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親朋好友聚餐是中國人喜歡的生活環節,但是你可能想不到,一張小小的餐桌上竟然也有諸多安全隱患,尤其是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如果家長掉以輕心,就很可能有燙傷、卡喉甚至戳傷的危險降臨到孩子身上。該如何排除餐桌上的安全隱患,又該如何在危險發生的時候正確應對呢?
年底聚餐,或過年團圓的飯桌上,多有幼童被筷子戳臉致貫穿傷的意外發生。我們先看一個案例:
【案例】
地點:惠州
事件:1歲7個月大的小寶在吃晚餐,媽媽用筷子戳了個肉丸,讓他自己拿著吃。小寶蹦蹦跳跳邊吃邊跑,不慎摔倒,可怕的事情發生了:不鏽鋼筷子戳進右眼眶,直入顱腦!凌晨3時多,醫生手術取出筷子。不幸中的萬幸是,筷子沒有損傷到小寶的顱內血管,目前小寶情況穩定。專家表示,幸好意外發生後,媽媽做對了一件事情:沒有自行把筷子拔出。
孩子低齡化。發生事故的孩子年齡多在2~3歲,雖然會走路跑跳,但身體平衡把握不好,一旦碰到障礙物,就很容易失去身體重心發生跌倒。
孩子沒有良好的吃飯習慣。孩子喜歡邊吃飯邊玩耍,一旦跌倒,孩子手裡拿著的東西便不再只是吃飯工具,而變成了造成傷害的「兇器」。
致貫穿傷。這類事故中的孩子多因跌倒而引發貫穿傷。
需要做開顱或開氣管手術。發生貫穿傷,重要的是第一時間正確施救。不要拔出異物,直接送醫院,儘快進行手術是最好的方法。
缺乏安全坐姿培訓。如果缺乏安全的吃飯坐姿培訓,孩子就會認為吃飯和遊戲一樣,可以隨心所欲,跑來跑去,這樣就給傷害的發生提供了條件。
教孩子養成良好的就餐習慣。古人說:食不語,寢不言。吃飯的時候說話,勢必會帶有情緒,無論情緒好壞,都會對消化造成一些影響;而邊吃邊玩,甚至來回走路更不易於腸胃的消化吸收。建議全家一起吃飯時,儘量端坐安靜進食。
大人要加強看護。不要讓孩子舉著尖銳物來回走動,即使不吃東西,也要防止跌倒而引發意外。
做好安全教育,規範孩子的行為。對幼童的安全教育,需要口令式:「吃飯要排排坐,一口口吃,不要說笑!」信息明確,態度堅決,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規則的嚴肅性。
孩子的氣管狹窄,很多食物都可能對孩子造成窒息傷害。比如吃不適當的零食;吃堅果時說笑被嗆入氣管;玩玩具將小部件放入口中;被他人逗餵食物等。我們同樣先來看2個案例:
【案例】
地點:揚州
事件:揚州一位奶奶給自家幾個月大的寶寶舔葡萄,沒想到寶寶將葡萄吞咽了下去,卡在氣道發生窒息。雖然孩子被送到蘇北醫院,但經40 分鐘心肺復甦搶救,還是不幸夭折了。醫生說,黃金搶救4~6 分鐘才是最有效的。
對孩子的吞咽功能不了解。幾個月大的寶寶是無法吞咽水果丁、堅果的。
不注意家中小部件的隱患排查,尤其是玩具。玩具上有不少小部件,3歲以前的寶寶是用口來探知世界的,所以一切好奇的東西都可能放進嘴裡。
家長不知道如何急救。孩子發生窒息,黃金搶救時間是4~6分鐘,這時只能靠家長來幫助。可是大部分家長只能慌張送醫,錯失第一時間的院前急救。
多了解幼童不同時期的生理常識。給孩子吃符合年齡特點的食物。
平時養成檢查孩子玩具的好習慣。提前幫助他們排除小部件脫落的隱患。
教孩子安全的飲食習慣。全家嗑瓜子吃堅果時,要及時告訴孩子怎樣吃才安全,不要讓他們模仿成人的樣子吃堅果,更不要在移動中的車上吃零食。切記!
學習急救措施。尤其是海姆利克異物排除急救和心肺復甦,必要時候能救命。
加強對孩子的看護。過年串門大人忙著寒暄問候時,也要有專門人來看護孩子,不要讓疏忽造成一輩子的痛。
外出就餐也有很多安全隱患,比如容易發生燙傷、中毒等意外。我們來看兩個案例:
【案例】
地點:包頭
事件:馬先生一家5口在東河區一家火鍋店吃飯。一個小時後,4 歲孩子忽然說頭暈想吐。家人以為孩子吃火鍋太熱了,也沒太在意。兩個小時後,馬先生下樓結帳,感覺一陣眩暈,一頭栽倒不省人事。隨後,又相繼有人出現頭暈、胸悶、呼吸困難、全身乏力和噁心嘔吐等症狀。家人立即撥打了120,一家5 口被送到醫院救治。經檢查確定5 人均為一氧化碳中毒。
火鍋燃料問題頻發。酒精爆燃或一氧化碳中毒是吃火鍋時容易發生的意外,而家長几乎沒有防範意識。
忽略餐廳環境的隱患。餐廳的公共環境對孩子來說充滿了隱患,比如給成人準備的熱水杯,或者端著熱鍋的服務員,都可能因為孩子淘氣亂跑而對他們造成燙傷危險。
家長缺乏在公共場所的看護。孩子淘氣亂跑是天性,家長帶孩子外出就餐一定要嚴加看護,儘量防止意外的發生。
預先排查餐廳環境隱患。如果選定包間,要多留意窗戶、沙發角、桌子角和水杯熱容器的擺放位置,預先排查風險隱患。
吃火鍋時,儘量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流通,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使用酒精點火,由經受過培訓的服務員來操作。同時自己抱著孩子遠離,保持安全距離很重要。
讓孩子坐在安全餐椅裡,並系好安全帶。確保其位置處於裡側的安全位置。不要讓孩子坐在下風口和上菜的位置,避免煙氣燻傷到孩子。
絕不能讓孩子在餐廳來回跑動,避免燒燙傷的風險。
始終有專人看護孩子,決不能掉以輕心。
看,一張小小的餐桌,問題越多,說明我們的安全預警越要加強。孩子的安全,全家人人有責。養成安全的就餐好習慣,家長必須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