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3192人擁有一家店 未來上海便利店的機會在哪兒?

2020-12-17 東方財富網

  7月30日12時13分,上海中心氣象臺更新高溫黃色預警信號為橙色預警信號:氣溫快速上升,預計中心城區、寶山、嘉定部分地區今天最高氣溫將達到37℃以上。酷熱難耐的暑氣裡,遍布大街小巷的便利店是人們找空調「續命」、降溫補給的好去處。

  上海是國內便利店競爭最為激烈的區域市場之一。

  今年5月,中國連鎖經營協會(CCFA)發布「2019中國城市便利店發展指數」顯示,北京每9864人擁有一家便利店,便利店覆蓋率在一線城市中排名最末。一線城市中,上海平均每3192人就擁有一家便利店,廣州和深圳的飽和度分別為3005人和2158人。

  上、廣、深三地的便利店開店難度在不斷增加。一方面開店的成本在不斷增加,另一面門店資源也面臨著來自同業和異業競爭對手的爭奪,門店資源的稀缺在不斷擠壓便利店的發展空間。

  儘管如此,上海便利店市場仍不斷迎來新玩家。2018年,除了打著大數據旗號的「京戶」便利蜂「南下」,有「中國便利店之王」的美宜佳也從東莞「北上」上海,著力布局華東地區。

  在上海生根、發芽、成長了二十幾年的便利店,是否還有足夠的空間留給「後來者們」?

  「國際便利店品牌、本土連鎖便利店以及傳統意義上的夫妻老婆店都可以稱之為便利店。上海的國際連鎖便利店的布局廣度在全國是數一數二的。」奧緯諮詢副董事合夥人楊大坤對21世紀經濟報導表示,「然而,如果我們把目光轉向全球市場,例如相較於日本東京甚至泰國曼谷,上海的便利店密度實際上相當低。但又不能論斷其『欠發達』,中國的電商和全渠道零售全球領先,以至於取代了便利店的許多需求。」

  日資「搶肉」,本土「分湯」

  對生活工作在上海的人來說,早起去樓下全家購買一個6塊錢飯糰加熱,買一杯咖啡,匆匆吃完趕去上班是再熟悉不過的場景。無論是地鐵口、寫字樓裡、社區附近,人們都能輕易找到一家全家或羅森。如果午間想抽根煙思考一下人生,還有本土的好德便利店可供挑選。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統計年鑑(2018)》顯示,2018年上海地區共有2148萬人口。如果根據上海每3192人擁有一家便利店的數據,簡單推算一下,上海目前大概有超過7500家連鎖便利店。

  在數十年的發展過程中,上海地區便利店主要形成了三大陣營:以全家、羅森、7-11三大巨頭為主的日系便利店,農工商超市集團下屬的好德和可的、百聯集團下屬快客、中石油系的易捷等本土便利店,以及傳統的「夫妻老婆」店。

  在三大日資便利店中,全家數量最多。2004年,全家前身「全佳」成立,2005年改為「全家」。全家相關負責人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採訪時表示,截至7月29日,全家在全國已經擁有2800家門店,上海貢獻了1500家,超過一半。全家可能也是近十年來在上海地區擴張最快、「存在感最強」的外資便利店。

  全家並不是第一家進入上海的日資便利店。1996年2月,上海華聯羅森有限公司成立,同年7月在長寧區古北新區開設了中國大陸第一家日系連鎖便利店。2017年正式改名為上海羅森便利有限公司。羅森方面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採訪時表示,截至2019年6月底,羅森在中國的門店數已達到2236家。羅森官網顯示,截至2019年5月末,羅森在上海地區共有1346家門店。

  羅森方面表示,「自2015年至2018年,上海羅森已連續4年實現門店數及銷售額30%以上的增長,上海羅森已在2018年實現盈利。」

  對比全家和羅森,另一家便利店巨頭7-11進入中國的時間稍晚。2009年,統一集團獲得7-11授權經營上海地區的便利店業務。根據CCFA《2018中國便利店百強》顯示,7-11在中國大陸擁有1802家便利店,上海地區目前還處於擴張階段,目前在百度地圖上查到的上海7-11門店超過100家。

  與「雄心勃勃」的外資相比,好德、可的等本土便利店從裝飾風格、產品種類和營業員服務質量上都顯得活力不足,創新不夠。雖然不夠「洋氣」,但因有著「本土血統」,發展較早,佔據著選址上的區位優勢。

