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要警惕,不會表達憤怒的孩子很容易走極端!你可以這樣做

2020-11-17 進擊的大腦

是否有很多家長的孩子有這樣的情況:平時孩子非常乖,也很懂事,但是只要生氣的時候就會一言不發,緊緊攥緊拳頭,咬著牙低聲發著怒吼,激烈的時候還會全身抖動!家長勸解也不會講述事情的經過,只是一個人生悶氣!

這種情況的發生,是因為孩子不會表現負面情緒,他們類似自殘的方式在表達憤怒,長期以往會極易形成暴力人格!所以作為家長一定要注意!

首先我們要分析,孩子在生氣的時候一言不發,很可能是因為他覺得即使表達了也不會受到重視,他害怕表達後自己的自尊心再次受到傷害!自省一下,家長是否有過對孩子的問題總是忽略處理的情況發生?

其次,不要一直追問孩子。對孩子來說,讓他講述事情的經過和原因,可能是一件很有壓力的事情,這會給孩子帶來一種「我不能獨立解決問題」的想法。

如果孩子的肢體語言非常憤怒,要靜靜等待,等他平復下情緒後再說,人在憤怒時,本能腦和情緒腦會佔據主動,而主管理智能就會下線,別在衝突時火上澆油!讓孩子情緒化!

我們可以試著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他冷靜下來再詢問是否願意分享之前的情緒,不願意也不必強求。

進行疏導,感同身受,共情能力去與孩子交心,站在他的立場來表述問題,體諒他的衝動和憤怒,為他說話。

孩子在年齡還小的時候,自己是缺乏識別情緒的能力,家長對情緒進行語言化的描述,就會讓孩子學會別識情緒。

當詢問孩子具體感受,不要詢問事情本身是怎麼回事。生氣的人不一定佔理,如果讓孩子講述事情的經過,可能會發現孩子並不是完全正確的那一方,這也是孩子不願意講經過的原因。當孩子意識到自己也有錯誤,可能會感到羞愧,再次傷害他的自尊心!

孩子平靜下來後,要告訴孩子,弄清楚自己是什麼人,什麼事生氣,不要因為生氣就隨便對別人發脾氣,這樣會把壞情緒傳染給你愛的,和愛你的人!

最後,我們要鼓勵孩子探究事情的「真相」。明確憤怒原因,告訴他們這不是你的錯,每個人都會犯錯,但我們要知道錯的是自己還是別人,如果是自己就要冷靜下來,如果是別人更要寬容待人,生氣到最後還是傷著是自己!不管怎麼樣爸爸媽媽都是你的後盾,希望你再有不開心的事情,一定要告訴我們,不要悶在心裡!

