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臺灣導演30年「回歸」路:對得起兩岸同胞

2020-12-13 華夏經緯網

  ▲1984年7月,初到北京定居的臺灣電影導演謝雨辰(左一)和夫人、兒女在濟南大明湖泛舟觀賞大好風光。

新華社記者時盤棋 攝

▲2014年4月7日,謝雨辰在位於北京海澱區的家裡接受本報記者採訪。

實習生劉承佳 攝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坤晟 實習生劉承佳

  「叮鈴鈴,叮鈴鈴……」

  2012年春節前的一天,72歲的謝雨辰在北京海澱區的家裡接到一個意料之外的電話。計劃元宵節攜全家回臺灣掃墓的謝雨辰按慣例通過大陸的旅行社辦理赴臺事宜,電話那頭卻自稱是一家他從未聯繫過的臺灣旅行社……

  「請問是謝雨辰先生和張金鳳女士嗎?」

  「是。」

  「你們今年是要回臺灣嗎?」

  「是,回去掃墓。」

  「你們回大陸已經28年了誒。」

  「你怎麼比我還清楚?」

  「我曉得你1984年回大陸去的嘛!」

  「那怎麼了?」

  「這邊『移民署』讓我們問你。你們在臺灣的戶口一直沒有被註銷。現在追訴期已滿。如果你們一家願意恢復,隨時可以辦理。」

  ……

  追訴期,早已遺忘的三個字。自從1984年帶著夫人和三個兒女回歸大陸,謝雨辰一直被臺灣當局通緝。即使近年兩岸聯繫日趨緊密,謝雨辰亦可回臺探親,但手續繁複。他從未留意過所謂追訴期。

  聽著電話那頭的熟悉又陌生的鄉音,謝雨辰的思緒回到了1984年3月的香港。如張愛玲所說,對於中年以後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顧之間的事。半生浮沉,湧上心頭。

「我們都不回去了」

  1984年3月12日,在臺北中正國際機場(2006年更名為桃園國際機場)的兩小時,是張金鳳這一生最漫長的兩小時。這一天,張金鳳和三個孩子結束日本旅程,對外公開的說法是赴港探望出差的丈夫謝雨辰,然後陪丈夫去泰國拍戲。

  日本到香港,中途需回臺北轉機,候機時間兩小時。

  孩子們用機場公用電話跟親友們聊著日本見聞,他們並不知道父母五年前做了一個可能給這個五口之家帶來滅頂之災的決定——回歸大陸。現在已到整個計劃的最關鍵一步……

  以前在報紙上讀過犯罪嫌疑人已登機又被「請下去」的新聞,心虛的張金鳳既擔心親戚們在電話裡聽出端倪,又怕貿然掛掉孩子電話是畫蛇添足。一秒鐘,一分鐘,她只恨手錶上的指針轉得太慢。兒子謝天翔看出媽媽心事重重,但年幼的他實在沒工夫多想。

  等到飛機順利起飛,緊張到渾身發疹的張金鳳咽下原本給兒子準備的暈車藥倒頭就睡。「兩個小時,就像過了20年。」30年後,2014年的春天,張金鳳在北京的家裡對本報記者說。

  謝雨辰夫婦萌生回歸大陸的念頭是在1979年。在臺灣從事電影導演工作的謝雨辰,常去香港跑發行。1979年元旦,謝雨辰在一位香港朋友的汽車裡聽到全國人大發布的《告臺灣同胞書》的廣播。

  震驚!振奮!

  來大陸之前,謝雨辰從攝影師做到導演,共執導過30多部商業電影,還成立了自己的影視公司,月收入最高相當於當時十萬元人民幣。

  但隨著當地電影行業快速發展,發現有利可圖的幫派勢力開始介入。明星被幫派控制的情形比比皆是。要請大牌演員出演電影,首先要疏通幫派關係,幫派還會主動派保鏢到現場「保護」演員,並讓劇組負擔保護費。被當作「搖錢樹」的演員在幫派的挾持下,一連接十幾部戲,根本不能安心藝術創作。臺灣電影行業日漸慘澹。

  聽到廣播後,謝雨辰回到旅館立即讓妻子去街上買了一份《大公報》夾在雜誌裡帶回旅社。翻來覆去讀了數遍後,夫妻倆決心找一個合適的機會回歸大陸。

  「我唯一擔心的是孩子們。我當時就給她一個任務,三個孩子一個不少地帶出來。」謝雨辰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今年74歲的謝雨辰個子不高,精瘦,白髮有些稀疏,可依然矍鑠。身穿一身黑色運動服的他與記者握手時,布滿皺紋的雙手非常有力。

