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公布

2020-12-14 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8月1日電(趙竹青)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通信評審工作已經結束,選出初步候選人181位。名單於8月1日在中科院官網公布。

根據公布的信息顯示,181名初步候選人中,數學物理學部29人、化學部28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32人、地學部27人、信息技術科學部26人、技術科學部39人。其中,年齡最大的是來自北京理工大學的劉吉平,68歲;年齡最小的是來自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的孫斌勇,42歲。

根據中國科學院今年1月發布的通知,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總名額為71名。其中,除支持國防和國家安全領域的5個特別名額須待特推小組評審推薦後再劃歸相關學部使用外,其餘66個分配如下:數學物理學部11名、化學部11名、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3名、地學部11名、信息技術科學部8名、技術科學部12名。

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在科學技術領域設立的最高學術稱號,每兩年增選一次。

 

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共181人,分學部按姓氏拼音為序)

  (數學物理學部29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剛 

55

應用數學和計算數學

浙江大學

2

 

52

天文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

3

 

54

半導體物理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4

戴子高

54

天體物理

南京大學

5

 

51

凝聚態物理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6

範更華

62

運籌學

福州大學

7

 

48

凝聚態物理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8

封東來

46

實驗凝聚態物理

復旦大學

9

傅吉祥

50

數學

復旦大學

10

高原寧

56

粒子物理

北京大學

11

韓金林

53

射電天文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12

季向東

56

理論物理

上海交通大學

13

 駿

58

數學

復旦大學

14

李嘉禹

56

基礎數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15

林海青

60

凝聚態物理、計算物理

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

16

劉建亞

54

數學

山東大學

17

陸夕雲

56

流體力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18

馬琰銘

46

高壓物理

吉林大學

19

 

51

凝聚態物理和磁學

復旦大學

20

孫斌勇

42

基礎數學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21

 

60

物理生物學

北京大學

22

萬寶年

57

磁約束等離子體物理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23

 

57

物理生物學

南京大學

24

夏克青

61

流體力學

南方科技大學

25

葉向東

56

基礎數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6

 

49

基礎數學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27

張繼平

60

基礎數學

北京大學

28

趙紅衛

53

加速器物理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9

周興江

53

凝聚態物理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化學部28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卜顯和

54

無機化學

南開大學

2

蔡宗葦

57

環境化學、分析化學

香港浸會大學

3

陳學思

59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4

陳永勝

56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南開大學

5

遲力峰
(女)

61

物理化學

蘇州大學

6

樊春海

45

分析化學

上海交通大學

7

 

62

物理化學

陝西師範大學

8

胡文平

49

物理化學

天津大學

9

李景虹

51

分析化學

清華大學

10

李峻柏

54

物理化學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11

 

65

有機化學

南開大學

12

馬大為

55

有機化學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13

馬光輝
(女)

54

生物化工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14

施劍林

55

無機化學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15

帥志剛

56

物理化學

清華大學

16

王梅祥

58

有機化學

清華大學

17

吳驪珠
(女)

51

有機化學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18

邢獻然

55

無機化學

北京科技大學

19

徐春明

54

化學工程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20

楊金龍

53

物理化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1

 

59

有機化學

北京大學

22

 

51

化學生物學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23

俞書宏

51

無機化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4

元英進

55

化學生物學

天津大學

25

張德清

53

有機化學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26

 

49

物理化學

北京大學

27

周鳴飛

50

物理化學

復旦大學

28

 

56

生物有機化學

武漢大學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32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蔡秀軍

55

外科學(腹部外科)

浙江大學

2

陳子江
(女)

59

生殖醫學

山東大學

3

 

51

免疫學

清華大學

4

竇科峰

63

器官移植與普通外科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大學

5

房靜遠

57

消化內科學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

6

耿美玉
(女)

55

藥理學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7

郝小江

67

植物化學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8

何祖華

56

植物病理學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9

胡海嵐
(女)

45

神經生物學

浙江大學

10

李勁松

47

幹細胞和發育生物學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11

慄佔國

62

風溼免疫學

北京大學

12

林聖彩

55

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

廈門大學

13

駱清銘

53

生物影像學

海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

14

 
(女)

60

神經生理和藥理學

復旦大學

15

 

