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深度思考,你一定會不同凡響

2020-12-13 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作者:柳一一(富書籤約作者)

美團創始人王興曾說: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

我身邊,就很多年輕人有意無意地逃避思考,有的人從來沒有對未來的長遠規劃,過著有今天沒明天的散漫生活。有的人則是盲目自信,用肢體上的勤奮,掩蓋思維上的懶惰,最後白白虛度光陰。

確實,在這個碎片化知識大行其道,娛樂至死的時代,深度思考對每個人而言,看上去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兒。

不過萬事萬物都有它的內在規則。其實,深度思考並不難,我們只是缺趁手的工具而已。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和大家交流深度思考的三個思維工具:5WHY法,系統思維和多元視角

多次追問為什麼,向本質觸發

前幾天,有個讀者問我:「一一老師,你說我要不要開始學習寫作呢?」

說實話,類似的問題,我從開始寫文到現在,有幾十個讀者問過。

我發現了很多人面臨決策時的一個特質:舉棋不定,猶疑不決。我要不要做這件事呢?到底要不要做呢?哎,我究竟做不做這件事呢?

為什麼很多人總是表現出這種極度的糾結?這是性格特質,還是能力不足?

要我說,都不是,最關鍵的是缺少對問題進行思考的方法和框架,也就是沒有對事情進行「深度思考」的基本技能。

深度思考,聽起來是件難度係數非常大的事兒。事實上,我認為並不難。

彼得·聖吉在《第五項修煉》中說:「要想教給人們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就不要刻意去教,而應當給他們一種工具,通過使用工具培養新的思維模式」。

按照這個指引,回到開始時一位讀者問我的問題。

我當時問這位讀者:你為什麼想開始寫作?讀者說:我認為寫作很酷。

我繼續問:你為什麼覺得寫作很酷?讀者:我覺得能通過寫作另賺一份收入,這件事情很酷。

我再問:如果寫作沒有任何收入,你還覺得很酷嗎?讀者猶豫半天后說:好像不酷了。

我最後問:那你覺得還有其它方式可以再賺一份收入嗎?你必須再賺一份收入嗎?

讀者說:我發現我是沒有做好本職工作,想逃避本職工作帶來的無力感,所以想通過寫作再賺一份收入,而不是真正想寫作。

對話結束後,我並不遺憾讀者暫時放棄了寫作計劃。我相信,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道路。

我在這裡想表達的是,在思考事情時,我們可以通過多問自己幾個問題。用問題思維,推動自己去完成深度思考。

最好用的一種方法就是5WHY法,連續追問5個為什麼。

作家劉潤曾經講過自己的一次經歷。

2017年初,他參觀了中國火箭院。在參觀中,梁小虹書記突然問了他一個問題:你知道,為什麼火箭的直徑都是3.35米嗎?

劉潤說:因為火箭運輸靠火車。火車涵洞的寬度,決定了火箭的直徑。

梁書記接著問:「火車涵洞的寬度,又是由什麼決定的呢?」

劉潤說:「是鐵軌的寬度。」梁書記又問:「那鐵軌的寬度,又是由什麼決定的呢?」

這次劉潤回答不出來了。梁書記說:鐵軌的寬度,沿襲了電車軌道的寬度;電車軌道的寬度,沿襲了馬車車輪的間距;馬車車輪的間距,接近兩匹馬屁股的寬度。所以說,火箭的直徑,是由馬屁股的寬度決定的。

