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的脾氣都是你帶出來的!孩子發脾氣時,家長應該怎麼做?

2021-02-07 李玫瑾家庭育兒

「長能耐了你,還學會發脾氣了!」


這樣的話語,是不是很熟悉...


很多父母,都有過類似「吐槽」孩子發脾氣的日常:


「你說什麼,孩子都不以為然,還常對你發脾氣。

去,把垃圾倒掉!——憑什麼讓我去,你怎麼不去!

天冷,多穿點!——我不冷,冷不冷我自己知道,不用你管!

去睡覺!——不困,晚點怎麼了!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感受:


孩子越大,越不服管教,動不動就頂嘴、發脾氣,你越說他,他還越來氣。


愛發脾氣的孩子,究竟怎麼回事?


面對愛發脾氣的孩子,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孩子的脾氣,是家長帶出來的


之前,一段媽媽教育孩子的視頻,曾在微博上引發大量關注。

 

視頻裡,媽媽先是語氣平靜地教育孩子,要她接受「打手板」的懲罰↓↓↓



小女孩把自己關進房間,面對推開門進來責備自己的父母,她坐在床上,強忍著憤怒說:


「我想靜一靜,又怎樣?」


媽媽:「你今天的事情是錯了還是對的?」

孩子:「錯了,那又怎樣?」

媽媽:「你到現在都沒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孩子:「我已經承認我的錯誤了,你們為什麼還要這樣?你們為什麼要那麼兇對我?」

媽媽:「你態度不端正。」

孩子:「我態度不端正,那你態度也不端正啊!」

媽媽:「你靜完了,寫個書面檢討。」

孩子:「我不寫,口頭上我已經直接說了對、不、起三個字。」

孩子:「我只是想自己靜一靜,請你出去!不要打擾我自己靜一靜的時間!」

  

女孩反覆強調自己現在想要「靜一靜」,但媽媽依舊不依不饒地問:


「承不承認錯誤?」還要求她寫書面檢討。



看著視頻裡孩子憤怒、無助的眼神,著實讓不少人扎心了。


作為家長,我們總想好好管教孩子,希望他們能聽話懂事,凡事順從自己。


然而,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小個體,他們並不會完全按照我們的期望過活。


於是,面對自己失去控制的孩子,父母會著急、催促、甚至對孩子發脾氣。


要知道,沒有人喜歡被控制,孩子亦然。


李玫瑾教授曾說:


「孩子的脾氣都是父母養出來的,觀念都是父母嘮叨出來的。」


孩子有脾氣,是正常的情緒狀態;


如果此時,面對孩子的脾氣,父母不顧孩子的感受,只想著儘快壓下去,甚至不息「以暴制暴」...


那麼,最終帶來的,只能是孩子更猛烈的對抗!



孩子生氣的時候,最不希望被「勸阻」,更不喜歡強制認錯,最需要的是被「理解」。


所以,請理解孩子的情緒,為孩子留出「靜一靜」的空間。


千萬別用脾氣對脾氣,養出孩子的壞脾氣。



孩子有情緒,請聽他表達


沒有一個孩子的脾氣,是無緣無故的。

 

不同年齡階段的「脾氣」,都是孩子心理需求的表達:


2歲的孩子,會因為做不到心中所想而發脾氣;

3歲的孩子,會因秩序破壞帶來的不安全感,而發脾氣;

4歲的孩子,會因為獨立感和權力感不能滿足而發脾氣;

5歲的孩子,會因為遭遇挫折或同伴比較而發脾氣...


