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人好像有種戾氣,崇尚「以牙還牙、以暴制暴」,
這幾乎成了某種社會文化,大家也都覺得理所應當,對境現前時要怎麼破呢?
長者:
不良情緒生起時,我們可以通過很多修心方法去控制它,但這已經是B計劃了,最好一開始就不要氣。
如何做到呢?就要在平時下功夫了,當我們令心量越發廣大、越來越不計較,他人氣來我不氣,我的心中有主意,如果能做到這點,那無論別人搞什麼么蛾子,我們都不會怒髮衝冠了。
我們會發現,曾經以為的風聲鶴唳不過是杯弓蛇影罷了,沒那麼多能叨擾到自己的事兒。
寶寶:
跟很多家長一樣,我輔導小朋友作業的時候非常暴躁。有天我想跟他溝通一下,問小朋友:「你理想中的媽媽是什麼樣的呢?」以為他會說很多抱怨的事情,
結果小朋友的回答差點兒讓我落淚:他沉默了三秒鐘,然後說:「就是你這樣子的呀。」
覺得其實自己沒付出什麼,做得也不好。想想我平時對他態度那麼惡劣,沒有很好的處理方式,一遇對境就發飆,還不如不學佛的老公冷靜。
我是那種不太在乎孩子成績的家長,當時輔導孩子默寫、背誦時心態還好,之所以能做到這點,是因為我對孩子的成績不太在乎,他作業再差勁也沒有把我氣炸,但某天他偷了錢,就差點兒把我氣炸了。
別人輔導孩子作業暴跳如雷,我風輕雲淡,並不一定是我心態好,而是看你最看重什麼。
家長會因孩子的表現好壞心情跌宕起伏,也會因為個人的情緒看孩子的行為順眼或不順眼。
我情緒好的時候,孩子學習好不好都不太能影響我,反之就不是這樣了。如果我們調整好自己後也能以更恰當的方式和孩子相處、溝通,矛盾和衝突也相對較少,也更易於糾正孩子學習或行為上的問題。
樊登對一位急於改變孩子的媽媽說,你大有機會學習更多的東西,幹嗎非要改變孩子呢?
接受自己並接受孩子,衝突可能就會少很多,心境和心情也會好得多,所以現在我更多的還是從改變自己方面努力吧。
我還記得見你家人的時候你老公對你的極高評價,現在很少有一個女人結婚多年後還被家人誇「賢妻良母」,可見你無論是做媽媽或是當太太都是很成功的。這和我們不斷修正自己、接納孩子現狀的心態有關,這一點很重要。
其實我自己在帶孩子的過程中沒少操心,比如他在全班每個同學那裡都借了三五塊錢,我挨個兒去還;他通過一些不法手段盜取銀行卡密碼;跟初中女同學早戀等等,這些丟人現眼的事情我都不敢對他爸講,很大原因是怕他爸不能接納。
我不是個溺愛孩子的媽媽,我和他溝通過,問他:「你為什麼這樣做?」他說自己缺錢。我又問他:「你為什麼缺錢?你的錢用來幹什麼了?」然後幫他一一分析,從他用錢的方式到他未來的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以後……後來他的確也發生了一些改變。當我們像朋友一樣跟孩子相處,孩子是比較容易接納我們的。
兒子5、6歲的時候,我和他爸爸就分開了,很多時候他就跟爺爺奶奶在一起,老人晚上會看電視,他在屋裡做作業,就總溜出來看電視。但當他回到我這裡的時候,我家裡連電視都沒有,我永遠都在看書,他覺得沒有電視可看,也就跟著看書了,作業做完了,我還讓他去看看哲學,他也能坐得住。
沒有那種召喚你去玩兒的環境,他也就安心了,他自己也說:「其實也好哦!跟你在一起我聽不到電視的聲音,所以看電視、玩遊戲的心也沒有了。」總想著去糾正孩子其實是很難的,如果我們自己做好表率,孩子也會表現得很不錯。
