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私人訂製好不好看,影迷股民都很關心
《私人訂製》的首日票房超過8000萬元
葛優和宋丹丹
▲不少影迷表示,三個故事裡以範偉為主角的這一個最好笑
馮小剛和老搭檔葛優回歸賀歲檔,備受各界關注
備受矚目的馮氏賀歲喜劇片《私人訂製》日前公映,立即掀起「全民討論」熱潮。就電影本身,《私人訂製》憑藉片中的三個「小品」,被影評人稱為是馮小剛執導的「馬年春晚前傳」;但另一方面,雖然有人罵《私人訂製》是爛片,但它首日卻斬獲超過8000萬元的票房,僅次於《西遊·降魔篇》,位列華語電影開畫紀錄第二名。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華誼兄弟的股票價格在《私人訂製》遭遇差評後一度大跌,市值蒸發超過62億元,這中間的資本市場運作內幕遭到網友熱議。《私人訂製》已不僅僅是一部電影那麼簡單,有關它的影評除了能影響觀眾的觀影選擇,還可能成為股票漲跌的導火索。
《私人訂製》在12月19日公映後,關於這部電影的口碑也呈現兩極化。有人說這不是一部電影,只是三個小品段子加上一個謝幕組成的「馬年春晚前傳」;也有人說看這電影就為圖一樂,不用太挑剔。
口碑兩極
賀歲喜劇,
還是春晚小品?
罵
——小品雜燴段子太老
「張藝謀當年執導奧運,拿《滿城盡帶黃金甲》練手;馮小剛今年執導春晚,拿《私人訂製》練手,練了仨小品一朗誦,三俗一雅,終歸一爛。」微博影評人「大奇特」這樣評價《私人訂製》。
《私人訂製》由三個獨立的故事組成,每個故事幫助一個主角圓一個「白日夢」,而三個故事之間沒有任何關聯。被指為「朗誦」的部分是指整部電影的結尾,「圓夢團隊」的四位主角葛優、白百何、李小璐和鄭愷分別以抒情的方式,向被霧霾包圍的城市、被汙染的河流、被砍伐的森林和被糟蹋的草原進行道歉,影片的風格立馬從小品轉向環保宣傳片。
這樣的結構不免讓人聯想到春晚,觀眾看小品逗樂,同時也要看匯報式文藝表演。有觀眾總結道:「終於明白為什麼馮小剛要執導春晚了,原來他才是最了解春晚的人。」
作為馮小剛向自己1997年舊作《甲方乙方》「致敬」的電影,《私人訂製》中的笑料顯然有些「OUT」了。比如葛優在影片結尾處的那段與馮小剛的幽默對話,就來自於網絡段子。影評人「magasa」批評道:「過去是馮小剛為大家製造流行語,現在淪落到抄老段子和網絡俗話。」有觀眾表示,看《私人訂製》,就像在比比看哪個小品演員會最先說出過去一年裡的網絡流行語。
另外,馮小剛這次排演的「三個小品」總想借用角色去反諷社會的某些荒誕。雖然乍一看,這樣的笑料編排好像比較「高端」,但每一個諷刺卻又只是點到為止,正如「春晚的小品不能演得太過」。這樣一來,觀眾只能在這種笑和不笑的表情中彆扭地切換著。
網友意見
邵雪城:我覺得《私人訂製》是馮氏喜劇的追悼會,對馮氏喜劇有感情的,可以去悼念一下,電影票就算是敬獻的鮮花了。
法蘭西膠片:這部電影最有良心的地方就是他沒做成3D。
託尼-王大拿:這片子有句臺詞是怎麼說的來著:「以前挺接地氣的一導演,現在兩腳不沾地了。」打包原封不動就送給馮小剛,換兩字能原封不動轉送給王朔。
贊
——賀歲檔就要看喜劇
就像春晚一樣,有人罵也有人愛。雖然有人嫌《私人訂製》的段子太老,但也有許多人被同樣的段子逗得前俯後仰。
有觀眾在微博評論稱:「大家對馮小剛的期待值太高了,電影就是圖一樂,就算是小品也好,觀眾看開心了最重要,並不是每個觀眾的審美標準都像專業級影評人那樣挑剔。」
一位看過影片的媒體人則表示:「在《私人訂製》公映之前,今年的賀歲檔全是槍戰片,銀幕上的陣亡人數也達到了巔峰,這顯然不是賀歲檔期的節奏。《私人訂製》給觀眾帶來了歡樂,這就是一部賀歲喜劇片。」
網友意見
於音繞梁:之前一直覺得《私人訂製》走《甲方乙方》的老路,太老套,但片子在這個賀歲檔出來還過得去。比不了前作經典是一定的,但那些罵爛片的都出於什麼居心,真是猜不透。
俞海鷗:幸虧今天來了,現在網絡水軍太惡毒,差點被蒙蔽。現場一片笑聲,馮導的賀歲片無可替代。
仲氏之地:衝著王朔的臺詞,葛大爺的表演,馮小剛的編排,不管是」好夢公司「還是「私人訂製」,也不管到底是雅是俗,荒誕之中有感動,自嘲之中有溫暖,體會善良最可貴!