  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臺灣認為香港「政治環境複雜」,對前往香港的人士控制嚴厲。為了全家遷徙,從下定決心回歸到1984年成行,謝雨辰這段路總共走了五年零八十餘天,前後嘗試過3次。1984年3月12日,張金鳳帶著三個孩子,在香港啟德機場和等待多時的謝雨辰重逢。她記得那一天春雨綿綿。

  幾日後,44歲的謝雨辰攜家人在香港紅磡火車站登上列車,駛上了新的人生旅途。在香港出關時,工作人員用廣東話嘟囔:「有無搞錯?單程。大陸很苦的。」火車到了深圳羅湖關口,邊防戰士上車交接,用「字正腔圓」的普通話詢問:「你辦的是單程,你們都不回去了嗎?」

  「是的。我們都不回去了。」謝雨辰把這句憋在心頭多年的話說出了口。緊接著謝雨辰興奮地大叫起來,差點嚇壞了身邊的兒子。

光明的新世界

  「我親愛的好爸爸,是您把我們引到一個光明、燦爛的新世界。」

  1985年,在人大附小念五年級的小女兒謝伊雯在《北京晚報》上發表了一篇名為《爸爸引我們走向光明》的文章。但八股意味濃重的小學生作文並不是成年人的真實感受。

  「年齡最小的妹妹只要跟父母在一起就好。」大女兒謝伊華對本報記者坦承,當父親在香港宣布一家人將回歸大陸時,16歲的她就私下攛掇14歲的弟弟天翔「逃」回臺灣。

  「有沒有搞錯?我的舞蹈課怎麼辦?大陸不是只要能當兵的男孩子,不要女孩子嗎?老師說,女孩子生出來都要捂死。」當時在臺北華崗藝校舞蹈班念書的謝伊華對父母的決定極為抗拒。

  「大陸不是只吃草根樹皮嗎?小孩還不能跟父母住在一起,要住公社。」兒子天翔也在一旁幫腔。

  謝雨辰買了幾本介紹大陸科技發展的畫冊給兒子看。「吃草皮樹根,能發射人造衛星嗎?臺灣還做不到呢。」但半信半疑的謝天翔直到火車過了羅湖關口,望見深圳的民居屋頂上全是電視天線,才真正放心。「跟臺灣一樣嘛。我想,有電視看,那就不會吃樹根了。」謝天翔對本報記者說。

  大女兒謝伊華曾準備偷護照自己回臺灣,後來被小妹伊雯「告密」,方才作罷。父親向她保證,在大陸有舞蹈學校可以上。如果呆不慣,她可以回香港,甚至去日本。她才決定跟一家人同行。

  要兒女們一千個放心,但大陸究竟怎麼樣,謝雨辰沒有十足把握。26歲時,一位父親擔任宋美齡警衛的至交好友偷偷告訴他,大陸試爆原子彈成功,讓他感到海峽彼岸的強大。但臺灣當局多年的「恐共」教育,和從香港獲得的一些信息,讓他做好了「大陸經濟發展不如臺灣,回去要吃苦」的思想準備。回大陸前,他提出條件:有電影拍,有房子住,孩子們有學上。大陸方面一一應允。

  飛機從廣州出發,在首都機場著陸,謝雨辰立時感到了祖國的誠意和熱情。飛機剛落,機艙裡就湧進來一批接機人員,謝雨辰聽到他們友善地說:「歡迎你回來!萬一住不慣,我們也歡送。」

  他同時親睹了故土的落後。彼時的首都機場大廳,四四方方,空空洞洞,冷冷清清,頭上的日光燈照不到大廳所有角落。空曠的大廳裡稀稀拉拉十幾個人。不說香港、臺北,就是比起他常去取景的泰國、越南的機場也大大不如。

  孩子們對陌生環境適應得更慢。沒有肯德基、沒有711便利店、沒有NIKE鞋,還有要學習的簡體字。還沒落實住房的時候,一家人被安排住賓館。一天早上,張金鳳看見兒子蹲在窗戶邊。一宿沒睡的兒子對她說:「北京竟然有馬車耶。昨晚樓下一共過去19輛。」張金鳳知道那其實是騾子。

