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探討"微閱讀時代" 解璽璋呼籲讀有分量的書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4月23日電(劉歡)文化學者解璽璋23日在北京表示,當代人應該多讀那些有分量、有質量的書,動輒提倡微閱讀、輕閱讀、淺閱讀,是放棄或逃避讀書人的社會責任、歷史責任的一種託辭。

  23日下午,「世界圖書和版權日京版集團第11屆講壇」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講壇以「微時代的閱讀」為主題,邀請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李敬澤,著名作家作者葉廣芩,文化學者解璽璋,資深媒體人肖國良,中央編譯出版社總編輯劉明清等嘉賓,共同探討微閱讀時代的生活方式。

  為什麼讀書?

  每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世界各地都會掀起一陣有關閱讀的討論熱潮。其中,「為什麼讀書」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有人說,我們已經到了一個娛樂當道的時代。各種娛樂節目、電影電視劇、好玩兒的遊戲層出不窮,我們哪兒有時間閱讀?何況,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只要能當官,一切都來了。再加上微博、微信、微小說等新事物的湧現,逐漸改變著人們的閱讀方式。讀書,與現代人漸行漸遠。

  中央編譯出版社總編輯劉明清提到,人讀不讀書,可以從臉上看出來。大自然的霧霾颳風就可以消除,若是人心靈中有霧霾,得用讀書來驅逐。

  在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李敬澤看來,微閱讀的盛行沒什麼可以痛心疾首的。然而,如果想對世界形成一個比較深入的、儘可能可靠的認知,可能需要付出比「微」多一點點的努力。「當讀進一本書的時候,可以讓人不那麼俗,讓人有一點點根。」

  作家葉廣岑談到自己最幸福最快樂的時光,不僅心馳神往:那是在落雪的夜晚,躺在被窩裡,在昏黃的燈光下,讀一本非常心儀的書,物我兩忘。她呼籲讀者保留一個睡前閱讀的習慣,哪怕是短暫的半個小時。「不讀書,就不知道敬畏,就不知道感恩。」

  讀什麼書?

  樹立了讀書的觀念,接下來要解決的是讀什麼書的問題。中國每年出版的書接近40萬,不少圖書存在過度包裝、過度營銷的問題,讀者找一本好書越來越難。劉明清認為,可以看一些資深書評人或者作家推薦的書。「專業人士值得信賴。」

  「書本身也是有分量的。」文化學者解璽璋主張讀那些有分量、有質量的書,而不是那些輕飄飄的、軟綿綿的、放到嘴裡就化的書。解璽璋認為,現在動輒提倡微閱讀、輕閱讀、淺閱讀,是放棄或逃避讀書人的社會責任、歷史責任的一種託辭。

  「有力量的閱讀」是解璽璋認可的一種說法。表現為對內能夠完善自己的人格,對外能夠推進社會的進步。「讀書人要講抱負,有志向,不把自己混同於普通老百姓」,他說,「好的讀書習慣首先不是為飯碗,也不是為滿足個人的小趣味,而是要通古今、達中外。」

  劉明清同樣不贊成把讀書功利化或者工具化。他認為,讀書對人們又現實的、長遠的好處。「如果抱著功利化、工具化的目的去讀書,我們會發現大量的書也實際上沒有什麼用處。恰恰是那些看似無用的書,才能讓我們享用一輩子。」