昨天我聽有個媽媽說自己每晚泡腳的時候,就會給兒子敲鈴,讓他用鈴聲做禪修,好棒的一個媽媽,是不是?所以,怎麼才能把孩子帶得更好呢?在當媽的藝術方面,我們還是要多去琢磨一下哦。
是的,要接納孩子、接納自己。以前我對孩子特別執著,感覺有來自很多人的幹擾,孩子那麼小就無法掌控,說啥也不聽。
聽奶奶說:「孩子沒在身邊也很好,你就好好學習、好好修行,修大自在啊!」所以現在孩子在我身邊的時候我就好好珍惜,不在身邊的時候我也不會生煩惱了。
如果能做到接納任何狀況,這本身就能帶來好狀態。
就像我兒子現在已經成年了,他最近很長一段時間都不理我,不理我的時候我就想:不理我也好,這樣我就不需要太多的人情事故、禮尚往來,我就可以把時間全部放在我最想做的事情上了;
如果他過兩天又來理我了,我覺得有個兒子天天叫「媽媽」、孝順自己也很好啊。如果我們無論在發生任何事情都能想開點兒的話,那就很幸福了。
學習佛法真的對我們幫助太大了,學習佛法可以讓我們做更合格的家長,不是每個人都會做家長,有的還可能誤了孩子。前兩天我和一個學生聊天,她說:「老師,這件事我只和您說,我爸爸媽媽都不知道我已經來例假了。」
她是獨生子女,但媽媽天天在網上曬美照,對孩子疏於管教,跟家長溝通時,她爸爸還說孩子只是在我面前演戲。有些人可能覺得孩子是負擔,不知道孩子和自己生生世世的緣分。
奶奶:
有人說,我們開車要駕照,當醫生要行醫證,當老師要教師證,只有當父母什麼證都不要,隨便就生一個娃娃。
很多第一次當父母的人也是懵懵懂懂的,電影《銀河補習班》裡說:「初次當父母,做得不好的地方請多多原諒。」但很多父母,連這種反思都沒有,不合格的 父母會給孩子帶來很多傷害和陰影。
前段時間看一個報導,好多孩子受了校園暴力,卻不敢和父母講,這與家庭給孩子的壓力不無關係。孩子來了例假不敢和父母說,還有的被男子追求,追不到就遭到暴打,回到家卻不敢提一個字。很多父母對孩子真的非常缺乏理解與愛。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反思自己該如何當好家長;作為兒女,如果遇到了這樣的父母,也要告訴自己:原生家庭雖然如此,但我要當自己命運的主宰者,我要改寫我的命運,未來還是會發生轉變的。
很多孩子處於青春期,西醫認為是激素、荷爾蒙在發生變化,中醫認為身體有五運六氣的運轉,這段時間比較叛逆是正常的,父母應該溫柔地接納孩子,如果強行扭轉、打壓,對我們的孩子其實很不慈悲。
聽到一個說法,在某些對境上容易發怒、情緒管理差,其實跟你原生家庭的生理記憶有關,長大後遇到同樣對境時,就會激起生理上的憤怒。
是的。小時候我姥姥對我很暴力,動輒打罵,導致我很長一段時間脾氣都不太好,我也覺得這和原生家庭有一定關係。很長一段時間我對姥姥都是有心結的,後來通過修行,特別是姥姥走了以後,我好好修了一次寬恕、慈悲心,感覺自己總算跨過了原生家庭這個坎兒。
有人跟我說,由於她和父親關係惡劣,導致了她跟所有男人關係都很失敗。我說:「 有些詛咒是我們扣在自己頭上的,如果扔掉這些負面想法,通過佛法的力量,我們完全可以戰勝原生家庭的『魔咒』。」
心理學有一定的道理,但佛教卻不承認宿命論,我們的命運其實掌握在自己手中。所謂原生家庭就是「業力」,由於原生家庭的影響,我們也許比一般人更容易暴躁,但並非不能解決,我們可以通過學習佛法、修行,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戰勝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