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對劉炳森隸書褒貶不一,你怎麼看?

2020-12-19 騰訊網

1

劉炳森(1937—2005),字樹庵,號海村,幼年自號劉五先生。出生於上海,祖籍天津武清。生前曾任中國書協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等。

劉炳森兼善篆、隸、楷、行、草,尤善隸書,這與他的生活經歷不無關係。其幼年時期跟隨私塾老師學習碑學經典,對隸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後不斷精深,終成一家之風。著有《劉炳森楷書〈千字文〉》《劉炳森隸書〈千字文〉》《劉炳森隸書板橋道情》《劉炳森選編勤禮碑字帖》等,出版有《國際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魯迅詩歌選》等隸書字帖,文學散文集《紫垣秋草》等。

重要藝術創作觀點

●書人方其年富力強之時,正應窮盡書體的狀貌,使結構嚴謹,間架優美,而不應以「返璞歸真」自許,號稱「寧拙勿巧」。

●書法創作也有追求類似趣味的胡塗亂抹,甚而至於已經不是文字了,幾乎不是寫出來的。這類作品,既然不是寫的文字,也就不能算作書法藝術。

渾厚華美 端莊勻淨

——劉炳森書法藝術論

■劉衍澤

劉炳森出生在一個上海藥商家庭,其父劉鳳庭為專營高級藥材的三盛全鹿茸莊兩個分號的經理,後因身體狀況變差,一家人前往北平修養。然而好景不長,劉鳳庭在劉炳森不滿5歲時便因病離世。劉炳森隨其母高瑞芬返回天津武清,在那裡度過了他的童年及少年時代。過早的變故使得劉炳森擁有了當時同齡人所不曾擁有的堅韌與自尊,而小時私塾教育中先生所教授的隸書碑學,不僅讓他對鄉土產生了難以割捨的眷戀,更開啟了他隸書學習的大門。

劉炳森 隸書輕靄中堂

劉炳森從小就臨帖練字,11歲時名揚鄉裡。對隸書的喜愛加之孜孜不倦的求學態度,讓劉炳森在學習生涯中得到許多恩師相助。憑著讀私塾時先生教授的碑帖所產生的對中國書法的一腔熱情,他在北京藝術學院讀預科至本科期間,先後受到鄭誦先、張安治、白雪石、何二水等老師的賞識和幫助。19歲時被破格吸收為「中國書法研究社」社員。何二水是劉炳森書法的啟蒙教師,他對於劉炳森在書法道路上的影響可謂深遠,正是在他的指導下,劉炳森系統地學習了《張遷碑》《乙瑛碑》《石門頌》等隸書碑刻。何先生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和諄諄教誨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劉炳森,而劉炳森對恩師的感激之情也伴隨終生。

大學畢業後,劉炳森被分配到北京故宮博物院修復廠,進行書畫修復與複製工作。在故宮藏品眾多的得天獨厚條件下,劉炳森博聞強記,翻閱多種古代書畫藏品,並積極向廠內的前輩請教,一來二去,鑑賞水平和筆下功夫有了長足提高。在修復廠任職期間,他曾複製長沙馬王堆西漢帛畫、宋冊頁《巴船下峽圖》《山腰樓觀圖》等文物。後聽取領導建議,將創作重心轉到書法上來,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隸書風格與體勢。

在書法創作方面,劉炳森對於各種書體均有涉獵與研究,其中楷書與隸書較為大眾所熟知,而其中隸書的造詣又最高。楷書主要師法顏真卿,作品字裡行間體現出顏體之骨力遒勁、方圓兼備,結構上從容大方、秀麗多姿。王學仲曾評價劉炳森的楷書作品《滕王閣序並詩》:「格古氣新,嫻熟流麗,顯露出風華舒和的骨格,莊密挺秀的韻味,在體現著他避顏之醜拙致譏的變體書,而取其風神健朗的正工之書,通篇一氣,不苟不懈。」

楷書古人中堂

隸書最見其功力與態度。劉炳森初臨《華山碑》,而後《乙瑛碑》《張遷碑》,最後《石門頌》,不僅研習宗法漢碑,又取法鄧石如、伊秉綬、何紹基等清代書家。而入晚期,更是銳意創新,將行草之筆意融入隸書之中,使其作品具有獨特的風格,世人稱之「劉體隸書」。