57

作物種質資源

中國水稻研究所

16

 

63

眼科學

溫州醫科大學

17

宋保亮

44

生物化學、脂質代謝

武漢大學

18

宋爾衛

49

腫瘤學

中山大學

19

滕皋軍

56

介入放射學

東南大學

20

仝小林

63

中醫內科學

中國中醫科學院

21

汪道文

62

心血管疾病內科學

華中科技大學

22

王建安

57

心血管病學

浙江大學

23

王松靈

56

口腔醫學

首都醫科大學

24

王擁軍

56

神經病學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

25

謝道昕

56

植物生理學

清華大學

26

徐安龍

56

比較與進化免疫學

北京中醫藥大學

27

許瑞明

54

生物物理學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28

薛勇彪

56

植物分子遺傳學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29

楊維才

55

植物學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30

楊正林

53

臨床遺傳學

四川省人民醫院、四川省醫學科學院

31

 

49

細胞生物物理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32

 

56

泌尿外科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

  

  (地學部27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女)

47

固體地球物理學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2

 

52

大氣科學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3

成秋明

59

數學地質、礦產普查與勘探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4

戴永久

54

大氣科學

中山大學

5

 

61

礦床學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6

底青雲
(女)

54

勘探地球物理學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7

董樹文

65

構造地質學

南京大學

8

符力耘

54

地球物理學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9

葛全勝

56

自然地理學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10

 

54

地理學

清華大學

11

李獻華

57

同位素年代學和地球化學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12

李向東

55

環境科學-環境生物地球化學

香港理工大學

13

魯安懷

56

礦物學

北京大學

14

彭建兵

66

工程地質與災害地質

長安大學

15

樸世龍

43

自然地理學

北京大學

16

郄秀書
(女)

55

大氣物理學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17

史培軍

60

自然地理學

北京師範大學、青海師範大學

18

孫和平

63

地球物理學、大地測量學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19

 

52

空間物理和空間天氣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20

王焰新

55

水文地質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21

肖文交

51

沉積大地構造學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22

謝樹成

51

地球生物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23

於貴瑞

59

環境科學-環境生態學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24

張水昌

57

油氣地球化學與石油地質學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25

趙國春

57

前寒武紀地質和超大陸演化

香港大學、西北大學

26

 

56

大氣化學

北京大學

27

朱永官

51

環境土壤學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

  

  (信息技術科學部26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崔鐵軍

53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東南大學

2

鄧少芝
(女)

55

微納電子光子

中山大學

3

段廣仁

57

控制理論與應用

哈爾濱工業大學

4

馮登國

54

通信與信息安全

北京信息科學技術研究院

5

胡以華

57

電子對抗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

6

 

54

光學工程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7

江風益

55

半導體光電材料與器件

南昌大學

8

李俊全

54

信息安全

中國人民解放軍61569部隊

9

 

55

機器人外科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

10

劉益春

56

氧化物半導體材料與器件

東北師範大學

11

龍桂魯

57

量子直接通信與算法

清華大學

12

 

53

信號與信息系統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信息科學研究院

13

莫則堯

47

高性能計算

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

14

錢德沛

66

計算機體系結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15

 
(女)

54

機器人理論與應用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16

王懷民

57

分布計算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

17

王金龍

56

短波通信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

18

魏志義

56

超快超強雷射技術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19

相裡斌

52

光學

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

20

尤肖虎

56

無線移動通信

東南大學

21

於登雲

57

系統工程、動力學與控制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22

張化光

60

控制科學與工程

東北大學

23

 

55

半導體器件

廈門大學

24

鄭婉華
(女)

53

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25

朱魯華

54

網絡空間安全

國家信息技術安全研究中心

26

祝寧華

59

微波光子學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技術科學部39人)

序號

姓名

年齡

專業

工作單位

1

曹一家

50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湖南大學、長沙理工大學

2

 

57

金屬材料

南京理工大學

3

陳延峰

56

材料物理

南京大學

4

 

58

城鄉規劃學

東南大學

5

範瑞祥

54

運載火箭總體設計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

6

黃文華

50

高功率微波技術

西北核技術研究所

7

賈振元

55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大連理工大學

8

 

