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戴口罩在法被罰款?教你識別假警察

2020-12-11 歐洲時報官方

【歐洲時報記者黃冠傑巴黎報導】3月6日開始,一個國內記者寫的報導在微信群流傳,說一位中國留學生在地鐵7號線戴口罩因違法《蒙面法》而被警察罰款150歐元。

本報記者聯合央視駐法國記者站記者,立刻就此展開了一系列調查,調查結果表明:根據法國的 《反暴力遊行法》規定,只有在遊行時在故意遮擋面部才違法。而在正常情況下,在法國公共場合戴口罩並不違法。如果真有人據此被罰款,可保存證據,申請行政複議。如果有人交現金而沒有收到罰款證據,那就表明,你碰到假警察了,建議報警。

3月6日,記者收到國內朋友發來的新聞並求證的信息後,感到奇怪,因為從沒有聽說戴口罩違法的法律,記者有同事在上下班的路上戴口罩,也沒有遇到這種情況。記者立刻向留學生群,以及全法中國學者學生聯合會(簡稱全法學聯)主席丁劍,副主席賈方舟,巴黎學聯副主席張井等發出求證信息,截止目前沒有留學生被罰款的信息。基本上都回復是碰上假警察了。在調查過程中,央視記者的朋友以為從國內來的同事被罰款了,真的是被罰了150歐元。據當事人介紹,他既沒有查看警察的警號等特徵,也沒有獲得相應的罰單,直接交了150歐元的現金。

戴口罩是否違法?如何處置?記者諮詢了法國華人律師協會名譽會長孫濤律師。孫濤律師和記者一起翻看了法國兩部有關禁止蒙面的法律。

第一部是2010年, 薩 科 齊時 期 提 出 的, 法 案 編 號 是《LOI n° 2010-1192 du 11 octobre 2010 interdisant la dissimulation du visage dans l'espace public》(即在公共場合禁止遮擋面法)。這個法案主要是針對穆斯林婦女所穿戴的兩種形式的罩袍,其中在法律文案中寫明是 tenue(全身著裝)。根據該項法律,公開場合穿罩袍的婦女要受到150歐元的罰款,而強迫妻子穿罩袍的丈夫可能會被罰款3萬歐元。顯然這一項法令與戴口罩無關。

另一部法案是2009年提出的一 個 法 令, 法 令 編 號 是《Décret n° 2009-724 du19 juin 2009relatif à l'incrimination de dissimulation illicite du visage à l'occasion de manifestations sur la voie publique》。該法令規定,只有在遊行時,在公共場合遮擋面部才是違法。這部法令在2019年4月中的《反暴力遊行法》,也就是大家說的《loi anti-casseurs》中得到了增強,變成了真正的法律。這部法案的主要目的是減少遊行中的暴力行為,針對的人群是遊行中的黑群和打砸分子。

孫濤律師認為,從這兩部法律來看,都與正常期間戴口罩無關。特別是在疫情這樣的特殊時期。萬一,真有警察據此給當事人開罰單,可保存證據,申請行政複議。

記者對此也詢問了巴黎警察局。警察局人員表示,沒有這樣的罰款規定,也沒有接到這樣的罰款報告,希望當事人到警察局說明情況。一般來說,即使有處罰,一般也不會當面要求當事人交罰款,當然所有罰款都出示憑證。另外,根據2014年修訂的最新《內政安全法典》(CSI)當中的警務人員職業道德法 ( code de déontologie)規定,警務人員必須隨身佩戴可以識別其身份的標識和編號。也就是說,在2014年以後,任何警務人員在執行職務時,必須佩戴警號(執行監視、臥底等任務的特殊情況除外)。警號在3個地方可以看到,第一是著制服時,在警察的胸口。如果是便衣,那麼在警察袖章下方,則有警號。出示警察證(Carte Professionelle)時,綴於警察證內側。3月7日晚,衛生部衛生事務總幹事薩洛蒙公布當天的疫情情況時,儘管法國感染確診人數近千(當天下午3點數字,晚上8點半時已達1007人),又死亡4人,疫情仍處於第二階段,最後還不忘加一句「戴口罩沒用」。是的,薩洛蒙只說「沒用」,沒說「違法」。

