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臨高考季,提分正當時。
今年是最難高考季,不少孩子生於非典,考於新冠,填報於新高考,沒有複讀機會,自主招生取消,停課多次延長,高考延期……這註定了是一個不平凡而又值得記憶的高考年。在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被嚴重打亂之時,梁挺福式的《2020高考作文大猜想》依然如約與高三家長和考生見面。
每年《高考作文大猜想》的撰寫肯定是我高考前一道高度重視的大作業、大任務。從2010年到2020年,一年一度的梁挺福式《高考作文大猜想》已經整整陪伴大家度過十一年。十一年,一個不短的時間,卻能改變著很多人的命運,不少當年受益的考生已經鵬程萬裡、前途無量,更多的是幫助一屆又一屆高中畢業生在高考關鍵時刻提分增效考上心儀院校和專業,實現他們的夢想;而筆耕不輟的小梁也轉眼間熬成了老梁。
都說,十年磨一劍。在長達十一年的堅持和努力中,我為之付出了太多太多:每年高考一結束我就開始著手下年度的高考作文大猜想,一整年的素材和話題悉心準備(好消息:今年我把這些素材和話題整理成了《2020高考作文備考熱點精讀》電子書)、一個月的閉門專研和優中選優以及高考當天的惴惴不安,每年都滿懷期待和承擔著巨大煎熬。當然了,每年也會享受著來自四面八方家長的感激和問候,真的是痛並快樂著!期待2020年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2019年,是老梁推出《高考作文大猜想》的第十年!在保持年年都有命中的基礎上,2019年,老梁的《2019高考作文大猜想》依然能命中絕大多數省份的高考作文題!全國卷Ⅱ、全國卷Ⅲ、北京卷、天津卷、浙江卷、江蘇卷、上海卷等……遍地開花!年年命中絕非偶然,更非運氣所能眷顧。一切均來源於自己的專注、專心和專業,以及365天360度的全方位研究,唯此方能練就出自己在高考作文方面的「獨具慧眼」與「真知灼見」。
「今年的作文題,滿滿的正能量、濃濃的人情味」、「平時埋頭讀書、不接觸社會的孩子,要想寫好今年的高考作文,不容易」……2019年高考第一天,隨著各省份高考語文試題的公布,作文題成了社會各界廣泛談論的話題。
2019年高考,除了全國漢語試卷之外,全國各省份8套語文試卷共採用了9道作文題,其中3道由教育部考試中心命制,其他6道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等省市命制。9道作文試題以材料作文為主,積極回應了時代重大主題,通過厚植家國情懷,倡導品德修養,講述奮鬥故事,引導考生傳承愛國精神,接續時代奮鬥,譜寫新時代中國青年的奮進之歌,傳遞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整體來說,2019年全國各地的高考語文作文試題視野更為開闊,與時代、社會的結合更為密切,是「風聲、雨聲、讀書聲」「家事、國事、天下事」相結合的產物,仍以家國情懷、人格修養為重點,萃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精華,展現中華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這對知識面相對狹窄、處世未深的考生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如此的考題新變,明顯展示出一個新信號,再簡單地死讀書本是不能符合我們國家對人才的根本要求的。這樣,今後的中學語文教學也將面臨新的任務,一方面要與黨的教育方針高度融入,一方面要牢固加強對學生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
2019年全國高考作文試題呈現出顯著的時代特徵,都積極反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實際生活,綜合考查考生的思維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充分體現出高考「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核心功能。既有對時代主題和家國情懷的強烈關注,也有對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著力引導,更有命題技術方面諸如巧設情境、凸顯應用、注重體驗等聚焦學科核心素養的明顯導向。
2017年版《新課程標準》提出「語言構建與運用」、「文化傳承與理解」、 「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鑑賞與創造」四大學科素養,其中「文化傳承與理解」這一學科素養在近兩年大多數高考作文試題中均有所涉及,如:2017年全國新課標卷Ⅰ12個關鍵詞中的「京劇」、「長城」、「中華美食」,全國新課標卷Ⅱ「感悟中華名句」;2018年浙江卷「浙江精神」,江蘇卷「語言」; 全國Ⅰ卷的「熱愛勞動,從我做起」,2019年全國卷Ⅱ作文試題「青春接棒,強國有我」……既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家國情懷,也體現出較強的語文學科素養評價導向,在作文命題方面具有很強的示範作用和指導意義。
