標賽冠軍、重慶品茶大賽第一名……「90後」女孩龔藝林身上有太多頭銜,但讓她受到眾人關注的還是「湯圓西施」的稱號。
圖為龔藝林生活照 受訪者供圖
在重慶渝中區山城巷,龔藝林的「啥子巷巷大湯圓」就坐落在這個正在進行老城改造的街區。湯圓店大小不過二三十平方米,裝潢也一如過去的民居,三張方桌、幾把條凳,全是有些年份的「古董」,來往遊客不時駐足看著年輕貌美的老闆娘煮湯圓。
圖為龔藝林和她的湯圓店 受訪者供圖
祖傳四代賣湯圓 吃著湯圓長大
1939年,龔藝林的婆婆潘素芬隨母親從重慶涪陵來到重慶渝中區,在一個小巷擺煙攤、賣湯圓維持生計。從那時起,她家的湯圓在當地就開始小有名氣。「我媽媽是第三代傳承人,我是第四代。「龔藝林說,她做湯圓開始時主打網店線上銷售,雖然銷售業績不錯,但遠沒現在火爆。
今年1月,龔藝林的「啥子巷巷大湯圓」開業。憑藉著傳統老湯圓的味道,她的店吸引了眾多食客的讚賞。來往食客將她賣湯圓的照片發到網上,龔藝林由此被網友冠以「湯圓西施」名號。
圖為龔藝林的湯圓店經常爆滿受訪者供圖
圖為龔藝林的湯圓店經常爆滿
店裡的湯圓有四種,其中既有傳統湯圓:老湯圓、咔咔湯圓,也有新派湯圓:抹茶湯圓、玫瑰湯圓。傳統老湯圓是招牌,每個如桌球大小,大碗4個、小碗3個。老湯圓是龔藝林兒時的記憶。她說,小時候就聽婆婆說與曾祖母賣湯圓的故事,她從小到大都是吃這樣的湯圓。婆婆去世後,吃得就少了。「外面也吃不到這種味道了」,龔藝林說,她由此決定安下心來當一個匠人,把家裡的老手藝傳承下去。
圖為大湯圓、玫瑰湯圓、抹茶湯圓
推陳出新做湯圓 一天賣出300碗
圖為龔藝林展示已煮好的湯圓
湯圓的製作並非在店裡,有專門的工作室製作。龔藝林傳承的做法,不同於大部分賣的湯圓只有三種餡料,她的湯圓餡有約10種佐料,包括花生、芝麻、黑芝麻、豬油等。這些都需要人工搗碎、炒制,並且經過稱重後,按照一定比例製作。
餡料中也有文章。龔藝林說,做湯圓小花生更好吃。她記得小時候跟婆婆去買佐料,都是買的小花生,所以現在她專門聯繫重慶石柱的農民幫她種這種小花生。而豬油,也是用的重慶涪陵產的黑豬油。總之,能照舊的,一切依照傳統做法。目前,龔藝林和丈夫、母親還僱了兩個人,每天純手工不停製作,最多製作1500個湯圓。湯圓店每天早上9點半開門,到下午五點多,300餘碗湯圓就已售罄。
圖為「全副武裝」的龔藝林準備製作湯圓 受訪者供圖
圖為龔藝林正在製作「咔咔湯圓」
圖為龔藝林正在煮湯圓
圖為龔藝林盛放已煮好的「咔咔湯圓」
圖為龔藝林給「咔咔湯圓」添加紅糖
圖為龔藝林正在給煮好的湯圓添加醪糟
雖然湯圓店才開業3個月,但已有一群忠實的「粉絲」。 每天早上湯圓店開門前,就已有人在門口等她。有顧客一周要吃三次,也有顧客每天把她店裡的湯圓當早餐。一些重慶上了歲數的市民,相約來店裡找兒時湯圓的味道。龔藝林說,最讓他感動的是,一位80多歲的老人,在女兒攙扶下走一路、歇一路,都要到店裡吃一碗記憶中的湯圓。
用心製作的湯圓,贏得了食客們的讚許。兩位來自四川的中年食客,一口氣吃了7碗湯圓,直呼「巴適」。一位食客將店裡的湯圓帶回家,給喜歡吃湯圓的父親品嘗,結果已年過九旬的父親,連續吃下15個湯圓才願放下碗筷。幾批來自寧波的遊客,吃完龔藝林的湯圓後說,味道與最有名的寧波湯圓各有千秋。
如何讓湯圓這一傳統美食,被更多年輕人接受,是龔藝林在開店前就在考慮的事。經過再三思考,她決定推出抹茶湯圓和玫瑰湯圓。為了製作玫瑰湯圓,她不止會挑玫瑰的產地,還會專門選擇墨紅玫瑰的品種;為了了解最頂級的抹茶,龔藝林專程兩次跑到有著抹茶起源地之稱的日本京都宇治,學習抹茶製作技藝,在日本期間,她嘗遍了宇治最有名氣的抹茶店,最終她選擇了適合做湯圓的抹茶。她還計劃,在今年夏天,在「火爐」重慶推出冰湯圓。
安心當匠人 想把老手藝傳承下去
圖為龔藝林在店內展示湯圓 受訪者供圖
龔藝林的興趣遠不止做湯圓。她熱愛書法,曾考過書法研究生;她喜歡音樂,二胡九級,聲樂曾考了四所大學的特長生第一名;她義大利語B2級,曾計劃去義大利留學學歌劇;她還是重慶業餘冰球隊目前唯一女隊員;她通過卡丁車比賽,認識了老公……
圖為龔藝林和老公閒暇時在店裡休息受訪者供圖
「相比那些愛好,我最喜歡的還是做湯圓,」龔藝林說,她曾經廣泛涉獵,是希望找到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如今,她覺得專注更重要,她現在最想做的是把四代人傳承的一碗湯圓做好。
她開湯圓店的計劃,也曾遭到家人反對。母親認為,憑藉龔藝林的能力和條件,遠可以找一份體面安穩的工作。但隨著湯圓店被越來越多人認可,母親也放下了成見,成為龔藝林店裡的「小二」。
開店後,龔藝林體重直線上升,她稱之為「過勞肥」。二十多歲的龔藝林也非常愛美,但自從開了湯圓店後,她再也沒有噴香水,更不能塗指甲油,這些她以前讀大學時每天都會做的事,已漸漸離她遠去。
龔藝林說,為了湯圓店,放棄這些都值得。
對於自己意外走紅,龔藝林很開心。她說,這是大家對她顏值的認可。但她覺得,今天有湯圓西施,明天可能就有包子西施。容顏是短暫的,但傳統的味道可以永遠流傳。無論大家怎麼稱呼她,她都會專心做好這碗湯圓。
作者:劉相琳
攝影:周毅(署名照片除外)
視頻:肖江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