劉炳森隸書的顯著特點便是厚重滿溢。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中提出:「大字促之貴小,小字寬之貴大,自然寬狹得所,不失其宜。」這是說大字要約束,小字要舒展,這樣才能呈現自然的狀態。劉炳森在處理時注重每字筆畫的疏密關係與橫向空間的緊湊布局,這種趨勢在少字作品中更為突出。為了減少強調橫畫所帶來的匠氣,劉炳森借用了行草的筆法,或改變入筆方式,或營造自然的皴擦飛白,又或使筆畫間略帶牽絲,使得作品整體帶有漢隸的秀美靈動、橫向開張,又體現行草之瀟灑風流、氣勢磅礴。

劉炳森的書法貫穿著他自身的書法理論,即「自然地返璞歸真」。他強調,從事書法的人在年富力強之時,應該在字的結構方面下功夫,儘可能做到間架優美、結構嚴謹,不應過早地以「返樸歸真」自詡,號稱「寧拙勿巧」,而忽視造型之美感。這並不是不提倡樸拙之意,而是書法家應該在長年累月的積累和參悟中精進自身,當量的積累到達一定程度時,帶來的質的改變會將畢生所學融會貫通,達到一種「右軍書法晚乃善,庾信文章老更成」的更高境界。這種境界在孫過庭的《書譜》中稱為:「通會之際,人書俱老。」

隸書《明北京城城牆遺蹟維修記》(局部)

在組織活動方面,劉炳森擔任眾多知名社會團體主要負責人職務,不僅擁有強烈的文化情懷,更具有高度的國際化視野,由於其隸書端莊鄭重、飄逸瀟灑,以書結緣的例子比比皆是。1988年北京明城牆修繕完工後,劉炳森出版了《明北京城城牆遺蹟維修記》,這部由他書寫的1500餘字的隸書碑文,形體飄逸、莊重古雅,極富裝飾之美。

1993年,董壽平將自己的5幅書畫作品贈與故宮博物院,時任故宮博物院代院長的呂濟民找到劉炳森,請他書寫貴重且具有收藏價值的故宮博物院收藏證書,傳為一段佳話。在與海外的文化藝術交流中,劉炳森也同樣盡心盡力。中日邦交正常化後,中日間書法交流也呈現欣欣向榮之勢,劉炳森為了能與日本書家交流心得,49歲的他依然自費積極學習日語。30餘年中,他曾30餘次出訪日本,多次參與中日書法交流論壇和展覽,還曾受呂濟民之請,代表故宮博物院贈與東京富士美術館古聯一幅,在故宮主持參加日本原田觀峰書法作品展等活動。後期他也曾出訪美洲、歐洲與東南亞各國,讓書法這門藝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同時,劉炳森還是一位心系書法教育、藝術教育與公益事業的書法家。最早他曾在外國企業總服務公司教學部擔任外籍駐京工作人員及其家屬的書法教師,近20年如一日地教授外國學生隸書與楷書。隨著教學規模的逐漸擴大,現有的教材由於體系落後、文字缺失等原因,已不適應他的教學,劉炳森先後編輯了《顏勤禮碑》和《北魏刁遵墓誌》等字帖,方便青年人的學習。許多高校、企業、機關等單位聽聞他精益求精的教學態度,慕名而來,請他主講書法交流論壇與課程。劉炳森並不以為這些是案牘勞形之事,反而認為這種藝術方面的探索與教學是一種教學相長的過程。

隸書室雅蘭香橫幅

雖然已功成名就,可劉炳森從來沒有忘記過生他養他的武清老家與書法教育。他親自組建了在京武清籍鄉友聯誼會,先後捐款150餘萬元用於支持家鄉的文化教育事業。1998年,他出資50萬元,並以自己書法啟蒙老師何二水的名義設立獎勵基金,基金所生利息主要用於獎勵全區品學兼優的中小學生,其次用於獎勵在文化藝術領域中取得突出成就的人才。直到現在這筆基金仍在發揮作用。他還多次為災區、希望工程、慈善機構捐贈善款。即使是在生命的晚期,在病榻上還在為無法繼續整理恩師的作品而嘆息。劉炳森2005年因患肺癌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終年67歲。劉炳森的書法創作還未進入人書俱老之境便戛然而止,留下了遺憾。