梁書記說:「這就是做火箭需要的精神,不斷追問為什麼,直到找到根本原因。」

學會追問為什麼,學會在追問為什麼的過程中,尋找根本原因,發現事物本質。這是進行深度思考的第一步。

走出單線程的因果,看到更複雜的關係

發現事物背後的規律,就為我們進行進一步探索奠定了基礎。

我有個朋友,多年來減肥總是失敗。每次從雄心勃勃開始,到心灰意冷結束。

她怎麼減肥呢?實際上只有一個招式,那就是餓肚子。她認為自己之所以胖,就是因為吃得多。吃得多和胖,是她所看到的唯一的因果關係。

餓肚子顯然是一個不可持續的策略。每次餓上幾天,最後就會爆發似的暴飲暴食,然後再回到原來的老路上。

事實上,一個人胖不胖主要取決於新陳代謝的速度。新陳代謝速度快,就不容易變胖。所以,減肥的關鍵其實是要提高新陳代謝。

那怎麼提高新陳代謝?顯然不只是要減少食物。而是要從自己的作息,運動,飲食三個方面去調整。

按時作息,不熬夜,多睡覺,都可以加快新陳代謝。多吃營養均衡的食品,多運動,也可以提高代謝速度。

要想跳出直來直去的單線程因果思維,進行深度思考,就必須培養自己的「系統思維」。

系統思維最關鍵的,就是你要看到在整個系統中,不同元素之間有很複雜的互動關係。所以,你要解決系統的問題,就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要從元素之間的關係入手。

比如上面提到的減肥,要改變的是你和新陳代謝的關係,而不是胖了就餓肚子。

再舉個例子。這個例子是我在劉潤的《商業洞察力》課程中看到。

兩個和尚分粥,負責分粥的和尚,一定是會儘可能的給自己多分,給另一個人少分。那另一個和尚,當然不樂意了。

如果是你,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既然是和尚導致的不公平結果,那就好好給他們「洗洗腦」好了,告訴他們要謙讓、友愛等等。

管用嗎?肯定不管用。懂再多道理,也沒人能抵得住利益的誘惑。

好的辦法是改變兩個和尚的關係。一個和尚分粥,另一個和尚選粥。選粥的和尚,肯定會選多的那一碗粥。這個時候,你說分粥的和尚,還敢分得不一樣嗎?

我們用系統思維去思考很多事情,就會有完全不同的見解。

比如,為什麼旅遊經典頻頻發生宰客的現象?在單線程思維裡,必然是這些小商販子不遵守約定,缺乏基本的信譽精神。

從系統的角度看,實際上是顧客和商販的關係出了問題。對大部分人來說,一生也就只到一個景點一次。所以,對這些商販來說,利益最大化的策略,一定是狠狠宰一筆。

那解決的方式,就要從關係入手了。想辦法改變互動方式,比如,可以把交易行為線上化,接受打分。積累的信用評分,會影響商家後續的生意,他們自然就會放棄宰客。

古典說:「如果你看不懂系統,就是現代世界的睜眼瞎。」

系統思維,是我們進行深度思考時非常趁手的工具。在你的大腦裡安裝好系統思維,你就有機會觸及到事物更本質的層面。

擁有多元視角,讓工具箱越來越豐富

當我們明白任何一個問題或者相應的解法,都是一個系統時,我們就必須告別單一視角,而引入多元化的思維模型。

查理·芒格在《窮查理寶典》中,就提供給我們的一種非常靠譜的多元化思維方法。

查理·芒格說,我們要不斷學習眾多學科的知識,來形成一個思維模型的複式框架。

他自己經常使用的多元思維模型有100多種,複利原理、排列組合原理、決策樹理論、誤判心理學等等。

為什麼要形成多元思維模型?

因為如果你只學某一科的知識,只從一個固定的視角看問題,想事情,就很容易進入一個誤區:「手裡拿著錘子,眼裡到處都是釘子。」

在一個框架裡思考,你就很容易把自己綁架在這個框架裡,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這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用詞來形容:框架效應。

而多元思維模型,能讓我們擁有一個強大的工具箱,在看待一件事情,思考一個問題時,不斷的拿出不同的工具,去深度思考這件事情,以及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什麼。