56

飛行器總體及制導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

9

姜培學

54

能質傳遞理論與技術

清華大學

10

冷勁松

50

智能複合材料結構力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11

李東旭
(女)

62

太空飛行器結構與設計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

12

李行偉

66

環境水力學、環境水利工程

香港科技大學

13

李路明

51

機械工程(醫療器械)

清華大學

14

劉吉平

68

材料學

北京理工大學

15

盧天健

54

固體力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16

 

55

艦艇推進理論與設計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研究院

17

 

56

坦克裝甲車輛總體技術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第二〇一研究所

18

蒙大橋

61

核材料與工藝技術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19

彭練矛

56

材料物理

北京大學

20

錢立志

55

炮兵武器系統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

21

 

60

金屬材料

西安交通大學

22

唐志共

54

空氣動力學

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

23

王秋良

53

強電磁工程與技術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

24

王鐵軍

57

應用力學

西安交通大學

25

吳崇建

58

船舶與海洋工程(潛艇減振降噪)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

26

吳宜燦

54

核能中子物理與應用技術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27

徐世烺

65

結構工程

浙江大學

28

楊紹普

56

交通運輸工程

石家莊鐵道大學

29

葉志鎮

64

無機光電材料

浙江大學

30

 

62

材料科學與工程

上海交通大學

31

張衛紅

54

機械設計理論與製造技術

西北工業大學

32

 

60

無機非金屬材料

北京科技大學

33

趙天壽

58

能源科學

香港科技大學

34

趙陽升

63

礦業工程

太原理工大學

35

鄭泉水

58

固體力學

清華大學

36

周又和

62

非線性力學

蘭州大學

37

朱美芳
(女)

53

材料學

東華大學

38

朱向陽

53

機械電子工程

上海交通大學

39

祝學軍
(女)

56

飛彈與高超聲速飛行器設計理論與工程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

 

(責編:趙竹青、呂騫)

推薦閱讀

「海水稻」春播育秧時值春耕時節,三亞南繁種質資源材料陸續送到青島,正式拉開春播育秧工作的序幕。不同的是,這裡種上了「海水稻」。【詳細】

長徵火箭 300次發射的背後4月20日晚10時41分,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載著第四十四顆北鬥導航衛星順利升空,完成了長三甲系列火箭的第100次發射;此前,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完成了第300次發射。【詳細】

