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致力於家庭教育的廖老思。我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案例主角,是一名15歲的女孩,為了保護孩子的隱私,我們把她稱呼為小芳(化名)。由於小芳長時間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沉迷手機遊戲,黑白顛倒,作息紊亂,情緒敏感緊張,後被醫院診斷為輕度的抑鬱症;
目前孩子停學在家,幾乎一句話都不和家人說,家人很憂愁,無可奈何,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小芳的媽媽是一人民教師,爸爸是在政府部門工作;根據小芳媽媽反饋的信息,小芳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下面幾個方面:
1.自我封閉沉迷遊戲,已確診為抑鬱症。根據小芳媽媽反饋,孩子從初二上學期開始,經常把自己反鎖在房間裡,整天沉迷於手機遊戲,通宵達旦,情緒敏感暴躁,後被醫院診斷為輕度抑鬱症,目前已經停學在家;
但是孩子不吃藥,不說話,不運動,也不看心理醫生,把自己封閉起來,爸媽無能為力,很痛苦又無可奈何,非常孩子的問題會越來越嚴重,用孩子媽媽的原話說是「這樣下去該怎麼辦呢?孩子的前途在何方?會不會一輩子就這樣了?著急啊!」
2.怨恨父母,不願意開口與父母溝通。根據小芳媽媽介紹:有同學約她出去玩,她有時候也會出去,出去玩很開心,但是只要一回家就擺出一張冷漠的臉。並且和同學抱怨說:「很討厭父母,看到父母就煩!」。
在問到孩子之前是否有對父母怨恨的表現時,小芳媽媽說道:「由於之前一直嫌棄孩子寫字難看,會在她寫作業的時候嘮叨她的字醜,孩子一般會忍了;
但是父母嘮叨得多了,小芳也有受不了的時候,就在日記本上寫:『這也難看,那也難看,哪個不難看!某某(媽媽的名字)就是個神經病,滾蛋吧!』;說實話,當時看到這句話的時候,真的覺得自己做父母做的很失敗,為這個家付出了那麼多,卻換來孩子這樣的評價!」
小芳媽媽越說越難過:「孩子現在不開口講話,也不願意聽父母說話,父母想道歉的機會都沒有,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孩子不再願意去理會自己最親的父母以及親人,想想也是挺可悲的!。」
3. 學業上受到沉重的打擊導致自暴自棄。在談到小芳為什麼會突然間把自己封閉起來,整天沉迷遊戲的時候,小芳媽媽回憶說:「好像和她考試成績也有關係,之前孩子學習也挺積極的,甚至曾經試過通宵讀書學習,但是考試的成績卻遠遠比不上那些通宵玩遊戲的同學;
所以導致孩子感到很鬱悶,心裡有太多太多的問號了——為什麼自己那麼努力去學習,得到的結果卻是這樣子的呢?難道自己比別人笨?還是說自己再怎麼努力就是這樣的水平?那還不如不努力算了,索性自暴自棄徹底放棄了自己!
經過和小彬媽媽的深入交流,我們逐步還原了小彬所在的原生家庭環境以及父母錯誤的管教方式,並提出針對性改善建議,列舉如下:
錯誤管教一:媽媽過度否定和打壓孩子,對孩子評價過低。
剖析:
在談到從小父母是如何管教孩子的時,小芳媽媽傷心懊惱地說:「其實自己是個魔鬼,是孩子自信心成長道路上的惡魔!」,經過深入交談,我們才得以知道,孩子媽媽為什麼會這樣形容自己了——比如,孩子是單眼皮,而小芳媽媽是雙眼皮,於是小芳媽媽就嫌棄孩子眼睛小,這個是在孩子的外表美上進行打壓的典型例子;
又比如,當小芳看到一些明星很帥的時候跟媽媽分享時,媽媽則會不以為然地說還沒有她之前那個年代的明星帥,這無疑是在對孩子的「信仰」的打壓;再比如,在之前小芳學習成績還算不錯的時候,媽媽卻經常吐槽說沒有她小時候的成績好,這又是在學習的成就感上給予孩子致命性的打壓。
總之媽媽各種各樣不經意的評價,或許在無形中把一盆又一盆冰冷的水潑向了孩子,使得原本要萌芽的幼苗,捲縮起了自己的身軀,而在父母不斷否定及打壓的過程中,孩子早已萬念俱灰,了無生氣!