  生活的困難總能克服。隨著住房和孩子們上學問題的解決,一家人的生活逐漸步入了正軌。4月10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消息,稱「臺灣著名電影導演謝雨辰一家到北京定居」。5月7日,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楊靜仁在人民大會堂江蘇廳宴請謝雨辰一家,參加的還有統戰部顧問平傑三、文化部部長朱穆之、顧問司徒慧敏等。

相關焦點

  • 為了這一天,兩岸同胞付出了將近一個甲子的努力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這首《鄉愁》,曾讓海峽兩岸的無數骨肉同胞魂牽夢繞,熱淚縱橫。2008年12月15日,空運直航、海運直航、直接通郵正式啟動,海峽兩岸直接「三通」終於實現。空中雙向直達航路開通後,首架直航班機東航MU2075航班由上海浦東機場飛往臺北桃園機場,臺灣復興航空323航班由松山機場飛往浦東機場,上海與臺北之間的航程由原來繞飛香港的2075km縮短為960km。
  • 「兩岸之合」的義理情,四十年再告臺灣同胞顯示最大誠意
    四十年後的1月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再次發表重要講話,從民族復興的高度看臺灣問題,強調「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意義更為深遠。回望來時路,兩岸關係歷經動蕩與隔閡、親近與熱絡,在兩個歷史維度下盡數可見。一個是70年的維度。
  • 兩岸同胞在臺灣公祭南京大屠殺死難者
    新華社臺北12月13日電(記者楊慧 劉斐)13日上午,臺灣新北市滬尾炮臺舊址天色陰沉,陰雨綿綿。「以史為鑑 民族復興——南京保衛戰暨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在此間開幕,兩岸同胞共同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公祭儀式。
  • 路通財通人聚 平潭打造兩岸同胞共同家園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婷 發自平潭     每經記者 李婷 發自平潭「2033年的某一天早上,福建省的阿強五點便起床了,搭了一個鐘頭的火車從廈門到福州,他要趕七點鐘的 『兩岸捷運』——這是連接祖國大陸和臺灣的超高速鐵路,從福建平潭直達臺灣新竹
  • 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 兩岸同胞在臺灣舉行公祭
    本報臺灣新北12月13日電(特派記者丁劼)昨天,《以史為鑑民族復興——南京保衛戰暨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在臺灣新北市滬尾炮臺開幕,兩岸同胞共同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公祭儀式。這不僅是臺灣首次舉行以「南京大屠殺史實」為主題的展覽,也是兩岸同胞首次在臺灣共同公祭南京大屠殺死難者。
  • 加強交流是兩岸同胞的共同願望
    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兩岸交流活動受到一定影響。近兩個月,在有識人士的積極努力下,兩岸交流活動接連不斷。關注青年發展、交流抗疫經驗、聚焦文化傳承、暢議鄉村建設……交流活動主題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著力於增進同胞了解,弘揚中華文化,推動共同發展。臺灣各界同胞衝破層層阻隔,以多種形式踴躍參與,線上線下互動熱絡親切。
  • 汪毅夫:建議將在大陸落戶的兩岸子女視為臺灣同胞
    (中國臺灣發 資料圖)  中國臺灣網3月8日北京訊 (記者 王怡然)「兩岸婚姻中父母雙方有一方是臺灣同胞,孩子雖然落戶在大陸,但是他可以被視為臺灣同胞。全國臺聯在這一年裡反覆調研論證,已經完成了一個代議稿正在送審,對此將會有個規定出臺。」
  • 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
    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簡稱全國臺聯)於1981年12月22日在北京成立。全國臺聯歷任會長為林麗韞、張克輝、楊國慶,現任會長梁國揚。  全國臺聯是臺灣各族同胞的愛國民眾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繫臺灣同胞的橋梁和紐帶。
  • 熱評兩岸丨臺灣同胞,別忘了,你們背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
    12月25日上午,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邀請了包括外交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體育總局等多部門相關負責人聯席作答,為臺灣同胞詳細介紹了《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26條措施」)中涉及到為臺灣同胞提供同等待遇的13條措施。
  • 聊點臺灣腔:兩岸旅遊一家親,同胞見面三分情
    儘管疫情嚴峻,臺灣遊客仍熱衷於到大陸旅遊。自從上世紀80年代,兩岸交流解禁,臺灣民眾就來大陸探親、遊覽。剛來大陸的臺灣民眾,常對名山大川頗有感觸,因為那是臺灣同胞從小在教科書上學過、見過,身不能至,然心嚮往之的地方。近年來,來到大陸的臺灣遊客更多體會到大陸的現代化,驚嘆於大陸的發展速度。
  • 國臺辦:兩岸經貿交流合作造福廣大臺灣同胞
