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通訊員 戴欣怡 記者 沈蒙和
55年前,瓊瑤憑藉首部小說《窗外》,成為炙手可熱的作家;55年後,杭州一位初三女生寫《窗外》,不僅引起無數中學生和家長的共鳴,也打動了新少年作文大賽的評委們,成為初中組月冠軍。
這位女生就是陳可昕,杭州高新實驗學校初三(6)班班長。她筆下的《窗外》描寫了一個女孩深夜寫作業的所見所想,升學壓力讓她身心俱疲,只能偶爾從窗外的星空尋找些許慰藉。
文章中多處素描式的細節描寫,讓人讀來感覺相當寫實。因此,錢報記者以為那個身心疲憊的女孩就是陳可昕本人。沒想到,昨天在高新實驗學校見到陳可昕時,眼前出現的是個穿著粉色運動服的開朗少女,笑容明媚,講起童年趣事甚至會放下淑女包袱,樂得前仰後合。
她告訴錢報記者,自己很喜歡寫作,《窗外》就是初二寒假寫的小練筆,可惜初三功課比較忙,沒什麼時間寫。而《窗外》的靈感,正是來源於她對初中學習與生活的理性思考。
《窗外》
不是吐槽,而是反思
「不過,文章裡的那個姑娘不是我,而是來源於現實生活的一個虛擬形象,是我和同學們的一個縮影。」陳可昕揭曉謎底。
因為學校平時布置作業比較適量,陳可昕坦言,自己幾乎沒有像文中女孩那樣寫作業到深夜十一點的經歷。「寫完老師布置的作業,再做會兒自己找的課外練習,一般不到10點半,媽媽肯定督促我睡覺了。」她告訴錢報記者,「但有時刷題刷多了,也會忍不住有點煩躁,會不停地問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些題?做了就一定有用嗎?要實現目標必須通過這種方式嗎?」
但她身邊確實有個別同學,因為動作較慢,加上一堆課外輔導班的作業,有時晚上十一點了還在做作業。
「其實《窗外》不能算是對作業、對初中學習的吐槽,只是我留意到這種現象,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同時也想反映大家的心聲。」陳可昕這樣解釋自己的創作初衷。於是,她把自己的思考和同學的經歷融合在一起,塑造了一個看著「窗外」的女孩。
文章裡出現了很多次的星星、流星,其實是一種象徵,指的是挑燈夜讀的初中生們。這樣的奮鬥是否有用呢?一直是陳可昕在思考的問題:「我願意為自己的目標奮鬥,也希望奮鬥是有成效的,但是奮鬥的方式只有』挑燈夜讀』這一種嗎?」
每顆星星都朝一個方向努力前進,劃得越遠,光越弱,這是文中的想像場景,也是女孩的迷茫。
一個造句作業
被她編成了童話故事
據說,這個小姑娘初次展露寫作才華,可以一直追溯到小學一二年級。
當時老師布置了一個造句的作業,大致格式是誰說了什麼,他為什麼這樣說。結果其他小朋友吭哧吭哧造句的時候,陳可昕進行了一項「神操作」——直接編了個有教育意義的童話故事。
故事是講大象一家三口在電視上看搬木頭大賽。選手小猴把木頭放在水裡,順著水流漂過去;小松鼠把木頭放在地上,因為木頭是圓的,可以滾過去;大熊力氣大,把木頭扛在肩上,跑到終點。除了分析每位選手的搬運方式,說說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象爸爸還告訴小象:「要想把一件事做好,智慧、力氣和耐心,缺一不可。」
「我記得那時好像剛看過類似的童話故事,就自己編了些故事情節,模仿著寫寫看。」陳可昕認為,初次寫作可以嘗試模仿,再逐步進行自己創新。她後來在寫作上作的許多嘗試和創新,最初都來自閱讀後的模仿。
