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從原始社會開始,人類一直保持著群居的特點,分部落和種群的,這種社會形態也造成了多樣的社會和民族特徵,與中國一水之隔的日本同樣也擁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去過日本留學、工作或者旅遊,甚至只是從影片看到的人,可能會發現日本有很多祭典活動,人們可以在祭典中重溫歷史文化,可以與親朋好友一起享受熱鬧與歡快的時光。
在這些祭典活動中,衹園祭規模最為盛大,距今已經一千多年了,但依然能保持一年一次,而且儀式嚴謹,日本民族元素顯著,依舊很受日本民眾喜愛。
當今這個迅猛發展的社會,人們使用電子書代替紙質書,使用外賣代替下廚,使用一篇短小精悍的推送文章解讀代替一本書甚至一部電影,甚至節日也缺少了以前的味道。人們崇尚簡單便捷,省去了很多的流程和禮節,自然會變味。那衹園祭又是如何能一直保留到現在而且很受歡迎的呢?
起源與發展
日本平安時代869年,人口出現驟增的趨勢,偏偏又趕上瘟疫橫行,因此導致很多百姓染病而亡。據當時的醫療條件以及科學水平限制,人們無法解釋瘟疫的產生及來歷。
因此就有了很多傳說,有一種版本是這樣解釋的:人們以為發生災難和疾病是身強力壯的人死後對社會怨恨而引起的,因此為了安撫這些鬼魂,日本第一次舉行了衹園祭:當時有66個小藩國,每國各送一鉾牛,送到京都的神泉苑。至於祭典真切效果不得而知,但這個活動每到疫情出現就會舉辦。
公元970年後,則更改為一年一次,而且從這個時候開始在民眾中推廣開來。再後來,"應仁之亂"的緣故停辦了20年左右,於公元1496年恢復,從此就順應著時代的發展開始變得民間化、現代化。
促進經濟發展
衹園祭持續時間為一個月,整個7月分為前祭和後祭。人們會自發地在自家屋簷上掛上神燈,把屏風給豎起來,還要掛起燈籠,走在街道上一定會聽到傳統的日本歌謠。在民眾中開始流行之後,免不了產生消費行為和活動。
而消費的產生離不開娛樂元素,也因此吸引了一些商人的加入:小吃商販、工藝品商人等。同時也加入了觀賞類活動,相比之前的祭典,民眾參與感更強。7月16日是一個高潮,日本民眾稱之為"宵山",這一天會達到一種"狂歡"的境界。
在歷史的發展中,衹園祭已經成為日本京都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相當於春節對中國人的重要性。日本本國國民參與度很高,無形中極大地促進了消費行為。據統計,"宵山"一天遊客接待量達到了60萬,整個祭祀期間日本拉動了150億日元的經濟效應。
而從旅遊經濟的角度,該活動對國外民眾的吸引帶動日本旅遊業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經濟,每年慕名而來的外地遊客也極大地加大了日本經濟發展的步伐。經濟發展是每個國家都需要的,對於一個社會的建設和維護至關重要,那麼因此來說,衹園祭的延續就不難理解。
文化元素的保留
衹園祭作為日本盛大的祭典活動之一,其中必定蘊含眾多傳統文化元素。從服裝上來看,祭典時大家會穿上和服,正式的服飾。現在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其實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傳統的服裝服飾,中國可以說是漢服、日本的和服,但現代社會大街上看到更多的則是T恤、襯衫、牛仔褲這些西方的服飾,除去簡便性,已經很少看到民族服裝。包括中國也是,當然偶爾還是會有穿漢服的年輕人,也許因為對漢服的喜愛而穿上街頭,但不會是便服,而且也會引人注目。
衹園祭在整個七月進行,10日開始神轎洗禮,14日到17日達到一個高潮,會有傳統花車"山鉾"遊行以及千人藝伎巡遊。山鉾是傳統元素的象徵,雖然為符合現代審美,加入了一些現代化的元素。
衹園御靈會是衹園祭的前身,主要就是由山鉾組成。24日也是一個高潮,這一天是還興祭。可以說現在的衹園祭有關祭典的古代儀式還是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衹園祭增加了一些娛樂項目,遊行時,周圍的民眾可隨時加入,一起舞蹈。而在14日至17日,會有很多小販,賣食物的,賣紀念品的,傳統小物件等等。日本的扇子也是有一段歷史了,有名的京扇子是在室町時代產生的,受茶道等文化的影響最終形成一派,取名京扇子。
山車神像上的浮雕設計,以及裝飾的花毯等吸取各國文化而極具文化趣味。類似中國景區的紀念品商店,這場祭典活動通過有趣的形式再一次將傳統需要下一代傳承的東西展現在民眾面前,也是一次有效的文化傳播。2009年,世界教科文組織宣布將衹園祭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對於文化的傳承是一種肯定,也是保護。
政策與民眾的保護
如果僅僅依靠能夠促進經濟發展或者能傳承文化,還不足以支撐衹園祭完好的保留到現在,活動的核心是什麼?無論任何活動,是大賽、是晚會抑或祭典,都離不開人,因為人的存在,活動才得以舉辦的熱鬧和成功。
人的積極參與對活動的舉辦和持續影響很大,衹園祭也不例外。日本政府很重視文化的繼承和再發揚,早在明治初年,就制定並通過了第一部文化遺產保護法案。
政府的支持是一方面,群眾的反映也是積極而熱情的。民眾自發組織了"保存會",來保護和維護每年活動的展開和進行。衹園祭祭典離不開山鉾,離不開遊行隊伍,這些需要人力資源,也需要組織。從山車、藝伎巡遊等活動的展開,前期需要提前做好規劃路線,人員的徵集等這些會有當局的認可和支持。
各地的保存會會進行如山鉾的設計、資源的提供等工作。街道遊行,兩邊的房屋建築也就成為了風景,可能有時候有些活動的展開要佔用居民的資源,就需要民眾的支持。
結語
衹園祭的活動之盛大是嘆為觀止的,如果僅僅理解為一個祭典活動,相對而言過於狹隘,其本身所蘊含的日本傳統文化元素以及活動的宣傳,日本政府和京都市政府對城市的規劃始終把衹園祭放在重要位置、民眾的積極參與度等等這些都構成了衹園祭能完好保留至今的原因。
文化的傳承不是喊口號,也不是簡單的宣傳,而不管民眾是否接受了。通過適應現代的變化,如何將傳統文化再發揚再宣傳,是每一個民族傳承歷史文化時都值得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