舉個例子,我最近在學鄭路老師的《社會網絡課》,裡面提到了三度影響力。

三度影響力說得是強關係對我們的影響。比如,你的閨蜜的朋友的同事喜歡吃某種食物,這個影響力可以擴散到你朋友的同事,到你朋友,從你朋友再到你本人。

有了這個視角後,我對一個人為什麼總是減肥失敗,又有了新的認識。在文章第一部分,我提到,減肥失敗是沒有重視元素之間的關係。

從社會網絡的角度看,我發現減肥失敗還和你周圍的親朋好友有關係。這些親朋好友和你都屬於強關係,如果他們都愛甜食,不喜歡鍛鍊,這種偏好也會傳染給你。

所以,你想減肥,還有一個好辦法,就是拉著親友一起運動,一起改變飲食結構。

視角越多元,解決辦法也就會越多

想擁有多元思維模型的最好辦法,可以讀書,學習課程。而且,要學習不同的學科,可以是法律知識,可以是物理知識,還可以是生命科學、天文地理等等。

這些不同學科的知識,思維方式,會讓你的工具箱越來越豐富。

除此之外,還可以和不同領域的人接觸,和他們成為朋友,聽聽他們的視角。

如果你是一名程式設計師,那不妨聽聽做產品的朋友如何思考問題。如果你是一名產品經理,不妨聽聽做客服主管的朋友如何思考問題。

深度思考,說到底,就是我們用趁手的工具,不斷接近事物本質的一個過程。

我非常喜歡《教父》裡面的一句話:「那些一眼就能看透本質的人,註定命運非凡。」

學會深度思考,你一定會不同凡響。

作者簡介:柳一一,富書籤約作者,富書主創團作者,律師,重度閱讀者,年閱讀200本+;每天和3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本文首發富書,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相關焦點