2019年全國高考卷Ⅱ作文選取了從191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到2049 年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五個富有重要意義的時間節點,展示了中國發展的歷程中青年這股中堅力量的特殊角色和重要作用。此番宏大的歷史背景,把考生置於歷史的坐標系中,回望歷史、立足當下、展望未來,讓當代青年學生意識到自己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樹立中國青年與祖國、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在創造青春中國、實現民族復興的偉業中實現自身價值。在五四運動100周年和建國70周年這兩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節點,命題人沒有迴避這個時政熱點,但又沒有生硬地要求學生寫此熱點話題的作文,而是很巧妙地縱觀古今,讓考生很自然地思考處於時代坐標中自己的使命和擔當。既強烈地回應了時代主題,又巧妙地契合了考生的年齡特點和身份特徵,同時傾注了民族和時代給予他們的深切期待。可以說,作文試題很好地堅持了立德樹人的價值導向,滲透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對今後的高考作文命題具有很強的借鑑意義。
近幾年來,高考作文試題的命題材料不避熱點、聚焦現實,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通過對於高考作文題目設置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時事類的內容出現得越來越頻繁,所佔比例也越來越大。「時評寫作」已然成為與高考密切相關的高頻話題。近年來,通過對於高考作文題目設置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時事類的內容出現得越來越頻繁,所佔比例也越來越大。因此,我們的高考作文練習也應該逐漸向這一方面傾斜。
時評又稱時事評論、社會生活評論,「是緊密結合時事、時局、時政、時弊即時發表的簡潔明快、短小精悍、尖銳潑辣的議論性文字」。實踐證明,跟著時評學寫作,不僅能提高高中生的認識水平,開闊習作者的視野,而且有助於同學們有效改善「議論浮於淺表,難以逐層推進」等常見弊病。一般地說,一篇議論文,最基本的結構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那些時事評論,通常會將其細化為「擺現象—找原因—析危害—談對策」等層次。時評,圍繞「時」字做文章。時評之「時」,可以闡發為時代、時政、時事、時局、時弊等。時評為民生立命,為時代發聲,其精粹在於蘊含的思維品質,所以時評寫作訓練有助於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總之,高考作文時評的備考不是短時間、單獨幾次課能夠完成的,需要高中生養成良好的時事閱讀意識,平時多閱讀報刊和收聽新聞聯播,關心社會熱點問題和熱烈討論的人物,關注時事評論,積累作文素材。時評寫作對於今天的學生來說是一種挑戰,同時也是一種突破。通過為學生訓練時評寫作的過程,我們可以幫助學生提高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收集資料的能力和邏輯思考的能力,當學生各方面能力成熟,就不僅能夠在高考中一往無前,還能夠擁有一套受用終身的思考方法。
十多年來,我習慣上會去揣摩高考作文的命題趨勢和規律,其中一個重要的看法是,命題涉及內容領域往往有跡可循。怎麼循呢?就是想命題者的心理感受。每一個命題者在命題時會受到他自己的認識和情緒背景的影響,有些東西會不自覺地環繞在他的腦海裡,最終影響他的命題。
預測高考作文命題的題材內容,需要看到兩個重點區域: 一是高考年份的特定熱點話題,二是具有多年連續性的重要話題。在複習指向上,前者側重熱點事件的事實,後者側重有關概念的內涵。2020年的特定熱點話題會一直延伸到高考命題定稿前。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人們還沒有體會到一絲跨年的喜悅,新冠肺炎就成為了最熱最痛的話題,鋪天蓋地的疫情信息以及疫情所帶來的恐慌,在疫情之下奮起抗擊,成為了所有媒體最主要的話題。2020年,無論是對於高三考生,還是初三考生,關於新冠話題的語文作文,恐怕是一個很難繞開的話題吧!隨著高考改革,高考也越來越重視知識的應用,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學習方法已經不適用於現在的高考制度,那麼我們討論一下今年的高考到底會不會考「疫情作文」呢?學生又該如何備考呢?
