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在香港,一個公務員如果不穿制服,即使是在紀律部隊裡面工作,就他個人而言,也不屬於紀律部隊,比如文職行政人員,但例外是廉政公署;而身穿制服的公務員,也不一定是紀律部隊,比如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小販管理隊(根據以前的薪酬文件曾經是,但現在不再是)。
(和香港公職人員開玩笑可不要說請他喝廉記咖啡哦)
位於保安局下轄的紀律部隊包括香港警務處、消防處、懲教署、入境事務處、香港海關和政府飛行服務隊;直接對行政長官負責的是廉政公署;而帶有輔助性質的則是民眾安全服務隊與醫療輔助隊。其中入境事務處、香港警務處、廉政公署及香港海關是具有逮捕權力的紀律部隊。某種意義上,這些紀律部隊中最為重要的,便是人數最多、任務最重的警務處了。
(一)香港警務處概況香港警務處是編制最為龐大的香港政府部門以及紀律部隊,截至2017年,香港警務處的警司級或以上人員共有464人,督察級人員共有2387人,初級警務人員共26487人,文職人員共4312人,輔助警察3124人,除了輔助警察以外,香港警察的實際人數與編制人數都非常相近。2017年,香港特區共約有人口739.2萬人,如果把2017年的輔助警察數量也計算在內,那麼大概就是每10萬人口有497名警察,屬於警民比例較高的地區。而根據最新統計數字,香港警隊截至2019年02月28日共有30856名紀律人員及4566名文職人員,這一數字大概佔香港特別行政區公務員隊伍數量的五分之一。
(香港警隊冬季招募)
正如前文所言,香港警務處是隸屬於香港特區政府保安局的,但由於其工作之重要,因此警務處處長也是特區政府主要官員之一。警務處處長需要就警隊的管理以及工作開展情況向特區行政長官負責,由兩名警務處副處長協助開展工作。
其中一名副處長負責主管「行動」,可以認為是業務部門主管。其麾下有兩個總部部門組成:行動處(甲部門)和刑事及保安處(乙部門)。
行動處(甲部門)是警隊最為龐大的部門,主要進行警隊的日常行動,其中下轄六個總區(五個陸上總區以及一個水警總區)、行動部以及支援部。
刑事及保安處(乙部門)下轄刑事部與保安部,主要負責制訂刑事及安保方面政策,並負責整體指揮。
另外一名副處長則負責主管「管理」,可以認為是綜合部門主管。其下屬的是三個部門:人事及訓練處(丙部門)、監管處(丁部門)和財務、政務及策劃處(戊部門)。
人事及訓練處(丙部門)顧名思義主要是人力資源的管理與使用,由人力資源科、服務條件及紀律科、人事服務及職員關系科以及香港警察學院組成。
監管處(丁部門)由資訊系統部與服務質素監察部構成,主要提供信息保障服務和進行內部監察工作。
財務、政務及策劃處(戊部門)則由政務部、財務部、策劃及發展部組成,主要負責計劃財務、文職管理以及其他後勤事宜。
(警隊架構圖1)
目前,警隊將香港劃分為六個總區,日常的大部分行動和監管,都是各個總區獨自進行的。總區又繼續劃分為警區以及分區,部分區下面還有警署這一層級。
(警隊架構圖2)
在這裡,我們暫且放下各個部門的具體職責(後面會有描述),先來看一下香港警察的警銜職級。香港警察職級共分為3級(即憲委級、督察級及員佐級),共15個警銜,實際為13個職級(部分職級警銜與薪水不同,但屬於同一層級),根據維基上的敘述,其來源於英國陸軍軍官與士官軍銜。
憲委級職級屬於高級警官,具體包括警務處處長、警務處副處長、警務處高級助理處長(五大具體部門的行政首長)、警務處助理處長(五大具體部門之下十一個主要單位的負責人、六個總區的指揮官)、總警司(策劃及發展部部長、總區的副指揮官、部或區的指揮官)、高級警司(部或區的副指揮官、部門副主管)及警司(總部單位主管或分區指揮官)。而憲委的意思是其委任必須刊登於《香港政府憲報》中,其任命及免職必須經由行政長官同意。
督察級職級分為總督察、高級督察、督察及見習督察。總督察一般是總部單位副主管或分區副指揮官;高級督察、督察以及見習督察則一般是小隊指揮官。(高級督察、督察屬於同一層級,算作同一職級)
員佐級職級則屬於初級警務人員,分為警署警長、警長、高級警員及警員,他們負責小隊指揮官或副指揮官,作為車輛指揮、分段指揮,並作為巡邏人員。(高級警員及警員屬於同一層級,算作同一職級)
(香港警銜一覽)
相對而言,香港警隊的這一套警銜體系與軍隊軍銜體系的確高度相似。憲委級職級中的前四項處長警銜可以看做從上將到準將,後三個警司警銜則是從上校到少校級別;督察級警銜則是從準尉到上尉;員佐級警銜則是從一級士官長到二等兵。
