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動不動就「自殘」,很可能是「情緒飢餓」,家長必須要重視了

2020-10-03 奶爸說育兒吖

導讀:孩子動不動就「自殘」,很可能是「情緒飢餓」,家長必須要重視了

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動不動就「自殘」,很可能是「情緒飢餓」,家長必須要重視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一次,我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在幼兒園的入口處,我看到一個孩子在哭,不願去幼兒園。然後老師和父母說服了孩子,孩子只是躺在地上,拒絕離開。孩子的母親蹲下來哄孩子:「孩子聽話了,幼兒園裡有很多孩子在玩你,那裡還有很多玩具和老師。媽媽四點以後會來接你。我們去學校讀書。媽媽帶你今晚吃肯德基。」
但是孩子還是拒絕了。他只是將書包扔在地上,然後繼續哭泣和哭泣。當孩子的母親看到這件事時,她責罵了孩子:「如果你不去幼兒園,如果你不去幼兒園,母親會無視你,老師。忽略你,你看不到其他孩子會去嗎?還有幼兒園嗎?」聽到這個消息,孩子變得更加沮喪,他兩次踩著書包,然後「自殘」並咬了一下自己的胳膊,還推了幾次母親,這時幼兒園老師別無選擇。請孩子的母親先將孩子帶回家,然後在孩子心情舒暢時將孩子帶回幼兒園。


我相信很多父母都會遇到孩子的「自殘與自殘」。但是,父母不理解為什麼孩子會有這種「自殘」的情緒失控。在心理學上,孩子的「自我傷害」可能是由於「情緒」造成的。「飢餓」是造成的。目前,父母不能掉以輕心,因為這很可能為孩子的未來心態打下了深深的根基。
首先,讓我們首先了解「情感」的概念。「情感」是指當有機體受到刺激並需要滿足生物時出現的暫時性和更強烈的態度和經驗。當事情進展順利時我感到高興,而當事情出錯時感到悲傷和悲傷。人受到過多的刺激,超出正常範圍或長時間處於負面情緒狀態,很容易引起身心疾病,情緒失控等危險。


「情緒飢餓」的主要表現如下:
1.兒童容易失控且不穩定。
當孩子受到外界的刺激時,他們的情緒會不穩定,有時會很開心,有時會很生氣和易怒,父母總是會因情緒起伏而無法預測,情緒低落和容易被激怒也是其中的表現之一。這個孩子長期處於焦慮和不安全狀態。遇到不滿意的事物時,他的情緒會爆炸。
2.孩子一旦失去對情緒的控制,就會有「自殘」的行為。
有些孩子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當他們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孩子們將依靠父母對自己的愛,做出「自殘」的行為,例如:當父母不買自己喜歡的玩具時,孩子就咬自己;當父母責罵孩子時,他會想撞牆扔東西,這種「自殘」行為通常是孩子「情感飢餓」的體現。


3.孩子經常哭。
遇到一些瑣碎的事情時,孩子會莫名其妙地哭泣,沮喪,不願與父母交流,並且喜歡獨自一人在房間裡。此時,父母必須提防孩子是否患有「自閉症」,孩子會喜歡它。儘管哭泣有時是一種禮物,但經常哭泣表明孩子在精神上不滿意,在精神上緊張,具有長期的焦慮感並且不願意與其他人互動。
心理學家認為,脆弱性是兒童情緒爆發的主要特徵。兒童的心理防禦能力受到破壞,如果沒有安全感,他們將尋找保護自己的方法。他們甚至會對小事感到敵視。覺得自己在挑戰他,因此「情緒上爆發了。」孩子的智力發展在3歲之前還不夠完善,因為左腦的發育落後於此。對於右腦,兒童無法理性地分析正面和負面情緒,更不用說用語言很好地表達這些情緒了,因此兒童通常選擇在行動中表現出來,這就是所謂的「情緒失控」。兒童「情緒飢餓」的原因是什麼?
1.家庭關係不融洽,父母之間的關係不好,他們經常吵架。
隨著兒童的成長,他們對外部環境高度敏感。如果孩子在經常吵架的家庭環境中成長,他們會模仿和學習父母的吵架,他們的消極情緒也會受到影響,並將其傳遞給孩子,讓孩子以為父母的吵架可能是由於夫妻之間的爭吵會對孩子的靈魂造成極大傷害,並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2.不能滿足兒童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由於工作原因,一些父母離開孩子外出工作。這些孩子在嬰兒期就已經表現出強烈的心理需求。例如,當孩子0-3歲時,他們最需要的是一種安全感,因此父母沒有各種原因陪伴孩子長大後,由於缺乏安全感,孩子更容易哭泣。例如,孩子喜歡在幼兒時期吃小手。這是兒童識別自己的身體結構的過程。許多父母發現它不衛生,並阻止孩子進行這種行為。當孩子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孩子就會有「情緒飢餓」的心理障礙。
「情緒飢餓」將給兒童帶來負面的心理和生理影響,並掩埋他們的心理和心理疾病。作為父母,您必須都想知道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孩子解決「情緒飢餓」的問題。
1.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加深他們之間的感情。
一些孩子的「情感飢餓」實際上源於不安全感和父母的陪伴。他們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是他們安全感的最重要來源。如果孩子「情緒飢餓」,那麼父母必須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與孩子玩親子遊戲,與孩子一起學習,一起閱讀故事書,一起看動畫片,帶孩子出去玩耍並陪伴孩子。最重要。


