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呈老師(原創),轉載請標明。
也許很多人認為孩子的世界非常簡單開心,就應該哈哈大笑,不開心也可以哇哇大哭,不會像大人一樣去控制自己的感情,正是因為家長這樣想,所以孩子才會隨意的去宣洩自己的情緒,不知道如何去控制,更不知道如何去表達。有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對自我情緒的控制能力比較差,和小夥伴兒在一起玩的時候,稍有不順心就會發脾氣,上課的時候也會交頭接耳,打擾其他同學正常聽課,無緣無故還可能去挑釁別人,這些問題都來自於孩子不會自我控制,家長喜歡把孩子這些問題歸根於「小毛病」,其實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問題,實則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
一、破壞孩子的社交圈子。
人在交朋友的時候大多喜歡和一些熱情,友善隨和的人交朋友,不喜歡和處處針對自己的人去交朋友,如果孩子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總是在集體中去傷害別人,那麼在交往中就會給別人一種緊迫感,沒有人喜歡和這樣的人在一起交朋友,即使是玩耍,孩子也會被孤立,因為在玩耍過程中是一種非常輕鬆的感受,如果在這個玩耍的過程中,會有人挑起事端,這會讓很多小朋友都會非常討厭,因此會影響孩子的社交圈子,破壞他和其他人的交往。
二、做事情容易半途而廢。
暴躁脾氣的人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性子急躁,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懂得冷靜思考,在沒有理清楚應該如何解決問題的時候,先被情緒所左右,大多數的時間都浪費在發洩脾氣,做一些和事情本身沒有關係的事情上,這就會降低完成事務的完整率,也很容易讓孩子半途而廢。
三、讓孩子的內心更加負面。
發脾氣本身是一種對情緒的宣洩,而這種情緒往往都是消極的,如果孩子沒有辦法去把它消化掉或者處理掉,在孩子的情緒當中,堆積的越來越多,對孩子的負面影響也就會越來越好,長期下去,會讓孩子心理處於一種不健康的狀態,有的孩子可能會因此失去理智,做出一些破格的事情,
也許很多父母喜歡給孩子灌上一個標籤,那就是「脾氣差的孩子」,那麼在給孩子貼標籤的同時,有沒有反思過自己呢?在早餐店,經常看到父母帶著孩子去吃早餐,當孩子吃飯慢的時候,父母的做法截然不同,有一部分父母就會大聲的訓斥孩子,並要求孩子立刻吃完早飯,接下來很可能激怒了孩子,父母和孩子之間會發生爭執,而在這爭執的過程中,往往父母是不服輸的那一類,有的時候還會順手打孩子一巴掌,或者踢孩子一腳,這時的孩子就會將場面變得更加失控。在這整件事情當中。首先,父母就沒有管控好自己的情緒,在公眾場合一下子爆發出來了,那怎麼還要求孩子去做好情緒管理呢?所以說,那些脾氣不好的孩子背後往往會有一個脾氣不好的父母,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如此,但是只有極少一部分家長能夠做到去疏導孩子的情緒。
第一、語言暴力。
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喜歡說狠話,認為這是教育孩子比較受用的一種方式,甚至在孩子面前很可能說髒話,認為這些都是善意的,但即使在孩子的內心,最初不知道髒話的意義,只能對父母聽之任之,但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孩子不但會理解這些髒話的含義,同時,還會模仿著父母的說話方式,不僅影響了孩子的性格,同時讓孩子學會了語言暴力,所以家長要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語言環境,不要過分的去苛責孩子,說話的時候要注意分寸。
第二、行為暴力。
現在已經不是那個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年代了,教育孩子也不應該只動手,不動腦,針對孩子身上發生的問題,父母最好能夠給孩子制定一個規則,用規則來約束孩子,獎罰分明,不再用行為暴力去約束孩子,行為暴力終有一天,在孩子的內心會有逆反心理,同時也有父母「打不動」的那一天,不僅這會傷害孩子的內心,還會破壞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同時會讓孩子有暴力性人格的傾向。
第三、給孩子做出的是壞的榜樣。
這就如同案例中所說,父母是不會控制情緒的那一類人,總是在孩子面前發無名火或者當孩子身上發現問題時,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作為父母,要學會以理服人,教會孩子自控,那麼先做到以身作則,不要一味的去要求孩子,父母自身都不能做好經常對孩子發脾氣,那怎麼還能指望孩子做好自控呢,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做到位,孩子才能學到位。
斯特恩說,情緒生活最基礎的經驗就是在這種親密的時刻建立起來的親子互動,最關鍵的時刻是讓孩子知道他們的情緒會被代之以同理心,會為人所接受並得到回應。
也就是告訴各位家長,在孩子整個成長過程中,接觸最多的人是父母,而和孩子之間能夠建立起最親密關係的人也是父母,所以想要孩子的情緒調節到位,那麼父母要做很大的輔助作用。
一、教孩子學會釋放,而不是壓抑。
《心理健康期刊》上一項研究結果顯示,那些喜歡把負面情緒隱藏在心底的人,脈搏跳動會更快,長期以往會導致高血壓病,引發各種慢性疾病,比如冠心病,腎病,甚至癌症。
所以說,當孩子有負面情緒的時候,要學會釋放,而不是壓抑,情緒是需要被調解的,而孩子在發脾氣的過程中,也是塑造大腦的關鍵時期,能夠讓孩子對各種情緒進行有效的調節,有利於孩子建立重要的大腦神經通路,而在這其中,要教會孩子的是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情緒,這才能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
二、父母要學會和孩子去溝通。
在孩子的世界,往往情緒來的快,消的也快,孩子發脾氣原因往往比較簡單,所以父母要通過溝通去幫助孩子找到壞情緒的根源在哪裡,和孩子之間達成共鳴,因為在孩子的內心,想要獲得的是父母的支持,在這個時候,父母就要多花一些時間了,陪孩子聊天,了解他的想法,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視的,這才能夠幫孩子把負面情緒化解掉。
三、父母要學會幫助孩子去解決負面情緒。
孩子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難,很容易被帶到負面情緒當中去,因此會產生焦慮,發脾氣,甚至會演變出更多的負面情緒來,這時家長不要去罵孩子,更不要去訓孩子,這會讓孩子的負面情緒越來越加重,學會不要去指責孩子,而是把問題放到一邊,和孩子一起去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四、教會孩子如何處理情緒。
很多孩子情緒失控最主要的因素是家長沒有做正確的引導,在孩子情緒爆發的時候,要麼家長任由孩子發脾氣,要麼選擇逃避,要麼直接鎮壓孩子,這些方法對孩子來說都是錯誤的。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對自己的情緒有基本的認識,比如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因為什麼樣的事情產生了這樣的事情,然後教孩子一步一步的去化解在整個過程當中,很可能父母也會被帶入一種消極情緒當中,但父母要清楚這種消極情緒是孩子不願意別人分享的,父母如果能夠感受得到,就應該先共鳴孩子,接下來做一個良好的令聆聽者,最後,幫助孩子去分析整個事情的緣由,告訴他如何正確的看待和接受並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做聰明的父母,不要讓孩子被情緒所左右,更不要給孩子亂貼標籤,認為孩子就是一個脾氣差的壞孩子。學會幫助孩子控制好情緒,做一個陽光積極的人。
讓更多家庭和諧幸福,幫更多孩子健康成長,歡迎關注、轉發,有關於家庭教育的問題,可留言或私信,我是思呈老師,專注於家庭教育智慧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