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女孩沉迷遊戲,自我封閉患抑鬱,父母的每句否定都是幫兇

2020-10-04 廖老思父母加油棧

大家好!我是致力於家庭教育的廖老思。我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案例主角,是一名15歲的女孩,為了保護孩子的隱私,我們把她稱呼為小芳(化名)。由於小芳長時間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沉迷手機遊戲,黑白顛倒,作息紊亂,情緒敏感緊張,後被醫院診斷為輕度的抑鬱症;

目前孩子停學在家,幾乎一句話都不和家人說,家人很憂愁,無可奈何,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小芳的媽媽是一人民教師,爸爸是在政府部門工作;根據小芳媽媽反饋的信息,小芳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下面幾個方面:

1.自我封閉沉迷遊戲,已確診為抑鬱症。根據小芳媽媽反饋,孩子從初二上學期開始,經常把自己反鎖在房間裡,整天沉迷於手機遊戲,通宵達旦,情緒敏感暴躁,後被醫院診斷為輕度抑鬱症,目前已經停學在家;

但是孩子不吃藥,不說話,不運動,也不看心理醫生,把自己封閉起來,爸媽無能為力,很痛苦又無可奈何,非常孩子的問題會越來越嚴重,用孩子媽媽的原話說是「這樣下去該怎麼辦呢?孩子的前途在何方?會不會一輩子就這樣了?著急啊!」

2.怨恨父母,不願意開口與父母溝通。根據小芳媽媽介紹:有同學約她出去玩,她有時候也會出去,出去玩很開心,但是只要一回家就擺出一張冷漠的臉。並且和同學抱怨說:「很討厭父母,看到父母就煩!」。

在問到孩子之前是否有對父母怨恨的表現時,小芳媽媽說道:「由於之前一直嫌棄孩子寫字難看,會在她寫作業的時候嘮叨她的字醜,孩子一般會忍了;

但是父母嘮叨得多了,小芳也有受不了的時候,就在日記本上寫:『這也難看,那也難看,哪個不難看!某某(媽媽的名字)就是個神經病,滾蛋吧!』;說實話,當時看到這句話的時候,真的覺得自己做父母做的很失敗,為這個家付出了那麼多,卻換來孩子這樣的評價!」

小芳媽媽越說越難過:「孩子現在不開口講話,也不願意聽父母說話,父母想道歉的機會都沒有,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孩子不再願意去理會自己最親的父母以及親人,想想也是挺可悲的!。」

3. 學業上受到沉重的打擊導致自暴自棄。在談到小芳為什麼會突然間把自己封閉起來,整天沉迷遊戲的時候,小芳媽媽回憶說:「好像和她考試成績也有關係,之前孩子學習也挺積極的,甚至曾經試過通宵讀書學習,但是考試的成績卻遠遠比不上那些通宵玩遊戲的同學;

所以導致孩子感到很鬱悶,心裡有太多太多的問號了——為什麼自己那麼努力去學習,得到的結果卻是這樣子的呢?難道自己比別人笨?還是說自己再怎麼努力就是這樣的水平?那還不如不努力算了,索性自暴自棄徹底放棄了自己!

經過和小彬媽媽的深入交流,我們逐步還原了小彬所在的原生家庭環境以及父母錯誤的管教方式,並提出針對性改善建議,列舉如下:


錯誤管教一:媽媽過度否定和打壓孩子,對孩子評價過低。

剖析:

在談到從小父母是如何管教孩子的時,小芳媽媽傷心懊惱地說:「其實自己是個魔鬼,是孩子自信心成長道路上的惡魔!」,經過深入交談,我們才得以知道,孩子媽媽為什麼會這樣形容自己了——比如,孩子是單眼皮,而小芳媽媽是雙眼皮,於是小芳媽媽就嫌棄孩子眼睛小,這個是在孩子的外表美上進行打壓的典型例子;

又比如,當小芳看到一些明星很帥的時候跟媽媽分享時,媽媽則會不以為然地說還沒有她之前那個年代的明星帥,這無疑是在對孩子的「信仰」的打壓;再比如,在之前小芳學習成績還算不錯的時候,媽媽卻經常吐槽說沒有她小時候的成績好,這又是在學習的成就感上給予孩子致命性的打壓。

總之媽媽各種各樣不經意的評價,或許在無形中把一盆又一盆冰冷的水潑向了孩子,使得原本要萌芽的幼苗,捲縮起了自己的身軀,而在父母不斷否定及打壓的過程中,孩子早已萬念俱灰,了無生氣!

