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選自王偉、林信潔老師主編書籍《中國公務員心理健康手冊》第五章 公務員心理防衛機制的建立(節選)
第一節各種心理防衛機製作用
一、自戀型心理防衛機制
自戀型心理防衛機制包括否定、歪曲、外設等,它是一個人在嬰兒早期使用的心理機制,早期嬰兒的心理狀態是屬於自戀的,即只照顧自己,只愛戀自己。不會關心他人,加之嬰兒的「自我界限」尚未形成,常輕易的否定、抹殺或歪曲事實,所以這些心理機制即為自戀型心理防衛機制。
1.否定作用
否定作用是一種否定已存在或已發生的事實的潛意識。它是最原始最簡單的心理防衛術。它將已發生的令人不快的或痛苦的事情完全否定,以減輕心理上的痛苦,這種防衛術使個體從難以忍受的情緒中逃避出來,也同樣可藉此逃避個體難以忍受的願望、行動、事件以及由此引發的內心焦慮。比如,兒童在摔壞東西以後,知道闖了大禍而用雙手把眼睛蒙起來,不敢再看已被打破的東西,其情形如同沙漠裡的鴕鳥,當被敵人追趕而難以逃脫時,就把頭埋進沙裡。因為危險在眼前,情感上難以承受,把眼睛蒙起來,抹殺已發生的事實,以免除心理上的負罪或痛苦,這種「眼不見為淨」,即為否定作用的表現。
否定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父母很可能對自己孩子的生理或心理方面的缺陷尚未察覺或不予承認。哪怕是孩子的缺陷早已人人皆知,有一位婦女,自幼父母雙亡。後來結婚生有一女,她極為疼愛,視其為寶貝和骨肉。但非常不幸,一天幼兒園因車禍意外死亡,當有人來家裡告訴她這個消息時,她不肯信。也不去認屍,堅持認為弄錯了人,女兒沒有死,放了學就會回來。下午她照常燒好女兒喜歡吃的飯菜,擺好碗筷,等待女兒回家吃飯。到了晚上仍照往日習慣,為女兒鋪好床,好讓女兒一回來就可就寢。他不準丈夫或任何人提及女兒已死的事。也拒絕辦喪事,堅信女兒一切都很好,顯然,這位婦女精神已崩潰,對女兒已死之事完全予以否定,想通過否定作用來避免這件事的給她帶的打擊和痛苦。
事實上,否定作用並不能使我們完全否定問題存在的事實。只是使我們否定對這些問題存在的注意力而已。不過,有時否定的心理防衛機制可以說是一種在心理壓力中保衛自己的感受,或給人多一點時間考慮與做決定,然而,不可忽略的是否定作用在一般行為表現上。足以妨礙人們對問題的適應,因為其機制是以躲避問題代替面對問題。
2.歪曲作用
歪曲作用是把外界事實加以曲解、變化以符合內心的需要。歪曲作用無視外界事實,與否定作用有相同的性質,屬於精神性的心理防衛機制。因歪曲作用而表現的現象,以妄想或幻覺最為常見。妄想是將事實曲解,並且堅信不疑,如相信有人危害他、配偶對他不貞、誇大性的相信自己是神或皇帝等。幻覺乃是外界並無刺激,而由腦子裡憑空感覺到的聲音、影像或觸覺等反應,它與現實脫節,嚴重歪曲了現實。
有一位化驗室的技工,突然語無倫次,說他是著名化學家,且最近獲得諾貝爾化學獎,還說他是當代某著名女影星的情人。導致其產生幻覺的原因何在?經查詢得知,他在最近的化學檢測考試中名落孫山,比他年輕的同事反而升了級,在心理上受到了極大挫折;更糟的是,女朋友也因此不理睬他了。在這種雙重心理打擊之下,他的精神徹底崩潰了。因此,他把一些外界所看到、聽到的事情加以曲解、變化以符合內心的需求。用誇大的想法來保護其受挫的自尊心,這是歪曲作用的特例。
3.外射作用
外射作用又叫投射作用,是憑主觀想法去推及外界的事實,或把自己的過錯歸咎於他人的一種心理防衛術。日常生活中常出現這種「外射」現象。即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測別人的想法。所謂「我見青山多嫵媚,青山見我亦多情」即為此例。這種把自己的動機想法、態度或欲望「投射」到外界的客觀現實,稱之為「外射」。
作為心理防衛機制的外射作用,是把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感覺或想法外射到別人身上。比如,有一個人在銀行工作常常產生把鈔票偷來自己用的念頭,但又為產生這種壞念頭而慚愧。結果,外射到別人身上。說別人懷疑他有偷用公家鈔票的意念。經過這種外設作用之後,他一來不再覺得自己原有偷竊的欲望不好,二來因別人懷疑他有這個意圖,他也就不敢真的去偷公家的鈔票,從而達到了自我防衛的目的。
某些外射行為可認為是人們自然而不可避免的失誤,是一種人常用的心理防衛術,藉此對於錯誤的行為予以饒恕與解脫。但是責怪他人成為一種習慣,總是將自己的過錯歸咎於他人,就會妨礙我們與他人之間良好的人際關係,這不僅幹擾了我們看到真實的自己。而且容易對他人形成敵對的態度。
註:本書目前尚有少量存貨,有意購十本以上者八折優惠,欲購買者請掃描添加下方二維碼。
如果你也覺得這篇文章好
就分享給朋友吧!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本書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