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丁延慶副教授兩篇合作論文先後被教育經濟學一流期刊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和經濟學中文頂刊《經濟學(季刊)》接收發表。
聚焦農村義務教育財政問題,丁延慶教授為第一作者的合作論文,Intergovernmental transfer under heterogeneous accountabilities: The effects of the 2006 Chinese Education Finance Reform,即將發表於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教育經濟學評論》)。
該論文使用全國縣級層面的教育經費數據,對2006年農村義務教育新機制進行了全面評估。雖然政府間轉移支付被廣泛用於改善地方教育,但是關於發展中國家教育轉移支付的效果的證據仍然缺少。該文通過比較1600多個中西部區縣在新機制改革前後的十餘年的教育支出變化,發現雖然改革增加了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但是對總經費支出的影響較小;文章進一步分析了改革效果的異質性,發現更可能就有問責機制的地區,擠出效果相對較小。
該論文是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濟學研究團隊的集體智慧結晶。論文得到了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提供的教育經費數據的支持;陳曉宇、哈巍、劉明興、王蓉等老師的討論啟發;多個研究經費的資助,如自然科學基金(71473006, 71613013)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16JJD880001);以及孫冰玉、伍銀多、楊晉的傑出研究助理工作。論文曾獲得2017年首屆中國教育財政研究青年優秀論文一等獎。論文的另兩位作者是丁延慶教授的長期學術合作夥伴:陸風鳴博士,現為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後,即將入職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葉曉陽博士,教育經濟與管理系10級碩士,現為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後。
同時,丁延慶教授還常年深耕於高考志願填報研究,其為第一作者的合作論文,《信息幹預對高考志願專業選擇的影響——來自大規模隨機實驗的證據》,即將發表於《經濟學(季刊)》。該論文是丁延慶教授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16年面上項目「『教育致貧』與『教育脫貧』:現狀及相關政策評估——基於國家貧困人口建檔立卡數據的研究」(71613013)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2016年度重大項目「經濟新常態下的教育扶貧與教育公平研究」(16JJD880001),以及合作者寧夏大學李偉教授(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院友)寧夏自治區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寧夏教育與扶貧資料庫建設及相關政策評估研究」的成果。
論文基於寧夏高考行政數據和大規模調查數據,全面考察中國弱勢家庭背景學生的高考專業選擇意願、行為及結果。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農村學生更可能填報和被錄取到預期經濟回報較低的專業。以「提供各專業大類對應本科畢業生起薪」為主要內容的信息幹預,改變了弱勢家庭背景學生的專業選擇意願和行為;並在平均意義上提高了考生被 錄取到經濟回報較高專業的概率。該研究表明,信息幹預通過縮小信息鴻溝,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育公平。論文的合作者包括:杜立珍(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畢業生)、李偉教授、伍銀多(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畢業生,現就職於福建古田)、楊晉(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畢業生,現就職於北京科技大學)和葉曉陽(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畢業生,美國密西根大學博士,現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後)。
丁延慶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深耕以高考志願信息輔導為核心的寧夏教育扶貧項目已歷時五年,在與寧夏教育考試院密切合作的基礎上,以及與自治區政府其他部門(如教育廳、扶貧辦、衛健委等)、各縣市教育局和高中建立廣泛合作關係,著重對寧夏貧困學生的高考志願填報現狀、機制、以及相關政策幹預活動進行了系統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學術成果;而作為行動研究,該項目為數十萬考生(已從寧夏逐步擴展到雲南、安徽等地,現在正向全國範圍內開展)提供了志願填報相關信息和專家諮詢,顯著地提高了學生的大學錄取率,優化了考生的志願與錄取匹配。
作者簡介
丁延慶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濟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教育經濟學、教育財政學,人力資本投資與扶貧開發,人工智慧在教育決策中的應用。擔任多項外資在華教育援助項目首席經濟學家、評估專家;2015年起在西部地區發起規模化教育信息幹預項目。高考志願填報全國知名專家,是引入博弈機器學習的斯民教育「魁偉」人工智慧志願填報系統的總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