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能耐了你,還學會發脾氣了!」
這樣的話語,是不是很熟悉...
很多父母,都有過類似「吐槽」孩子發脾氣的日常:
「你說什麼,孩子都不以為然,還常對你發脾氣。
去,把垃圾倒掉!——憑什麼讓我去,你怎麼不去!
天冷,多穿點!——我不冷,冷不冷我自己知道,不用你管!
去睡覺!——不困,晚點怎麼了!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感受:
孩子越大,越不服管教,動不動就頂嘴、發脾氣,你越說他,他還越來氣。
愛發脾氣的孩子,究竟怎麼回事?
面對愛發脾氣的孩子,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孩子的脾氣,是家長帶出來的
之前,一段媽媽教育孩子的視頻,曾在微博上引發大量關注。
視頻裡,媽媽先是語氣平靜地教育孩子,要她接受「打手板」的懲罰↓↓↓
小女孩把自己關進房間,面對推開門進來責備自己的父母,她坐在床上,強忍著憤怒說:
「我想靜一靜,又怎樣?」
媽媽:「你今天的事情是錯了還是對的?」
孩子:「錯了,那又怎樣?」
媽媽:「你到現在都沒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孩子:「我已經承認我的錯誤了,你們為什麼還要這樣?你們為什麼要那麼兇對我?」
媽媽:「你態度不端正。」
孩子:「我態度不端正,那你態度也不端正啊!」
媽媽:「你靜完了,寫個書面檢討。」
孩子:「我不寫,口頭上我已經直接說了對、不、起三個字。」
孩子:「我只是想自己靜一靜,請你出去!不要打擾我自己靜一靜的時間!」
女孩反覆強調自己現在想要「靜一靜」,但媽媽依舊不依不饒地問:
「承不承認錯誤?」還要求她寫書面檢討。
看著視頻裡孩子憤怒、無助的眼神,著實讓不少人扎心了。
作為家長,我們總想好好管教孩子,希望他們能聽話懂事,凡事順從自己。
然而,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小個體,他們並不會完全按照我們的期望過活。
於是,面對自己失去控制的孩子,父母會著急、催促、甚至對孩子發脾氣。
要知道,沒有人喜歡被控制,孩子亦然。
李玫瑾教授曾說:
「孩子的脾氣都是父母養出來的,觀念都是父母嘮叨出來的。」
孩子有脾氣,是正常的情緒狀態;
如果此時,面對孩子的脾氣,父母不顧孩子的感受,只想著儘快壓下去,甚至不息「以暴制暴」...
那麼,最終帶來的,只能是孩子更猛烈的對抗!
孩子生氣的時候,最不希望被「勸阻」,更不喜歡強制認錯,最需要的是被「理解」。
所以,請理解孩子的情緒,為孩子留出「靜一靜」的空間。
千萬別用脾氣對脾氣,養出孩子的壞脾氣。
孩子有情緒,請聽他表達
沒有一個孩子的脾氣,是無緣無故的。
不同年齡階段的「脾氣」,都是孩子心理需求的表達:
2歲的孩子,會因為做不到心中所想而發脾氣;
3歲的孩子,會因秩序破壞帶來的不安全感,而發脾氣;
4歲的孩子,會因為獨立感和權力感不能滿足而發脾氣;
5歲的孩子,會因為遭遇挫折或同伴比較而發脾氣...
孩子任何的脾氣,從本質上講,都是其情緒的宣洩。
並且,帕蒂·惠芙勒曾說:
「孩子喜歡在家裡表達全部情感,是因為在家裡他能被傾聽和理解。」
讓孩子發脾氣,並沒有得到父母的尊重與理解,孩子就會尋求不合理方式,來引起父母的注意;
而這個方式,通常會惹惱父母。
聰明的家長,是在孩子發脾氣時,忍住自己的脾氣,善於發現孩子脾氣的根源,進而引導與啟發孩子↓↓↓
有網友曾分享過她4歲兒子的故事↓↓↓
孩子走在路上,正吃著冰淇淋,突然,迎來跑來一個小男孩,把冰淇淋撞掉了。
孩子開始哭鬧,對方道歉他也不理;
商量再買一個新的,還是哭鬧:
「不行,我就要原來的那個!」
「當時周圍的人都在看,有那麼一瞬間,我的怒火差點爆發出來,真想一把拎起他走人。」
我忍住怒氣,仔細問孩子:「為什麼要原來那個呢?」
兒子說:「因為原來那個上邊有一朵我舔出來的小花。上面有三個花瓣…」
找到了孩子哭鬧的根源,我提出:「那媽媽再買一個,你舔出來給媽媽看好不好?」
孩子這下同意了,對著新買的冰淇淋認認真真地舔出了一朵三瓣的小花。
「幸好我當時忍住了,沒對孩子發脾氣。」
面對哭鬧的孩子,我們需要做的是放慢腳步,等一等、再等一等。
孩子每一次的脾氣,都是在告訴父母:「我需要你的愛與鼓勵。」
耐下心來傾聽孩子,比訓斥有用百倍。
接納並教孩子,學會處理壞情緒
一則小女孩與父親對話的視頻,曾得到許多網友的點讚↓↓↓
視頻中小女孩問:「脾氣不好該怎麼辦。」
父親回答:「你不必天天開心。」
這句回答,有網友稱「暖爆了」!