(駐港英軍與PLA換防 來自Ex-military Services in British Hong Kong的臉書)
在歷史部分曾經提到過,香港警察在2004年對自己的服裝進行了換裝。目前,港警在日常執勤中穿著的是所謂的「全天候制服」,設計理念上類似於戶外服裝的「分層穿著」,取消了衣物換季。基本服裝有長短袖襯衣、薄厚西褲、領帶、肩章、帽子、襪子、武裝帶以及執勤鞋;再加上禦寒用的毛衣以及帶有Gore-tex塗層的長款大衣和短款大衣。單警可以在符合規範要求的情況下根據個人溫度感受進行搭配,以提高執勤時候的舒適性。
(在這張港警抓人的照片中就能看到不同的制服搭配方式)
在顏色款式方面,以前的港警制服,特別是綠色獵裝款式的夏季制服很有殖民地風格,特別是1977年之前的獵裝短褲;而2004年之後的港警制服以藍白配色為主,某種意義上去除了殖民地風格與軍事風格,更加貼近現代警務。不過,也有人吐槽缺乏個性和太像內地部分保安公司的服裝。
此外,學員警在警察學院培訓時候依然穿著草綠色的獵裝,這也算是保留傳統吧。
(學警依然是草綠色的獵裝款式)
對於交通警而言,在「職安健委員會」的建議下,港警於2006年開始考慮引進保護外套,並陸續根據一線需求進行了裝備與修改。這種外套類似於賽車手保護服,帶有聚合物防護板,以應對衝擊,後來因為夏季穿著過熱問題,又增大了透氣網狀面料的面積。到了2012年,由於防護服在夏季實在太熱,最後定型了一種全透氣、反光、帶有防護板的夏季制服,以供一線人員在夏季使用。保護服加上頭盔、防護手套以及馬褲皮靴,現在已經是香港交通警察的基本形象,也和其裝備的警用摩託一起,成為大街上一道靚麗獨特的風景線。
(全副披掛的香港交警)
此外,如果對港警的相關服飾有進一步興趣(特別是演化與發展),可以到戰甲網作者/博主:小熊熊愛咖啡 的文章中繼續了解:
從大頭綠衣到全天候藍色制服——香港警隊軍裝警察制服的變遷
《學警雄心》——漫談香港警察學院學警https://www.junpin360.com/html/2018-10-16/7035.html
而如果對於香港交警的服飾有進一步興趣,那推薦這篇文章:
詳細講述香港交通警近幾年的制服變化,及內地交警穿著港警款式制服的圖片。http://www.xcar.com.cn/bbs/viewthread.php?f=touch&tid=18830764
(二)部門介紹之行動處(甲部門)正如前文所述,行動處是香港警隊內部最為龐大、人員也最多的部門,下轄六個總區(五個陸上總區以及一個水警總區)、行動部以及支援部。香港警隊日常的大部分警務活動,基本都是由行動處來完成的。
行動部其中的行動部可以認為是主要負責反恐防暴工作的部門,而作為總部部門,也主要以制訂相關政策規定和指導下級部門工作為主。其又進一步細分為三個單位:一是行動課,主要職責是處理與「行動工作」有關的事項,包括制訂及發布有關命令、進行有關資源調配。由於受相關法律法規約束,PLA一般駐紮在軍營內,因此香港的邊境安全問題也是有香港警察特別是行動課來負責處理的。此外,同PLA駐港部隊的聯絡等事務也由其負責。其下轄行動組、反恐怖活動及內部保安組、重點及搜查組(含警犬隊)和警察公眾聯絡組。到了2009年,為了進一步反恐策略,反恐怖活動及內部保安組另外組建了一支反恐特勤隊(Counter Terrorism Response Unit,即CTRU),專門用來執行警務處的反恐策略(「偵察、搜救、防禦、保護、戒備、封鎖、追查及復原」),其和特別任務連一樣,也具備特種作戰和CBRN應對能力,但更強調反恐巡邏以及要地防衛職能,與SDU更多的是互補而非競爭關係。
(2017年2月港鐵縱火事件時到場戒備的反恐特勤隊)
(2017年進行反恐演習的反恐特勤隊)
二是警察機動部隊,這個名字可謂是如雷貫耳,在之前的歷史部分文章中,也詳細描述了其的前身與誕生過程,這裡就不多贅述了。其英文名稱是「Police Tactical Unit」,縮寫即「PTU」,由於藍色貝雷帽而被稱為「藍帽子」,總部位於香港新界北區粉嶺蝴蝶山路1號警察機動部隊基地,下轄的各個機動部隊大隊則進駐各陸上總區。
機動部隊的總部部門主要下轄訓練組、行政組和特別任務連(大名鼎鼎的「飛虎隊」、「SDU」)。此外,還有裝甲車部隊以及專門的醫療隊伍。
(2017年進行防暴演習的PTU隊員)
在2005年,隸屬於機動部隊總部的警察高空工作隊也正式成立(前身為1996年成立的警察高空工作小組),主要負責高空救援和在危險位置(大廈外牆或建築物危險結構)移走橫幅、匾額等物品以及抗議者。
(訓練中的警察高空工作隊)
