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秉綬隸書匾額題字第四期:其作品的藝術價值以及對後世的影響

2020-12-23 漢府古文化

作者:王東彪(書法家協會會員)

在清代,匾額的功能不只是單一標誌建築物這一種用途功能,而是有了更大的突破。它們不僅成為了文化的承載者,同時還成為了文化的傳播者,匾額上的什麼字或者什麼意義。被廣泛運用於各種社會場合之中,可以說是匾額藝術發展到清代,是迎來了匾額發展最為輝煌的時期。伊秉綬又作為清代最傑出的書法家特別是他的隸書,再與之題到匾額,使其具有了更高的藝術價值。

伊秉綬匾額題字的隸書,與其他隸書相比個性比較鮮明,具有很強的藝術風格和它帶給我們的感染力。伊秉綬的隸書不僅在外形結構和字形處理等有著獨到的一面,而且筆法上也深藏韻味。

在大部分人對伊秉綬的了解中,伊秉綬的筆法平直、整齊、均勻、變化很少,但是仔細琢磨其有著耐人尋味的多變線條。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他每個字的立體感,可見力度不一般,我們都知道力度是書法線條最為本質的屬性之一。

渾圓、黝黑 、峻厚的線條既是書法力的存在 ,同時也是立體的存在。線條的力度美 ,即我們所謂的「入木三分」、「力透紙背」 ,在眾多書家中都努力追求這一點,在他的隸書匾額題字中渾圓厚重的大字,加上常用的濃墨和幾處飛白,無不體現著線條的剛勁老辣,穿插著的細的線條中似鋼絲盤纖,同時顯露著細勁剛硬,看上去沒有一根是輕薄扁浮的線條。

再來看筆畫線條的兩端,豐富變化。因為其變化非常的細微,不仔細看難以察覺出來。他的隸書匾額題字可以說是起收筆都是不一樣的,起筆有的渾厚方正有的斬釘截鐵直切方起,收筆更是或殘缺或圓弧形態各異。

用墨更是高人一籌,伊深知用濃墨飽墨既能表現出線條剛勁渾圓有力又能與之端莊雄壯的字更為相匹配,表現莊嚴肅穆的穩重氣息。在整幅匾額題字的大氣渾厚中又添加幾分枯筆飛白作為點綴,同時又能表現出蒼勁老辣的感受。

縱觀伊隸書匾額題字的獨特高明的結構筆法等,我們不然感受到伊秉綬字的平正所傳達出來的「中和」與「靜氣」。伊秉綬曾書寫於朱子「半日靜坐,半日讀書」一語 ,這也表現出理學家伊秉綬追求的這種「靜氣」。看似平正無奇的字,細細觀看有著無盡的險絕,使他們平正與險絕交融,有矛有盾最後處理於和諧。作為理學家,伊秉綬把程朱理學的「中和」表現在的藝術創作上,極大提高了匾額題字中的藝術價值。

上文粗淺分析,伊秉綬在隸書匾額題字上字形、用筆和所傳達出的藝術價值達到的空前的高度。他可謂是博採眾長而又創造新意,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為以後的學習者提供更多的益處。自乾嘉以來,有許多的書法家來學習伊秉綬隸書,以伊秉綬的隸書為取法作為其臨摹的對象。

如在嘉慶年間的舉人劉華東,學習伊秉綬的隸書而得矯健之氣,劉華東早年學習漢隸,寫出的字線條方面顯得柔柔弱弱,但是在學習伊秉綬的隸書之後,氣局上變得宏大開闊起來,甚至其用筆結字酷似伊秉綬的隸書,同時還具有了自己的矯健之氣。還有近現代的謝義耕,師承伊秉綬和《衡方碑》。

謝義耕甚是喜歡伊秉綬隸書,筆法形態非常相似,筆法多化方為圓,筆畫圓潤更為顯得清雅,又購伊秉綬真跡近百件,實為伊隸對其影響之大。被伊秉綬的隸書影響的當然是不止這幾位書家和書法愛好者。隨時光流逝書法蓬勃發展相信還會有更多的喜歡書法的人被影響被薰陶。