根據法國的有關規定,罰款(Amende)一般是法國《刑法典》中規定的第三類違法行為「違警罪」(Contravention)中的法定刑,違警罪分為五個等級(Classe)。一 般 而 言, 違 警 罪 由 警 察 法 庭(Tribunal de Police)負責審理並判決(大部分情況是罰單寄到家中,直接支付),但是在特殊情況下,一到四級違警罪中的部分違法行為(主要是交通違法行為、環境違法行為等)可適用格式處罰(Amende forfaitaire),格式處罰是警務人員唯一能夠做出的當場處罰決定。

格式處罰的金額如下:第一級:11歐元,第二級:35歐元,第三級:68歐元,第四級:135歐元。一般是當時給你罰單,你到財政局交錢或者寄給指定帳戶。極少有當面要求支付是。當面要求支付的,就是公共運輸上的逃票罰款。那麼怎麼會出來個150歐元呢?從推理來說,是根據禁止公共場合穿完全遮擋面部的罩袍來的,但是僅僅戴個口罩,顯然和法律規定相差甚遠。在實際操作中,即使是在遊行時,當有人戴口罩等進入遊行場合時,警察也是要求其取下,並沒有罰款等處置方式。因此,可以判定是遇到了假警察。對此,當事人可選擇報警。

3月7日,中國駐法使館在其官方網站和微信公眾號發布信息,提醒在法中國公民警惕不法分子冒充警察等行騙。提醒說,近日,個別在法中國籍留學生通過社交媒體反映,由於在公共場合佩戴口罩,被「警察」以違反《禁蒙面法》為由處以 150 歐元的罰款。經向法國警方和法律人士核實,上述情況應系不法分子假冒警察所為,出於健康原因而佩戴口罩並不違法。為此提醒在法中國公民提高安全防範意識,警惕不法分子通過假冒警察、政府公務人員等以防疫為由實施詐騙、搶劫等行為。如遇緊急情況,請及時報警,或聯繫中國駐法國使領館尋求協助。

近幾日在微信圈中還有人發信息說:有人假扮醫院防疫工作人員專門針對華人上門搶劫。記者也對此進行了調查,目前還沒有發現華人中招的。但是這種假冒防疫人員上門藉機搶劫或偷盜的事件確實發生了,而且不僅僅針對華人。據法媒報導,省會波爾多市的新阿基坦大區所轄的吉倫特省(Gironde)就出現了假冒市政人員上門消毒實則盜竊的犯罪案件。這些犯罪嫌疑人假裝成市政府僱員到市民家中進行避免新冠病毒傳播的消毒工作,然後查看家中值錢東西的位置,趁房主不備就實施搶劫。為此,法國警方呼籲廣大市民提高警惕,不要輕易給陌生人開門,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紀的人最容易成為目標。為此,華僑華人據此提高警惕,防患於未然也是好的。