而在2014年的中環事件中,港警還組建了特別戰術小隊,其被稱呼為「速龍小隊」,英文為「Special Tactical Squad」,縮寫即為「STS」,這支排級規模的小隊主要是由抽調專業教官隊伍、破障小組以及機場特警、反恐特勤隊和特別任務連人員組成。一方面負責作為精幹力量處理機動部隊遭到嚴重阻礙的情況;另一方面也對機動部隊武力使用水平和戰術應對方式進行臨場指導。
(2016年11月到場增援的特別戰術小隊)
三是爆炸品處理課,負責處理香港境內的所有非法爆炸物品,包括核生化武器,其具備水下操作能力,處理對象從非法的煙花,IED到二戰遺留的軍用航彈,品種非常豐富。
(2018年處理二戰時期航彈的爆炸品處理課)
特別任務連詳述既然提到了行動部,也提到了警察機動部隊,那麼繞不開的一個話題便是特別任務連(Special Duties Unit,縮寫為SDU,即耳熟能詳的飛虎隊)。不過儘管特別任務連是官方名稱,但是即使在官方的一些材料中,也習慣性稱之為「特警隊」(比如現任新界北總區指揮官郭蔭庸,在港警網站的官方履歷介紹上就稱其「最初於1993年成為特警隊攻擊潛水員及小組隊長」、「及於2006至2009年期間擔任特警隊指揮官一職」)。
和其他國家的反恐部隊一樣,建立SDU也是基於20世紀70年代後恐怖主義、極端主義抬頭的大背景之下。
1971年3月13日,一架菲律賓的民航飛機被劫持飛往香港國際機場,幸而此事最後得到完美解決;而次年,「黑九月」製造的「慕尼黑慘案」更是震動世界,全世界的警察部門忽然發現,自己居然沒有能力處置這類突發事件,香港警隊也不例外。
於是,在1973年4月,港警挑選32人成立了神槍手隊(Sharpshooter's Team),不過這32人並非專職負責反恐作戰,他們只是從普通正規警員中挑選出來的應急力量,神槍手隊只是兼職,所受的訓練也不充分。
(當年的神槍手隊,可以看到服裝也不統一)
1974年5月24日,香港寶生銀行發生了一起持槍劫案,而劫匪被巡邏的員警困在銀行內部,警匪之間開始對峙。期間,神槍手隊應召到場,然而這批「神槍手」並沒有接受過突入等戰術訓練,只能守株待兔地期望在劫匪離開銀行時將其制服。在經過了20個小時的等待之後,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被劫持的銀行員工掙脫了束縛,趁劫匪通電話之際將其制服,警察也在這時衝入,一場劫案這才以無人傷亡的結局結束。
(當年的香港寶生銀行劫案)
這一事件結合之前的「慕尼黑慘案」使得香港警隊決心建立一支堪用的專職特戰隊伍。於是,在駐港英軍的協助下,1974年7月23日,特別任務連正式成立。然而初出茅廬的「飛虎」們並沒有掌握科學與系統的訓練方式,這導致其在成立初期,主要以超高強度的體能訓練為主,使得人員損耗嚴重,訓練效果也並不好。於是在1978年,SAS派員應邀來港,在專業人士的建議下,SDU停止閉門造車,將訓練交給了駐港英軍以及傘兵團與SAS的顧問。至此,SDU的戰術訓練內容得到了系統與全面的改進,到80年代專門成立了水上攻擊隊以進行兩棲任務,而90年代則成立了醫療支援隊。
(老學校飛虎,時間可能在80年代)
1991年,在SDU與海豹六隊舉行的聯合演習中,一名特別任務連隊員因為意外從高處墜落,不得不含恨退役。
為此,特別任務連檢討了水上攻擊隊的訓練科目,再次請了救兵,這次是SBS,他們傳授給SDU更加專業的技能,極大提高了其作戰能力。也正是這個省港旗兵橫行的時期,SDU被多次委派執行阻截任務,80年代忠信表行械劫案的最後攻堅、90年代的荃灣中心槍戰就是SDU的經典戰例。
1993年,SDU協助建立了新加坡國家警察的特種警察部隊。
1994年,SDU還建立了自己的水面輸送戰力;而在97年香港回歸之前,特別任務連的歸屬也成為了非常敏感的話題,甚至有併入武警部隊和劃歸SAS的傳聞出現。
(1992年3月13日,SDU於前一天中環發生武裝搶劫案後,在柴灣尋找嫌疑人)
(1999年在進行水面作戰相關訓練的sdu,注意直升機還是S-70)
進入21世紀,特別任務連的水上攻擊隊被合併至陸上攻擊隊,所有人員都進行了海陸空三棲的訓練,進一步提高了海事動員能力、機動性、效率及整體素質。此外,警犬隊開始為特別任務連訓練專用犬只。
911之後,特別任務連還專門提升了裝備水平,並加強了核生化應對能力。而幾年後,除了繼續讓攻擊隊人員接受高級潛水訓練外,特別任務連還專門成立了海事反恐怖活動小艇隊,以作為應對VBSS等專業任務的精英層級存在。
(2015年搭乘小艇出海演習的飛虎隊)
當然,已經出名的特別任務連自然繼續自己與各國反恐隊伍的交流,諸如SAS、SBS、美國海軍海豹部隊、海豹六隊、美國海軍陸戰隊、美國各支SWAT、GSG9等等,也都定期與其進行觀摩、交流、聯合訓練和人員交換訓練計劃。