相關焦點

  • 專家學者談經典閱讀: 最美的年華讀最好的書
    原標題:專家學者談經典閱讀: 最美的年華讀最好的書  日前,在商務印書館舉行的「經典名著·大家名作」叢書出版座談會上,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過常寶公布了一個讓人頗感驚訝的數字:「根據這兩三年我在文學院做的調查,閱讀過《紅樓夢》的學生,每年都不超過20%。」
  • 疫期讀書㉓丨解璽璋×董強:讀書如何讓人獲得精神安頓? - 新京報...
    我今年有好幾本譯作要再版。再版之前,我需要重新讀一遍。翻譯是個細工活,讀一遍,其實就是讀兩遍:原作一遍,譯作一遍。另外,我還每天寫詩、寫書法,所以很緊湊。 解璽璋:和平時沒有太大的區別,還是八九點鐘起床,午夜一時睡,中間會睡一覺,大約一小時左右。區別是不出門,少了很多應酬和事情,時間更充裕了。
  • 《年度名家閱讀報告》在京發布 梁曉聲曹文軒等給出閱讀建議
    2萬多字的報告藉由名家閱讀感悟、閱讀建議、閱讀書單,喚起讀者閱讀圖書的興趣,給讀者實際有效的閱讀指導。  該報告以北京閱讀季名家面對面項目組在2019組織現場活動的名家為基礎,邀請梁曉聲、曹文軒、徐雁、鮑鵬山、解璽璋、李修文、柳建偉、陳彥、幹春松、虹影、徐則臣等作家、評論家和專家學者共同參與,請名家學者談論自己2019年度閱讀生活與感悟,發布名家2019閱讀書單。
  • 加大考試卷面閱讀量是否合理?孔慶東等多位學者探討語文教學改革
    新京報快訊(記者 馮琪)如何看待近年來中高考卷面閱讀量增加?孩子讀不懂經典怎麼辦?
  • 打造家庭共讀模式 《有書親子閱讀報告》發布
    」,終身學習服務提供商有書成功舉辦了主題為「不要讓孩子因為你,輸在起跑線上」暨「童夢有書為愛共讀」有書親子閱讀季發布會。有書共讀CEO雷文濤、COO羅勤勇與親子育兒、家庭教育專業領域的三大專家及百位家長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家長們如何樹立正確孩子教育認知等話題。
  • 重建閱讀習慣 別讓《紅樓夢》成為死活讀不下去的書
    長江網3月5日訊 (長江日報記者周滿珍)近日,南京大學高研院院長、長江學者周憲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呼籲「重建閱讀習性:別讓《紅樓夢》成為死活讀不下去的書」,倡導在浮躁時代養成閱讀耐心,養成健康的社會閱讀生態和文化生態,事關民族文化復興大業和文化強國夢想。3月4日,長江日報記者電話專訪周憲教授。
  • 有書2020成長的力量共讀大會,探討逆境下的成長心法
    2020年12月19日,有書成長的力量共讀大會將在北京凱悅酒店舉辦,此次大會以生如逆旅為主題,旨在為千萬用戶打造一堂現象級的「逆境成長大課」。屆時我們將邀請御風集團董事長、萬通集團創始人馮侖、知識管理專家、《好好學習》作者成甲、模米教育創始人周國元、三節課創始人黃有璨等多位行業大咖進行成長分享,共同探討「逆境下的成長心法」。
  • 網際網路時代怎樣讀書,三位學者給出答案:數位化閱讀不可逆轉
    數位化閱讀不可逆轉 對談一開始,周國平就拋出目前社會上較為普遍的兩個觀點,一是紙質書已經死亡;第二個觀點是不但紙質書已經死亡,連閱讀都可以消失了,未來高科技或許可以直接通過數據灌入大腦。 朱青生說,「網際網路年代閱讀是否已死」,他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思考了。
  • 學者:草嬰是一個翻譯時代的代表 今天翻譯時代已變
    中國著名的翻譯家草嬰去世,引起了許多人對這位老一輩翻譯家的懷念以及對那個翻譯時代的紀念。  草嬰生於上世紀初,從事翻譯60多年,曾經以一己之力,翻譯全部託爾思泰小說集,歷時20多年。著名學者、中國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員李永平說:「草嬰是一個翻譯時代的代表者,它的去世,也可以看做是那個時代的結束。在今天,翻譯已經不那麼受重視,翻譯的時代已經變了。
  • 《梁啓超傳》:看一個人讀懂一個時代
    [書籍信息] 書 名: 作 者: 解璽璋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ISBN:9787807409311 出版時間:2012-10-01、[作者簡介]    解璽璋,知名評論家、學者、近代史研究者,從事報刊編輯、圖書編輯二十餘年,曾獲多種全國及北京市文藝評論獎,著有《梁啓超傳》、《一個人的閱讀史》、《喧囂與寂寞》、《雅俗》等。[媒體評論]    梁啓超是中國近代局面最大的學者,也曾是影響至巨的思想家和舉足輕重的政治家。
  • 碎片化閱讀的時代,書要怎麼讀?達到三種層次,才把書讀通透了
    讀書大致有三種層次,第一層是讀書裡的人,第二層是讀寫書的人,第三層是讀讀書的人。這個道理怎麼理解呢?第一層次的閱讀是讀懂書,就是讀書讀字,讀懂書裡的故事和人物。被書中的故事所感動,理解人物的情感,對人生的體驗加深,拓寬知識面,通過讀書增長知識和才幹,擴充自己的閱歷。
  • 推薦一本你最喜歡的書,從5千餘回答中,整理出這份有分量的書單