2.當孩子「自我傷害」時,可以適當忽略孩子的行為。
當孩子失去控制情緒甚至做出「自殘」行為時,父母可以在安全範圍內適當忽略孩子的哭泣和「自殘」行為。不要經常對孩子的行為感到困擾並同意孩子的所有要求,這樣,即使將來孩子犯錯了,他也會傷害自己以贏得他人的同情。
3.幫助孩子養成寫情感日子的習慣。
長期的負面情緒被抑制得太久了,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它們會在某個時候爆發。作為父母,我們可以教會孩子及時表達情緒,寫情緒日記是最好的方法為孩子準備一本精美的日記,讓孩子每晚上床睡覺前記錄自己的情緒,包括情緒狀態,詳細記錄一下情緒低落的原因,然後在第二天早晨按照先前的幫助孩子。在一個晚上寫下情緒,寫一個鼓舞人心的短語,暗示新的一天的新情緒。一段時間後,讓孩子反思自己的情緒狀況。
兒童天生敏感而脆弱。由於兒童左右腦的發育不協調,兒童無法像成年人那樣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當孩子失去情緒控制時,父母必須首先感到自在,學會控制自己的煩躁情緒,並接受和容忍這些情緒在孩子身上很少哭泣的情緒,以便它們可以正確地指導和幫助孩子。

