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則新聞:一個小男孩因為調皮,弄壞了飯店裡的物品,孩子的媽媽要求男孩向飯店的老闆道歉,可男孩不但不承認自己的錯誤,還和媽媽置氣,伸手打了媽媽。孩子這種行為也惹怒了媽媽,於是媽媽當著所有人的面,把孩子打了一頓。
俗話說:「養不教父之過。」這段新聞除了反應了孩子不懂事之外,更多的人責怪孩子媽媽沒有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還看到過這樣一個視頻:爸爸帶女兒逛商場時不小心把女兒惹生氣了,於是女兒直接甩開了爸爸的手,轉身就走。不過這位爸爸並沒有責怪女兒亂發脾氣,而是選擇繼續緊跟著孩子後面,並伸手準備再牽起女兒。
從視頻中,可以看到滿滿的都是爸爸對女兒的寵愛。
網友們紛紛表示,這位爸爸的做法是值得很多家長學習的。
同樣都是孩子在公共場合發脾氣的事件,兩位家長的做法確實截然不同的。到底哪位家長做法是正確的呢?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不遷怒,不貳過。」意思是說,不轉移自己的怒氣,不犯同樣的錯誤。既然孩子已經犯了錯誤,家長就更不能「以暴制暴」。
脾氣差的孩子,對其生活的影響有哪些
對於脾氣差的孩子來說,最大的影響就是不容易交到朋友。其次就是影響孩子性格發育,孩子的性格容易變得暴躁,家長一旦沒有及時的做出正確的引導,那麼帶來的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著名作家雷布斯曾說:「孩子衝你發脾氣,是想讓你走進他的內心幫他解決問題。」沒有孩子天生就是脾氣差的,孩子向家長發脾氣也是有原因的。
孩子發脾氣背後的原因
1、家長過於溺愛孩子
有的家長對待孩子真可謂是「捧在手裡怕摔,含在嘴裡怕化。」對待孩子的要求從來都是能滿足的全滿足,不能滿足的想辦法滿足。長此以往,就養成了孩子任性的性格,一旦家長拒絕孩子的要求時,孩子就會哭鬧發脾氣。
父母抱著兒子坐在扶手椅上Parents carrying son on armchair
2、受父母影響
法國教育思想家羅伯特· 歐文說過:「性格是環境的產物,什麼環境造就了什麼性格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父母平時總和孩子發洩情緒的話,孩子也會模仿父母。孩子的世界還沒形成是非觀念,因此還意識不到自己的做法是錯誤的。
3、孩子的底線被觸碰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底線,孩子也不例外。家長有時可能忽略了孩子的感受。當孩子的底線被觸碰到時,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只能靠發脾氣來發洩自己的情緒。有時候,孩子發脾氣也是反抗的一種表現。
《想想辦法吧爸爸》裡有這樣一個片段,Lucky在爸爸們賣花的「拍賣會」上想看得更高,於是自己爬到一個椅子上。爸爸李承鉉看到後立馬阻止了Lucky的危險行為,並給予了警告。可Lucky趁人不注意又爬了上去。李承鉉看到後,發了很大的火。
事後,李承鉉說後悔沒有在孩子面前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並且應該和女兒道歉。
家長正確解決孩子發脾氣的方法
1、以身作則,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正所謂:「欲教子先正其身。」父母要和孩子說明發脾氣是不正確的,可以與孩子協商,制定一個懲罰機制,例如,誰先發脾氣誰就要拖一天的地,或者發脾氣的人要寫一頁檢討等等。讓孩子體會到人人平等。
2、給孩子多些陪伴
很多家長之所以不知道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其實是因為陪伴孩子的時間少,對孩子不夠了解。可以帶孩子參加一些親子遊戲,增進與孩子之間的感情。還可以帶孩子去郊遊,領略自然風光,讓孩子心胸更加寬闊,從而達到孩子少發脾氣的目的。
3、先接受孩子發脾氣,再詢問原因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當孩子的要求不合理時?怎麼做?不要管、不要打、不要說教、更不要走開,只要在旁邊看著就好,然後溫柔而堅定的拒絕。」
面對孩子發脾氣時,父母先不要急著呵斥孩子,等待孩子情緒穩定下來,再詢問孩子發脾氣的原因,並安慰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給孩子買一些管理情緒的書籍,堅持陪孩子一起看,互相探討書中的內容,讓孩子在輕鬆的 環境下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著名作家柔石曾說過:「孩子,這是人類純潔而天真的花朵。」
培養一個好脾氣的孩子其實並不難,只要家長多花一些時間,給孩子多一點耐心,相信總有一天,孩子可以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