建議:

很多父母在管教孩子過程中,生怕鼓勵讚揚孩子會讓孩子驕傲、懈怠尾巴翹上天,於是就對孩子進行各種否定、打壓以及負強化式的管教,導致孩子慢慢的也變得自我不認同了,甚至在長大以後,面對身邊的同學朋友對自己的讚美和誇獎,也覺得是口是心非的,虛情假意的,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

就像有一個媽媽所講的:「覺得自己壓根就配不上幸福、和諧、快樂的生活」,後來經過和這個媽媽的深入交流才發現,原來這個媽媽在其原生家庭中,就遭遇了其母親的各種否定、打壓和嫌棄;

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得出結論——原生家庭中父母對子女的態度,決定了孩子對自己的態度,正如著名心理學家麥克斯維爾·梅爾茲曾說:

「父母對孩子的否定以及打壓,將導致孩子形成對自我較低的評價,以及容易形成低自尊的自我意象」

他繼續補充說道:

「孩子的一切行為方式,都是遵循自我意象(自我評價)進行的,換句話說,他(孩子)是怎麼認為自己的,他就會以什麼樣的方式行事。」

因此,父母最大的使命,壓根不是想方設法打壓以及否定孩子,使孩子變得謙虛內斂;而是竭盡全力保護以及幫助孩子重塑積極、健康、正向的自我意象(自我評價),當孩子自我意象提升的時候,他自然而然就會發展出與之相應的積極行為,否則,則會陷入消極、負面的泥潭而無法自拔;

從以上案例中,小芳深陷手機遊戲,長期自我封閉,拒絕與父母溝通,恰恰說明了在小芳的內心,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是極度自我不認同甚至是自卑的, 這一切與父母的過度否定和打壓脫不開干係,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媽媽的否定是孩子內心永遠邁不過去的坎!

怎麼辦?難道我們要事無巨細地對孩子表現出肯定的態度,不斷的討好、奉承、表揚、讚美孩子?

當然不是,皮笑肉不笑的讚美與肯定,孩子是不會買帳,只有實事求是地發現以及挖掘出孩子的積極思維,並且通過客觀、精確、簡潔、平和的言語,傳遞給孩子,才能夠有效的幫助孩子重建新的自我意象以及積極、自信的思維;

這就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以及掌握人的思維是如何逐漸修正的,如何通過實事求是的正強化語言,讓孩子潛移默化的接受,並循序漸進的改變,不得不說,這是我們為人父母不得不專研的教養智慧。

錯誤管教二:媽媽對孩子經常嘮叨不停,導致孩子厭煩不堪。

剖析:

據小芳媽媽交代,自己經常對孩子催促嘮叨個不停,比如:經常催促孩子「多運動,多跳跳,這樣才能長高」、「早點睡覺,才有利於身體發育」、「字寫得太難看,有空要多去練習」、「要多做題目,書才能讀好」等等。

而父母所催促嘮叨的事情,恰恰是孩子不擅長或者比較欠缺的地方,每一次父母的催促嘮叨,實際上都在提醒孩子——「你沒有做好,我對你很不滿意,我不相信你會自己調整改變,所以我必須沒完沒了的催促提醒你!」而這對孩子的自我認同感以及價值觀無疑是摧毀性的打擊。

建議:

正如某個心理學家所說: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渴望改變的,他只是拒絕被父母改變。」

因此,如何正確地向孩子傳遞需要改善的方面就尤為重要了,回到以上案例中,小芳媽媽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三百六十度無死角地對孩子嘮叨、催促、強調,儘管孩子媽媽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孩子所感受到的卻是媽媽的煩躁;

換句話說,但凡父母所採取的管教言行,會使得孩子情緒感到煩躁的時候,我們就無法達到預期的教養目標,為什麼?家庭教育治療師們早已告訴了我們答案——孩子壓根就不是被教育出來的,而是體驗出來的。