2004年,特別任務連3名顧問教練赴以色列參與反恐交流訓練課程 ;
2008年,特別任務連派遣人員對深圳市公安局邊防支隊海上特勤隊進行了為期1年的潛水技能指導及隊伍訓練;
2019年3月發生的紐西蘭極右翼恐怖事件中,在該國交流訓練的SDU也參與了事後的救援工作。
相對於TVB電視劇裡面經年累月的主角形象,現實中的SDU儘管名聲如雷貫耳,但實際上SDU的活動是看起來高調,實際上非常低調,絕大部分行動都沒有被媒體捕捉到,畢竟對於特殊單位而言,少說話,多做事,只在必要時宣傳,算是一個鐵律了。
在維基上各方搜羅的案例中,也不乏很有意思的事件,比如1983年於香港國際機場制服了酗酒鬧事的英軍軍人等等。不過其最為出名的戰例莫過於荃灣中心槍戰(廣州樓槍戰)與抓捕末代賊王季炳雄了。
1992年末,當警方情報單位得知至少參與5起金鋪持槍劫案的犯罪團夥躲藏在荃灣中心廣州樓23樓後,便於12月1日深夜大舉出動準備抓捕,整個行動的人員規模達到250人以上,這還不算由於嫌疑人持有武器而專門找來的飛虎隊。
(荃灣中心槍戰現場戒備的飛虎隊)
第二天凌晨,在包圍目標藏身處之後,飛虎隊開始突擊。作為執法單位,飛虎隊首先還是對嫌疑人進行了勸降,但回應的只有AK-47突擊步槍的還擊,而尖兵剛剛在防盜鐵柵上掛上防彈網,便有一枚手雷從裡面扔出,但打到防彈網上反彈了回去。屋內匪徒們一邊還擊,一邊開始用窗簾綁成繩索準備逃離,還將一枚手雷扔到樓下,直接炸傷了埋伏的7名警員(其中一名SDU更是因此失去眼球)。
此時樓上的SDU開始突入房間內部,首先爆破了鐵柵門,然後往內部投擲震撼彈,並用衝鋒鎗進行射擊,匪徒們被密集的火力逼入更深處,隨後便爬到大樓外牆,期望能夠逃離圍捕。在這一輪突擊中,飛虎隊生擒了一男一女,然而剩下4名爬出房間不知所蹤。
而突擊的SDU中,尖兵更是踩到了之前反彈回房間的手雷,幸而沒有爆炸。狙擊手報告剩餘四名匪徒從外牆向更高樓層爬去。為了搜捕這些漏網之魚,警方調集更多人手進行了搜捕,而飛虎隊終於在25樓和27樓將剩下四名匪徒全部抓捕歸案。
(荃灣中心槍戰現場準備上樓繼續搜捕的飛虎隊)
是役,香港警隊以3名特別任務連人員受傷和4名探員受傷的代價,成功抓獲了全部犯罪嫌疑人。事後全體特別任務連人員被授予警務處處長嘉許狀,其中3位則代表獲得了英女皇英勇金葉獎。
2003年,刑事情報科對季炳雄及其關聯者的長期情報工作終於得到成果,警方相信該集團正在策劃一連串劫案,在確定藏身處之後,便決定先發制人。
12月24日凌晨,特別任務連會同刑事情報科跟蹤支援隊以及有組織罪案及三合會調查科展開部署,Z隊(攻擊隊)及跟蹤支援隊封鎖了目標建築物文景樓周邊的6條街道;S隊(狙擊隊)則於在文景樓外部的棚架上部署完畢。
凌晨3時30分許,A隊(攻擊隊)對文景樓12樓29室進行突擊,首先定向爆破了鐵閘門,再使用霰彈槍獨頭彈摧毀門鎖,然後用大錘破壞木門。進入屋內後,繼續用鐵錘打開三道房間門,直接生擒了季炳雄和其黨羽吳振強。
這次事件收繳了包括1支AK-47突擊步槍、兩支霰彈槍、1支0.45口徑手槍、7支54式手槍、882發子彈及7個手雷在內的軍火,也被比喻為最平安的平安夜,是提早給香港的聖誕禮物。
(抓獲季炳雄後收隊的飛虎)
儘管近幾年來,香港的持槍案件並不多見,但特別任務連依然在繼續維持自己的訓練水平,並跟隨世界潮流更新裝備以及技戰術體系。
在2019年1月12日的香港警察175周年匯報表演上,SDU換上了最新的Tropical MultiCam作戰服,主武器則是10寸槍管的SIG SG 516,承載背心也變成了JPC 2.0,可以說是緊跟世界特警隊伍潮流了。
不過,大家最津津樂道的飛虎形象,恐怕是緊急召集時,襯衫、牛仔褲加全套戰術裝備的混搭了吧。
(香港警察175周年匯報表演上的SDU)
2.支援部
相對於衝鋒在前的行動部,支援部作為幕後功臣,不顯山不露水,但就像看不見的信息化是軍隊戰鬥力的倍增器一樣,往往被人忽視的支援部也是香港警隊的幕後王牌。
(支援部)
支援部下轄有三個組別:支援科、輔警支援課以及警察公共關系科。
支援科又被細分為六個課。
一是策划行動課,主要負責同其他政府部門聯絡、協調處理有關虐待動物、街道管理、精神病患、酗酒暴力事件以及骨灰安置等事宜。該課也負責處理日常往來文件及其他政府部門、法定機構的查詢。
二是總務課,負責統籌和制訂包括逮捕、警隊內部日常事務、傳票及檢控、警察記事冊、財物、人員喪葬事宜、轉授權力、僱用警務人員、保釋、保險箱管理及其他各種前線行動的相關政策。其也負責處理有關向警務處處長提出的民事訴訟、監察警署處所的安保,以及監督報案室電話記錄系統的運行。該課同時負責警察總部大樓的安保和管理。對外則負責聯絡其他部門,以便為公眾活動制訂警務安排。