相關焦點

  • 如果孩子很乖巧從來不會表達憤怒,可能另有原因,家長要引起重視
    如果一個孩子"乖巧"聽話,從不會表達"憤怒"情緒。家長會認為這是個"懂事"的孩子而沾沾自喜。但這些孩子中,有些人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心理問題,對其成人後工作和生活造成危害,希望引起家長重視,並檢視一下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錯誤。
  • 這3種教育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都容易走極端,家長們醒醒吧
    社會進步了,家長們賺的錢多了,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朝一日會有出息,然而這卻不是每個家長都能如願以償的,很多孩子因為一直承受著家長寄託的希望,已經不堪重荷,甚至出現抑鬱症和走極端的行為,現代社會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不少父母好不容易把孩子養大成年,孩子卻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真的讓社會惋惜。
  • 孩子哭鬧發脾氣,家長要警惕,別讓「共情」成為另一種控制
    而且,孩子通常缺乏情緒管理的能力,對於內心的難過和憤怒,他們不知道該怎麼排解。家長的"共情"確實能夠讓孩子感受到有人理解自己,得到一定的安慰,但共情之後,家長還有其他要做的事情,這樣才能真正安撫孩子。
  • 容易走極端的孩子,都是因為家長的這幾種做法,讓他們徹底心寒了
    最近看到一則讓人痛心的消息,一位學生因為家長在學校走廊上扇了自己一巴掌,就奮不顧身的跳樓身亡。家長們含辛茹苦的把孩子養大,卻因為自己對孩子恨鐵不成鋼,本是給予他一點教訓讓他成長,卻未曾想到孩子卻已經「懷恨在心」,連自己的生命都不顧惜了。
  • 孩子沉迷遊戲,家長這樣做
    我接觸過的家長的反應,大致都是這樣的發展過程:首先呢,是好言相勸,給他講道理,遊戲不是什麼好東西,別玩了。 可孩子不聽。家長就開始嚴格管束,規定必須幾點到幾點才能玩。可孩子還是經常拖延玩遊戲的時間,甚至在家長睡著以後自己再爬起來偷偷玩。
  • 無法表達憤怒,看看你中了幾條?
    ——致很少憤怒的「好人」們緣起從小我們可能都聽爸媽說過「你能不能懂事點?」「看xxx家孩子多懂事」。如果我們表現的懂事,也常會受到誇獎。「文化對於憤怒的表達規則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有些孩子確實做到了,懂事乖巧,一直是好孩子、好學生。我也是如此,為此收穫了眾多好處,比如爸媽的關注,同學老師的喜歡,哦,可能還有別的家長的喜歡。很少有不愉快的事情讓我感覺到憤怒,應對經驗更是寥寥。工作後繼續做好員工、好下屬,很多時間我都像和平使者一樣,希望周圍都是和諧的,總會優先照顧別人的情緒和需要,也避免引發衝突,慢慢成為了一個「老好人」。
  • 孩子經常生氣發火怎麼辦?將憤怒變成「良性憤怒」,父母要知曉
    父母要如何讓孩子將憤怒變成「良性憤怒」?1、以身作則孩子如果不會控制情緒在情緒的控制上有著很大的問題,其實從他們父母身上都是能夠老出原因的,因為孩子是最容易受到父母影響的,尤其是他們相處的時間很長。我們會發現一個不懂得控制情緒總是會發火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也一定會有這樣的陋習。所以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在憤怒的時候可以借用其他的方式來平復自己的怒火,而不要遷移給孩子。
  •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可以憤怒,但是要有方法
    二、安全的原則:不攻擊孩子的人品  我們在非常憤怒的情況下會說些什麼?這些話所要表達的意思?  「你這個笨蛋,你看看你跟你說了這麼多遍了都沒用……」  「你屬豬的呀,你看看你這兒弄得跟豬窩似的……」  這些我們常用的句式大多是我們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就會脫口而出的。
  • 當孩子憤怒、發脾氣、恐懼時,家長的做法至關重要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路上缺一不可,無論是爸爸還是媽媽都要盡到教育以及陪伴孩子的責任,但是陪伴並不是待在孩子身邊就可以。尤其在養育自閉症孩子的過程中,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自閉症孩子會把家長做的這些事情認為是流程式的,是再正常不過的,他們與父母之間往往不會有溫暖親密的感覺...
  • 「表達憤怒」不等於「憤怒表達」