    國臺辦:兩岸經貿交流合作造福廣大臺灣同胞 時間:2020-12-16 17:17   來源: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  在12月16日國臺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近期兩岸分別公布了今年前11個月貿易數據,據臺灣方面統計,今年1
  • 蔡英文上臺三年惡化兩岸關係,民進黨當局損害臺灣同胞利益福祉
    他說,三年來,面對臺灣當局和「臺獨」勢力各種挑釁和破壞,我們毫不動搖堅持對臺工作大政方針,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對臺工作的重要論述,堅定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和遏制任何形式「臺獨」分裂圖謀和行徑,同時積極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努力擴大兩岸民間各領域交流合作,持續推出包括「31條措施」、向金門供水、制發臺灣居民居住證等一系列惠臺利民的政策措施,促進兩岸融合發展和同胞心靈契合
  • 國臺辦:臺灣光復的歷史證明兩岸同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新華社北京10月28日電(記者陳舒、石龍洪、劉歡)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28日在京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朱鳳蓮應詢表示,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也是臺灣光復75周年。臺灣光復的歷史無可辯駁地證明,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岸同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 臺灣回歸祖國是抗戰勝利成果
    昨天紀念臺灣光復7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大會上表示,抗戰勝利、臺灣光復,洗刷了近代以來中國屢遭外來侵略的民族恥辱,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他還指出,臺灣回歸祖國,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贏得抗日戰爭勝利的成果。俞正聲的講話清楚地點出了臺灣光復的重大意義:再次證明了臺灣是中國的領土。
  • 海峽兩岸一家親 臺灣處處中國心
    時針撥回到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告臺灣同胞書》正式發表,兩岸關係掀開了新的歷史篇章。在今天上午的《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團結臺灣同胞,推動臺海形勢從緊張對峙走向緩和改善,進而走向和平發展道路。
  • 兩岸統一隻有三條路
    ▲資料圖:正在執行任務的航母山東艦倪永傑:兩岸統一隻有三條路上海臺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倪永傑提出,兩岸統一隻剩「上中下」三條路:上策丨智統:以「零傷亡」、「不戰而屈人之兵」、「不戰而阻美軍來犯嚴安林:蔡英文不該誤判形勢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上海市臺灣研究會會長下一個四年蔡英文會如何處理兩岸關係?
  • 臺灣著名導演謝雨辰夫婦回祖國大陸定居20年
    謝雨辰先生是臺灣著名電影導演,二十年前,他與夫人滿懷愛國熱情,冒著很大風險,衝破重重障礙舉家回到祖國大陸定居,實現了其父「回到了唐山(祖國大陸),才算是葉落歸根」的夙願。  座談會上,民革中央副主席李贛騮說,謝雨辰夫婦定居北京二十年來,以其堅定的信念和臺歸人士的特殊身份,為促進兩岸交流和祖國統一做了許多實事、好事,充分體現他們作為臺灣同胞深厚的愛國情懷,值得欽佩。
  • 「讓兩岸同胞緊密團結在一起」
    研討會以「新形勢下臺灣民情新變化與兩岸融合發展」為主題,兩岸100多名專家學者圍繞「中美關係新局面和新冠疫情對兩岸關係影響」「島內政局、兩岸關係變動與臺灣民情新變化」「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兩岸關係前景展望與意見建議」等議題進行深入討論。
  • 龍凱鋒:為臺灣同胞算一筆帳,臺灣統一後有什麼好處?
    蔡英文、賴清德等臺獨頑固分子認為:臺灣應該獨立,甚至打算明年進行所謂獨立公投。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次臺獨分子的言行,是國際大氣候和臺灣小氣候造成的。國際大氣候,就是美國全球影響力下降,中國全球影響力上升,導致美國維護亞太霸權力不從心,所以想利用臺灣問題做文章,打壓中國全球影響力。臺灣小氣候,就是蔡英文、賴清德等臺獨分子上臺,拒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激化了兩岸矛盾。
  •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張志軍:願意率先與臺灣同胞分享大陸機遇
    9月1日,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張志軍在山東濰坊出席第24屆魯臺經貿洽談會時表示,願意率先與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 李欣 攝中新網濰坊9月2日電 (記者 李欣)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張志軍9月1日在山東濰坊出席第24屆魯臺經貿洽談會時表示,願意率先與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