三是行動支援及職業安全健康課,其負責統籌和制訂包括:使用武力、槍械及彈藥、制服、裝備及設備等的警隊行動支援政策。同時負責職業安全及健康政策,並管理警隊安全管理系統,培養警隊人員對工作場地安全的認識。
四是牌照課,通俗的說就是負責行政審批事宜,對外發放多種牌照及許可,諸如保安人員許可證、槍械牌照、臨時酒牌和社團註冊等,此外還統籌有關公眾活動的政策事宜。
五是運輸課,負責管理警察車隊,包括採購、保養和車輛分配。同時與警察駕駛及交通訓練中心一起負責維持警隊的駕駛水準和司機紀律,並處理因涉警交通意外而向警務處處長提出的民事索賠。
六是警隊資料及公開資料統籌課,負責就下述法例及守則訂定內部政策,並確保警隊人員遵守:《個人資料(私隱)條例》、《公開資料守則》、《性別歧視條例》、《殘疾歧視條例》、《家庭崗位歧視條例》和《種族歧視條例》。其還負責統籌警隊對上述事項的回應。
輔警支援課顧名思義,是為香港輔助警察隊的四千餘名隊員提供行政、管理及訓練服務的部門。下轄行政及支援組、人事管理組和訓練組。
警察公共關系科詳述隨著香港警隊的不斷發展,警察公共關系科的重要性與日俱增,而香港警察也被認為是最為重視公共關係的警隊之一。因此,在文章的這個部分,筆者將著重與詳細的介紹警察公共關系科以及香港警察的公共關係,其中有關投訴有關的內容就不介紹了,因為之後會有專門的部門簡介。
但在這裡,筆者還要再次強調——本文是在下一家之言,還請大家多包容與指出問題。
(警察公共關系科)
1968年3月,港英當局決定進一步改善警民關係,其結果便是成立了警察公共新聞課,從政府新聞處手中接過了涉及的警隊工作任務,而這個部門最終演變為了今天的警察公共關系科(Police Public Relations Branch,縮寫是PPRB)。目前,該部門主要通過推動社群參與,並與傳媒開展緊密合作,以期與社會各界維持良好的關係,並鼓勵市民協助警方維持治安,於全天24小時向本地及海外傳媒提供有關警方動向的信息。目前,其由一名總警司負責,下設社區關係課、新聞及宣傳課以及媒體聯絡及傳訊課三個部門。
(三名人員閱讀《警聲》創刊號)
社區關係課由一名高級警司指揮,下設支援組、影視組、少年警訊及青少年聯絡組,該課負責與市民保持密切聯繫,通過傳媒及社區活動宣傳滅罪信息,並推廣警隊及青少年活動。
支援組的主要任務是:回答公眾查詢,籌辦「好市民獎頒獎典禮」,接待各地訪客,聯繫各個警區的警民關係主任,安排警民關係訓練課程,協助制定與改進有關政策。影視組則負責:製作警隊的有關電視節目,處理涉及警隊的影視節目申請和其他事宜(可以參見警務處官網主頁「有用諮詢」一欄的「拍攝須知」)。少年警訊及青少年聯絡組則主要負責促進警隊與青少年之間的溝通與了解,建立更好的互動關係。
新聞及宣傳課由一名總新聞及宣傳主任負責,該課的人員是從政府新聞處調任而來,經驗豐富,專業知識紮實。其下設宣傳及出版分課和傳媒分課,由兩名首席新聞主任進行管理。該課顧名思義,主要是和媒體打交道的。
宣傳及出版分課下設宣傳組、編輯及研究組以及警聲組,宣傳組的職責是負責宣傳推廣警隊正面形象,諸如警察招募、預防犯罪宣傳、交通安全宣傳以及編寫各類新聞稿件。編輯及研究組則負責收集與研究媒體對警方活動以及案件有關報導。警聲組則專司《警聲》雜誌的出版事宜。
傳媒分課下設新聞室,新聞室直接與媒體打交道,負責解答媒體提問、發放新聞通稿以及安排記者招待會與新聞發布會,可以說是一個一線單位。
媒體聯絡及傳訊課則是最新成立的部門,由一名警司主管,負責傳媒聯絡,管理警隊的社交媒體(包括「警隊流動應用程式」、「警隊YouTube頻道」以及「警隊Facebook」),新開的香港警察微博應該也是由他們負責的。
(正在給媒體衝奶茶的警察公共關系科領導)
實際上,對於香港警隊而言,改善警民關係,爭取民眾支持,不僅僅是警察公共關系科的責任,而是對全體警員的工作要求,畢竟在資訊時代,任何一線警員的動作都可能會被記錄與傳播,每個個體都必須在處理事務時建立防禦性的心態,具備「公關」的警覺。
在《警察通例》第39章中(見警務處官網主頁「有用諮詢」一欄的「供公眾查閱的警察通例」),就專門對「警察與市民和傳播媒介的關係」作了闡述,通例中,對「傳媒關注的事件」與「傳媒代表」均作了詳細定義,方便一線警員操作;還對「警察單位與警察公共關系科的聯繫」作了規定,要求在發生可能引發傳媒關注的情況時,要第一時間告知警察公共關系科;而對「如何配合傳媒工作」,也有詳細的敘述:「在事發現場的人員,須以互諒互讓的態度,儘量配合傳媒工作;以及不應妨礙傳媒的攝錄工作」;「總區指揮及控制中心的人員不應向傳媒提供資料或直接答覆其查詢,所有查詢應轉交警察公共關系科新聞室處理」;「當以公職人員身分就警隊或政府事宜致函或答覆傳媒時,警務人員只限論述其職權範圍內而與現時職位有關的事實」。