只要體驗太差,道理再對也白費,而從小芳媽媽對孩子事無巨細的嘮叨、催促,但是卻換來孩子怨恨父母、拒絕溝通、自我封閉、沉迷遊戲、最終被確診抑鬱症的這一結果來看,足以我們敲響了警鐘;

正如某位家庭教育專家所說:

「家庭教育是一個系統嚴謹的學問,它關乎了孩子一生的前程,絕對不是看幾本書,聽幾節課就能掌握的,正如醫生不能在看了幾本書,聽了幾節課之後就開始幫病人做手術一樣,這不是在幫人,而是在害人!」

一個聽了我建議的媽媽,在堅持了60天智慧教養實操訓練後,給老師發來了她女兒的改變反饋:

「廖老師,和你報告一個好消息,孩子目前成功復學了,而且最近一次考試成績進步非常大,比上一次考試進步將近194個名次,相比之前不願上學,排斥父母管教,經常把自己反鎖在房間,沒日沒夜地沉迷玩手機玩遊戲,甚至對父母動手,這改變不是一般的大;


目前孩子不再像之前一樣性格敏感易怒了,有時候做的不好的時候,父母直接指出,孩子也能聽得進去,不會和父母賭氣,反鎖房門,現在有時候還會經常跟父母開玩笑,說段子,分享她對未來的目標和夢想,放學回到家,不再 需要父母催促她快點寫作業,快點去洗澡,快點關燈睡覺;

因為我發現,當父母幫助孩子建立積極思維以及自我認同之後,孩子她自己完全可以安排好自己的事情;這段時間我完全放下對孩子的嘮叨和催促,結果發現孩子並沒有我想像中的差勁,照樣能夠把學習搞好,有時偶爾還是會有晚睡的情況,但是基本上都能夠在凌晨一點前關燈睡覺;

而在這之前哪怕我反覆催促,情況也是差不多的,關鍵還非常的傷感情,親子關係一度緊張,每天雞飛狗跳,甚至一度想要放棄孩子,讓她自生自滅算了;

但參加智慧教養實操訓練後,感覺最大的好處就是心裡不慌,有底,因為有廖老師在,以及其他非常專業且有耐心的老師在,這段時間在老師的幫助下,我認識到以下幾點:

1. 和孩子保持情感同頻以及良性溝通的重要性。其次,父母要學會幫助自己以及孩子排解負面消極的情緒——遇到事情,先關照好自己的感受,做好自己該做的,不過度猜測他人。

2. 前期以修復親子關係為目的,隨著孩子行為改善,要逐漸讓孩子承擔一定的結果。在建立良性溝通上,多創造輕鬆愉快的環境,通過分享聊天,讓孩子獲取所需(自我認同)。

3. 父母要追求真實的自己,同時通過言行傳遞給孩子正確的認知。通過發問,引導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用「挑珍珠」的方法應對——孩子做的不對的方面,父母要學會接納;而對於孩子做的好的方面,則要不斷正向強化,幫助孩子建立積極正向的思維觀念,重塑孩子對學習的信心以及對自我的認同感,鼓勵孩子多多分享。

4.尋找孩子獨特的依據,讓孩子認識到每個人生來不同,而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學會先愛自己,再愛孩子以及家人,並務必落實到行動中去!

真心感謝廖老師及其團隊對我的耐心幫助,陪我度過了人生最無助的時光,孩子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改變,都要歸功於廖老師以及您的團隊,感恩遇見!」

錯誤管教三:父母過度焦慮,總是擔心孩子未來沒出路。

剖析:

小芳媽媽滿臉愁思地說:「我比較焦慮,總是擔心孩子如果不優秀,將來就沒出路;現在想來,其實是杞人憂天了,其實,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自己的生活方向和方式;但是我卻壓抑了孩子;

孩子之所以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都是我們做父母的造成的,有時候心情感到不順的時候,就會反覆念叨小芳,而且念叨得沒完沒了,現在回想起來其實是在自我宣洩情緒。

建議:

正如著名家庭教育治療師薩提亞曾說:

「很多時候,父母總是看到孩子的消極面,並且氣急敗壞,火急火燎,其實恰恰說明我們父母對自己的不認同以及缺乏安全感和掌控感,我們因此焦慮不堪!」

我也經常對前來求助的家長朋友說:「當我們父母感到非常焦慮的時候,擔心孩子未來是否徹底完蛋的時候,最需要被關愛的不僅是孩子,更是我們父母自己」,因為我們的焦慮情緒,早已暴露了我們內心的不安全,暴露了我們對自己的不認同;

此時此刻,我們最需要做的,不再是參與孩子的家庭教養當中,而是 應該對自己的情緒以及身心健康負起主要責任,如何讓自己有效緩解焦慮的情緒呢?有以下幾個建議供家長朋友們參考:

1. 一次只解決一個問題。人之所以焦慮,很大的一部分因素在於,我們想在一個時間段內,解決多個問題,告訴自己,我一次只解決一個問題,就能夠有效的緩解部分焦慮。

2. 樹立「一切在我」的觀念。很多時候,我們心中滿是怨恨,主要原因在於,我們認為一切都是別人的錯,是孩子的錯,是老公的錯,而心生怨恨的時候,恰恰是我們最焦躁的時候,樹立一切原因在我的觀念,能夠有效的放下心中的怨恨,讓自己輕鬆上陣。

3. 了解事實全貌並勇敢面對。心理學家證明,面對我們所害怕恐懼的事物,我們越是對其了解透徹,並且迎難而上,我們越容易戰勝恐懼,這個道理在家庭教育的領域中同樣適用;

徹底了解青春期孩子的性格特性,系統學習智慧教養觀念,全面掌握幫助孩子建立積極正向思維以及健康良性情緒管理模式,是為人父母的必修課,更是我們經營好一個家的智慧法門。

………………………………………………………………………………………………………………

我是廖老思,專注於手機遊戲成癮研究。歡迎大家在評論處分享自己教養青春期孩子的經驗或感觸,也可私信留言和老師傾訴孩子問題及困惑,希望能為每個無助的父母及家庭點亮希望的燈!