伊秉綬他自己在創作方面總結了三十二字法則,即「方正 、奇肆 、恣縱、更易、減省、虛實 、肥瘦 、毫端變化 ,出於腕下,應和凝神造詣,莫可忘拙」。這三十二個字在了伊秉綬的隸書創作之中展現的淋漓盡致,不論是在字形方正及結構處理奇特或是虛實結合還是在每個筆畫起收筆變化莫測、拙中取巧、形神兼備等技法和意識上。這些都是我們在以後創作上所學習並且會運用的。

在清代濃厚的碑學氛圍中,許許多多的隸書創作書法家都順而出現,從而組成了一個宏大的隸書創作群體,這一群體出現以及盛行,使隸書從漢代數又是一大高峰。在這裡邊伊秉綬隸書作為眾多隸書中的佼佼者。

一幅書法作品的價值並不是誰書寫的或者是文字內容,更不要說價值多少錢,應該是這幅作品中所展現出的去打破常規傳統去創作去探索的藝術形式,以及會能讓後人學到的知識,這就是它的價值所在。期待著伊秉綬隸書匾額題字能影響更多的人,也希望會有更多的像伊秉綬這樣的書法大家出現在未來。

【完結】

相關焦點

  • 伊秉綬隸書匾額題字第一期:淺談匾額書法及其價值
    作者:王東彪(書法家協會會員)匾額,又稱之為榜額、扁額或者是牌額,也簡稱作扁、額或匾。匾額分為兩種一種橫式一種豎式的,橫式的通常叫匾而豎式的通常叫額,不過現在統稱為匾額了。匾額它作為中國傳統建築中的裝飾性構件,它的主要用途或者它的目的就是標明建築也可以說成這個建築是做什麼用的,起到了標誌性的作用,可以說是建築的點睛之筆,表達人們審美情趣和藝術性的反映,它融文字、書法、印章、雕刻、繪畫等相似的藝術種類成為一體,還與建築學、文學、美學、社會學等相互融合,它的多樣性奠定了匾額藝術的豐富性,為此匾額它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 伊秉綬隸書,愚的厲害,拙的可以!
    伊秉綬,清乾隆十九年——嘉慶二十年( 1754-1815 ),號墨卿、默庵。福建汀洲人,故人又稱「伊汀洲」。 嘉慶四年(1799)出任廣東惠州知府,因與其直屬長官、兩廣總督吉慶發生爭執,被謫戍軍臺,詔雪後又升為揚州知府。在任期間,以「廉吏善政」著稱。嘉慶七年( 1802 ),伊秉綬 54 歲時,因父病死,去官奉棺回鄉,揚州數萬市民泣淚送別。伊秉綬本人於 1815 年去世,時年 62 歲。
  • 寧化舉辦伊秉綬隸書種子教師培訓
    8月3日,寧化縣教師進修學校舉行伊秉綬隸書種子教師培訓結業儀式,44名參訓教師到場參加。本屆培訓為期4天,由省書法協會會員雷鑫亮、陳建智授課主講。授課教師結合自己對伊秉綬書法特點的理解和感悟,對縣教育局編寫的拓本教材伊秉綬《隸書典範》進行講解和示範書寫。授課教師精湛的書法技藝,深入淺出的講解,讓參訓教師對伊秉綬隸書整體的筆法、結構、用筆特點等有了更深刻地認識,進一步領略到伊秉綬書法的獨特魅力,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
  • 伊秉綬隸書對聯:古樸渾厚,有廟堂之氣
    介紹 伊秉綬(1754-1815),字祖似,號墨卿,晚號默庵,清代書法家,福建汀州府寧化縣人,故人又稱「伊汀州」。 伊秉綬喜繪畫、治印,亦有詩集傳世。工書,尤精篆隸,精秀古媚。
  • 【匾額書法大家談】匾額是建築物的臉面——崔樹強談匾額書法
    崔樹強:匾額是中國人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化現象和藝術形式,它融合文學、哲學、歷史、藝術、工藝材料等為一體,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它常常懸掛於建築物的內外簷下,在上面題字,用於表達建築物的名稱、性質,或者實現某種精神的寄託和映射。其形式多樣,製作精美,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引人入勝的效果。