要判斷今年會不會考「疫情作文」,我們很有必要回顧2003年、2008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那些具有特別歷史意義或發生重大社會事件的年份所考查的高考作文題,從中分析出一些命題規律和命題趨勢。縱觀近十年的作文命題,不難發現,儘管高考作文材料各不相同,但都不迴避當下熱點話題,也只有把社會的熱點問題作為作文命題取材的源頭,才能體現時代的潮聲和人民的期待。而全國高考一直本著一個原則命題,那就是不迴避社會熱點。
一、2003年非典疫情
2002年底非典開始肆虐中國,到2003年八月份最後一個非典疑似病人康復,註定這一年的高考也顯得與以往不同,我們高考生測著體溫進考場,完成了生命中最硬核的一場考試。
2003年非典在北京鬧得厲害,打破了北京人過去一貫平靜的生活,人人思想上都受到了震動,從非典所想的問題太多了。命題者在構思高考作文試題時,手法高明,不是直說「非典」,而是取一個選材範圍更寬的「轉折」(可惜考生寫這方面內容的太少了,可能是考生認識不夠),當然,考生也可以寫自己感受最深的其它的事情,總之,這樣的選題是很寬泛的,誰都有東西寫,只是水平不同罷了。
【北京卷·命題作文】
無論在個人經歷中,還是在社會生活中,常常會出現令人難忘的轉折。對此,你一定會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請以「轉折」為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文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60分)
儘管2003年全國高考作文三卷中都沒有涉及到「非典疫情」的熱點話題,但是作為非典的重災區北京就考查了非典對社會和生活影響的話題。
二、2008年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芮氏8.0級特大地震,大地震造成了慘重的損失。
汶川地震在五月發生,高考六月進行,很多人感覺從時間上來看根本不可能進入高考作文題目,可是,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汶川地震赫然出現在當年全國卷Ⅰ高考作文題目裡,參加全國卷Ⅰ考試的省份有: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廣西。
2008年北京卷小作文考題中出現了關於地震的內容,語言表述題要求學生用45個字對一幅漫畫寫出自己的感想:地震的廢墟中,一隻時鐘停在了2點28分。
四川卷的命題作文《堅強》,也是有所指,扣緊了震災,鼓勵自強,在四川的一些考場裡不少考生邊寫邊流淚,他們很多人都親身經歷了大地震,更懂得「堅強」的含義。山東的《春來草自青》,安徽的《帶著感動出發》,廣東的《不要輕易說「不」》,還有上海的「他們」。 雖然這些作文題目,並沒有直接指向,但如果能聯繫到抗震救災,寫出那些感動的人和事,鮮明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都可以寫出高分作文。
三、2017年恢復高考40周年
2017年是我國恢復高考40周年,高考作文直接寫「高考」,既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無疑是要啟發考生在宏觀語境中聚焦個人經驗,表達對「高考」的獨特體會和理解,呈現他們的酸甜苦辣,尤其是勤學奮進中的豪邁之情;另一方面,更是要帶動考生站在國家戰略的高度,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理性探索高考改革之路,感悟古今融通和傳統繼承與創新性發展的關係。
2017年全國卷Ⅲ「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用高考作文話高考,這對考場上的考生來說,為之奮鬥十幾載,他們對高考一定是感受頗深的,當然也會有很多思考。
四、2018年改革開放40周年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改革開放不僅深刻地改變了中國,而且深刻地影響了世界。高考作文充分發揮積極導向功能,致力於講好改革故事,凸顯時代主題。
全國Ⅲ卷作文「改革開放三部曲」以三條標語口號濃縮改革開放不平凡的四十年曆程,折射出發展階段的演變和發展方式的變遷。分開來看,三條標語口號分別奏響了各自階段的歷史任務與時代精神的主旋律,合而觀之,三條標語口號則為改革開放四十年書寫了波瀾壯闊的發展三部曲,可以引導考生在完成寫作任務的過程中,深刻領會當代青年的使命與挑戰,時刻銘記改革前輩的光榮與夢想,不忘初心,接力奮鬥,砥礪前行,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全國Ⅲ卷·材料作文】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特區口號,深圳,1981
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
——時評標題,浙江,2005
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徵路
