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宮,大唐帝國的大朝正宮,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位於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北側的龍首原,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200餘年。
大明宮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佔地面積約3.2平方千米,整個宮域可分為前朝和內庭兩部分,前朝以朝會為主,內庭以居住和宴遊為主。前朝的中心為含元殿(外朝)、宣政殿(中朝)、紫宸殿(內朝),內庭有太液池,各種別殿、亭、觀等30餘所。
那麼,唐朝皇帝的寢殿是怎樣的,他們的休息場所與辦公場所在一塊嗎?
相信很多歷史愛好者都有這樣的疑問,今天筆者便帶大家走進唐大明宮的紫宸殿,看看唐朝皇帝休息和辦公的場所是怎樣的。
在唐大明宮的三座主殿中,紫宸殿的作用稍遜於其餘兩座主殿。它的作用,相當於皇帝的「私人住所」,皇帝的日常起居均在此處,平日裡還會在這裡批閱奏章,接見入閣大臣。在紫宸殿的周圍,設有浴堂殿、溫室殿、延英殿、含象殿等偏殿,這些側殿具備一些日常功能。
紫宸殿的前堂,就是皇帝的辦事處,平時唐朝皇帝處理奏章或讀書。至於後堂,便是皇帝休息的地方。這裡並非朝堂,有資格被召見到紫宸殿的官員,大多是皇帝的心腹。得以入閣的大臣,會將進入紫宸殿當成一種榮耀。倘若皇帝在紫宸殿中召見大臣,君臣之間的相處會比在朝堂上更加隨意。
根據《雍錄》的記載,紫宸殿不同於宣政殿並不設儀仗,每次皇帝御紫宸殿,所需的儀仗需提前自宣政殿傳喚。從這裡足見紫宸殿是「便殿」。倘若皇帝正式召對、問政,基本不會選在此處。皇帝在紫宸殿召見大臣,多半是與大臣聊聊家常套套近乎,當然也有例外。
相傳,唐玄宗李隆基曾將朝參的場所設置在紫宸殿,根據史料的記載唐憲宗自元和年以後亦將紫宸殿改為常朝正殿。自紫宸殿取代了宣政殿成為正式的朝堂以後,位於紫宸殿西方的延英殿則起到了此前紫宸殿便殿的作用,成為皇帝日常辦公休息的私人住所。
按照大唐建國之初定下的規矩,常朝的頻率是一天一次,皇帝每天都要上朝。不過,在開元十八年以後,李隆基減少了常朝的頻率,「許常參官分日入朝,尋勝宴樂」。時值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的政治中樞亦受其影響,一些原有的規矩也隨之發生變化。
「諸司或以事簡,或以餐錢不充,有間日視事者」,這裡的「間日」,說的就是隔日。從這以後,「常朝」變成了「間日朝」。每逢單數的日子,皇帝便會在宮裡「值班」,若無特殊情況,常參官不得在雙數的日子入閣。除此之外,如果趕上了假期或祭祀日,常參官亦不得入朝。
至於每天皇帝接見大臣的時間,則是相對固定的,基本沒有發生過變化。每天太陽剛剛升起,常參官便要收拾停當,來到宮裡向皇帝奏事。由於國務繁忙,奏事的流程比較繁瑣,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官員們奏事都需要數個小時。《唐會要》中記載了唐文宗的作息時間,從這裡能看到每天朝臣奏事結束時,已是「辰巳之間」了。
對照現在的時間來看,「辰巳之間」相當於早上十點鐘左右。軍國大政含有很多不確定性,所以除了常參官之外,有時一些衙門的長官亦有事要啟奏。不過他們奏事一定要嚴格按規章來,只能在辰巳之後請奏。他們要與常參官一塊來到宮裡,在常參官被皇帝接見時守在紫宸殿的大樹下,等到常參官被召見完畢後才能申請入奏。一般皇帝召見了這些官員後,時間也已過了中午。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部門長官的奏請被御史臺取消了。因為這種在規定時間之外的奏請既耽誤了皇帝的時間,又耽誤了官員辦公的時間。從這以後,那些部門長官可以像常參官一樣,只要有緊急事件需要匯報,即可與常參官一塊入奏。據此判斷,自此唐代的朝參應該在中午之前便會結束。這樣皇帝既可靈活安排自己下午的時間,部門長官又能在中午之前趕回衙門辦公,兩不耽誤。
現如今,我國的考古工作者依照《唐六典》中「宣政之北有紫宸門,門北為紫宸殿」的記載,於西安找到了紫宸殿及宣政殿的基址所在。通過考古發現,兩殿基址的地理位置與史料中的記載基本無誤。遺憾的是西段的基址在解放前就已被破壞殆盡,東段的部分僅剩一些殘垣。兩殿的距離約在三十五米左右,相比於宣政殿,紫宸殿被破壞得更加嚴重,東西兩段的夯土基已不銜接。
得益於三維技術,包括紫宸殿在內的大明宮建築多已被還原成影像,所以,現代人亦可通過螢屏來領略到古建築的風採。
參考資料:
【《唐會要》、《唐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