建議:
很多父母在管教孩子過程中,生怕鼓勵讚揚孩子會讓孩子驕傲、懈怠尾巴翹上天,於是就對孩子進行各種否定、打壓以及負強化式的管教,導致孩子慢慢的也變得自我不認同了,甚至在長大以後,面對身邊的同學朋友對自己的讚美和誇獎,也覺得是口是心非的,虛情假意的,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
就像有一個媽媽所講的:「覺得自己壓根就配不上幸福、和諧、快樂的生活」,後來經過和這個媽媽的深入交流才發現,原來這個媽媽在其原生家庭中,就遭遇了其母親的各種否定、打壓和嫌棄;
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得出結論——原生家庭中父母對子女的態度,決定了孩子對自己的態度,正如著名心理學家麥克斯維爾·梅爾茲曾說:
「父母對孩子的否定以及打壓,將導致孩子形成對自我較低的評價,以及容易形成低自尊的自我意象」
他繼續補充說道:
「孩子的一切行為方式,都是遵循自我意象(自我評價)進行的,換句話說,他(孩子)是怎麼認為自己的,他就會以什麼樣的方式行事。」
因此,父母最大的使命,壓根不是想方設法打壓以及否定孩子,使孩子變得謙虛內斂;而是竭盡全力保護以及幫助孩子重塑積極、健康、正向的自我意象(自我評價),當孩子自我意象提升的時候,他自然而然就會發展出與之相應的積極行為,否則,則會陷入消極、負面的泥潭而無法自拔;
從以上案例中,小芳深陷手機遊戲,長期自我封閉,拒絕與父母溝通,恰恰說明了在小芳的內心,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是極度自我不認同甚至是自卑的, 這一切與父母的過度否定和打壓脫不開干係,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媽媽的否定是孩子內心永遠邁不過去的坎!
怎麼辦?難道我們要事無巨細地對孩子表現出肯定的態度,不斷的討好、奉承、表揚、讚美孩子?
當然不是,皮笑肉不笑的讚美與肯定,孩子是不會買帳,只有實事求是地發現以及挖掘出孩子的積極思維,並且通過客觀、精確、簡潔、平和的言語,傳遞給孩子,才能夠有效的幫助孩子重建新的自我意象以及積極、自信的思維;
這就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以及掌握人的思維是如何逐漸修正的,如何通過實事求是的正強化語言,讓孩子潛移默化的接受,並循序漸進的改變,不得不說,這是我們為人父母不得不專研的教養智慧。
錯誤管教二:媽媽對孩子經常嘮叨不停,導致孩子厭煩不堪。
剖析:
據小芳媽媽交代,自己經常對孩子催促嘮叨個不停,比如:經常催促孩子「多運動,多跳跳,這樣才能長高」、「早點睡覺,才有利於身體發育」、「字寫得太難看,有空要多去練習」、「要多做題目,書才能讀好」等等。
而父母所催促嘮叨的事情,恰恰是孩子不擅長或者比較欠缺的地方,每一次父母的催促嘮叨,實際上都在提醒孩子——「你沒有做好,我對你很不滿意,我不相信你會自己調整改變,所以我必須沒完沒了的催促提醒你!」而這對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以及價值觀無疑是摧毀性的打擊。
建議:
正如某個心理學家所說: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渴望改變的,他只是拒絕被父母改變。」
因此,如何正確地向孩子傳遞需要改善的方面就尤為重要了,回到以上案例中,小芳媽媽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三百六十度無死角地對孩子嘮叨、催促、強調,儘管孩子媽媽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孩子所感受到的卻是媽媽的煩躁;
換句話說,但凡父母所採取的管教言行,會使得孩子情緒感到煩躁的時候,我們就無法達到預期的教養目標,為什麼?家庭教育治療師們早已告訴了我們答案——孩子壓根就不是被教育出來的,而是體驗出來的。
只要體驗太差,道理再對也白費,而從小芳媽媽對孩子事無巨細的嘮叨、催促,但是卻換來孩子怨恨父母、拒絕溝通、自我封閉、沉迷遊戲、最終被確診抑鬱症的這一結果來看,足以我們敲響了警鐘;
正如某位家庭教育專家所說:
「家庭教育是一個系統嚴謹的學問,它關乎了孩子一生的前程,絕對不是看幾本書,聽幾節課就能掌握的,正如醫生不能在看了幾本書,聽了幾節課之後就開始幫病人做手術一樣,這不是在幫人,而是在害人!」
一個聽了我建議的媽媽,在堅持了60天智慧教養實操訓練後,給老師發來了她女兒的改變反饋:
「廖老師,和你報告一個好消息,孩子目前成功復學了,而且最近一次考試成績進步非常大,比上一次考試進步將近194個名次,相比之前不願上學,排斥父母管教,經常把自己反鎖在房間,沒日沒夜地沉迷玩手機玩遊戲,甚至對父母動手,這改變不是一般的大;