    恰當表達憤怒也是一種能力有些人認為,工作場合就算受到不公正待遇,也要壓制自己的情緒,要能「吃得眼前虧」。長期持有這種想法的人,要麼忍氣吞聲自己難受,要麼把負面情緒帶回給家人,還會被周圍的人視為是沒有邊界的老好人。其實在職場中,表達憤怒也是一種能力。
  • 孩子喜歡的顏色,可以暗示他的性格,但這種顏色家長要警惕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慢慢有了對色彩的認知後,家長或老師們都經常會向孩子拋出這樣的問題:「寶貝,你喜歡什麼顏色?」一般來說,女孩子會回答喜歡粉紅色這樣的暖色調;男孩子則會喜歡藍色這樣的冷色調,也有些會比較例外。曾有心理學家在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發現:孩子喜歡的色彩反映著他們的內心世界和情緒,這些心理影響著孩子未來性格的形成。
  • 孩子們頂嘴全家樂開花?「聰明」不一定是件好事,家長要提高警惕
    我們都應該聽過這樣一個觀點:愛頂嘴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思維更活躍,反應更快,他們一定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我不禁要問,從什麼時候開始,快速思考和快速反應就成了孩子們優秀與否的必要條件?長大不擅長溫良孩子嗎?如果是這樣的話,為什麼我們要用「謙謙君子,溫潤如玉」這樣的詞呢?
  • 社會|警惕!維多利亞小學有人混跡家長中要把孩子公然偷走!
    孩子家長以及他們的看護者都會到走廊裡來接孩子們放學。但是當天,學校老師發現一位舉止奇怪的女士,於是他們馬上報告了校長,並報警。學校校長Leslie Lee趕到時,看到這名女子站在走廊中一個嬰兒車旁,並且一直用某個名字叫孩子,但很快校方發現,嬰兒車裡的2歲幼童並不是這位女士的孩子,而孩子的家長當時正在教室裡準備接放學回家的長子。
  • 孩子脆弱、「玻璃心」?給一些「逆向關懷」,家長要這樣做
    1、家長的過分溺愛著名的思想家盧梭曾經說過一句發人深省的話,如果你想要你的孩子得到痛苦,那麼你就要對他百依百順。不少的家長就正在做著這樣一件可怕的事情,他們對於孩子就是無微不至的關懷,對他們想要的任何東西從來都能夠滿足他們的要滿足他們,不能滿足了他們的就要想辦法來滿足他們。
  • 自閉症孩子憤怒,往往是因為家長的不理解
    我們試想一下,一個孩子如果無法用語言,向你表達自己的需求,無法滿足,不被理解,那麼,孩子的唯一出口就是憤怒!如果此時家長沒有及時想到孩子的真實想法,孩子遲遲沒得到滿足或回應,那麼,憤怒此時就成了不良情緒的出氣口。
  • "教子勿溺愛,子墮勿棄絕",教育孩子最不能做的就是走極端
    此時教育相對容易,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大人,學校,那些最親近的人所影響的,潛移默化的東西,教育的東西,就會深刻影響孩子。所以早教為什麼越來越多被重視,推崇,就是因為這種特殊時期。很多早教成功的例子,也很多早教教育出像神童一樣的孩子。小時教育大時難,這種難,想必家長和老師都特別頭疼。
  • 爸媽這麼做,將會毀了孩子的憤怒管理能力
    例如,孩子感到非常煩惱,因為他的父母不會讓他用筆在牆上畫畫並將筆扔在地板上。這時,父母一定不要擔心。還記得我們之前說過的話嗎?「:您的孩子越生氣,您就必須更加冷靜。父母可以首先說出孩子的情緒,表達對孩子情緒的接受和理解,然後冷靜下來:您可以對他說:「寶貝,媽媽(爸爸)知道你現在很生氣。」在這裡,您可以使用它。
  • 打著愛孩子的名義,做著憤怒的家長
    我情緒好的時候,孩子學習好不好都不太能影響我,反之就不是這樣了。如果我們調整好自己後也能以更恰當的方式和孩子相處、溝通,矛盾和衝突也相對較少,也更易於糾正孩子學習或行為上的問題。樊登對一位急於改變孩子的媽媽說,你大有機會學習更多的東西,幹嗎非要改變孩子呢?
  • 每個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家長們可以試試這樣做...
    兩歲之前,孩子是一個只會乖乖服從大人命令的小天使。而在兩歲之後,就會出現粘人,情緒失控,分分鐘都能化身為憤怒的小鳥。愛和家長對著幹,越讓他做什麼他就偏不做,自己有了很多小主意,一點點事情也會亂發脾氣。容易因為一切不符合他期望的事情而無理取鬧。
  • 不要阻止孩子「憤怒」,引導孩子形成「良性憤怒」,有利孩子發展
    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要知道孩子的脾氣很難管理好,他們的情緒容易失控,大部分跟孩子的年齡有關,而不會跟孩子的情商智商等等有太大的關聯,但是作為家長的我們面對孩子情緒管理這方面一定要十分看重,當孩子能夠有著優秀的情緒管理能力,那麼會很容易讓孩子養成一個高智商的言行舉止,將會對孩子在學習上或在未來工作中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