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很多人看來,似乎壓力太大這種事只會發生在大人身上,孩子既不用賺錢養家,也不用承擔大部分的勞累家務,每天過著&34;的瀟灑生活,孩子怎麼可能會有壓力呢。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隨著許多新聞的爆料,成年人們也不得不承認,孩子不僅有壓力,甚至有部分孩子的壓力壓根就不亞於成年人。
&34;、&34;……諸如此類關於孩子因為壓力過大而導致情緒爆發,毅然決然地結束生命離開這個世界的新聞頻頻報導,甚至在鏡頭之外,還有無數看不見的孩子因為壓力患上嚴重的精神疾病飽受折磨。這些孩子的嚴重自殘行為在為世人敲響警鐘,告示著家長們要開始重視孩子的壓力。孩子毆打自己甚至自殘自虐的行為不僅僅是一時發洩,當家長們見到孩子有傷害自己的行為傾向時就要開始警惕,這是孩子&34;的表現。
孩子一生氣就打自己,其實是&34;
情緒飢餓,其實指的是一種心理狀態。就好比生理上的飢餓往往表現為人們的腸胃空虛,對食物的渴求有進一步加深,當人們感到飢餓的時候需要通過進食來為自己補充能量。而心理上的飢餓,即情緒飢餓,指的是人們有著例如百無聊賴、抑鬱焦慮、萎靡不振等不健康的心靈狀態卻無法擺脫,這是一種心靈上的空虛,卻難以被察覺,更別說是通過&34;來修復改良這種狀態。情緒飢餓的出現往往是由於情緒上缺少對情感的刺激,常見於一些長時間沒有得到他人的關愛跟理解的孩子,而堆積久之後,這種飢餓就會爆發。
跟大人相比,小孩反而更容易產生情緒飢餓。由於年紀還小,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受到家長的控制,但是這種控制造成的被動會讓孩子在被冷落時感受到加倍的寂寞和孤獨。試想一下,家長每日都讓孩子做一件事,但是某天因為其他事情忘記吩咐孩子,並且這種&34;不經過提醒是很難被意識到的,所以家長可能一直都會忘記。而對於孩子來說,之前他都習慣了被家長叮囑做這件事,一下子家長不叮囑了,孩子心裡就會開始懷疑和恐懼不安,他會開始擔心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事導致家長故意冷落自己,開始胡思亂想,陷入消極情緒中無法自拔。
造成&34;的深層原因和家庭有關
在小說《無聲的告白》中,講述了小女孩莉迪亞的自殺。莉迪亞的媽媽總是將她自己未完成的心願寄托在莉迪亞身上,卻從來沒有關心過莉迪亞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也沒有關注過在莉迪亞安靜乖巧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情緒波動。莉迪亞的媽媽一味地將壓力施加給莉迪亞,卻從來不會關心這樣的壓力會帶給莉迪亞怎樣的影響,更不要說教會莉迪亞如何正確處理這些壓力,最後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還處於發展的階段,尤其是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更加敏感,自我調節能力較弱,容易衝動。在這個時候,孩子往往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也無法正確將內心的需求表達出來。家庭是孩子的避風港,倘若家庭氛圍不和諧,也容易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影響。
有的時候,孩子會因為父母的冷落和不理解造成情緒飢餓,於是他們開始傷害自己來試圖引起父母的注意,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懷。有的時候,孩子在學校或者社會上受了委屈,第一個萌生的念頭便是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但是因為工作繁忙、表達有誤等種種原因,有的父母會忽略孩子這種對於家庭溫暖的需求,導致孩子情緒飢餓的表現更加嚴重。因此,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樣,給予孩子支持和理解,幫助他們擺脫情緒飢餓。
當孩子&34;時,家長應該這樣做
1、不要對孩子的行為表現出過度緊張
當孩子出現情緒飢餓的現象時,家長千萬要冷靜下來,不能流露出緊張的情緒影響孩子。這時候的孩子內心比較脆弱,他們需要家長的安撫,但是也害怕和家長的互動。倘若這時候家長因為過度擔心流露出孩子這是&34;的想法,孩子就會愈發自責和不安,導致情緒飢餓的現象進一步惡化。有的家長可能會覺得這沒什麼,不過多關注甚至大聲呵斥來制止孩子的異常行為;有的家長可能會因為太擔心孩子,各種噓寒問暖,卻在無意間被還處於&34;的孩子一遍遍傷害。物極必反,情緒飢餓又不是絕症,家長大不必抱著極端的心態去對待,用平常心和孩子接觸即可。既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對他的關愛,也不能過度關愛以免孩子受驚。家長可以慢慢地通過語言和肢體動作讓孩子感受到善意和溫暖,最後輕輕地給予孩子肯定的微笑和擁抱,平復孩子心情。
2、引導孩子找到正確的發洩渠道
有的孩子之所以會出現自殘行為,是因為找不到其他的發洩方式,受到的教育和理智讓他們控制自己不去傷害他人,卻在情緒激動的時候忘記了保護自己。通過一些危險的自殘行為,他們會產生身體上的痛覺,但是這種痛覺可以麻痺神經,壓制住心靈的那種空虛,所以他們錯誤地認為自殘行為對於治療情緒飢餓有效,從而變本加厲地傷害自己。
作為家長,要及時地發現孩子的異常,及時教育引導孩子尋找到正確的發洩壓力的渠道。家長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做一些有一定運動強度的親子遊戲,比如家庭運動會,讓孩子在良性競爭的環境中通過汗水釋放壓力。家長也可以帶孩子去動物園或者貓咖這些有可愛動物的地方,讓孩子接觸動物的時候學會和其他生命友善相處。放鬆的音樂和趣味的小遊戲也是不錯的選擇,佔用的時間不長,卻可以極大程度上解放心靈,帶孩子徜徉在快樂的海洋中,同時促進了親子感情。
3、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及時溝通
有的孩子性格天生就比較內向,許多想法不會輕易和家長表達,所以更容易將壓力堆積在心裡自己默默消化。但是孩子沉默不語,他的表現上也會有所流露,並不是沉默寡言就無法看出孩子內心的想法。有的時候,孩子可能無意識會說出自己的心裡話,這時候家長要留意孩子表達的關鍵點,特別是在孩子出現異常的那段期間多加關注。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不把孩子表達出的危險想法當做兒戲,認真對待認真溝通,是家長打開孩子內心世界大門的鑰匙。
我是尼莫媽媽日記,也是5歲寶寶的母親,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