孩子任何的脾氣,從本質上講,都是其情緒的宣洩。


並且,帕蒂·惠芙勒曾說:


「孩子喜歡在家裡表達全部情感,是因為在家裡他能被傾聽和理解。」


讓孩子發脾氣,並沒有得到父母的尊重與理解,孩子就會尋求不合理方式,來引起父母的注意;


而這個方式,通常會惹惱父母。



聰明的家長,是在孩子發脾氣時,忍住自己的脾氣,善於發現孩子脾氣的根源,進而引導與啟發孩子↓↓↓


有網友曾分享過她4歲兒子的故事↓↓↓


孩子走在路上,正吃著冰淇淋,突然,迎來跑來一個小男孩,把冰淇淋撞掉了。


孩子開始哭鬧,對方道歉他也不理;


商量再買一個新的,還是哭鬧:


「不行,我就要原來的那個!」

 

「當時周圍的人都在看,有那麼一瞬間,我的怒火差點爆發出來,真想一把拎起他走人。」

 

我忍住怒氣,仔細問孩子:「為什麼要原來那個呢?」


兒子說:「因為原來那個上邊有一朵我舔出來的小花。上面有三個花瓣…」

 

找到了孩子哭鬧的根源,我提出:「那媽媽再買一個,你舔出來給媽媽看好不好?」

 

孩子這下同意了,對著新買的冰淇淋認認真真地舔出了一朵三瓣的小花。


「幸好我當時忍住了,沒對孩子發脾氣。」


面對哭鬧的孩子,我們需要做的是放慢腳步,等一等、再等一等。


孩子每一次的脾氣,都是在告訴父母:「我需要你的愛與鼓勵。」


耐下心來傾聽孩子,比訓斥有用百倍。



接納並教孩子,學會處理壞情緒


一則小女孩與父親對話的視頻,曾得到許多網友的點讚↓↓↓


視頻中小女孩問:「脾氣不好該怎麼辦。」


父親回答:「你不必天天開心。」


這句回答,有網友稱「暖爆了」!



在1分半鐘的視頻中,父親還跟女兒說了下面這段話: 


「重要的是你要把你的想法說出來,這樣我才能知道你的底線在哪裡,我會尊重你的底線,絕不會越過。


我尊重你,也尊重你的心情,要是今天不適合跟你開玩笑的話,你只需要告訴我,我就不會了。」


對此,網友們紛紛表示,有個這樣的爸爸真的好幸福!



當孩子發脾氣,家長接納並尊重孩子,孩子就會因感受到你的愛,而變得平靜。


一位媽媽正在看一檔育兒欄目,女主持人說她先生教兒子把不良情緒轉移到一塊石頭上,沒想到效果很好,兒子通過緊握石頭洩憤慢慢學會了管理自己的情緒。


她覺著挺有意思,就想如法炮製,治一治性子急的女兒。


於是,她把一塊小鵝卵石交給女兒,鄭重地跟她說:


「這塊神秘的石頭有媽媽的祈禱,你帶在身上,當生氣或者沒辦法控制自己情緒時,就用力緊緊握著它,把自己的不良情緒傳給它,它會通通吸收掉,你的內心慢慢會變得越來越平靜。」


女兒瞪大雙眼,半信半疑地把石頭裝進口袋裡去上學了。


下午放學時,她高興地說:


「媽媽,我試過了,好像挺管用,我今天沒有因為著急發火了,我們以後管它叫『憤怒的石頭』吧。」



有脾氣,不是洪水猛獸,而是情緒的自然流露;


當孩子有脾氣時,家長不應該立馬制止,而要耐心觀察,正確疏導。


情緒自控的父母

才能養出脾氣好的孩子


在微博上,曾有一個熱門話題——「你最反感父母哪些行為?」。


其中,有一條高贊評論,是這樣說的:



之前,還有一條新聞↓↓↓


10歲的兒子因弄丟了50元錢,加之學習成績下滑,父親一氣之下,把孩子打成了重傷。



江蘇泰興9歲小男孩,只因沒做作業出去玩,還把手機給丟了,便遭到母親毒打致死。



有人說:「情緒失控的父母,養不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這話,一點也不假。


棍棒之下,出不了孝子。相反,棍棒底下,只有傷心的孩子。


對此,鄭淵潔曾說:


「當孩子看到父母對外人說話特別和氣,而對自己卻特別苛責訓斥時,孩子會認為自己不夠優秀,一開始他會努力試圖改變這種待遇,但當他發現無論怎麼努力,爸媽和他說話依舊聲色俱厲時,他就會自暴自棄。」


父母的好情緒,是孩子一生最好的風水。



羅伯特·亞倫曾說:


「父母是子女仰望的對象,是行為上的角色模範,如果父母經常大發雷霆,做子女的能夠好到哪裡去?」


答案只能是,父母的壞脾氣,會如瘟疫般,傳到下一代。


電影《神秘巨星》中,主人公尹希婭是一個叛逆的小姑娘,她特別愛唱歌,但因為父親阻撓,所以只能偷摸著把視頻傳到網上。


其中有一個片段:


尹希婭和媽媽起了爭執,她摔門而出,到處砸東西,肆意宣洩情緒。


她的脾氣,源於父親對家人的殘忍暴戾。


父母,是原件;而孩子,是複印件。


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之下,孩子,最終也會變成我們的樣子!


情緒自控的父母,才能養出脾氣好的孩子!



美國情緒管理專家羅納德博士曾經說過:


「研究表明,暴風雨般的憤怒,持續時間往往不超過12秒,我們需要學會如何控制和排解這12秒。」


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永遠都是人生必修的課題。


願每個父母,都能以身作則,以榜樣力量正確影響孩子;


願我們的孩子,都能得到理解與尊重,在父母的愛中,真正成長為情緒自控的天使!

