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和學神都是學校裡的「菁英」,當他們走向社會工作後,哪個更出類拔萃呢?
一、學霸和學神的區別
學霸和學神並沒有太大的差別,都是「別人家的好孩子」,都是成績優秀,能夠考取好大學,並且將來很可能會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的孩子。
但二者之間還是略有差異:
學霸更加循規蹈矩,跟著老師走,跟著教材走,能夠在相下的教育環境中順境而上,是老師眼裡標準的「三好學生」、「優秀班幹」
學神自我學習能力更強,有自己的學習節奏,知識面更廣,平時表現也相對鬆散,不一定是傳統意義上的「乖孩子」,靠著自己的「天賦+努力」取得好成績。
二、學霸在職場中的優勢:更適應社會生存
相比較學神天賦上的優勢,走入社會後,學霸更能夠適應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在職業發展上表現會更加優異。
理由如下:
1、學霸行為中規中矩,更符合社交中的中庸禮儀;而學神則容易因太自我,而喪失發展機會。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社會交往中,我們往往並不喜歡太過出挑的人,對於與我們不太相似的人也並不太能接受。職場社交中更是如此,大家上班能一起做事,下班能一起聊天,打成一片更容易被接納。
這樣的環境決定了學霸們更容易在職場中被認可,而特立獨行的學神則容易被孤立,即便是有機會表現,往往也會被一些職場小人排擠,從而失去更好的發展機會。
2、學霸擅長在窄領域裡鑽研,容易在專業領域裡取得突破;而學神則思維過於發散很難集中在專一工作中。
在較大多數的職業裡,每個人都是一枚螺絲釘,大家需要同心協力才能完成一項工作。每個人都是流水線上的其中一個環節,把自己領域裡的專業技能練到如火純情、駕輕就熟的職場人更受歡迎,也更容易在專業領域裡取得突破。
學霸這麼多年來刻苦鑽研的精神在這樣的環境裡更容易產出好業績,而學神一向更容易以自己的興趣來涉獵知識,廣面的思維習慣則需要經過一番努力才能與社會慢慢磨合,不少學神則在磨合的過程中容易喪失前進的動力,從而一蹶不振。
3、職場上,選擇比努力更重要,而在選擇中,學霸的功利心獲利比學神多。
職場,從來與利益息息相關,無論是工資、升遷,還是業績考核,通常都與功利相掛鈎。就算是某些公職部門,也同樣會有績效考核、升遷指標等,很多職場人終其一生都在圍繞某個指標而努力工作,在這樣的不斷通關中一步步達到職場的巔峰。
這個過程,像極了學霸在學校裡通過一關一關的考試最終取得好成績,雖然內容不同,但形式卻極其相似。從這一點來講,學神的功利心弱於學霸,升級打怪的經驗也比學霸少,在這樣的選擇中,學神很有可能會敗下陣來。
三、學神:科學研究上學神更勝一籌
雖然,在職場生存原則中,學霸更適應社會的需要,但是在科研工作中,往往學神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因為學神們的興趣,並不在於一時的成績,他們專注的是知識本身的樂趣。
以愛因斯坦為例,大家對他的評價是:「他自始至終都是一個有獨立思想的人。他內心沉靜,絕不墨守成規,思考不受外界影響,想像力的驅策使他能夠從傳統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他是一個怪人,一個可敬的叛逆者。」
而我國首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的性格也是「不擅交際」。她的同事評價她說:「比較直率,講真話,不會不會拍馬,比如在會議上、個別談話也好,她贊同的意見,馬上肯定;不贊同的話,就直言相諫,不管對方是老朋友還是領導。」
這樣的人,要麼庸庸碌碌一生被埋沒,要麼一鳴驚人被載入史冊。
結語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無論是學霸,還是學神,亦或是學民、學渣,在不同的環境裡,就要採取不同的生存方法。只要個人與社會達到最好的磨合狀態,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優勢,就就在學生時代是學渣,也一樣在社會這個大考場上達到學神的巔峰成績。
同樣的,當年校園裡的學神,如果不能適應社會規則,也一樣在社會中被秒成渣渣。
我是人魚媽媽,喜歡研究學霸的媽媽,試圖培養一枚新學霸。如果你也有類似想法,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