目前孩子不再像之前一樣性格敏感易怒了,有時候做的不好的時候,父母直接指出,孩子也能聽得進去,不會和父母賭氣,反鎖房門,現在有時候還會經常跟父母開玩笑,說段子,分享她對未來的目標和夢想,放學回到家,不再 需要父母催促她快點寫作業,快點去洗澡,快點關燈睡覺;
因為我發現,當父母幫助孩子建立積極思維以及自我認同之後,孩子她自己完全可以安排好自己的事情;這段時間我完全放下對孩子的嘮叨和催促,結果發現孩子並沒有我想像中的差勁,照樣能夠把學習搞好,有時偶爾還是會有晚睡的情況,但是基本上都能夠在凌晨一點前關燈睡覺;
而在這之前哪怕我反覆催促,情況也是差不多的,關鍵還非常的傷感情,親子關係一度緊張,每天雞飛狗跳,甚至一度想要放棄孩子,讓她自生自滅算了;
但參加智慧教養實操訓練後,感覺最大的好處就是心裡不慌,有底,因為有廖老師在,以及其他非常專業且有耐心的老師在,這段時間在老師的幫助下,我認識到以下幾點:
1. 和孩子保持情感同頻以及良性溝通的重要性。其次,父母要學會幫助自己以及孩子排解負面消極的情緒——遇到事情,先關照好自己的感受,做好自己該做的,不過度猜測他人。
2. 前期以修復親子關係為目的,隨著孩子行為改善,要逐漸讓孩子承擔一定的結果。在建立良性溝通上,多創造輕鬆愉快的環境,通過分享聊天,讓孩子獲取所需(自我認同)。
3. 父母要追求真實的自己,同時通過言行傳遞給孩子正確的認知。通過發問,引導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用「挑珍珠」的方法應對——孩子做的不對的方面,父母要學會接納;而對於孩子做的好的方面,則要不斷正向強化,幫助孩子建立積極正向的思維觀念,重塑孩子對學習的信心以及對自我的認同感,鼓勵孩子多多分享。
4.尋找孩子獨特的依據,讓孩子認識到每個人生來不同,而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學會先愛自己,再愛孩子以及家人,並務必落實到行動中去!
真心感謝廖老師及其團隊對我的耐心幫助,陪我度過了人生最無助的時光,孩子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改變,都要歸功於廖老師以及您的團隊,感恩遇見!」
錯誤管教三:父母過度焦慮,總是擔心孩子未來沒出路。
剖析:
小芳媽媽滿臉愁思地說:「我比較焦慮,總是擔心孩子如果不優秀,將來就沒出路;現在想來,其實是杞人憂天了,其實,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自己的生活方向和方式;但是我卻壓抑了孩子;
孩子之所以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都是我們做父母的造成的,有時候心情感到不順的時候,就會反覆念叨小芳,而且念叨得沒完沒了,現在回想起來其實是在自我宣洩情緒。
建議:
正如著名家庭教育治療師薩提亞曾說:
「很多時候,父母總是看到孩子的消極面,並且氣急敗壞,火急火燎,其實恰恰說明我們父母對自己的不認同以及缺乏安全感和掌控感,我們因此焦慮不堪!」
我也經常對前來求助的家長朋友說:「當我們父母感到非常焦慮的時候,擔心孩子未來是否徹底完蛋的時候,最需要被關愛的不僅是孩子,更是我們父母自己」,因為我們的焦慮情緒,早已暴露了我們內心的不安全,暴露了我們對自己的不認同;
此時此刻,我們最需要做的,不再是參與孩子的家庭教養當中,而是 應該對自己的情緒以及身心健康負起主要責任,如何讓自己有效緩解焦慮的情緒呢?有以下幾個建議供家長朋友們參考:
1. 一次只解決一個問題。人之所以焦慮,很大的一部分因素在於,我們想在一個時間段內,解決多個問題,告訴自己,我一次只解決一個問題,就能夠有效的緩解部分焦慮。
2. 樹立「一切在我」的觀念。很多時候,我們心中滿是怨恨,主要原因在於,我們認為一切都是別人的錯,是孩子的錯,是老公的錯,而心生怨恨的時候,恰恰是我們最焦躁的時候,樹立一切原因在我的觀念,能夠有效的放下心中的怨恨,讓自己輕鬆上陣。
3. 了解事實全貌並勇敢面對。心理學家證明,面對我們所害怕恐懼的事物,我們越是對其了解透徹,並且迎難而上,我們越容易戰勝恐懼,這個道理在家庭教育的領域中同樣適用;
徹底了解青春期孩子的性格特性,系統學習智慧教養觀念,全面掌握幫助孩子建立積極正向思維以及健康良性情緒管理模式,是為人父母的必修課,更是我們經營好一個家的智慧法門。
………………………………………………………………………………………………………………
我是廖老思,專注於手機遊戲成癮研究。歡迎大家在評論處分享自己教養青春期孩子的經驗或感觸,也可私信留言和老師傾訴孩子問題及困惑,希望能為每個無助的父母及家庭點亮希望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