  • 匾額大字榜書,居然有五大派?你可千萬別落入最後一派!
    伊秉綬的隸書以匾額面目出現時,是清代書壇一大構也。伊秉綬的隸書,非全隸書也,取顏字之寬博入隸,不精雕細刻點畫之妙,而得正大莊嚴氣象。此非法外求法,字外求字,得之意外之作乎?昔年康有為論書有十美,映之伊秉綬先生書,可謂無所不徵也。康有為十美說:氣象渾穆,意態奇逸,魄力雄強,興趣酣足,筆法跳躍,骨法洞達,點畫峻厚,結構天成,精神飛動,血肉豐美。
  • 他把顏體融入隸書,古樸渾厚,有廟堂之氣,自成一家風流
    隸書產生於先秦之戰國,從大篆演變而來,隸書發展於秦,興於西漢,盛於東漢。進入魏晉時期,隸書開始衰退,至清中期,由於碑石學的興起,隸書出現了一次開創嶄新風格的中興,其代表人物有鄧石如、伊秉綬、陳鴻壽等。尤以伊秉綬最具特色,與鄧石如並稱「南伊北鄧」。
  • 當代誰寫的隸書最好 讓人賞心悅目的隸書書法作品欣賞
    隸書,是中國書法藝術中五大字體之一。欣賞隸書,我們能透過其四平八穩的筆法布局,感受到一種歷史感,莊重感。自古至今,隸書以三大特點而著稱:1、厚重,即氣勢渾厚,茂密凝重,雄健壯美;2、樸拙,即樸實率真,稚拙天趣,平中寓奇;3、高古,即取法高遠,古典味濃,金石味重。
  • 各界對劉炳森隸書褒貶不一,你怎麼看?
    這類作品,既然不是寫的文字,也就不能算作書法藝術。何二水是劉炳森書法的啟蒙教師,他對於劉炳森在書法道路上的影響可謂深遠,正是在他的指導下,劉炳森系統地學習了《張遷碑》《乙瑛碑》《石門頌》等隸書碑刻。何先生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和諄諄教誨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劉炳森,而劉炳森對恩師的感激之情也伴隨終生。 大學畢業後,劉炳森被分配到北京故宮博物院修復廠,進行書畫修復與複製工作。
  • 賴少其書法藝術風格的形成
    賴少其(1915—2000)是20世紀傑出的藝術大家,在國畫、版畫、書法、篆刻和詩文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尤其在書法方面更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表現形式。賴少其書法獨特風格特徵的形成,與他的性格、秉性和坎坷的成長過程有密切的聯繫。賴少其生於廣東普寧,在他出生的時候,當地生活環境極其惡劣,民不聊生。為了生存,民眾甚至甘願被賣到國外種植園或礦山做苦力、奴隸。
  • 百年「拔元」匾額現身德化 清末閩浙總督題字
    「家中有一塊清末朝廷賜下的匾額。」昨日,德化雷峰鎮李溪村的陳先生撥打本社24小時熱線96339稱,這塊匾額是從爺爺那一輩傳下來的,距今已過百年,匾額居中書寫「拔元」兩字,兩邊也有題字,但這些字是什麼意思不得而知。
  • 德化村民祖傳「拔元」匾額 為清末閩浙總督題字
    昨日,德化雷峰鎮李溪村的陳先生撥打本社24小時熱線96339稱,這塊匾額是從爺爺那一輩傳下來的,距今已過百年,匾額居中書寫「拔元」兩字,兩邊也有題字,但這些字是什麼意思不得而知。這塊匾額長約1.6米,寬約0.65米,綠底金字,四邊雕刻著花紋,看上去古樸、精美,居中從右到左書寫著「拔元」兩個簡潔而俊美的大字。
  • 藝讀丨淺談隸書的繼承和創新
    何以出現這種並不令人興奮甚至讓人遺憾的趨同景觀?原因是多方面的。劉正成在《展覽效應與當代書法創作》一文中在肯定展覽所帶來的「筆法」「墨法」「章法」三方面積極轉變的同時,也深刻地指出了展覽、評審的消極影響——趨同的產生,「藝術的生命在於個性的存在,他決不複製自然,也不複製任何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