  上述榜單中,石油系便利店易捷、崑崙快客分別以27259家和19700家門店分列第一和第二,遠超出第七名的全家和第九名的羅森。聯華快客以1322家門店數位列第14名。農工商超市集團下屬的好德、可的也以1150家門店數上榜,排名19。

  「決戰」滬上:新玩家新玩法

  2018年,上海便利店市場迎來兩位本土「新玩家」。美宜佳從東莞進入上海,便利蜂也從北京開進上海。競爭那麼激烈,為什麼還要來?「上海是打品牌的地方,一定要做。」一位業內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解釋。

  2016年,由原去哪兒網CEO莊辰超創辦的便利蜂成立於北京,目前在北京超過400家門店。2018年2月,便利蜂正式進入上海,截至7月初有82家門店,是上海唯一售賣「熱餐」的便利店品牌。便利蜂執行董事薛恩遠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採訪時表示:「我們是有陣地性地一點點走,先華北再華東。上海市場競爭激烈,可以很好地檢驗品牌的綜合實力和創新能力。2019年,便利蜂的全國門店將超過1000家。」

  美宜佳成立於1997年,隸屬於東莞市糖酒集團,是在國內第一家連鎖超市美佳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連鎖便利店。在特許加盟的商業模式下,美宜佳從東莞開始迅速向全國擴張,2017至2018年間開出了5000家門店。官網顯示,截至2019年6月,美宜佳連鎖店數超過17000家,超過了三大日資便利店總門店數,此外,美宜佳還在以每月新增300-400間左右門店擴張,但目前在上海僅有5家門店。

  便利店並不是「小本生意」,從門店租金、人員工資到供應鏈管理都有著高昂的前期成本,這一點在寸土寸金的上海顯得尤為突出。2014年上海全家宣布盈利,此時距離全家進入中國市場已經過去十年。上海羅森則在2018年才實現盈利。

  這個被業內人士戲稱為「彎腰撿鋼鏰兒」的微利行業,卻在近兩年來迅速完成了站上風口、資金鍊斷裂、行業冷靜的過程,同時也吸引了眾多資本加持,如去年阿里巴巴完成對喜士多的戰略入股,曠世科技完成對好鄰居的投資,騰訊產業共贏基金與高瓴資本完成對便利蜂的戰略融資。

  CCFA發布的《2019中國便利店景氣指數報告》顯示,53.3%的便利店企業認為2019年便利店市場競爭情況將會非常激烈,32.1%認為比較激烈,認為市場較大的企業只佔4.4%。

  不論是外資、傳統本土和新興勢力未來的潛力,考量其發展都繞不過選址、成本、商業模式、供應鏈、選貨等維度。

  例如,加盟是大多數便利店採取的擴張模式,是大幅降低成本的手段之一。根據CCFA數據,2018年中國便利店加盟比例達到了46%,連續三年增長。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查詢各家便利店官網加盟條件後發現,上海地區的全家加盟費高於其他地區,為60萬元(其他地區為30萬元),合同期限5年,加盟者每月收入佔總營收38%。投資美宜佳便利店費用為25到30萬元不等,合同為期3年。羅森的加盟費為20萬元人民幣以上,合同期5年。

  也有堅持選擇直營店模式的品牌,薛恩遠明確表示「便利蜂未來也不考慮加盟模式。」

  對於未來的機會和挑戰,羅森方面表示,「按照每2500人擁有一家便利店計算,上海的便利店規模應該可以達到1萬家左右,還有很多增長空間;如郊區便利店數量缺口較大。」

  「中國便利零售業需要突破的一個瓶頸是如何與全渠道零售/電商進行競爭或對其加以補充。」楊大坤則指出了便利店面臨的另一層面的挑戰,「當下,如果消費者幾乎可以在網上訂購任何產品並在30分鐘內送貨上門,那便利店業態的可持續商業模式是什麼?」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責任編輯:DF387)