——新區標語,雄安,2017
要求:圍繞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五、2019年五四運動10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
教育部考試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姜鋼於2018年12月25日在《中國教育報》上發文強調:「高考要加強對學生的理想信念、愛國主義、品德修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奮鬥精神等方面的考查。」2019年高考語文作文命題,不論從材料選擇,還是題目設置等方面,都會充分挖掘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內涵,切實發揮優秀文化的浸潤功能、榜樣人物的示範功能。由此觀之,「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無疑會成為2019年高考作文命題的重點方向之一。
2019年5月6日,教育部會同國家教育統一考試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聯合召開電視電話會議。陳寶生強調,今年是政治大年、改革大年,高考報名人數超過千萬,做好高校考試招生工作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事實上,2019年的高考作文,以立德樹人,積極反映了時代主題,緊扣大事件,展現五四運動百年來中國青年的愛國精神和接續奮鬥,突出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輝煌成就,發掘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深刻內涵,引導考生樹立遠大志向,投身新時代建設偉業,在接續奮鬥中追夢、圓夢。
六、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
新冠肺炎已擴散到全球大約212個國家和地區,超過500萬人患病,大約有36萬人死亡,並且這個數據還會進一步攀升。新冠肺炎已成為全球性的傳染病,越來越多的國家宣布進入了緊急狀態。新冠導致的死亡人數早已超過非典,國內的開學日期也是一拖再拖。全球的經濟也因此受到重大影響,股市劇烈震蕩。新冠肺炎對全國以及全球造成的影響早已超過當年的非典了。
這次新冠肺炎影響規模空前。不僅確診、死亡人數多,而且造成湖北全省封閉,全國各地百姓關門閉戶,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人的心理健康都受到極大影響。因此,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關注這件事,即將成年的高考學生更不能置身事外。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就高考安排及相關工作回答記者提問,其中提到對今年高考的命題工作有何考慮時回答:
「2020年高考命題將以立德樹人為鮮明導向,充分體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要求,著力加強關鍵能力考查,並綜合考慮疫情因素和考生複習備考的實際情況,在保持命題總體穩定的前提下,優化試題情境設計,增強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引導中學遵循教育規律,發展素質教育,助力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很直截了當,教育部命題的指導思想還是不避熱點、聚焦現實、反映民生。從以往經驗來看(上述已一一點評),今年的高考作文,不管材料是否和疫情相關,我們為大家所準備的關於疫情的材料和主題(詳情見《2020高考作文備考熱點精讀》和《2020高考作文大猜想》),都一定能用得上。就語文學科來說,是最能反映當下疫情熱點的應用。不少地方的模擬考試作文,其命題思路,總會和疫情有關。確實如此,今年新型冠狀病毒引起肺炎的重大事件,肯定會對今年高考的方方面面有影響。
回顧和解讀歷年來全國各地高考作文命題,能深切地感受到,全國卷的作文命題確實在不斷演變,但變的只是形式,不變的是靈魂。從「命題作文」到「材料作文」,然後到「話題作文」,再到「命意型新材料作文」,直至「任務驅動型新材料作文」。一直在自覺落實課程標準中「交流與表達」的要求:「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始終體現立德樹人的核心價值觀,始終堅持考查思維能力和認識水平,始終堅持引導中學生關注生活,思考生活。
根據對近幾年高考作文試題命題方向的研究與分析,我發現,高考作文命題專家越來越傾向於在試題中暗含熱點事件,以引起學生對社會、人生的關注,進而考查學生由表及裡或透過現象看本質地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高考作文題作為考試內容的載體和呈現形式,蘊含併集中體現高考立德樹人的育人導向。