(向媒體展示案件兇器的警員)
經濟社會的變化是香港警隊確立「爭取民眾支持」這一理念的最大原動力,而通過推動社群參與來強化社區警務,也是香港警隊警務工作的重點之一。社區警務強調與大眾及社會機構維持緊密良好的合作與聯繫,尊重市民權利,維持市民對於警隊的信心,並以公正的態度處置問題。為此,港警也採取了非常多元化的措施,如:
推廣滅罪運動。警隊與撲滅罪行委員會相互合作,開展各類宣傳運動,在本文之前的歷史部分,就出現過一張港星共同參與滅罪運動的海報,這也是香港警隊的工作策略之一。而在犯罪預防與阻止上,港警也是主動出擊,尋找問題癥結,主動與社區合作防止犯罪。
(藝人謝芷倫出席嘉年華獲封滅罪之星)
通過警民關係組與公眾保持聯繫。每個警區都有警民關係組,都有警民關係主任。其與各個社會團體保持正式聯繫,並積極開展合作,以使普羅大眾能夠了解警務政策及首要行動項目的目標內容,並回應各類相關問題上的訴求。此外,警民關係組還在少年警訊及青少年聯絡組的指導下,統籌與少年警訊會有關的各項工作。作為港警一直以來的金名片,少年警訊深入全港絕大多數的中小學校(與其同時開展的還有警察學校聯絡計劃),為青少年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鼓勵與組織會員們積極參加各類社會服務活動,以培養青少年良好的社會責任與公民意識,同時使青少年遠離犯罪,與警隊一同攜手滅罪。
(豐富多彩的少年警訊活動)
強化與少數族裔社群的接觸與溝通。香港作為國際化的大都市,整個社會結構是較為多元化的,根據2016年統計,少數族裔人士數目達584383人,佔香港人口約8%,諸如菲律賓人、印尼人以及其他南亞裔的數量龐大。由於受教育水平、社會經濟地位、生活習慣等與主體族群的不同,少數族裔與主體族群在各方面也存在衝突。對此,香港警隊聘用了由少數族裔人士擔任的警察社區聯絡助理,以此協助警隊與少數族裔社群構建良好的聯繫,爭取少數族裔群體對警隊工作的支持,而香港警隊招募少數族裔的歷史,也是一個重要加分項。
(2017年深水埗警區種族共融‧齊『深』滅罪嘉年華活動)
強化與各個機構的合作。警察公共關系科的社區關係課就主要負責由港警舉辦、香港總商會贊助的「好市民獎勵計劃」,以此來嘉獎協助警隊滅罪的一般民眾,「好市民頒獎典禮」也是警隊日常公關的重要活動之一。
除此以外,香港警隊還專門開展 「警隊調查策略」,以此來評估公眾的意見。從1999年起,交由中立的獨立調查機構「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於每三年舉行「公眾意見調查」和「服務對象滿意程度調查」,同時還每三個月進行一次「市民對香港警察表現的滿意程度」電話隨機抽樣調查,這些調查項目都為警隊進一步改善公共關係、了解自身不足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好巿民獎頒獎典禮 2018 第一期)
儘管作為一支高效、清廉的警隊享譽世界,但港媒對警察的正面報導往往不多,而主要是緊盯警察執法中存在的問題與瑕疵進而打贏新聞競賽,吸引受眾眼球。那麼香港警隊是如何面對現代傳媒這些「嚴酷」的審視呢?這就要我們把視線回到警察公共關系科本身了。
在對現代傳媒的認識上,港警就深明傳媒與警民關係密切相關,媒體的報導對於港警的形象聲譽非常重要。而其公共關係的重要一環,便是強化與各類媒體的溝通。公共關系科一方面對各媒體積極提供各類資訊(其新聞室24小時有人值守),另一方面也會就事件報導徵詢一線人員的意見或是對涉及到的單位提出專業的意見建議。
此外,公共關系科還一直負責指導警察如何同媒體建立合作關係,例如接受採訪的注意事項:「必須說實話,但不必全部都說;公平對待,不給獨家,不介入新聞競賽」等等(當然不包括毆打記者、砸毀相機、沒收存儲卡之類的邪道攻略)。而一旦發現媒體存在失實的報導,公共關系科也會本著認真嚴肅的態度進行「澄清/回應傳媒查詢或報導」,並將有關信息上傳到官方網站。
(如何澄清或回應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這裡摘錄一則2016年10月涉及警察開槍的媒體查詢回應(加粗部分為筆者標記):
「就傳媒查詢今日(十月二日)早上在油麻地發生的警員開槍案件,警方今日回應如下:
警方經初步調查,確定兩名在開槍案中使用槍械的人員是根據武力使用守則,以及當時的現場環境,作出正確的判斷,成功制止一宗嚴重罪行。警隊會繼續竭盡所能,保障市民的生命財產。