相關焦點

  • 上海第一家外資便利店,故事要從1993年說起
    但它並不是上海的第一家外資便利店。 早在1993年,港資的「百式便利」就在上海出現了。 沈國芳,《糧油店改建成便利連鎖店 拆零供應細小商品受歡迎》,解放日報,1993年12月05日。 5. 顧國建、邱源昶,《上海已進入便利店規模發展期》,文匯報,1997年10月10日。 6. 蕭美瑾,《糧食便利店如今陷入困境》,新民晚報,1997年06月09日。 7.
  • 上海便利店簡史
    「日本人愛過西方人的節日,我們上海也跟著同步,特定節日有特定商品。」 「6寸、8寸的蛋糕採取預約形式,聖誕節期間一家店可以賣掉幾十個。」 如今已是上海羅森運營部部長的吳琰,回憶起當年做店員的經歷,「感覺蠻開心的」。
  • 廈門便利店發展指數位居全國第一,每3114人就有一家便利店
    記者昨日走訪發現,近年來,廈門便利店行業不斷發展,除了數量、密度不斷提升,部分便利店企業更是忙著 " 跑馬圈地 " 和轉型。便利店在廈門遍地開花便利店的飽和度,是評價城市便利店發展的重要指標。根據指數榜單,廈門的便利店飽和度為 3114 人 / 店,即在廈門,每 3114 人就有一家便利店。
  • 家樂福要在中國開便利店 首家店位於上海
  • 聚焦「智慧社區商業」 未來北京每萬人將擁有3家便利店
    聚焦「智慧社區商業」 未來北京每萬人將擁有3家便利店   中國網財經6月20日訊(記者 張倩蓉)近日,以「智慧社區商業」為主題的第十四屆京商論壇在京召開,記者從會上獲悉,北京將用3年左右時間補齊社區便民商業網點缺口
  • 網紅便利店7-11明年春天進駐長沙,再也不用羨慕北上廣了!
    是的,你沒聽錯10月17日上午友阿股份正式宣布獲得7-ELEVEn的湖南省經營授權7-ELEVEn湖南首店或將於2020年春季就是一個大雜燴,分量很夠,一頓吃一個,肯定能吃飽~便利店像是一個城市的落腳點明亮的燈光窗外的車水馬龍一個小小的便利店
  • 上海夜經濟興起便利店出現新玩家,誰家深夜便利店燈光會亮到最後
    上海是中國便利店行業發展的典型縮影。據不完全統計,上海已有超過6000家連鎖品牌便利店,還不包括數量龐大的夫妻老婆店。 除了是兵家必爭之地,上海也理所當然成為便利店行業的試驗田,「老牌」便利店和「創新」品牌每天上演角力賽。
  • 部分超市、便利店食品報廢率近10%?人大代表這樣建議……
    隨處可見的節約標識、各大食堂新推出的半份菜、一人食,都讓更多人在用餐時謹記「量力而行」。餐桌之外,市人大代表們還向目光投向了滬上各大超市、便利店。在他們看來,這些地方也可能是食物浪費的「重點區域」。今年初,市人大代表們實地探訪上海部分超市、便利店,發現其每天食品報廢率近10%。「這些地方的食物浪費現象尤其嚴重,很多到了保質期的食物就這麼直接扔掉真的很可惜。」
  • 做一家成功的便利店連鎖企業有多難?
    按照中國的人口基數和便利店的數量,飽和度遠遠不夠。第一是便利店「人均服務人數」。2016年中國平均14,082人擁有一家便利店,2015年平均每15,101人擁有一家便利店。按日本的便利店計算,大概是2500人~3000人可以有一家便利店的生存,所以中國如果達到這樣一個峰值,便利店的數值應該是在50萬家~60萬家。可以預見的是,未來5年~10年,國內會迎來便利店發展的一個小高峰,中國本土品牌的便利店將快速崛起。但是,便利店是一種非常細微、非常需要本地化生產加以支持的業態。像7-11這種便利店寡頭品牌在日本一統天下的情況,在中國不太可能出現。
  • 國家發文為便利店打call:步行15分鐘就得有一家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21日電 (記者 謝藝觀)早起上班時隨手買一份包子豆漿開啟一天新生活,午餐時來一份盒飯快速填飽肚子,晚歸時點一份關東煮慰藉疲憊的身體,很多人的生活早已習慣了便利店的存在。  但在中國大大小小的城市中,還存在著不少便利店「荒漠」,如何「荒漠變綠洲」?圖為北京一家便利店熟食區。
  • 上海便利店簡史-虎嗅網
    「日本人愛過西方人的節日,我們上海也跟著同步,特定節日有特定商品。」「6寸、8寸的蛋糕採取預約形式,聖誕節期間一家店可以賣掉幾十個。」如今已是上海羅森運營部部長的吳琰,回憶起當年做店員的經歷,「感覺蠻開心的」。「店裡員工年輕人比較多,大家比較有共同話題。」
