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劇《三十而已》已經大結局,我們在感嘆主人公各自不同的命運時,顧佳的育兒觀念引起了注意。
剛開始,顧佳一家人搬進了15萬一平米的豪宅裡,和老公在新房裡憧憬未來時,她提到了兒子許子言的上學問題。當時老公問了她一句:「住大房子,就一定要去頂級幼兒園嗎?」顧佳的回答是肯定的,甚至為此不惜赤腳陪業委會會長王太太走下20樓,只因為王太太的老公是那所頂級的幼兒園的副校董。
住好房子,就一定要讓孩子上頂級幼兒園嗎?教育是追求完美,還是順其自然?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答案。
知乎上曾經有個高熱話題:「我年薪7萬,老婆要把孩子送到一年5萬的幼兒園上學,圈子真的有那麼重要嗎?」網友們紛紛留言回答,有個高贊回答是:「圈子不同,不必強融!」
教育是力所能及,還是努力爭取?從來都沒有標準答案,但不管是力所能及還是努力爭取,適合孩子的教育環境才是最好的教育。
電視劇中,許子言在老媽顧佳的努力下進入了那所頂級的幼兒園上學,去學天價的馬術,卻遭遇同學的排擠,大喊著:「我不要去這裡上學。」因為對他來說,在這裡他沒有可以一起玩耍的夥伴兒,也沒有自己喜歡的事情。
教育,是對孩子的教育,不是家長之間的攀比。
後媽於太太帶著兒子學馬術,為了自己家的生意,顧佳在經濟本來就吃緊的狀況下,變賣了剛買的首飾和包包,給兒子也報名學習馬術。但兒子並不買帳,一開始在換衣服的時候就奶聲奶氣地問媽媽:「我可以不學這個嗎?」當得知只是因為兒子嫌棄馬術場太臭的時候,顧佳好言好語地勸說並巧妙地轉移了話題:「你看你穿著這麼帥的衣服,而且騎馬是很好玩的事情呀。」把自己的喜好強加給孩子,讓孩子接受。
誠然,培養孩子的興趣是做父母的責任,特別是在孩子年幼,並不知道什麼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之前,父母的引導十分重要。但當孩子明確地表示出不喜歡,不情願的時候,父母就應該更多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這件事情是否真的值得繼續堅持下去。
拋開顧佳讓兒子學馬術是為了和於太太說上話,讓自己家的煙花能夠在於太太家的遊樂園燃放這個理由不說,她帶兒子去學習馬術的目的是因為馬術可以在以後的升學中加分。所謂興趣班,當然應該是以孩子的興趣為主,是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而不應該是帶著強烈目的的功利性學習。
想要給孩子好的教育環境,這是每個家長都願意去的事情,但條件有限,圈子不同,就沒有必要去強融。「富養孩子」的背後,其實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
在圈子不同的孩子堆中,相對弱的孩子更容易自卑。
2018年8月,杭州的孫女士為了讓讀小學六年級的孩子參加學校組織的出國遊學,花光了自己三個月的工資。她說:「我是被逼急了,現在才知道,兒子小學6年,全班竟然只有他一個人沒出過國。」
當初為了讓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她想盡辦法把孩子送到了這個收費頗高的民辦小學。班級裡其他孩子的家庭都是中上等階層,這些孩子出國旅遊、遊學都不是難事。可是,對於家庭條件一般的孫女士來說,出國的費用超出了自己的承受範圍。
為了不讓孩子受委屈,讓別的孩子和家長瞧不起,儘管3個月工資對她來說意味著可能得節衣縮食,甚至借錢過日子,但什麼都比不上孩子的成長重要,咬咬牙就給孩子報了名。
選擇好的學校,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原本無可厚非,但孩子的成長其實是循序漸進的,拔苗助長永遠得不到最好的收穫。
真正的富養,一定是培養孩子成為這個世界的有心人。讓他們有發現真善美的力量,能在這個過於苛刻的世界裡,充滿活力地活著,有長遠發展、生存的能力。
1. 用錢養不如用愛養
森碟就是一個被田亮和葉一茜用愛滋養著長大的孩子。
簡單的白色T恤、天藍色的裙子,像個鄰家女孩,但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之間都充滿著自信和活力。
這樣的活動是不是像極了平常人家的孩子和媽媽之間的日常?即使工作繁忙,他們也不忘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2. 陪孩子升級打怪,比賺錢重要多了
墨爾本有一位爸爸,他只是普通的玻璃清潔工,長得不高,身材發福,卻成為紅遍INS的體操網紅。
原來,女兒Alex對體操很感興趣,可是加入體操隊的訓練枯燥又辛苦。
為了給女兒加油打氣,他和女兒一起訓練,並模仿女兒練體操的動作,拍下視頻,發布到網上。沒想到,他笨拙而搞笑的動作讓他收穫了眾多粉絲。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這位爸爸用自己充滿愛心的方式陪伴著女兒,陪孩子一起堅持夢想,永不放棄。相信,這種言傳身教傳遞出的力量,會激勵、溫暖女兒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