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2.4級地震
原標題:21日晚濟南長清區發生2.4級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
據中國地震臺網速報 ,剛剛山東濟南發生了一次地震,當地震感明顯。
具體情況如下:2月21日22時25分在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北緯36.48度,東經116.63度)發生2.4級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
加強城市地震災害應急管理 確保城市地震安全
城市是國家和區域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和重點,物質財富集中,人口密集,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自然災害與城市安全問題也就變得日益突出。
大城市一旦發生破壞性地震就會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巨大的經濟損失。特別是發生在城市密集的城市群地區,一次強震往往會造成多個城市同時受損,使城市群的地震災害風險成倍增加。
因此,要高度重視城市面臨的地震災害風險,做好應急準備和安全防範,有效減輕和降低地震災害隱患,以確保城市的地震安全。
濟南2.4級地震
一、城市地震災害的特點
1 城市裡高度密集的建築物大量破壞甚至倒塌,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2 城市的供水、供電、供氣、供熱、道路交通和通訊系統等生命線工程遭受大量損壞,造成城市的基本功能失效甚至癱瘓,災區民眾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保障。
3 由於建築物和工程結構的破壞和倒塌引發大量的火災、爆炸、煤氣和有毒氣體洩漏等次生災害,進一步加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二、我國城市應對地震災害的不足
1 建築物和生命線設施抵禦地震災害的能力比較薄弱。
由於經濟原因,我國城市早期建造了很多未經抗震設防或設防水平較低的建築物,老舊建築抗震設防能力普遍不高,「城中村」等不規範建築基本上沒有設防。一些城市公共建築抗震設防標準偏低、抗震能力不強。交通、電力、通信、地下管網等重要基礎設施抗禦地震災害能力較為脆弱。
2 社會公眾的防震減災素質尚需提升。
城市居民對地震知識的了解不夠,缺乏地震避險、自救互救知識和技能,對地震的心理承受力較弱,缺乏對地震謠言的判斷力,因謠言引起的心理恐慌和社會混亂時有發生。
3 多數城市缺乏應對地震災害的經驗。
近年來,我國發生在城市附近的直下型地震很少,大部分人基本上沒有遭受到地震的侵襲,或對地震造成城市的巨大破壞認識不到位,對如何應對城市地震災害總體上了解不深。
三、解決方法
1 編制城市防震減災規劃
在編制防震減災規劃應綜合考慮人文經濟、自然地理、地震活動斷層分布、地震危險性等因素。通過防震減災規劃的實施,在城市建設中避開地震活動斷層、軟土地基等不利場地,在災害管理中做到有針對性的防範準備,在災害應對時採取高效的應急救災措施。
2 提升城市建築物抗震能力
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是作為確定抗震設防要求的基本依據和最低要求,加快對城市原有建構築物,特別是城市老舊房屋、城中村的抗震加固和改造。在城市建設中採用新結構、新材料、新工藝和新技術,如隔震、減震與消能技術,提升建築工程的抗震能力。
濟南2.4級地震 五代中國地震區劃圖
3 做好城市生命線工程防護
城市的供電、供水、供氣、交通、通信等部門應當採取嚴格的防護措施,適當提高生命線工程的抗震設防標準,制定應急預案,成立應急搶險隊伍,一旦遭受破壞,及時排除故障,確保正常運轉。對城市軌道交通、燃氣系統等生命線工程,可採用地震緊急處置系統,來提高生命線工程的地震緊急處置能力。
4 加強城市地震應急保障能力建設
針對可能發生的地震災害編制地震應急預案,建設專業救援隊伍,培育基於社區的救援志願者隊伍,儲備必需的救災物資和救援裝備,選擇公園、廣場、體育場館、學校等規劃建設室內外應急避難所,適時組織地震演練。對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進行監測預警,對易發生次生災害的重大危險源採取緊急處置措施並加強監控。
5 開展城市地震災害情景構建
在綜合歷史地震案例和技術模擬的基礎上,結合城市的基礎地理、人文經濟、基礎設施、建築物等信息,對城市可能發生的地震災害事件進行全景式分析,建立城市抗震減災綜合決策系統,為日常的抗震能力評估、救援隊伍建設、救災物資儲備、危險隱患排查等應急準備工作提供科學依據,有效控制和降低地震災害風險。
6 提升防震減災意識
結合國內外重大地震災害事件,加強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提高防震減災意識。建設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地震安全示範社區、示範學校、示範企業和示範城市,逐步提升城市居民的防災避險、自救互救技能,以及對地震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鑑別地震謠言的能力。
防震減災是國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礎性、公益性事業,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所以,城市的防震減災不僅涉及各相關部門,也涉及社會各種組織,還涉及每個公民,需要政府、職能部門和公眾共同參與,提高城市的綜合防災減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