我是一個家庭教育老師,一個高級的產科教師,也是一個多平臺的育兒作者。跟隨我給你帶來實用的母性和育兒知識。如果你有任何困惑或疑問,請發私信,我會及時回復,希望我的一些建議能讓你作為一個家長突然敞開心扉,不再孤獨地走上育兒之路。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一生氣就「自殘」?或是小孩「情緒飢餓」了!家長要警惕
    &34;、&34;……諸如此類關於孩子因為壓力過大而導致情緒爆發,毅然決然地結束生命離開這個世界的新聞頻頻報導,甚至在鏡頭之外,還有無數看不見的孩子因為壓力患上嚴重的精神疾病飽受折磨。這些孩子的嚴重自殘行為在為世人敲響警鐘,告示著家長們要開始重視孩子的壓力。
  • 孩子喜歡「自虐」怎麼辦?可能是「情緒飢餓」在作妖,父母要重視
    而孩子看到媽媽接自己後,直接拉著葉青要去附近的商場裡要買娃娃,並且表示自己一直特別想要這個娃娃。可是葉青感覺孩子的娃娃實在太多了,且上周剛買回來一個,於是便跟孩子好心商量著下回再買。誰知,孩子壓根不聽葉青的話就是堅持要買,看到葉青很可能不給她買了,竟然直接哇哇大哭起來。
  • 孩子"玻璃心"動不動就哭?錯不在孩子,責任可能在家長身上
    今天要和大家說說的就是小孩子動不動就哭的問題。而判斷「玻璃心」孩子的標準就是「動不動就哭」,扛不住事。其實很多家長都沒有意識到,之所以孩子變成一個愛哭的人,可能並非天生如此,而是受到家庭以及父母影響,下面就和大家說說孩子愛哭父母有哪些&34;。
  • 孩子動不動就哭,動不動就發脾氣?孩子有這兩種習慣,家長注意了
    小朋友的爸爸媽媽因為要上班,所以他基本是跟著家裡的奶奶跟嬸嬸,一個很活潑的孩子,唯一不好的就是只要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躺地上大哭。情緒失控的是孩子,無可奈何的卻是大人不少家長因為孩子情緒來得太突然而操心不已,有家長說孩子可能剛才還好好的,突然就開始發脾氣了。
  •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家長要這樣去引導,教會孩子正確地表達情緒
    也許很多人認為孩子的世界非常簡單開心,就應該哈哈大笑,不開心也可以哇哇大哭,不會像大人一樣去控制自己的感情,正是因為家長這樣想,所以孩子才會隨意的去宣洩自己的情緒,不知道如何去控制,更不知道如何去表達。
  •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可用「鷹架式教育」,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家長可用「鷹架式教育」,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很多家長都會面臨這樣的一個問題,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怎麼辦?有些家長會採取說教式的方法,也有的家長會另闢蹊徑。
  • 孩子動不動就情緒失控?和孩子玩「情緒紅綠燈」,終止孩子壞情緒
    孩子的情緒不好,也可能是由於其他的原因,所以當家長和孩子們發生爭執的時候,孩子的情緒難以得到控制,這個時候我們的家長就需要來擔當這個冷靜的角色,請家長們先冷靜下來,阻止和孩子們的爭吵,然後再去冷靜分析孩子情緒暴躁的原因,切記為了和孩子較勁而一直爭吵,這樣不僅對孩子的心理會有影響,對以後家庭關係的處理也會非常麻煩。
  • 孩子一生氣就打自己,只是因為脾氣大?家長要小心「情緒飢餓」
    那小脾氣一上來,別說我們做父母的了,連自己都不放過,生起氣來是又拽頭髮又打自己的。我剛開始還在為大寶擔心,這麼小脾氣就這麼大,上學後可怎麼辦?要是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會不會動不動就打自己一頓?「情緒飢餓」情緒飢餓是成人和孩子都會出現的一種心理狀態,當人們處於心靈空虛、精神不振、生氣焦慮、百無聊賴等不健康的精神狀況,並很難擺脫,這種狀態就被稱為
  • 孩子一生氣就打自己,只是因為脾氣大?這是「情緒飢餓」要警惕
    但人們對心靈空虛、百無聊賴、精神不振、生氣焦慮等的不健康狀態卻很難擺脫,這種狀態就被稱為「情緒飢餓」。相對成人而言孩子更容易產生「情緒飢餓」,是因為孩子在家庭關係中一直處於弱勢地位,她的一舉一動都會受到家長控制。
  •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巧用這3個辦法,幫助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情緒失控的是孩子,無可奈何的卻是大人不少家長因為孩子情緒來的太突然而操心不已,有家長說孩子可能剛才還好好的,突然就開始發脾氣了。而這種情況我們鄰居這個小朋友更誇張,上一秒可能還玩得很嗨,開開心心的,下一秒就已經躺在地上打滾了,愁的不只他家裡人,更有我們這些鄰居媽媽們,就怕是自家孩子跟他吵架了,但又無可奈何。面對這樣的小孩他們家長都天天搖頭嘆息,打也打了,罵也罵了,每次打了心疼的都還是自己,孩子卻沒任何改變。
  •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家長要分清孩子的脾氣類型,才能對症下藥!
    "我是真的拿她沒辦法,她軟硬都不吃,動不動就發脾氣,扔東西,人家的孩子都是暖心的小棉襖;我家這就是可怕的刺蝟服啊!"其實做了父母之後才會知道為人父母的不容易,要面對孩子的情緒,面對他們莫名其妙的亂發脾氣;有些急躁的父母直接就會更加兇,被孩子的哭鬧點燃了內心的火藥桶。卻總忽略了孩子為什麼生氣,生氣又是怎麼樣的。
  • 你對動不動就愛「哭鼻子''的孩子,感到揪心嗎?