  • 未來西安將引入更多國際化便利店
    記者在小南門外的一家24小時便利店看到,這個品牌店面原本是經營涼皮、肉夾饃的小吃連鎖店,現在也增加了食品、飲料、日常生活用品等商品的銷售,店內還為顧客提供手機充電服務。其中,單純為了購買商品進便利店的顧客佔比非常低,可見便利店內其他服務項目對於顧客的吸引力是非常強的。服務功能的擴充增加了顧客的到店頻率,推動了商品銷售額的增長。那麼,這些增值服務在我市的便利店都是標配嗎?  走訪中,記者了解到,西安目前只有很小一部分的便利店採取24小時營業的模式。記者在長安路附近走訪發現,一公裡的街道上有5家便利店,但是只有一家為24小時營業。
  • 讓一部分人先愛上便利店
    在大本營上海,中國大陸全家在規模上已經處於行業領先地位,而且這一領先優勢保持至今(作者註:單一品牌),按照全家中國大陸官網數據,全家目前在上海市擁有1437家便利店,在全國北上廣深、杭州、成都等9個城市擁有超過2500家門店。很多人會問,全家在上海很好,但是為什麼我的城市沒有全家便利店?在2014年,全家便利店進入了北京和東莞市場。北京被認為是便利店的荒漠。
  • 12年開出1800家店 便利店「店王」全家的「秘密」
    對於辦公區,全家一般要求一家門店要覆蓋4000人。然後再根據所在商圈類型和覆蓋的人口,選擇適合的門店體量。全家在上海日銷四萬元的店王之一的上海祖衝之路店,其所在辦公園區沒有其他的零售店鋪,周邊甚至都沒有其他任何的超市等大型商業配套。全家成為其所在園區的惟一的商業配套。祖衝之路店開店僅三個月就實現了盈利。
  • 獨家把咖啡廳「裝進」便利店全家新一代店上海亮相
    投資消費零售,必看↑「商業觀察家」商業觀察家全家FamilyMart全新一代門店日前在上海悄悄亮相。據店員稱,這是全家的第四代店型。《商業觀察家》探店的感受,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便利店販售咖啡這件事玩得越來越大了。全家的第四代店型首家門店日前在上海赤峰路63號開業。
  • 中國沒有真正的便利店?
    他們驚嘆於日本人的文明、日本城市的整潔,當然,他們還會對日本遍布大街小巷的便利店感到不可思議。的確,在日本,便利店早已遍布全國,融入日本人的生活之中。2016年,日本平均每2329個人就有一家便利店,有24.6%的人每周至少去一次便利店。
  • 紛開主題店 便利店的拉新遊戲
    來源:北京商報網作者:閆巖 趙馳主題店成為了便利店大佬們「拉攏」年輕消費者的新遊戲。10月23日,北京商報記者獲悉,近日全家在上海與成都兩地同步推出了Biang!Biang!喵主題店。在此之前,全家和羅森都曾推出過不同類型的主題店,各品牌便利店都在通過不同的方式來搶佔年輕消費者市場。自創IP門店近日,全家在上海與成都兩地同步推出了Biang!Biang!喵主題店。Biang!Biang!喵為全家的子品牌。該主題店的設計全部來自「00後」的大學生。
  • 紛開主題店,便利店的拉新遊戲
    主題店成為了便利店大佬們「拉攏」年輕消費者的新遊戲。10月23日,北京商報記者獲悉,近日全家在上海與成都兩地同步推出了Biang!Biang!喵主題店。在此之前,全家和羅森都曾推出過不同類型的主題店,各品牌便利店都在通過不同的方式來搶佔年輕消費者市場。
  • 上海便利店變局:一場搭載「熱餐」的新戰事
    不同於鄰家便利店此前靠挖人、鏟店等惡性競爭手法「攪局」,便利蜂初入上海,便將自身立成了便利店「輕餐飲」升級的示範標杆——在其上海新開的門店內,整體引入全封閉式熱食快餐銷售區。上海便利店內銷售的,比如茶葉蛋、烤腸、蒸包、關東煮、現製冰淇淋等現場再加工食品,嚴格來說不能夠在店內銷售。在以商業為主導的上海,雖然沒有哪一家便利店的營業執照上能辦出「再加工商品銷售」的項目來,但政府也沒有嚴格限制,而是採取了接近國際便利店行業普遍認同的經營監管的開放政策。
  • 夫妻店、7-11、無人售貨店......開一家便利店到底賺不賺錢?
    蛋解創業了解到,一家開在北大校園不到20平的無人店,每年貨損(商品被偷或過保質期)約1.8萬元,這家店一年營收80萬,貨損率在2.25%,不算高。但這家店開在北大校園,周圍的人素質較高,偷盜率較低。如果開在其他社區,情況可能就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