相關焦點

  • 中國留學生在法國公共場合戴口罩被罰150歐?大使館回應:假警察詐騙!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館駐法蘭西共和國大使館官網消息,近日,個別在法中國籍留學生通過社交媒體反映
  • 上遊連線在法國的中國留學生:仍正常上學,戴口罩上街會被罰款
    值得一提的是,馬克龍在醫院視察時沒有佩戴口罩,這讓外界為其捏了一把汗。 3月3日,法國總理頒布政令,由法國衛生部統一徵用法國口罩庫存及產能,優先發放給公共衛生專業人員及感染新冠肺炎的病患。
  • 速速擴散,這條信息關乎你與家人的生命安全!(真假3M口罩識別法)
    疫情面前,鍾南山院士說:不舒服時要戴口罩,戴口罩還是有用的。對於新型冠狀病毒的防護,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項措施就是戴口罩了。我國口罩最大產能是每天2000多萬隻隨著廠家紛紛加急加班生產口罩荒的問題也將逐步得到緩解在口罩的缺口還沒有得到有效緩解的情況下如何識別真正的3M口罩成了剛需識別辦法小編已經為你準備好了
  • 「得流感戴口罩」寫入地方立法,但不戴口罩會被罰款嗎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得流感戴口罩」寫入地方立法,但不戴口罩會被罰款嗎?疫情當前,每個細小的個人行為都在呼喚文明的力量。疫情當前,每個細小的個人行為都在呼喚文明的力量。3月26日上午,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對《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草案)》進行二審。
  • 這些口罩全是假貨!剛剛警察查獲大批「假口罩」……
    剛剛大批假口罩被警察曝光!!金華查獲制假團夥:2.5萬副「3M口罩」全是假貨!疫情面前,鍾南山院士說:不舒服時要戴口罩,戴口罩還是有用的。對於新型冠狀病毒的防護,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項防護措施就是戴口罩了。
  • 這家國際機場1周處置2起拒戴口罩事件:1人被罰款 1人被起訴
    航空圈訊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肆虐,全球機場、航空公司都要求乘客佩戴口罩出行,不過依舊有部分旅客不願遵守規定。地中海島國賽普勒斯最大機場——拉納卡機場(Larnaca International Airport )警方最近1周處置2起男子拒絕戴口罩事件,一人被罰款,一人被起訴。
  • UAL學生因戴口罩被推下地鐵?是假的!是假的!是假的! ​
    昨天,突然一則消息刷屏了pyq,據傳倫敦藝術大學一名在讀的韓國籍女學生,在義大利米蘭旅行途中,因為戴口罩被人誤認為來自中國,接著給推下地鐵人沒了
  • 有人買到假口罩!一招教你識別「假口罩」
    既然市面上已經充斥著這些假口罩,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辨別真假口罩?小編為你送上指南▼一、分辨「醫用外科口罩」的方法通常較為正規的醫用外科口罩外包裝上都會標註產品註冊號。02包裝:真假口罩在包裝上,最明顯的區別就是顏色,假口罩文字顏色更黑,而且沒有透明度,真口罩包裝顏色為深灰色,有一定的透明度。真口罩的防偽標識為草綠色,而假口罩發藍,顏色有色差,這一點大家也要千萬注意!
  • 從戴口罩被罵下車到不戴就趕客,口罩暴力已成「法國...
    上周全法新冠病毒檢測陽性率2.8%,較前一周(2.1%)繼續保存矯健的增長勢頭。面對這「勢不可擋」的疫情反彈局面,法國各地都卯足勁,希望把「疫情第二波」扼殺在搖籃裡。一時間,口罩強制令在法國「遍地開花」。除了巴黎和馬賽兩個「病毒活躍區」以外,從17日起,昂熱、土倫以及濱海塞納省(Seine-Maritime)和上索恩省(Haute-Saône)也在部分街區、集市實施室外強制口罩令。
  • 英國防疫新規:6月15日起,乘公共運輸工具必須戴口罩,違者罰款
    據6月5日《太陽報》消息,當地時間6月4日,鮑裡斯·詹森政府公布了一項新規定:為控制新冠病毒傳播,自6月15日起,英國人在乘坐交通工具時必須戴口罩,這是一條強制性規定,對不戴口罩者有一系列處罰措施,包括罰款。這項規定是由英國交通大臣格蘭特·沙普斯在當天的唐寧街新聞發布會上通告的。