在紀念劉炳森誕辰八十周年學術研討會上,鄭曉華發言認為,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全民書法熱中,劉炳森是其中的領軍人物。隸書是一種古代對篆書進行變革與簡化後形成的字體,因脫離漢字表形的圖畫性質而具有漢字發展意義上的飛躍性。然而隨著東漢後期楷書的不斷成熟,隸書在書法和實用性上都日漸衰微,直到清乾嘉時期「尊碑抑帖」為特徵的書學流派出現後,隸書才得以逐步復興。北京故宮博物院古書畫部金運昌認為,清代隸書大師中,以伊秉綬承前啟後、吐舊納新最為傑出,而劉炳森的隸書就是接續了伊秉綬隸書的正大氣象。

劉炳森所題「北京市百貨大樓」

當今書法界,似乎有一種聲音認為劉炳森的隸書呆板無神,有「館閣體」之匠氣。筆者則認為,對書家實無必要求全責備。在書法越來越失去其語境的現代社會,普通民眾想要走進書法,一方面礙於審美門檻之高,另一方面又被所謂「表演書法」弄得暈頭轉向,這樣書法的發展也就無從談起。我們亟需富有真善美且具有較高書寫水平的書法家幫助社會走出困境。

無獨有偶,劉炳森先生與啟功先生類似,理論與實踐相統一,人品與書品相和諧,為我國書法發展作出了許多貢獻。劉炳森堅持雅俗共賞的理念,不僅書寫了「北京市百貨大樓」和「北京銀行」等牌匾,更為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書寫照相排字機用的我國現行漢字隸書字樣,這套字樣即今天電腦字庫中的「華文隸書」。在書法教育方面,他整理字帖,四處奔走宣講,鼓勵對書法懷有夢想的青年一輩。從某種程度上說,全國各地隨處可見的劉炳森書法作品,不正是民眾對他書法及為人的承認嗎?

劉炳森所題「戶口簿」

劉炳森書法的自我風格,皆是長年累月的積累和對自身的攀登。字如其人,人又何嘗不是濃墨重彩的一幅字?攀高峰者,必將路途景色牢記於心,於頂峰一快心聲。這是自然的釋放與真情的流露。對於劉炳森而言,渾厚華美、端莊勻淨便是他書風的寫照。