最近,她又把小說《簡愛》找出來翻了一遍,就是像摘抄書裡的一些詞句,學一學作者一系列獨特的修辭手法,尤其是比喻句。
又比如,《窗外》這篇文章比較長,她直接標註(一)、(二)、(三)來分段,而沒有用小標題。「這也是我通過閱讀,學來的小技巧。文內主角情感變化經歷三個階段,所以要分成三部分,沒有加文字標題,是想給讀者留一些想像空間,這段到底寫的是什麼?吸引他們讀下去。」
模仿和創新的前提是閱讀。對於閱讀,陳可昕的觀點是:不僅要多讀,而且要讀得雜,從外國文學到中國文學,包括中國古典詩詞,都是寫作的好資料。
「因為只有看的多,才能做更多嘗試與創新。」她告訴錢報記者。除了散文、小說、古詩詞,這個小姑娘平時也常翻雜誌,開始嘗試寫議論文和說明文:「感覺這兩種文體難度有點大,想要寫得好,需要大量的知識儲備,除了看書,還得多聽新聞,關注社會熱點。」
小竅門
寫作時要「三多」
多玩+多看+多交流
陳可昕的寫作秘籍,可以用「三多」來概括:多玩、多看和多交流。
「我寫作時會加入合理想像,但通常都是以現實為基礎。」因此,陳可昕常常將自己的人生經歷作為寫作素材。這些經歷很多都是「玩」出來的。
《窗外》有大段是女孩在回憶小時候外婆家的故事——小丫頭在鄉間田埂奔跑,呼朋喚友地滿村亂竄,一不小心就衝到水溝、磕紅膝蓋……這就是陳可昕真實的童年。
「小時候玩得可歡了,玩自行車、滑板、旱冰鞋,繞著全村瘋跑。我還喜歡騎獨輪車,每周都會被摔一次,摔了也還要玩。」也正是因為這段真實的經歷,文章中的童年描寫格外生動。
長大一點,媽媽帶她出門玩,周末爬山、暑假旅行是標配。「一開始,媽媽或者老師還會催我寫遊記,後來我都是自發自覺地將沿途所見所聞記下來。」初一那年去了一趟富陽的稻香節,陳可昕回來就寫來一篇關於非遺的文章《糖畫》。
再長大一點,功課多了,「多玩」實現有困難,陳可昕就用「多看」的方法來搜集寫作素材。她的觀察力令人驚嘆:雙休日坐公交回家,公交車上看到的場景也能給她很多靈感。例如,下雨天,雨絲會橫著划過車窗,留下一道道水痕。窗外的街景、周圍的乘客,都被她記下來,放進寫作素材庫裡,預備隨時拿出來做環境描寫。
「留心生活中的細節,真得蠻重要的,寫景物的時候會更真實。」陳可昕說,「就像』月明星稀』,月亮很亮的時候,天上的星星其實很少。但如果沒留心觀察過,就容易鬧笑話,寫成明月當空,繁星滿天。」
善於與家人、同學和老師交流,也對陳可昕的寫作起到了助攻的作用。
比如,語文老師布置小練筆和周記,優秀作品會讓學生站起來朗讀,或是在展臺展示。「我從別的同學那裡』偷師』了很多次,比如,有同學作文裡用古詩詞做小標題,我覺得很巧妙,受啟發後也開始積累詩詞。」
許多孩子因為害羞,都不希望父母看到自己的作文,陳可昕恰恰相反,她會主動和父母分享,一起看作文,並且向媽媽徵求修改意見,因為媽媽是小學語文老師,教育觀念又一向開明。這篇《窗外》,就是媽媽提起同學們深夜寫作業的話題,陳可昕才有了靈感。
「寫作時想表達某種意思,一下想不起合適的用詞,我第一反應不是上網搜,而是找媽媽這個』活百度』。」現在,媽媽寫文章也常常會和女兒分享,聽聽她的建議,兩人一同討論修改。
陳可昕覺得,光靠一個人用腦袋想,思路容易卡殼,多和身邊人交流就可以集思廣益,有更多寫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