相關焦點

  • 15歲女孩沉迷遊戲,自我封閉患上抑鬱症,父母到底該怎麼辦?
    我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案例主角,是一名15歲的女孩,為了保護孩子的隱私,我們把她稱呼為小芳(化名)。由於小芳長時間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沉迷手機遊戲,黑白顛倒,作息紊亂,情緒敏感緊張,後被醫院診斷為輕度的抑鬱症;目前孩子停學在家,幾乎一句話都不和家人說,家人很憂愁,無可奈何,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 15歲女孩沉迷遊戲,恨父母拒溝通,媽媽的否定是孩子邁不過的坎
    我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案例主角,是一名15歲的女孩,為了保護孩子的隱私,我們把她稱呼為小芳(化名)。自我封閉沉迷遊戲,已確診為抑鬱症。在談到小芳為什麼會突然間把自己封閉起來,整天沉迷遊戲的時候,小芳媽媽回憶說:「好像和她考試成績也有關係,之前孩子學習也挺積極的,甚至曾經試過通宵讀書學習,但是考試的成績卻遠遠比不上那些通宵玩遊戲的同學;所以導致孩子感到很鬱悶,心裡有太多太多的問號了——為什麼自己那麼努力去學習,得到的結果卻是這樣子的呢?難道自己比別人笨?還是說自己再怎麼努力就是這樣的水平?
  • 15歲男孩深陷手機遊戲,自我封閉,心理學家:這是「情感傷痕」效應
    我是專注於手機遊戲成癮研究的廖老思。對於很多家裡有青春叛逆期孩子的父母來說,相比孩子厭學、休學、沉迷手機遊戲更可怕的是,孩子選擇自我封閉,緊鎖房門,徹底拒絕與父母以及外人溝通。就像有一個15歲的男孩,自從和父母徹底鬧翻後,整天把自己鎖在房間裡玩手機遊戲,拒絕和家裡人溝通,只要父母在家裡,孩子堅決不出門。
  • 15歲男孩厭學自卑,沉迷遊戲怎麼辦?父母打罵講道理是在幫倒忙
    我是致力於手機遊戲成癮研究的廖老思。我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案例主角,是一名正在上初三的15歲男孩,我們把他稱呼為小晨(化名),主要問題表現為:厭學焦慮、沉迷遊戲、自我封閉、性格自卑敏感等,為了保護孩子的隱私,筆者對以下案例已做隱私處理,小晨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下:1.厭學焦慮,找不到學習動力。
  • 專家談大學生抑鬱症防治:正視情緒變化 避免自我封閉
    環境變化和壓力是誘因 自我封閉加劇抑鬱  談及抑鬱症的成因,馬澤中表示,每個人心中都存在抑鬱因子,是否患抑鬱症則要看這種因子有沒有被激發。  據介紹,大學生抑鬱症的誘發因素主要是環境變化。一是整個社會環境的網絡化、虛擬化對其造成影響;二是學校環境的改變帶來各方面的不適應。 另外,壓力也是大學生焦慮或抑鬱的主要來源。
  • 孩子沉迷遊戲,父母該怎麼辦?
    這句話聽起來有點悚然,難道他在現實生活中間跟父母或者其他人的關係如此糟嗎?很遺憾,確實如此。孩子遊戲沉迷,家長怎麼辦?首先,當我們看到孩子沉迷遊戲的時候,更多的是理解他進入遊戲世界的動機,並且幫助他一起應對這件事情。
  • 十五歲女孩跳樓輕生,如何防止孩子患上抑鬱症?父母學四招
    四川15歲女孩跳樓身亡,父親試圖接住女兒也當場被砸傷身亡,女孩輕生的舉動一下帶走了兩條鮮活的生命,非常令人痛心。網傳女孩跳樓可能是因為被迫學習鋼琴,但女孩母親已經出來闢謠說女孩生前患有抑鬱症。孩子已經走了,跳樓的具體原因我們就不要深究了,其實更應該關注的是這場悲劇給我們的一些思考和警示。什麼是抑鬱症?
  • 15歲女孩抑鬱跳樓,父親相接,雙雙身亡,好書分析如何破解抑鬱
    背景四川瀘州的一名15歲女孩被查出抑鬱症之後,曾主動提出學鋼琴,可上課才僅僅一天,她便選擇了從25樓跳下結束自己的性命。企圖挽救女兒性命的父親衝上去,想要利用雙手接住孩子,但不幸雙雙遇難。不是所有人都是懂王,懂王好好地在他國快樂就好了,不要在國內用腳趾敲鍵盤。其實面對女兒生命的時候,衝上去才是一名父親的擔當,他得到了屬於一名父親的榮耀。2、有人說是父母強迫孩子去學鋼琴,導致孩子衝動跳樓,抑鬱症是孩子母親在說謊。
  • 15歲女孩跳樓砸死父親:抑鬱的人,大多長在這種家庭
    四川一個15歲女孩輕生從25樓跳下,父親情急之下伸手去接女兒,不幸被砸死。在此過程中,父母的信念、情緒、行為等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而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家庭關係,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具體的影響呢?1.性格形成義大利教育家瑪利亞·蒙臺梭利說過: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 雅安15歲女孩離家出走,患中度抑鬱並不痴迷漫畫,消失在青衣江邊