導演回應
馮小剛:
負面評論 早有準備
對電影的負面評價,馮小剛早有心理準備。他昨日公開作出回應:「我自己的作品,我特別清楚問題在哪兒,也對觀眾的反應有準備。我覺得我應該尊重觀眾,電影是商品,敢拿出來賣就不怕大家評頭論足,所有的評論,真的都在我的意料之中。」他還自嘲說:「我現在就擔心,大家罵得太厲害了,反而讓更多的觀眾願意去電影院看看,這到底是部什麼樣的電影啊!」
資本運作
股價震蕩,幾十億上下!
《私人訂製》在19日上映,而在18日和19日這兩天,影片投資方華誼兄弟公司的股票大跌超過15%,蒸發市值超過47億元。有人將這歸咎於電影的差評,也有網友提出質疑,這中間是不是存在黑幕?
●猜測:股價或與影評有關?
本來,許多股民認為《私人訂製》的上映對於華誼兄弟來說是一個利好消息,但12月18日開盤不久,華誼兄弟便慘遭跌停,翌日再跌5.78%,報收於29元/股。據統計,按照12.1億的總股本計算,兩日之內華誼兄弟的股價從34.2元跌到29元,市值蒸發超過62億元。
同時,網絡有消息稱,在17日當晚,華誼公司為一些機構投資人舉行了看片會,因為對影片質量不滿意,這些投資人在第二天股市開盤時拋售華誼股票,最終導致跌停。少數人的影評就能操縱股市?有陰謀論者猜測,這其實是一盤很大的棋:「這可能是一種常見的資本運作手段,一方面通過負面消息唱空股價,某些人能通過融券等方式賺錢;另一方面,在股票非理性大跌後,再重新買入拉動股票,最後也能賺錢。這一次,某些負面影評可能是機構做空股票的道具。」
不過,據深交所統計數據顯示,12月18日華誼跌停背後源於主力資金大量出逃,賣出前三席均為機構,總計出逃4.8億元。而在昨日,上證指數繼續大跌超過2%,但華誼兄弟卻逆市反彈,上漲4.93%。
●分析:票房才是最終標準
在以前,負面的影評頂多能影響觀眾買票入場,影響票房,利益受損的只是片方。而近幾年,隨著華誼兄弟、光線傳媒、華策影視等影視大鱷在A股上市,影片的質量被賦予了更多意義。
被「黑」之後,《私人訂製》官方微博前日緊急公布了十位「首席證劵分析師」的評論,其中中信文化傳媒行業首席分析師皮舜表示:「這部片子契合賀歲檔期,在市場需求下和發行組織下,《私人訂製》都在整個檔期中處在遙遙領先地位。」還有分析師認為:「《私人訂製》的植入廣告就已經收回了成本,市場在最初的反應可能有些過於敏感。」
一位券商人士告訴媒體:「我覺得《私人訂製》本身還是有票房號召力的,現在我們談的是商業,不是藝術價值,這是兩碼事。」對於股民來說,票房或許才更有參考價值。當《私人訂製》首日票房豪取8000多萬元後,昨日華誼兄弟的股票立即反彈接近5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