相關焦點

  • 劉炳森行草書李白詩,網友說三點理由比他隸書還要好,你怎麼看?
    劉炳森先生是當代知名書法家。他曾任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書藝以隸、楷書著稱於世,特別是其隸書成為其標誌性書體。他的隸書,在堅實的傳統功力基礎上,用現代的審美意識並參以某些韻律和情趣,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在當代中國書壇上獨樹一幟,世稱「劉體隸書」。他一生所寫隸書、楷書較多,著有《劉炳森隸書杜詩》《劉炳森楷書滕王閣序》《劉炳森隸書歷代遊記選》,出版書法作品集多部,然而行草書作品卻並不多見,也不為世人所知。
  • 劉炳森行草書作品,能與其隸書相提並論嗎?
    劉炳森,原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劉炳森先生書藝以隸、楷書著稱於世。
  • 劉炳森隸書端莊勻淨,是「俗到骨子」的醜,還是「規範整齊」的美
    在當代書壇,劉炳森名字可謂是大名鼎鼎,他以一手自成一家的「劉體隸書」享譽全國,更借著入電腦字庫的機緣,深受大眾的喜愛。他的隸書符合大眾的審美標準:結構整齊端莊、用筆流美、書寫規範。是那種讓人很有「眼緣」的字。然而,對於劉炳森隸書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很多人認為劉炳森隸書整齊劃一,顯得呆板,屬於「俗書」,劉炳森的隸書到底是「俗到骨子」的醜,還是「規範整齊」的美?
  • 田蘊章說劉炳森的字隸書中上等,顏體中下等,網友:上等是誰
    田蘊章說劉炳森的字隸書中上等,顏體中下等,網友:上等是誰?蘊章老師和劉炳森老師熟識。據蘊章老師說,炳森老師對自己很尊重、也很賞識。一些重要的場合也推薦自己。去天津的時候,一些重要的宴席,炳森老師都會提出要蘊章老師作陪。
  • 當代隸書大師劉炳森,行草書古詩欣賞,意在筆先,力透紙背,好字
    當代隸書大師劉炳森行草書古詩欣賞:書者介紹:劉炳森(1937年8月-2005年2月15日)字樹庵,號海村,幼年自號劉五先生。1962年夏於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畫山水科本科畢業,同年秋至北京故宮博物院從事古代法書繪畫的臨摹複製和研究工作至今。
  • 著名書法家劉炳森,500個顏體楷書常用字欣賞,工整美觀自然雋秀
    在前一篇內容裡我們就已經分享了劉炳森先生的顏體楷書的字帖,但是那是顏體楷書《千字文》的上部,也就說只有500個字。為了滿足大家對書法欣賞的完整性,我們將剩下的500個字分享給大家,希望螢屏前的您能夠喜歡。
  • 著名書法家劉炳森,精選11幅行草書作欣賞,用筆瀟灑、結字準確
    劉炳森先生真正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真正的書法大家,他不僅有獨特的劉隸,揩書行書草書均好,令人讚嘆,而不象現在的有些人,連揩書寫不了,草書又不讓人認識,自已極不規笵漢字傳統而光吹牛為創新。劉炳森曾在國外擁有極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尤其是在日本和新加坡以及港臺地區,當時日本書道界對劉炳森的評價超過了中國當代任何一位書法家,並且對劉的行草情有獨鍾。在他們看來,劉的隸書字體能被確立為電子字庫範版,這說明了其認可度是廣泛而牢固的,是值得每一個漢字傳承國推崇的。日本人士之所以對劉炳森的行草有好感,是因為他們認定其行草法度嚴謹,行筆流暢,全無扭捏之感,既有傳統的神韻又有自已的個性特徵。
  • 於國光隸書作品欣賞 給人莊重大氣之感
    劉炳森弟子於國光隸書作品《沁園春雪》(作品來源:易從網)一篇霸氣詩詞《沁園春雪》,氣勢磅礴,揮灑自如,氣勢不凡!2. 字形扁方左右分展劉炳森弟子於國光隸書作品《海納百川》(作品來源:易從網)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包容之心)——包容即寬容。孔子曰:「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人和。
  • 現代隸書大師劉炳森,書吉言佳句數篇,結體端莊古厚雋秀,好字
    劉炳森隸書作品欣賞:對筆勢的理解,有點畫之勢和揮運之勢這兩個不同的角度。這兩者當然是相關的,以揮運之勢創造點畫之勢,從點畫之勢想像揮運之勢,是書法創作和欣賞的關鍵。」書者介紹:劉炳森,字樹庵,號海村,幼年自號劉五先生。1937年8月出生於上海,祖籍天津武清。自小嚴格臨帖學書,1949年11歲時便名揚鄉裡。1957年19歲時因其文採、書法超眾,被當時研究書法的權威機構「中國書法研究社」破格吸收為最年輕的社員。
  • 當代書法家於國光,一手傳統隸書,養眼!
    在眾多書體中,隸書一直以古樸、厚重為標籤,很具有視覺衝擊力,且觀賞性極強。從一幅隸書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每一位書法家創作時的狀態,甚至是書法家自身的氣質與品性。在當代書法領域,擅長隸書的書法家多不勝數,於國光老師,便是其中一位。
