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父母和以前有所不同,現在更加重視孩子的教育和培養,從小就會給孩子報名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希望可以依靠父母心中的「富養」,讓孩子成才。
不過,由於每個家庭的生活條件不一樣,可能負擔不起父母心中的「富養」條件,於是為了讓孩子在外面有面子,於是便強行給孩子裝成了「富養」。
大部分的父母認為,窮養就是因為家裡生活條件不好,沒有辦法滿足孩子的需求,而父母心中的富養就是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要什麼就給買什麼,其實父母的這種想法完全是誤解,還有一些父母為了讓孩子在外有面子,硬給孩子裝成了「富養」,這樣不僅影響了孩子的心理,還很容易破壞親子關係。
老於由於家庭的原因,一直都是自己帶兒子,再加上生活壓力大,沒有辦法給到孩子想要的生活,於是,自己就不捨得吃,不捨得穿,把節約下來的錢都給孩子,既然不能讓孩子過到真正的「富養」,那麼也要讓孩子在外有面子。
孩子小的生活,對於這種生活孩子非常滿意的,可是當孩子步入初中之後,要錢越來越多,到最後老於根本給不起了,一下子讓處於叛逆期的兒子跟老於產生了矛盾,導致親子關係越來越差,沒有錢的兒子內心越來越自卑,甚至連家都不願意回。
1)失落感
明明是窮養偏要裝成富養,換一種方式來想,其實是父母的疼愛,希望孩子在外能有面子。
不過,當孩子大手大腳花錢養成習慣時,父母突然之前沒有滿足孩子心中的欲望,那麼將會對孩子的內心造成失落感,而且還會影響到親子關係。
2)錯誤的金錢觀
當父母沒有正確的理解窮養和富養的含義時,很容易造成孩子錯誤的金錢觀。
一般這種的父母都是孩子要什麼,父母就給買什麼,只要是孩子說的,父母都會想盡一切辦法去滿足孩子,。
這種方式看似在「疼愛」孩子,實則是在傷害孩子,本來孩子就沒有金錢觀念,父母的這種做法會讓孩子認為,錢是非常容易得來的,長大後還會出現高消費的心理。
3)生活問題
不管父母教育孩子是採用窮養還是富養,但是沒有正確理解其中的含義時,對孩子的性格以及今後的生活都會帶來影響。
父母可以試想一下,當孩子習慣了父母口中的富養時,那麼今後的生活是不是會越來越過分?本來以前5塊錢可以解決的事情,最後可能5000千都滿足不了孩子的需求,一旦產生落差感,孩子很有可能形成自卑的心理。
富養不是父母口中的「金錢」,而是正確的生活態度
真正的父母並不是滿足孩子想要的一切,而是讓孩子懂得世界的美好和快樂,激發他們探索世界的欲望。
陸毅在參加《爸爸去哪兒》就曾給各位父母上演了什麼叫真正的富養。
有一個環節是小朋友去摘草莓,然後把草莓賣掉換錢給村裡的老人買禮物,別的孩子都給老人們買了禮物,可是陸毅的女兒貝兒卻什麼也沒買,而是給自己買了一個喜歡的涼鞋。
看到這裡,陸毅才知道自己的教育觀點出現了問題,以前的陸毅其實跟許多父母都是一樣的,認為所謂的富養就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他買什麼,可是看到這裡,陸毅知道自己錯了。
正在的富養其實指的是精神,而不是金錢。
父母可不可以給孩子很好的物質生活?這都是可以的,但是應該適度。
要知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物質越是充足,那麼孩子越不懂得感恩,甚至還會養成自私自利的性格。
所以,父母需要做的是,讓孩子在精神上得到富養,而不是在物質上得到富養。
富養是讓孩子有更多難忘的經歷
富養是讓孩子的精神得到豐富
富養是讓孩子的成長擁有正確的方向
富養是養孩子懂得感人、懂得替他人著想
窮養不是「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對於窮養,大多數的父母就是不給孩子零花錢,要什麼都不給孩子買,孩子的需求都不滿足,而且還經常的去讓孩子做家務,認為這種方式就是窮養。
但事實上,真正的窮養應該在物質上對孩子有所限制,讓孩子知道生活有多麼的艱苦,要讓孩子懂得珍惜,並不是讓孩子一點物質都沒有。
正在的窮養可以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心態,面對困難不會退縮,也不會跟別人做攀比。
在教育孩子之前,父母一定要先了解富養和窮養的真正的含義,而且也不要把所謂的窮養硬裝成富養,這樣父母不但逞強了自己,也影響了孩子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