  • 深度思考有沒有用?如何讓自己學會深度思考?
    把事件簡單化,從未剖析事件的關鍵性和延伸 每次發現一個新奇事物或者一個現象及事物出現,跟朋友談及這個問題的時候,當朋友反問你為什麼會發生或者這件事會導致什麼問題的時候,我總是啞口無言。這種現象我發現現實中很多人都有在經歷,而且是無疾而終。
  • 《好好思考》:你想充分利用你讀過的書嗎?你需要學會深度思考
    這種機械式的閱讀方法可以稱為「死讀書」,也就是說,不用思考就可以閱讀。這種學習模式沒有思考,所以沒有辦法獲得靈感和靈感,從這種學習中沒有任何收穫。最好的學習模式是將過去的機械閱讀轉變為深度思維。那麼,什麼是深度思維,我們如何實現深度思維呢?程佳在《好好思考》中給出答案。作者成甲被羅繼石選為「中國最會學習的人」。
  • 深度思考你學不會
    雖然深度思考已經是個爛大街的概念,但必須承認,如果你想成就點什麼,或者讓生活好點,甚至哪怕是讓身邊的人高看一眼,深度思考的能力都必不可少。讀那麼多書幹嘛,只需學會「深度思考」的能力,不就可以「一招鮮吃遍天」了麼?這或許正是市面大量湧現認知方法論(新式成功學)的原因,他們都在教人們如何深度思考,這給到大眾一種錯覺,似乎「深度思考」就像騎自行車一樣,是一種能夠「直接學會」的「技術」。出於研究的需要,我看過一些這類書籍。
  • 麻省理工教授教你,如何從千年前的戰爭中,學會深度思考模型
    現在他將這套方法簡化,同時結合大量的職業生涯案例,在《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中展現給讀者。掌握深度思考能力其實並不難,關鍵在於掌握四個步驟:建立模型、解讀動力機制、尋求改變對策以及從實踐中獲得反饋。你以為的深度思考其實是錯的。關於深度思考,大多數人都會存在各種各樣的誤區。
  • 比勤奮更重要的,是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比勤奮更重要,甚至有時候深度思考決定人生。本文作者梳理總結了深度思考的模型和前提,學會並掌握這幾個要點,定會助你提升思維方式,在日後的工作中更快成長。我一直都可以算是個理想主義的人,有一些想法、也有激情、愛折騰。但是在沒有學會一些很好的思考方式之前,更多的時候也僅限於此。
  • 《深度思考》沒有深度思考,天道也難酬勤
    不愛思考的人,不會進步,而不會深度思考的人,活的太過膚淺,做事總是行於表面,看問題也不夠徹底。所以一直想找一個關於如何思考的書,結果我就遇見了它,《深度思考》。一開始看到書名,彷佛找到了真經。越看越覺得文不對題,有種被欺騙的感覺,當我耐著心看完之後,似乎得到了另一種啟示。
  • 2021,請你做一個深度思考的人
    不要做大多數人都在做的事情,去關注只有少數人想得到的領域,你才能脫穎而出。下面說4個我認為是深度思考的重點,算是拋磚引玉,也希望能啟發到大家。思維的迭代伴隨規則的迭代,這就是深度思考。學習規則,參透規則,利用規則,最後改變規則。在任何行業,一定都是深度思考者去領導淺度思考者。並且這和年齡,資歷,從業經驗都無關。一個思想成熟的人,遠勝過一個年齡成熟的人。
  • 《深度思考》:一本會被書名誤導的名人傳記
    信息萍/圖片來自百度圖庫大量的信息像一日三餐,是不會形成系統的邏輯和思考的,所以最近我都在思考如何形成深度思考,於是就找來了《深度思考》。不知道應該佩服作者,還是佩服神編輯,反正我是覺得挺會玩。讀過這本書的人也會知道,這就是一本職業生涯的傳記,儘管努力想提高到方法論的高度,但是也就只能做成個目錄,因為根本到不了方法論的高度。從方法論的角度來說,這本書是一本封面還不錯的書。如果你想看名人傳記的話,那就不算選錯。
  • 團購:學會深度閱讀思考,比讓孩子讀完100本書更重要丨好書推薦
    孩子看到自己這麼棒的閱讀成果,也會充滿成就感。隨著時間推移,就算沒有卡片,也會自覺的在閱讀中思考,講一個故事簡直就是小菜一碟。手冊通過深層提問,引導孩子學會換位思考,並利用推測,理解人物情感。  如果你發愁陪伴孩子閱讀時,不知道如何引導、提問、互動,常常問了幾句就沒話說了,那你一定需要這套閱讀盒子。
  • 讓你與眾不同的不是努力,而是深度思考力
    以前看過一篇文章叫「深度思考比勤奮更重要」,是晨興資本劉芹寫的。雷軍曾給劉芹打了一個電話跟他說:「我一直認為你做投資是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你能告訴我,到底怎麼樣才能做一個成功的投資者?你為什麼投資能做得非常不錯呢?」他當時給了雷軍一個答案,「我相信我極其的勤奮。我相信天道一定能酬勤!我相信如果勤奮的話,你一定能做一個非常好的投資者。」
  • 碎片化信息面前,如何保持深度思考能力?