  • 不肯戴口罩,英國黑人男子被白人警察趕下車,有網友說警察做錯了
    當時該警察對黑人男子說:「請戴上口罩,不要跟我頂嘴。你們這麼一大群人不能聚集在一起,都散開。」然而該黑人乘客就是不願戴上口罩。於是該警察衝他大喊:「現在就戴上,不然你就滾下車!」黑人男子的朋友們不斷地勸他戴上口罩,以結束這場爭執。白人警察也向他發出了最後的警告。
  • 法國上萬警察隔離、收銀員行使撤退權!1000萬口罩來了!憲兵全程...
    很顯然,這份成績單也離不開一線警員的努力:禁足開始的短短幾天內,罰款金額的數量就達到了令人昨舌的高度。一方面,一線警員在賣力檢查、罰款,另一方面,他們無權使用口罩、「裸奔」上陣的工作現狀也讓人心中「涼涼」。還記得當年內政部長卡斯塔納信誓旦旦說「警察不需要口罩、戴了更容易感染」的話嗎?
  • 出門不申請罰款、不戴口罩罰款、私家車載人數超3個罰款……阿聯...
    不按規定的審批要求,以及規定的時間外出;未按規定在室內佩戴醫用口罩或在街上行走時未能保持適當距離;車上乘員超過3人等,共有15種違反規定的情況將處以500至50000迪拉姆不等的罰款。楊越說到,在杜拜,已經實施的「出門許可證」制度近日進一步收緊,原本每天可以申請出門一次或多次的規定,調整為每三天才允許申請出門一次,且每次出門的時長有要求。
  • 口述|從義大利回國的中國留學生:超市老闆曾阻止我戴口罩
    3月15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了一位從義大利倫巴第大區回國的中國留學生,她講述了回國前後的所見所聞,包括疫情蔓延初期當地對疫情的態度、受疫情的影響以及回國的過程等。以下是她的口述:我的坐標是義大利米蘭周邊的倫巴第大區,如果你看新聞的話,應該知道,它現在是義大利疫情最嚴重的地方。
  • 疫情加速百度人臉識別變革:戴口罩也能準確識別,迅速上線
    十三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疫情之下,口罩識別有多難,問問你的iPhone用戶朋友就知道了。在「刷臉時代」,戴口罩的人臉識別已然成為一個大問題。優化了識別效果之後,在佩戴口罩情況下人臉識別,準確率出奇的高,速度出奇的快!但單從理論上解決難題是不夠的,應用到急需的場景中才是關鍵。其實,這項已經投入到了現實場景,在百度園區,員工上班戴著口罩就可以刷臉「入場」,解決了檢測「戴口罩的是誰」的問題。
  • 一眼望去,沒人戴口罩!在美的浙江留學生:整天提心弔膽
    「我們這一屆留學生實在是太不容易了。」這幾天,鹿姐姐不斷接到類似留學生的吐槽。疫情發展到現在,在外留學生的孩子們進退兩難,回不了家,春假沒法旅遊,也上不成課。那些曾經給國內連夜捐口罩的人,如今變成了最缺乏口罩的人。截至到今天,美國確診新冠肺炎病例已有2800多例。各大院校相繼宣布停課改在家上網課。
  • 男子沒戴摩託頭盔被交警罰款,十分不服:你自己不是也沒戴
    地圖只描繪了二次元的世界,只能告訴你東南西北,重慶除了左右、上下之外還有內外,地圖在這樣的城市是沒用的,導航反而危險。根據統訂,重慶的地形,中山和低山地面積佔全市面積的70%,丘陵佔17%,平原面積只有2%。在地形這麼複雜的地方,電動汽車根本進不去,一條爬坡路可以耗電,重慶的共享自行車很難看到,在這樣的環境下,只有摩託車更省力,通行效率更高,所以禁止摩沒有。
  • 飛機上不戴口罩將面臨巨額罰款
    近日,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對兩名不戴口罩的航空公司乘客處以總計2.25萬美元的罰款。此前,兩名乘客戴口罩引發爭議,導致乘務員遭到毆打。據信,這是FAA首次支持航空公司執行嚴格的口罩政策,以保護乘客免受被感染的風險。
  • 口述|留守英國留學生呼籲:「戴口罩等於染病」觀念需要改變
    在英國,「戴口罩等於染病」是被當地人廣泛接受的邏輯。這也難怪當英國人看到裝備齊全的人時,便會不自覺地退避三舍。相反,對華人、華僑和留學生群體而言,那些不佩戴口罩,或者不嚴格遵守禁足令的英國人,才有可能是潛在的病毒攜帶者。簡單來說,我們和英國人互相害怕。
  • 上海查獲55萬個假N95口罩!你可能一直都戴錯口罩了
    上海查獲55萬個假N95口罩!你可能一直都戴錯口罩了 2021-01-14 18: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