在2019高考作文中,有一個不醒目的考點需要跟大家特別強調,實用性文體寫作幾乎絕跡於往年的高考,2019年的試卷中它卻雨後春筍般地出現了。在上述八套試卷中,明確要求寫成實用性文體的試卷有兩套。其他沒有明確要求的試題是否可以寫成實用性文體類的習作,這取決於考生對閱讀材料的把握。綜上所述,實用性文體的備考仍然可以成為今年作文備考的重點。除了書信、演講詞的寫外,教材裡出現最多的實用文就應該算是新聞。在《別了,不列顛尼亞》《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等新聞作品的閱讀教學中,應該有相應的新聞寫作訓練。
2019 年全國卷Ⅰ作文試題「熱愛勞動,從我做起」,學生必須採用演講稿這一特定的實用性文體。實用性文體與考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也很有「可寫性」,非常符合新形勢下社會對人才的能力需求。嚴格起來講,本文如果不寫成「演講稿」,那是離題的。但是,據可靠信息得知,很多省份在閱卷時並沒把「演講稿」作為打分的必要因素加以要求,因為大部分考生都沒有把它寫成真正的「演講稿」。法不責眾,閱卷者只好作罷。為什麼很少有考生把它寫成「演講稿」呢?除了審題不到位的因素外,其主要原因還是考生根本就不知道「演講稿」該怎麼寫。
另外,演講稿、書信、通知、觀後感和慰問信,都是源於生活實際需求的實用性文體, 此項要求也意在強調寫作應立足於實際生活需要,而摒棄那種言之無物的空泛文章。所以,考生只有真正做到寫作要求所明確的「切合身份,貼合背景」,才能寫出有模有樣的作文。
經過上文的詳細分析,細心的家長和考生定能早已發現此規律。於是乎,針對《2020高考作文大猜想》中的每一個猜想主題,都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切入分析,挖掘素材背後的不同內涵,絕對可以靈活應用在2020年的高考作文當中。
既然已經知道高考作文命題專家的這一傾向,那麼考生在進行高考作文備考時就需要多觀察社會生活,多關注時政熱點。但在高考前最後20多天內,你已經沒有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和積累太多的時事熱點和寫作素材。於是,我們在《高考作文提分少不了》和《2020高考作文備考熱點精讀》兩書中精選一些2020年高考作文必備的時政熱點話題和寫作必背素材,並附上多角度的話題解讀與個性化的話題評論,以期讓考生在面對時政熱點時能理解更透徹,觀點更獨到。
(如想了解《2020年高考作文大猜想》和《高考作文提分少不了》朋友,請添加wx:gaokao990 )
今年的梁挺福式《2020高考作文大猜想》依然沿用前十年的模式,「高考作文大猜想」一共有15大內容,每個內容都濃縮為一個精短扼要的題目,每個內容都由3個要素:題目、素材和點撥組成。這樣架構方便於家長和考生深度理解,容易挖掘素材背後的真實內涵。這15大內容幾乎覆蓋了當前的核心價值觀、優秀傳統文化以及時政熱點內容,而這些內容恰恰是命題者最想通過以試卷的方式跟未來的社會建設者進行對話和交流,來考查考生的所思所想,從而進一步推動和促進優秀文化教育的發展。古人云「文以載道」,作文還真能反映考生對當代社會的思考與認識,培養人格力量與文化使命感。
高考作文寫作,歸根到底就是「我手寫我心」。「情以物遷,辭以情發」, 「真實」寫作是一個以情發辭,以辭促思,進而深化思想的過程。它是為某種需要或思想而表達,是自我情感的真實流露。不要把寫作僅當做是一種程式化、功利化的工具。如今考場作文虛假編造的行為讓不少專家、閱卷老師到了不可忍的地步。近年來作文出題形式的改變讓以往作文謊話連篇的現象得到了打壓,「逼」的學生逐漸說了真話,但即便如此,很多時候學生仍然會言不由衷、空洞膚淺,這在很大程度上讓真話大打折扣,真話也就成了「空真話」、 「假真話」。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作文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生活是作文的基礎,也是高考作文命題的立足點。特別是近十年作文考查的內容,很少像以往一樣從寓言故事中抽象出的哲理,也很少僅僅是道德品質方面的概念認識,而更多的是對生活中社會理念、現象或事件的思考和分析。尤其是近五年全國卷作文的材料,都是緊扣社會熱點而展開的。所以如果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材文肯定不能寫好作文的。不僅是要聞窗外事,而且要聞千裡之外,甚至萬裡之遙的天下事。但是,如果僅僅是以一種看熱鬧事不關己的心態去聞天下事,那也絕對寫不好一篇文章的。如今的時代是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時代的發展與每個人息息相關,我們每個人都是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因此,每個人必須將自我置身於時代其中,增強國家興衰榮辱觀,做一個熱血有擔當的青年,明確自己的角色,找準自己的定位,方能交上一份滿意的作文答卷。(版權所有:聖達信教育梁挺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