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第43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傳統的未來」。作為北京的城市名片、中華美食的傑出代表,全聚德在博物館日當天舉行了「全聚德美食文化大講堂」活動,邀請業界專家向北京市民開展美食文化宣講。
當天上午8時30分,活動尚未開始,已經有不少市民來到位於和平門的全聚德展覽館,家住亦莊的小楊便是其中一位。曾在韓國留學多年的她,對於中華美食,尤其是烤鴨在國外的巨大影響力有著深切感受。因此,她對當天的活動非常感興趣。
當天活動,首先是由全聚德負責非遺文化工作的李燕山老師為大家講述全聚德是如何從一個外賣燒鴨起家的老爐鋪,幾經風雨,一步步壯大成為如今現代化的餐飲集團。李燕山老師詼諧生動的語言,豐富的肢體動作,引來現場觀眾陣陣掌聲。在提問環節,市民紛紛舉手提問:「全聚德和便宜坊誰創立更早?」「掛爐烤鴨和燜爐烤鴨到底啥區別?」讓現場氣氛更加活躍。
接下來,全聚德面點大師薛國新師傅為觀眾現場表演了糖藝絕活。薛師傅將經過熬製的麥芽糖不斷抻拉,捏成花瓣形狀,再把各部分黏起來拼成一朵糖花。經過熬製抻拉的麥芽糖在燈光下泛出陣陣白光,仿佛一朵白蓮花。薛師傅一邊操作,一邊給圍觀的群眾講解糖藝的操作要領。觀眾們紛紛掏出手機記錄精彩的瞬間。
這項絕活源自於我國民間的吹糖人,經過全聚德的改良之後綻放出新的光彩。長久以來,全聚德的手工面點,如京八件、小鴨酥、薩其馬、核桃酥等都備受京城百姓喜愛。而這背後,離不開全聚德人的工匠精神。當天負責展示面點工藝的薛師傅已經在全聚德和平門店鑽研面點20年。以糖藝來說,每次操作時都需要在160度至180度的高溫下進行,薛師傅燙傷是常有的事兒,但為了市民品嘗到最正宗的京城面點,吃點兒苦對他來說不算什麼。
當天活動壓軸出場的是中國小吃泰鬥、年過八旬的著名美食家陳連生老先生,他為現場觀眾講述了全聚德京八件點心的歷史,還介紹了羊頭肉、爆肚、龍鬚麵、豆汁、烤肉等京味兒名小吃故事。當聽到「全聚德奶油龍鬚餅接連不斷獲得國際大獎」、「臺灣老太太來北京連喝三碗鴨湯頭都不抬」這樣的美食故事時,觀眾們感受到的是老北京餐飲人的匠心精神,也感受到中國人對傳統美食的情懷。
活動結束時,全聚德還贈送每位到場市民一份鴨肉酥和一本記錄全聚德集團改革發展紀實的《嬗變之路》書籍。
帶著兒子一起來參加活動的李女士告訴記者,全聚德作為北京的城市名片,不僅是美食的代表,更見證了北京城的興衰變遷,作為北京市民,應該也有義務了解這些傳統文化。一位姓張的女士則激動地表示:「沒白來,特別受教,滿滿的都是回憶。」30多年前,張女士一家人就住在全聚德前門店不遠的地方。「那時候生活水平還不高,一年到頭也吃不上一次全聚德。有時候一家人路過全聚德,也只能進去看看,過過眼癮。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來,全聚德也成為了尋常人家的美食。全聚時刻,就應該在全聚德!」活動現場還有幾位大學生,其中一位同學講道:「這是一個讓年輕人了解北京老字號傳統文化的非常好的機會,我們了解到很多全聚德品牌背後的故事,感受到老字號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這對我們自己以及我們的後代來說,都是很好的經歷」。
全聚德市場部相關人士表示,此次活動是以「國際博物館日」為契機,舉辦的一次美食文化傳播活動。希望通過此次活動,既讓消費者走進全聚德,了解全聚德深厚的美食文化和歷史,也讓全聚德和消費者有了面對面,更直接的溝通橋梁,了解到當下消費者對新餐飲的需求和對全聚德的期望。
全聚德從歷史長河中走來,歷史也會向未來走去。進入新時代,圍繞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斷升級,全聚德集團正在加快提質轉型,以市場為中心,以顧客滿意度為重點,實施「提質、複製、孵化和管理升級」行動策略,推出了系列改革舉措,已取得了明顯成效。
面對未來,全聚德集團正在修訂發展戰略,與時俱進, 打造老字號精品化、品牌系列化發展,在京進行品牌精品布局,對旗下老字號品牌全部升級,在堅守百年文化精髓的同時創新發展,傳承京味美食,傳播京味文化。作為老字號,既要更好地服務於北京市民,也要服務於北京的國際交往。今後,全聚德展覽館將策劃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動,使之成為弘揚全聚德「德」文化以及中華飲食文化的傳播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