警方對警務人員使用槍械有嚴格的指引,根據《警察通例》規定,警務人員可在下述情況使用槍械:(a)保護任何人,包括自己,以免生命受到威脅或身體受到嚴重傷害;或(b)拘捕任何企圖逃避警方拘捕的人,而該人屬警務人員有理由相信剛犯了嚴重暴力罪行的人;或(c)平息騷動或暴亂;但必須是在不能以較溫和的武力來達到其目的時,才可使用槍械。
警務處一直致力促進種族平等、公平及尊重。所有人員在警察學院接受基礎及在職訓練時,均會學習《種族歧視條例》和有關種族平等的指引。警務處亦有為人員舉辦講座和經驗交流會,以加強人員對非華裔人士語言及文化的理解和認識。」
這裡再摘錄一則2014年2月的澄清(加粗部分為筆者標記):「蘋果日報
編輯
編輯先生:
貴報今日(二月十二日)在A1版以「成班差人尋歡撞正掃黃 公安拘港警」為題的報導,鑑於標題及報導內容與事實不符,本處特此致函澄清。
警方強調就有關報導已向東莞有關當局查證,在有關行動中,並沒有香港警務人員被拘捕。
事實上,警方昨日(二月十一日)回應貴報記者有關查詢時,已清楚指出警方並沒有接獲本港警務人員在東莞被捕的報告。然而,貴報在今日的報導仍以公安拘港警為標題,而內容亦指有至少一名現役香港警察被內地當局處以行政拘留,完全與事實不符,本處對此表示遺憾。
警察公共關系科署理總警司
江敏強
二○一四年二月十二日」
通過上面的回應與澄清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回應與澄清寫得非常清晰、明確,敘述專業,將視角主要聚焦在事實、細節以及原則與程序上,尤其是對細節描述清晰,並且回應速度極快,基本不會出現含混不清、前後矛盾的說辭。
此外,其語言技巧也相當純熟,對對方的稱呼非常禮貌(如先生);哪怕對方敘述的非常無釐頭,也不會使用揣測對方報導用意的詞句,而是使用「表示遺憾、強烈要求澄清」等柔性詞彙,這些語言技巧加上對於事件細節的詳細描述,使得香港警隊的回應與澄清顯得相當客觀、理性,進一步增加了可信度,也使得理性的市民能夠站到有道理的警察一方。實際上,香港警察的很多「澄清或回應」都已經成為了某些公關公司的學習案例。
面對突發重大事件,香港警隊的公關應對也較為得力。比如在極其複雜敏感的2014年「佔領」事件中,時任警察公共關系科總警司的許鎮德(2018年榮休)便於每日下午4時召開警方及消防處的例行簡報會(全部的40場中,有33場是他主持的),向全體香港市民和媒體匯報治安情況,從而在官方信息的發布上保持及時、暢通與專業。而又因為許Sir回應誠懇、態度禮貌、回復得體(甚至產生了流行語),因此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他也被網民稱為「4點鐘許Sir」。
(4點鐘許Sir)
而隨著社交媒體的流行,港警也順應時代,開啟了自己的臉書、推特以及微博帳戶。港警公共關系科認為,這些新媒體在協助維持社會治安方面、提高警隊發布消息速度、加強警隊和社區的關係等方面,都有著相當獨特的作用,其讓警隊擺脫了傳統媒體掌控的媒介,連結到平時難以直接接觸的網絡群體和年輕世代,使警民關係繼續向前邁進。
(但在港警微博帳戶下留言喝咖啡總感覺哪裡不對)
不過港警的公共關係也不是完全沒有失誤的,比如2017年某些警察協會在舉行大會時,就有警員上臺發言稱執勤時遭人辱罵如同納粹迫害猶太人,這種難以理解的非常不恰當的比喻自然遭到了坊間非議以及以色列方面報紙的不滿。雖然這些言論應該被認為是警員自身的非官方發言,但也說明儘管香港警察在公共關係方面已經相當不錯,卻依然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在第一線應對媒體詢問)
(當然了,筆者一直認為,對於警察隊伍而言,想要獲得良好的公共關係,基礎便是自身過硬,正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一件事情如果性質非常惡劣,想要靠公關措施來「喪事喜辦」獲得普羅大眾認可,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3.交通總部、警察總區與一線工作
行動處下還設立了交通總部,其職責是制訂和發布交通政策、審查核對有關資源需求、處理交通違章的傳票和行政處罰通知、監察交通法規的改變、制定各項交通管理計劃,並統籌警隊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的工作;同時也負責管轄交通督導員隊(職責是協助警方維持交通秩序及對違章停車進行處罰)。
交通總部下設交通管理及檢控科、中央交通違例檢控組和行政科。