在1分半鐘的視頻中,父親還跟女兒說了下面這段話:
「重要的是你要把你的想法說出來,這樣我才能知道你的底線在哪裡,我會尊重你的底線,絕不會越過。
我尊重你,也尊重你的心情,要是今天不適合跟你開玩笑的話,你只需要告訴我,我就不會了。」
對此,網友們紛紛表示,有個這樣的爸爸真的好幸福!
當孩子發脾氣,家長接納並尊重孩子,孩子就會因感受到你的愛,而變得平靜。
一位媽媽正在看一檔育兒欄目,女主持人說她先生教兒子把不良情緒轉移到一塊石頭上,沒想到效果很好,兒子通過緊握石頭洩憤慢慢學會了管理自己的情緒。
她覺著挺有意思,就想如法炮製,治一治性子急的女兒。
於是,她把一塊小鵝卵石交給女兒,鄭重地跟她說:
「這塊神秘的石頭有媽媽的祈禱,你帶在身上,當生氣或者沒辦法控制自己情緒時,就用力緊緊握著它,把自己的不良情緒傳給它,它會通通吸收掉,你的內心慢慢會變得越來越平靜。」
女兒瞪大雙眼,半信半疑地把石頭裝進口袋裡去上學了。
下午放學時,她高興地說:
「媽媽,我試過了,好像挺管用,我今天沒有因為著急發火了,我們以後管它叫『憤怒的石頭』吧。」
有脾氣,不是洪水猛獸,而是情緒的自然流露;
當孩子有脾氣時,家長不應該立馬制止,而要耐心觀察,正確疏導。
情緒自控的父母
才能養出脾氣好的孩子
在微博上,曾有一個熱門話題——「你最反感父母哪些行為?」。
其中,有一條高贊評論,是這樣說的:
之前,還有一條新聞↓↓↓
10歲的兒子因弄丟了50元錢,加之學習成績下滑,父親一氣之下,把孩子打成了重傷。
江蘇泰興9歲小男孩,只因沒做作業出去玩,還把手機給丟了,便遭到母親毒打致死。
有人說:「情緒失控的父母,養不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這話,一點也不假。
棍棒之下,出不了孝子。相反,棍棒底下,只有傷心的孩子。
對此,鄭淵潔曾說:
「當孩子看到父母對外人說話特別和氣,而對自己卻特別苛責訓斥時,孩子會認為自己不夠優秀,一開始他會努力試圖改變這種待遇,但當他發現無論怎麼努力,爸媽和他說話依舊聲色俱厲時,他就會自暴自棄。」
父母的好情緒,是孩子一生最好的風水。
羅伯特·亞倫曾說:
「父母是子女仰望的對象,是行為上的角色模範,如果父母經常大發雷霆,做子女的能夠好到哪裡去?」
答案只能是,父母的壞脾氣,會如瘟疫般,傳到下一代。
電影《神秘巨星》中,主人公尹希婭是一個叛逆的小姑娘,她特別愛唱歌,但因為父親阻撓,所以只能偷摸著把視頻傳到網上。
其中有一個片段:
尹希婭和媽媽起了爭執,她摔門而出,到處砸東西,肆意宣洩情緒。
她的脾氣,源於父親對家人的殘忍暴戾。
父母,是原件;而孩子,是複印件。
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之下,孩子,最終也會變成我們的樣子!
情緒自控的父母,才能養出脾氣好的孩子!
美國情緒管理專家羅納德博士曾經說過:
「研究表明,暴風雨般的憤怒,持續時間往往不超過12秒,我們需要學會如何控制和排解這12秒。」
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永遠都是人生必修的課題。
願每個父母,都能以身作則,以榜樣力量正確影響孩子;
願我們的孩子,都能得到理解與尊重,在父母的愛中,真正成長為情緒自控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