    陌生人,你好 可以給我推薦一本你最喜歡的書嗎(嘛)?」恰好因為我也正在找合適的書看,就耐下心來把全部的5,688 個回答都瀏覽了一遍,整理出來一份書單。既然是推薦者最喜歡的書,那麼這份書單應該沒有什麼水分而是有比較高的含金量,希望這份書單能給我的閱讀荒帶來一些新變化,讓我的輸出變得更加有分量。
  • 50位名家分享心得提閱讀建議
    2019名家閱讀講壇暨《2019名家閱讀生活報告》發布會日前在東城區第一圖書館舉行。出版界、圖書館界、書店、閱讀空間等業界人士和眾多閱讀推廣人共80餘人參與活動。《2019名家閱讀生活報告》以北京閱讀季名家面對面項目組組織的名家為基礎,由中國出版傳媒商報社邀請其他著名作家、評論家和專家學者共同參與而形成。報告分為閱讀風尚、閱讀主張和閱讀指南三部分,同時附有名家薦讀書單。
  • 助力閱讀好時代:讀聶震寧《閱讀的藝術》
    顯然,解決了上述閱讀的四個「什麼」,《閱讀的藝術》就能夠指導我們如何實現「藝術地閱讀」,從而在他的啟發下,讓我們對藝術這個概念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藝術是名詞,也是動詞;藝術是宏觀概念,也是具體現象;藝術是過程,也是結果;藝術是科學技術,也是方式方法;藝術是抽象的,也是具象的;藝術是陽春白雪,也是下裡巴人。究竟何謂藝術?
  • 面對童書熱,學者有哪些冷思考
    11月8日,浙江金華,95歲高齡的蔣風稱自己「參加了一門最年輕學科的研討會」——首屆「全國原創圖畫書的理論建構和批評標準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由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與浙江師範大學共同主辦,近70位專家學者為近年來持續升溫的童書熱,提供了諸多思考與建議。北京一家繪本館中,孩子們正在閱讀繪本。
  • 今天為何要讀經典——學者談當代經典閱讀與體系構建
    出土文獻裡面有很多很精彩的東西,像《五行》篇、《孔子詩論》《六德》等,都可以視為「經」的補充。  李景林:西方的人文學者,像雅斯貝爾斯講「軸心時代」,帕森斯講「哲學的突破」,大概都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經典有核心經典、原始經典和以後比較外圍的經典。一個文明的核心經典基本上都產生在所謂「軸心時代」。
  • 2020年兒童閱讀大會亮相中國童書博覽會
    本次大會是童博會組委會,為了加強童書出版全產業鏈各方間的行業交流和深度探討而專門組織的。作為中國出版協會「2020中國百城兒童閱讀嘉年華」的首場線下活動,閱讀大會行業論壇聚焦兒童閱讀發展與生命教育主題,邀請新聞出版行業、教育文化領域、兒童閱讀領域、電商渠道等各行業專家、學者等,探討在出版業與各行業融合發展大趨勢下,我國兒童閱讀市場的發展與未來。特別就疫情防控常態化後的兒童生命教育話題,進行開放式討論,呼籲全社會尤其是教育領域,提高對生命教育普及的重視。
  • "微時代"公共帳號眾多,我們應該讀什麼
    重開張(漫畫) 徐鵬飛  原標題:「微時代」,讀什麼?在這樣的「自由選擇」下,我的閱讀趣味乃至知識水平,決定了我能看到什麼。我讀到的固然是我喜歡的,但我拋棄的卻可能會更有價值。這就像是進入了一個認知的叢林,我無法走出「自我」這個陷阱。固化的欣賞口味與閱讀取向,很可能讓我無法去擁抱更為廣闊的世界,尋求更為深刻的精神享受,甚至讓我對世界的想像力開始萎縮。簡單點說,太舒服的閱讀,讓我無法「突破」,甚至原地踏步。
  • 300餘位統計學者廈大探討大數據時代統計學發展
    300餘位統計學者廈大探討大數據時代統計學發展 2014-10-18 17:34:13300餘位中國知名統計學者匯聚廈門,共同探討大數據時代下的統計學發展。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許憲春、對外經貿大學校長施建軍、廈門大學副校長楊斌等領導、著名專家學者出席當天的開幕式。  承辦本次大會的廈門大學經濟學院、王亞南經濟研究院院長洪永淼介紹說,近年來,特別是2011年統計學被國務院學位辦列入一級學科的背景下,國內統計學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 中韓學者探討東北亞合作發展
    中韓學者探討東北亞合作發展 ■慄雯     近日,「東北亞超國境友好合作學術研討會暨《走向大同》出版發布會」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舉行。    《走向大同》(李承律著,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一書認為,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經濟出現了以區域性為特點的經濟合作,信息、通訊技術正在發生革命性變化,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知識信息化的社會正在急速地形成和擴張。由於全球化和區域化的加深,世界力量開始大移動,世界秩序開始重建並出現新的聯合之路,世界開始迎來一個亞洲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