(「牛肉乾」還是要貼的嘛)
香港警隊的一線工作基本是由隸屬於行動處的六個警察總區所承擔的,其分為陸上總區與水警總區,前者共分為港島、西九龍、東九龍、新界北、新界南五個總區。每個總區又劃分為警區及分區,有些區還有警署。目前,全港共分24個警區。
(新界北總區警察總部)
儘管人員數量與管轄範圍不同,但是幾個陸上總區的基本架構是大同小異的。我們可以拿港島總區作為參照,總區內設一個總區總部,直接管理行動部、行政部、刑事部以及交通部;同時,其劃分了四個警區——東區、灣仔區、中區和西區,來執行具體的警務工作。
總區的行動部負責在總區層級上處理有關行動的事務與程序,在其下面一般繼續分為:
指揮及控制中心其分為主管臺、監督臺、分區臺、交通臺以及999臺。運作採取的是兩級指揮模式,即低層指揮中心(應對999緊急電話以及各警區報案室轉來的案件,並向一線警員發出指示)與總區最高指揮中心。
(大埔謀殺案重組案情疑犯之後被押返警署調查)
當發生特大案件事故時,會從多個政府部門(如消防、醫療等)調動大量人員進場處置,指揮及控制中心便會與各個部門溝通協調。而警察往往是第一批到達現場的人員,他們會設立前線指揮站點作為現場處置的聯繫節點,並協調各個部門的運作。
而一旦事件被評估為非常嚴重,總區指揮官便會按照權限激活總區最高指揮中心,此時前線指揮站直接與總區最高指揮中心聯繫,而一旦發現需要更多增援,總區最高指揮中心也會向總部最高指揮中心求援,總部便會從其他總區或是政府其他部門調動與尋求援助。當然了,突發事件以外的其他大型活動舉行時,總區最高指揮中心也會相應啟用,以確保指揮與管制的順暢。
(煙花大會就屬於人員密集的大型活動了)
衝鋒隊(EU):其主要職責是作為可靠的備用部隊來應對緊急情況,一般負責處理999緊急電話報案以及進行日常的街面巡邏。衝鋒隊一般由一個總部小隊(負責內部行政事務、情報處理和內勤支援工作)、總區野外巡邏隊(臨時抽調人手負責郊區相關工作)以及四支分三班輪值的小隊組成,每個小隊現在也有警犬作為支援。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突發群體性事件的增多,衝鋒隊也會提供攝錄隊(拍攝搜集證據)以及切割小組(把將自己固定在道路上形成障礙的人移走)來應對突發狀況。
(2018年在中環,衝鋒隊警員手持MP5追捕一名持械搶劫嫌疑人)
警察機動部隊大隊(PTU)
其是一個連級規模(約170人)的防暴大隊,由一名警司指揮,一名總督察進行輔助,內部分為大隊總部(相當於連部)以及四個小隊(相當於排級單位)。駐總區的警察機動部隊大隊為總區指揮官提供了一支全天候可調動的預備隊,可以應對日常與突發事件;同時,其也為總區及下轄警區提供人力支援,特別是大規模群眾事件的管理以及街面巡邏。
(2017年巡邏時抓獲持鐵錘襲擊櫃員機嫌疑人的PTU,注意藍色貝雷帽)
(2016年初,在旺角處理騷亂的PTU,注意後面帶有警告詞句的旗幟,以及警員手中的催淚噴劑和橡膠棍)
除了以上這些之外,一個警察總區的行動部還會有公眾活動支援隊、失蹤人口調查組和交通及交通運輸組等部門組成。
總區行政部負責執行總區指揮官制定的政策和其他行政事務,諸如處理警民關係、員工關係以及裁判法院的一般工作。
總區刑事部負責調查嚴重以及跨區罪案,同時負責搜集、整理和評估總區內犯罪活動的情報信息。
總區交通部則負責:交通管理、交通法例執行、交通事故調查和宣傳道路安全。
總區總部及總部直屬的單位與各個警區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在總區總部各個部門的指導與協調下,各個警區負責所轄地區的日常巡邏、報案室值守、交通管理、一般刑事調查以及其他事務。
水警總區則是香港警隊的唯一一支水上隊伍,下設行動科、行政科與支援科,其負責維護香港水域的治安,打擊非法入境及走私活動,執行海上搜索和救難行動,並與相關民間組織聯繫以保障海上安全,此外,水警還協助海事處處長對國際船舶和港口設施進行安保審核。目前,其船隊共有約119艘船舶,管轄著香港1651平方公裡的水域以及261個離島。
(水警的船隻)
除了以上六大總區,香港警隊還有兩個非常特別的警區,分別是隸屬於東九龍總區的鐵路警區(唯一的跨香港行政區劃的警區,負責維護港鐵的鐵路站點及沿線的公共安全)和隸屬新界南總區的機場警區(負責維護香港國際機場周邊的航空安全以及公共安全,內設機場特警組)。但限於篇幅,這裡就不展開了。
(隸屬鐵路警區的鐵路應變部隊RRT)
(演習中的機場特警組ASU)
(此坑未填,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