相關焦點

  • 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公布
    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公布 2019-08-01 08: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工程院公布2019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 楊寧、金梅林等在列
    中國工程院4月30日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最終確定的有效候選人共531位,其中農業學部57人,包括中國農業大學楊寧教授、華中農業大學金梅林教授等知名畜牧獸醫專家。楊 寧金梅林其他入選的畜牧獸醫專家還包括河南農業大學康相濤教授、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劉娣教授、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姚斌研究員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張湧教授等。名單中亦含肉品加工專家、南京農業大學校長周光宏教授。以上入選專家均由院士提名。
  • 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公布!南昌大學江風益上榜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新聞客戶端訊記者譚紅報導:8月1日,中國科學院發布《關於公布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的公告》。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共181人,其中數學物理學部29人、化學部28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32人、地學部27人、信息技術科學部26人、技術科學部39人。其中,江風益位列信息技術科學部。據南昌大學官網信息顯示,江風益,男,1963年出生,江西餘干人。1989年研究生畢業後一直在高校從事半導體發光材料與器件教學和科研工作。
  • 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本科和博士都畢業於哪些高校?
    近日,中國科學院網站公布2019年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經中國科學院主席團審定,最終確定的初步候選人共181位。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名額為不超過71名,最終當選名單預計將在今年12月份公布。 雖然候選院士還不是最終院士,但候選院士一般都是各個單位比較牛的學者,而且他們也將是未來院士增選的後備力量,對他們的個人履歷進行分析對我們了解院士群體是有一定價值的。
  • 中國科學院公布2007年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中新網8月30日電 中國科學院今日在其官方網站上公布了「2007 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據悉,中科院各學部院士對本學部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進行了通信投票,經中國科學院各學部常委會審議,確認初步候選人145 位。
  • 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公布
  • 2019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發布 中科大5人在列
    2019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發布 中科大5人在列   8月1日,中國科學院發布《關於公布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的公告》,公告說,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通信評審工作已經結束。
  • 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名單出爐:中科院清北復旦浙大居前五
    來源:澎湃新聞 2019年8月1日,中國科學院正式公布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總計181位。
  • 中科院2007年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共145位
    關於公布200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的公告    2007 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通信評審工作已經結束。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各學部院士對本學部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進行了通信投票,經中國科學院各學部常委會審議,確認初步候選人145位。    現予公布。
  • 2015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公布—新聞—科學網
    2015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通信評審工作已經結束。
  • 「兩院」增選院士名單公布 最年輕 「新院士」僅42歲
    中國工程院2019年增選最年輕的院士是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所長羅先剛研究員。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增選院士名單。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64名院士,中國工程院選舉產生75位院士。
  • 高校排名「大洗牌」,從2019院士增選和優青名單看!
    前段時間,國家優青項目入選者名單公布。國家優青獲得者等高層次人才的博士校友數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所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今年入選國家優青項目的共有600人,從國家優青的博士培養單位來看,2019年國家優青博士畢業於國內高校的就有372人,佔比達到62%;還有很多來自國內的科研機構,少部分畢業於國外大學。
  • 200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
    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關於公布2007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的公告 200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候選人推薦工作已於2007年4月30日結束。經過院士與歸口初選部門推薦,並經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審議,確認200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為287人,現予公布。 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規定,將於近期在有效候選人所在單位公示本單位有效候選人和相同專業的外單位的其他有效候選人的有關情況。5年之內調動工作單位的,將同時在調出單位公示。公示時間為一個月(從公示之日算起)。
  • 中科院院士增選候選人:5人河北高校本科畢業,1人為河北現任正廳
    近日,中國科學院網站公布2019年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經中國科學院主席團審定,最終確定的初步候選人共181位。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名額為不超過71名,最終當選名單預計將在今年12月份公布。
  • 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完整版名單公布 候選人大幅減少
    2015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的通信評審工作已經結束,日前公布了初步候選人名單,共有157人。由於此次是去年兩院院士大會修訂章程後的首次院士增選,院士推薦範圍、渠道都較以往有較大修改,初步候選人數量比上一次2013年增選時大幅減少。  在上一次2013年中科院院士增選時,共有391人入圍初選。
  • 關於公布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當選院士名單的公告
    人民網北京11月22日電 據中國科學院官方網站消息,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2019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現予公布。
  • 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出爐廈大兩名教授入選
    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昨天公布,廈大兩人入選,分別是廈大校長張榮教授、廈大生命科學學院林聖彩教授。福建總共三人入選,除了廈大兩位,還有福州大學範更華教授也入選。中科院昨天公布的初步候選人名單總共有181人。應該說,從候選到最終當選,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每年中科院院士增選一般是60多名,在年底公布。當然,當選為候選人已經很不容易。中科院明確,每位院士最多推薦3名候選人。被推薦人獲得3名或3名以上院士推薦,且至少有2名院士所在學部與該候選人被推薦的學部相同方為有效。
  • 2019年工程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公布 廈大三名「60後」教授入圍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記者 佘崢) 近日,中國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公布,總共531名,在閩高校有4人,其中三人來自廈門大學,一人來自福建農林大學。
  • 2019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各高校入選人數排名」,浙大第3
    在我國的人才體系當中,院士是最頂尖的科研人才。現在,我國的院士分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側重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而中國工程院院士側重工程技術。毫無疑問,擁有多少位院士是評價一所高校科研水平高低的重要參考標準。
  • 中國科學院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公布
    人民網北京11月28日電(趙竹青)2017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6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16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名單今日正式對外公布。這次院士增選工作是改進完善院士制度後進行的第二次增選。據了解,為優化院士隊伍學科結構,在2017年增選工作中,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進一步加強了對新興和交叉學科以及國防和國家安全領域的支持,專門建立了新興和交叉學科特別推薦機制,成立了國防和國家安全特別推薦小組,並特別增加名額用於支持新興和交叉學科候選人。今年,繼續有多名新興和交叉學科候選人當選,其中有5人通過特別推薦機制推薦;國防和國家安全領域也得到進一步的重視和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