    潿洲島失聯的兩個女孩尚沒有下落,牽動著無數人的心,而又一起尋人啟事進入了大眾的視野。昨天,四川雅安,一則尋人啟事在當地人的朋友圈中廣泛流傳——15歲的雅安女孩周潤與親友失去聯繫。她於9月15日下午從雅安市恆信上海城離開,出走的時候沒有隨身攜帶手機。
  • 抑鬱症都是扯淡
    不都是哭一下鬧一下就忘記了,怎麼可能會得抑鬱症?不想上學鬧脾氣,就是整天遊戲玩多了,把遊戲戒掉就好了!最近,小健甚至跟父母吵過幾次架,說不想上學。小健的父母認為他是沉迷網路遊戲,無法適應上學的節奏,一開始並不上心,後面直嚷嚷「我想去死」,嚇得馬上帶去醫院,診斷為「抑鬱症」。
  • 孩子厭學整天沉迷手機遊戲怎麼辦?2條兵法建議,教父母輕鬆應對
    在教養孩子過程中,當孩子出現各種各樣不良行為時(比如:厭學、沉迷手機、通宵遊戲、日夜顛倒等等),很多父母瞬間就像潰堤的大壩,心中的洪水翻滾而起,肆意泛濫——各種指責、批評、否定、說教、訓斥、打罵的聲音,充斥著家裡的每個角落。
  • 15歲抑鬱症女孩跳樓身亡:父母自查這5點,尤其親子矛盾的家庭
    關注【實戰家庭教育】做智慧父母!就在前不久,一場悲劇讓所有父母值得警惕!8月22日,四川瀘縣一個15歲女孩(小曾)從25樓縱深跳下,而她父親在樓下企圖接住自己的女兒,結果雙雙身亡。一個豆蔻年華,一個深愛孩子的偉大父親,讓人痛心不已。
  • 12歲男孩沉迷遊戲一緊張就拔頭髮 頭頂出現「斑禿」
    (原標題:長沙12歲男孩患上拔毛癖,一激動就忍不住拔頭髮!「小網蟲」,他因沉迷「吃雞「遊戲導致情緒激動,精神一緊張就拔自己的頭髮,接著頭頂就出現了「斑禿」。小波(化名)今年剛滿12歲,2年前他開始沉迷於手遊,從「王者榮耀」到「吃雞」,每天一放學,第一件事情就是找父母要手機,如果父母不給就大發雷霆,上學的時候,小波每天要玩兩三個小時,一放假則整天沉迷在遊戲中,每天長達十幾個小時,可以不吃飯,不睡覺。老師也反映,小波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說話做事則比同齡人要幼稚,成績明顯下降。
  • 14歲孩子厭學在家沉迷遊戲,試試這一招,讓孩子重拾改變信心?
    厭學在家沉迷遊戲不願與任何人交流2. 整天宅在房間晝睡夜出刻意躲著父母3. 破罐破摔對父母一點敬畏之心都沒有那麼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呢?而厭學、叛逆、沉迷遊戲、不願與他人交流這四者之間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敗壞的情緒,因為有情緒問題,對學習心生厭惡之心;對父母心生叛逆之心;對朋友心生冷漠之心,現實一敗塗地,自然沉迷於虛擬世界中的遊戲;
  • 小孩因沉迷「吃雞」患上拔毛癖,一激動就忍不住拔頭髮
    △資料圖來源網絡 近日,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酒癮網癮科接診了一名12歲的「小網蟲」,因沉迷「吃雞「遊戲而導致情緒激動,精神一緊張就拔自己的頭髮
  • 孩子抑鬱、自傷、沉迷網絡可能因為缺少父母陪伴
    小健的父母認為他是沉迷網路遊戲,無法適應上學的節奏,於是帶他來到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科就診。副主任醫師李雪跟小健溝通後,診斷他從小就患有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升初中之後學習壓力變大,又沒有得到很好的幹預,以至於遇到了更多的困難。
  • 70%的抑鬱源自青春期,父母需警惕孩子這些心理問題
    有的孩子在小時候特別乖巧可愛,人人誇人人疼,即使是調皮搗蛋,父母似乎都有辦法「收拾」他們。但是,當孩子們逐漸邁向青春期的門檻,一切似乎都變得不一樣了。一般女孩在10歲前後、男孩在12歲前後,就會進入青春期。這個時候的親子關係往往會進入新的階段。青春期特別容易產生親子衝突,大量孩子離家出走、自殺的悲劇事件,就是發生在這個年齡段前後。
  • 孩子沉迷手機遊戲的背後原因
    作者:一葦 (原創)當今,如何引導孩子合理使用手機,成了每個家庭都繞不開的問題。由於孩子沉迷手機引發的親子關係問題、學生學習問題及心理問題層出不窮,甚至由於家長粗暴管制,造成的家庭悲劇也在不斷重複上演。在一葦心理諮詢的過程中,每每聽著家長對孩子的指責、抱怨,我都會反問:孩子「沉迷手機」,難道僅僅是因為「手機遊戲的誘惑之錯」或者是「孩子不自律」嗎?
  • 抑鬱症的前兆——自我否定與反芻思考
    自我否定與厭惡我們都知道,人類最反感的就是別人否定自己,甚至討厭自己。可一旦人們進入抑鬱狀態時就會開始自我否定與厭惡,很多抑鬱症患者發病前總是沉浸於自己的世界之中,他們會不自主地進行思考,且這種思考往往帶有唯一性和主觀性,外界的思想和言語並不能干擾他們,他們總是能保持一種偏激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