  • 四字隸書書法作品欣賞 細細品味才見精巧
    一組「四字隸書書法作品欣賞」 隸書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它的體型扁方、平整,採取分開布勢,左右兩邊對稱。筆法有圓有方,方圓結合。典型的筆法是「蠶頭燕尾」。採用波勢,用挑法。 劉炳森弟子於國光隸書書法《海納百川》作品來源【易從網】 「海納百川」意思: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條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東西非常廣泛,而且數量很大。
  • 劉炳森大字楷書欣賞,點畫精到、結體疏朗!網友:讓當今書協汗顏
    其實最初的幾屆的書協確實發揮了不少積極作用,能夠進入書協的書法家也是非常有實力的,比如課代表今天要介紹的著名書法家劉炳森先生。劉炳森劉炳森作為中書協的早期成員,雖然其已離開多年,但他的書法造詣及成就和影響是有目共睹的。劉氏的隸書早已進入電腦字庫並被廣泛應用,其楷書也寫得非常好。
  • 懷念劉炳森先生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我由北京日報調到中國書法家協會工作,與劉炳森先生的接觸就比較多了。開始,我們的稱呼是「先生」和「同志」,後來就是「老兄」和「老弟」了。我發現,他不但對書法藝術執著地追求,隸書、楷書、篆書、繪畫的藝術成就卓著,而且他的鋼琴彈得也非常好,歌兒唱得也好,可謂多才多藝。他寫的詩、詞、楹聯,對仗工整,平仄講究。他這個人非常聰慧,也非常要強。
  • 於國光隸書書法欣賞古今結合用筆厚重果敢
    【隸書書法的發展】 書法賦予了文字生命與靈魂,隸書書法是一種莊重的字體,具有超常的美感。隸書是由篆書演變而來的一種書體,它始於秦興盛於漢,是我國自有文字以來的第二書體。
  • 藝讀丨淺談隸書的繼承和創新
    唐隸以《熹平石經》等端莊平穩、中規入矩的隸書為其審美典範,同時繼承了魏晉隸書的方筆,楷法意趣又漸融於隸,致使唐隸呈現出豐厚甜熟、面目單一及程式化的特點,雖有史惟則、蔡有鄰、韓擇木等大家以隸書名世,但「諸作如出一人之手」。宋代隸書繼承唐人的隸書,但由於對漢碑研究很少,創新精神不夠,無可觀處。
  • 易從網力薦:於國光隸書書法
    劉炳森親傳弟子於國光隸書書法《海納百川》【作品來源:易從網】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書房中掛這麼一幅字,會讓人的胸懷變得更加開闊,海納百川是一種氣場,更是一種精神,他會使整個居室的氣勢顯得磅礴起來劉炳森弟子於國光隸書書法《沁園春雪》【作品來源:易從網】《沁園春雪》是毛主席詩詞最霸氣的詩詞佳作,整首詞,霸氣外露,彰顯著雄才大略,堪稱是最具「帝王之氣」的詩詞。
  • 劉炳森四個字痛批醜書,太到位了!28年後再受熱捧!
    ▲劉炳森《論書畫藝術》手跡從這本遺墨手跡的落款「時在壬午夏至」,結合劉炳森的資歷來看,「醜術」和「醜書」,應該開始於1990年之前後。因為從1991年開始,劉炳森擔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而劉炳森是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科班出身,1994年8月,又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在美術和書法上,他都一貫堅守民族傳統,「尊重民族的欣賞習慣」。
  • 書風凝厚穩健 劉炳森弟子於國光隸書書法欣賞
    【隸書書法的發展】書法賦予了文字生命與靈魂,隸書書法是一種莊重的字體,具有超常的美感。隸書是由篆書演變而來的一種書體,它始於秦興盛於漢,是我國自有文字以來的第二書體。隸書從秦代始創,經過兩漢,在楷書未出現之前,一直為通用的漢字楷模。在漢字的演進發展過程中,隸書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上承前代篆隸的一些規則,下啟魏、晉、南北朝以及隋唐的書法風範。它的產生與發展,為後來的楷書、草書以及行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因此,早期的隸書與篆書比較接近,晚期的隸書與楷書比較接近。
  • 澳大利亞推行日本七田式教育法 各界褒貶不一
    人民網雪梨2月5日電 日本七田式教育法正在澳大利亞推行,這一早期幼教模式受到來自各界褒貶不一的評價。 據澳大利亞電視九臺新聞報導,該項目澳大利亞總經理林少玲(音譯)表示,兒童在3歲前的發育至關重要,因「80%的大腦發育都在3歲前完成」。她稱,儘管參加該項目的澳大利亞孩童都很年幼,但他們完全沒有因此背負負擔。
  • 隸書較為難寫的幾種基礎筆畫,建議收藏好
    隸書是書法藝術裡面形態比較獨特的一種書體,扁平寬大,筆畫伸展,筆力雄勁。要寫好隸書,基礎筆畫必須掌握好才能寫出大概的「隸」味來。有些人在沒有充分掌握隸書筆畫特點的基礎上,大量融入楷書的筆法來書寫隸書,最後寫出來的隸書字體顯得不倫不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