相關焦點

  • 【心海無憂】孩子發脾氣時,家長應該怎麼做?(推薦
    「長能耐了你,還學會發脾氣了!」這樣的話語,是不是很熟悉...很多父母,都有過類似「吐槽」孩子發脾氣的日常:「你說什麼,孩子都不以為然,還常對你發脾氣。去,把垃圾倒掉!——憑什麼讓我去,你怎麼不去!天冷,多穿點!——我不冷,冷不冷我自己知道,不用你管!去睡覺!——不困,晚點怎麼了!
  • 李玫瑾:孩子的脾氣都是你帶出來的!孩子憤怒時,我們該怎麼做?
    圍觀的群眾都說,這孩子脾氣太差了,不好好管教一下是不行的。看到這,心裡頭真是五味參雜。和這位媽媽還有圍觀群眾一樣,生活中有不少家長,無法接受孩子的憤怒情緒,最見不得孩子發怒。孩子一怒,第一反應就是制止。因為他們認為,憤怒是不好的代名詞,它代表著孩子的行為不妥,脾氣不好,是個不懂事的人。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 孩子的脾氣都是你帶出來的!孩子憤怒時,我們該怎麼做?
    和這位媽媽還有圍觀群眾一樣,生活中有不少家長,無法接受孩子的憤怒情緒,最見不得孩子發怒。孩子一怒,第一反應就是制止。因為他們認為,憤怒是不好的代名詞,它代表著孩子的行為不妥,脾氣不好,是個不懂事的人。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 李玫瑾:當孩子頂嘴吵鬧,父母學會說這三句話,孩子以後更有出息
    ,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是離不開的,那麼當孩子在頂嘴的時候,父母該怎麼做呢?相信很多關注育兒的人應該都聽說過李玫瑾,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是專業研究犯罪心理學的,但是李玫瑾老師認為,孩子長大後的行為與小時候的教育是分不開的,而教育出怎樣的孩子,取決於父母的做法,而且很多的孩子之所以無法無天,都是由於家長寵出來的,所以家長在孩子頂嘴的時候一定不能百依百順,為了讓孩子不帶頂嘴,李玫瑾老師也分享這三句話給各位家長。
  • 孩子亂發脾氣怎麼辦?父母學會這幾招,幫孩子改掉壞脾氣
    美國兒童心理學專家研究:孩子脾氣暴躁往往是內心沒有得到足夠的滿足感,所以會通過暴躁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這個時候父母也沒有過多的理解。所以當孩子亂發脾氣的時候,武力不是唯一的解決方式,作為父母我們應該了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從而找到對應的方法。
  • 孩子發脾氣是好事?正視孩子的「壞脾氣」,讓家長輕鬆應對
    那麼,面對孩子發脾氣哭鬧時,父母應該怎麼做呢?很簡單,找出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採取不同的應對方法。但是作為家長,要明白,這解決不了孩子的問題。有時候帶孩子很簡單,就是「需求——滿足」。比如,孩子說「媽媽,我想吃冰淇淋。」很多家長的回答一般都是「同意」或者「拒絕」。但是,長期的同意和長期的拒絕都會使得孩子出現問題。
  •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家長了解背後原因,輕鬆教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沒有孩子天生就是脾氣差的,孩子向家長發脾氣也是有原因的。對待孩子的要求從來都是能滿足的全滿足,不能滿足的想辦法滿足。長此以往,就養成了孩子任性的性格,一旦家長拒絕孩子的要求時,孩子就會哭鬧發脾氣。家長有時可能忽略了孩子的感受。當孩子的底線被觸碰到時,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只能靠發脾氣來發洩自己的情緒。有時候,孩子發脾氣也是反抗的一種表現。
  • 孩子無法管理情緒發脾氣,家長應該如何應對?
    很多家長抱怨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而且脾氣大得很。是的,面對孩子情緒失控的場面,父母常常不知如何應對。有的父母要麼急匆匆想要制止孩子哭鬧,甚至於批評打罵,要麼就是失去原則開始各種哄。但是,不管如何,這四句話不要對孩子說。
  • 孩子發脾氣時,家長的正確引導,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情商
    是一臉姨母笑,內心波瀾不驚,靜靜等待孩子安靜下來?還是心中立馬升起一團怒火,想著「趕緊停止吧,煩死了」?估計多數的家長都屬於後者,因為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就認為發脾氣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沒有人喜歡一個人跟自己發脾氣。事實卻是,如果家長能正確處理孩子發脾氣這件事,反而能提高孩子的情商。
  • 李玫瑾:當孩子會頂嘴了,家長懂說這3句話,孩子將來肯定優秀
    面對孩子的叛逆,我們打捨不得打,罵捨不得罵,但是看著孩子頂嘴,自己還被氣的心臟都要炸了,那麼,這個時候我們作為家長可以怎麼做呢關於孩子頂嘴的這個問題,李玫瑾教授也專門分享了3句話而面對孩子的頂嘴,很多父母都是用權威去壓制孩子的脾氣,但父母的這種方式可以壓制住孩子一時但卻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孩子下一次還是會頂嘴,反抗父母,從而造成死循環。