    動不動就流眼淚的孩子,和忍著不哭的孩子,二者有何區別?生活中,有些孩子就是喜歡哭,動不動就流眼淚,而有些孩子經歷了父母的壓制後,即使很悲傷,也能忍著不哭,那麼這兩種類型的孩子,長大後會有何區別呢?1)心理承受能力的差異那些長期被父母訓斥「不許哭」的孩子,他們的內心需求是長期被壓抑的,畢竟孩子和大人一樣,也是有自己的情緒需要釋放和表達,也需要找到情緒宣洩的出口。
  • 動不動就掉眼淚的孩子,跟那些忍著不哭的孩子相比,有什麼差距?
    雖然家長滿懷期待地給孩子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條件,也希望孩子可以有這樣的性格,可事實上,大多數小孩子都非常愛哭。這就讓很多家長犯了難,有人覺得孩子應該從小培養這種堅韌的性格。所以不管遇到什麼事哪怕要哭鬧,家長也希望孩子可以把眼淚忍回去。尤其是男孩子父母肯定更是從小嚴格管理,除了希望他做事能夠嚴謹一些,也希望他不要輕易掉眼淚。
  • 醫生拍了拍家長說:兒童肥胖要重視!該吃才吃,該動就動
    小直要給大家「潑冷水」了——飲食平衡不能忘!尤其是家裡有小朋友的直粉兒們,可別把孩子餵成「小胖墩」啦! 一旦孩子肥胖發生,家長們一定要重視,應在專業兒童保健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及時幹預。不然,孩子不僅面臨著延續性肥胖的危險,可能還會引起代謝症候群等嚴重的併發症。 「尤其是在青春發育期的孩子,早熟的發生會增加;同時,高血脂、高血糖、二型糖尿病的發病率也在增加,脂代謝、糖代謝等代謝方面的影響是很大的。」謝堅說。
  •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喜歡跟家長對著幹?錯不在孩子,在大人
    早上起床時間到了,讓孩子趕緊穿衣服,孩子一臉不情願,做事情拖拖拉拉,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養育孩子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都說養育孩子不能大吼大叫,可是當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時,要怎麼教育、怎麼引導呢?託爾斯泰說:「養育孩子的實質在於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則是父母影響孩子最有利的方法。」
  •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家長這樣教,搞定孩子壞情緒
    4-6歲的孩子發脾氣,是因為他們可能遭遇了挫折。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很強的自我意識和自尊心,一旦遭遇了挫折,他可能會不知所措,便會發脾氣。其實別說孩子了,大人有時候也會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難過和委屈的時候,但是孩子一直發脾氣也是一種不好的行為,希望家長平常能夠多關注孩子的情緒,對孩子做好引導作用。
  • 孩子動不動就哭?大人錯誤教法讓孩子更愛哭
    孩子好愛哭、動不動就哭,真的會把大人的耐心都磨光,尤其當孩子一哭就什麼都不聽,一哭就哭好久,大人理智線不斷都難。例如高敏感、感統失調、內在焦慮、表達能力不足、生理疲累、吃錯食物……等,都會讓孩子比較容易哭,但一個巴掌拍不響,孩子愛哭,除了本身的氣質外,大人如果不小心教錯,孩子也會動不動就用哭的。
  • 孩子動不動就「哭」,並非是玻璃心,而是父母這2個方面沒做好
    對於諾諾的表現閨蜜很無奈,而且她還和我說:諾諾動不動就哭,有時事情非常小,也會影響到她的情緒。閨蜜甚至覺得孩子是玻璃心,完全沒有承受能力。而生活中也有一些孩子像閨蜜家寶貝一樣,他們異常的脆弱,很容易因為一件不高興的事情就出現哭鬧的現象,其實這些孩子並非是玻璃心,而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沒有正確引導。
  • 孩子總是「動不動就哭」,並非是因為「玻璃心」,父母應該要反思
    如果我們總是表現出一種非常厭煩的態度,抱怨孩子是個「玻璃心」的話,那孩子很可能會越來越自卑,越來越愛哭,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是很難有出息的。如果說,你發現你的孩子平時也總是「動不動就哭」的話,那就要開始反思自己了。因為孩子會這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就是因為家長平時沒有做好這些,而並不是像有些家長以為的那樣,孩子天生就很「玻璃心」。
  • 孩子動不動就生氣,原來和"吃"有關係,家長要改善他們飲食
    所以有的家長都會擔心寶寶沒吃飽,營養不夠,長不高。甚至覺得反正吃多沒壞處,只要不餓著就行。於是便出現了寶寶已經不想吃了,家長依舊接著餵的情況。殊不知,這樣只會影響到孩子。孩子自然也是一樣,尤其是年紀比較小的孩子,他們不能用語言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當自己因為吃多而感到不舒服的時候,只能做出一些舉動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如果家長發現自家小朋友近段時間的脾氣明顯變差,而且睡覺的時候哼哼唧唧,滿床翻滾。那麼就要適量地給寶貝減少飯量了。除此之外,家長也要注意一些&34;的食物,如果攝入過多可能影響小朋友的&34;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