    要學會深度思考能力,首先要懂得運用邏輯能力。 邏輯能力是一個很大的範疇,但是對於我們普通上班族而言,學會其中一個分支就可以,那就是邏輯能力中的樹狀分析。 如果很多信息乾貨之後仍然做不好一件事情,那就不是乾貨的錯,而很可能是你把這些乾貨的順序弄錯了。 比如今天看見了A乾貨,明天看見了C乾貨,後天你又讀到了B乾貨,結果聯思考都沒有,直接認為當遇到這個事情的時候,需要先做A—C—B。 那你可說是白讀了這些貨。
  • 「思維」深度思考:給大腦安裝探測器
    在當今社會,人人都想要具備深度思維,大多數人碌碌一生,也沒有學會如何具備深度思維。看待問題的角度與深度,決定了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和反應,也決定了我們未來的成就與高度。我們應該如何學習具備深度思維呢?在商業課程中,有一則經典的故事,足以說明這個問題。
  • 擺脫重複勞動,學會思考
    我是鄭老師這一講給大家介紹的主題是「擺脫重複勞動,學會思考」。有些同學,看起來挺努力的。從不遲到、不管是冬天還是夏天上課從不睡覺、上課筆記很認真、作業再多也都能寫完、買的教輔書也沒有一頁空白。他們早起晚睡、他們周末不休息、他們不打球、不去KTV。但是,這些同學的成績,永遠在中下遊。老師相信,你身邊一定有這樣的同學。
  • 愛因斯坦:別偷懶了,深度思考比思考更重要
    本篇主題探索如何進行深度思考的問題,會側重一些實操例子,同時,正如我自己的教訓一樣,我才如此不留餘力的對學習方法及學習態度進行多次的分析與強調,我希望大家一定要重視這個問題。深度思考我們本篇就構建認知深度的話題來討論深度思考的問題。愛因斯坦說:「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這樣成為科學家的」,他並沒有強調深度思考,而實際上,他運用的正是深度思考,否則他不可能達到知識的底層,並且看到所有其他人都看不到的知識,這正是深度思考的結果。
  • 2021,做個深度思考的人!
    對即將過去的2020做一個小結,我毫不猶豫選擇了「相信深度思考的力量」。如今的就業形勢不景氣,各行各業都在內卷,單純在職場上拼體力的人已經沒有優勢。無論是行業公司之間的商品價格戰,還是求職者之間的薪酬價格戰,大家都越來越拼,越來越累,卻越來越不值錢。想要破這個局,思考力是至關重要的武器。尤其要思考那些埋藏在日常忙碌中,項目中,會議中,郵件中的東西。
  • 學會深度思考,提高教學質量
    但是,因為腳步太匆忙,有時候來不及思考,致使教學效果打了折扣。多年的實踐證明,越是時間緊迫,越要停下來思考,以便找準方向,定好措施,避免浪費時間,貽誤戰機。當前,很多老師上課就像完任務,到時間就來,上臺就講,講完就走。從來沒有考慮過這節課講得效果。怎樣才能算是一個優秀的老師,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 如何提升深度思考的能力?3步幫你看透一件事的本質
    我經常在後臺看到一些同學的留言,「怎樣提升深度思考能力?」,「如何提升邏輯思維能力?」。當時只是推薦了一些書籍,今天系統的分享下提升深度思考能力的方法。這篇文章,希望你給自己7-10分鐘的時間耐心看下去。
  • 真正厲害的人,都在用「深度思維」,全方位提高你的思考深度
    前者是依賴直覺的、無意識的思考系統,後者是需要主動控制的、有意識進行的思考系統。在人類的決策行為中,由於慢思考系統的懶惰,很多時候會由快思考系統佔據主導。而快思考的直覺存在很多缺陷,容易導致種種偏見和失誤。下面有一個相對簡單的難題,不要費力去分析它,憑直覺做出答案,來判斷你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問題,使用的是直覺思考還是理性思考?
  • 王湧:你一定要學會心狠手辣的深度學習
    親愛的卡爾,你是我的少年,你一定喜愛演講和辯論。開學了,憑你的興趣和才能,你肯定會積極參加演講與辯論賽。這裡,我給你講講英國曼斯菲爾德勳爵的故事。曼斯菲爾德是18世紀的英國大法官,他以自己的學識,做出了一系列開創性的判例,將商法精神引入普通法,重新塑造了普通法。
  • 「深度思考」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如何培養一個人的批判性思維?
    在我看來,批判性思維是一種質疑和求證的能力,進行過批判性思維訓練的人在面對問題時不會輕易接受既有結論,而是會進一步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評估問題的深度、廣度以及邏輯性,從而得出自己的見解。明白了我們為什麼需要批判性思維,以及為什麼批判性思維這麼重要,我們也要避免流於「為反對而反對」,那麼如何培養一個人擁有批判性思維去批判性思考呢?1、 學會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