  • 李玫瑾:孩子將來脾氣如何,3歲是「分水嶺」,家長的教育是關鍵
    李玫瑾:孩子長大後脾氣如何,3歲是「分水嶺」,家長的教育是關鍵 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是專門研究犯罪心理學的。而她對青少年的心理和一些育兒方面的知識也深有了解,在育兒界還是很有威望的。
  • 李玫瑾教授:孩子千萬不要百依百順,很多逆子都是寵出來的
    李玫瑾教授:孩子千萬不要百依百順,很多逆子都是寵出來的。特別是家中有男孩子的,不要事事都服從,很多叛逆的孩子都是寵溺過多寵出來的。男孩在小的時候會無理取鬧,到了十四五歲孩子會生氣,會用生命威脅父母,這就是這個孩子寵溺過頭帶來的結果。 舉個例子,我的一個親戚朋友名字叫做小王,總覺得自己家的孩子還小,長大之後就能夠改正這樣的脾氣。等到長大之後,孩子並沒有朝著一個好的方向發展。不僅在學校頂撞老師,而且還不遵守社會規律,甚至動手打自己的媽媽。
  • 孩子開始莫名其妙發脾氣,李玫瑾:學會說這3句話,娃長大更優秀
    我國青少年犯罪學專家李玫瑾教授也曾提到:「對於孩子的所有要求,家長既不能全盤順從,也不完全忽視,要合理看待孩子的要求」。為了更好地幫助新手爸媽「渡過」孩子莫名其妙亂發脾氣的難關,總結出了下面3句話,家長可以在孩子下次莫名其妙發脾氣的時候說出來,孩子不僅減緩脾氣,長大後會更優秀。
  • 孩子發脾氣也分好壞?正確看待發脾氣,家長應該這樣做
    估計很多寶爸寶媽都遇到過相似的一幕:因為買不到想要的玩具,孩子開始大哭大鬧;因為和其他小夥伴玩的太瘋,哭著鬧著不願意回家;因為挑食,即使家長追著幾條街,孩子還是不願吃……這讓家長們感到十分的頭疼,孩子動不動都發脾氣、鬧情緒。甚至將發脾氣當成達成目的的重要手段,讓家長不知道如何解決。
  • 如何正確教育發脾氣的孩子?孩子發脾氣時,家長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引言相信很多家長朋友在養育孩子的時候都經常碰到過孩子發脾氣,自己又不知道該怎麼進行教育的問題,很多家長碰到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要麼用語言恐嚇、用暴力解決問題,要麼就是儘可能順著孩子,可這些方法顯然都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當然不是說不能管教孩子,管教和懲罰孩子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要注意方式方法。
  • 孩子亂發脾氣時,家長的第一句話,比任何懲罰都管用
    有的人認為,「孩子小的時候都管不住脾氣,長大就好了」;有的人認為,「都是慣的,打一頓讓他認識到爹媽的厲害」;還有的人擔心,「孩子總是發脾氣,是不是心理有啥問題」……孩子總亂發脾氣,不是被慣的,也不是性格使然,家長不要給孩子貼負面標籤,打罵更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你該做的是做好孩子的情緒管理。
  • 孩子總發脾氣,背後的原因你知道嗎?可能是與家長有關
    文丨任林(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人都有七情六慾,都有自己的脾氣,孩子也不例外,經常可以看到發脾氣、哭鬧的孩子。尤其是孩子發起脾氣來,完全不受控制,不聽勸解。不僅場面失控難看,還會讓周圍的群眾覺得自己家的孩子是個無理取鬧的熊孩子,家長們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很多家長苦惱孩子總發脾氣,不知道怎麼辦。
  • 孩子發脾氣時,這四類家長看上去做得對,其實是在毀了孩子
    球球媽媽總是說球球很有個性,每天大脾氣小脾氣不間斷的對她發,惹得她也忍不住對球球發脾氣,還舉了一個例子來證明球球的個性。一次球球媽媽帶球球和妹妹出去玩,回來之後就開始做飯讓兩個孩子自己在客廳看電視,吃完飯休息了一會之後球球媽媽就讓兩個人要換衣服睡午覺了。
  • 李玫瑾:孩子頂嘴時,這3句話最有用,家長不妨試一試
    ,所以父母應該從孩子的心理上去分析,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就對青少年的心理行為有很深入的研究,而且也為各位家長分享了很多育兒經驗,在面對孩子頂嘴的時候,李玫瑾教授同樣有3句話送給各位家長,不妨一試。
  • 孩子發脾氣就是壞事?正確看待發脾氣,讓暴脾氣小孩偃旗息鼓
    媽媽不答應,孩子馬上就趴到地上連滾帶爬地哭,好說歹說都不行。如果旁邊有老人,那就更糟糕了。和媽媽唱反調的來了:「我出錢,給孩子買!」 。一個哭著、一個不讓買、一個拉扯著,混亂場面一發不可收拾。有時候,我們也十分的頭疼,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鬧情緒。甚至把發脾氣當成達到目標的重要手段。好像年齡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作為父母的我們到底該如何面對孩子的壞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