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著愛孩子的名義,做著憤怒的家長

2021-01-13 皓鵬教育學歷提升

代人好像有種戾氣,崇尚「以牙還牙、以暴制暴」,

這幾乎成了某種社會文化,大家也都覺得理所應當,對境現前時要怎麼破呢?

長者:

不良情緒生起時,我們可以通過很多修心方法去控制它,但這已經是B計劃了,最好一開始就不要氣。

如何做到呢?就要在平時下功夫了,當我們令心量越發廣大、越來越不計較,他人氣來我不氣,我的心中有主意,如果能做到這點,那無論別人搞什麼么蛾子,我們都不會怒髮衝冠了。

我們會發現,曾經以為的風聲鶴唳不過是杯弓蛇影罷了,沒那麼多能叨擾到自己的事兒。

寶寶:

跟很多家長一樣,我輔導小朋友作業的時候非常暴躁。有天我想跟他溝通一下,問小朋友:「你理想中的媽媽是什麼樣的呢?」以為他會說很多抱怨的事情,

結果小朋友的回答差點兒讓我落淚:他沉默了三秒鐘,然後說:「就是你這樣子的呀。」

覺得其實自己沒付出什麼,做得也不好。想想我平時對他態度那麼惡劣,沒有很好的處理方式,一遇對境就發飆,還不如不學佛的老公冷靜。

我是那種不太在乎孩子成績的家長,當時輔導孩子默寫、背誦時心態還好,之所以能做到這點,是因為我對孩子的成績不太在乎,他作業再差勁也沒有把我氣炸,但某天他偷了錢,就差點兒把我氣炸了。

別人輔導孩子作業暴跳如雷,我風輕雲淡,並不一定是我心態好,而是看你最看重什麼。

家長會因孩子的表現好壞心情跌宕起伏,也會因為個人的情緒看孩子的行為順眼或不順眼。

我情緒好的時候,孩子學習好不好都不太能影響我,反之就不是這樣了。如果我們調整好自己後也能以更恰當的方式和孩子相處、溝通,矛盾和衝突也相對較少,也更易於糾正孩子學習或行為上的問題。

樊登對一位急於改變孩子的媽媽說,你大有機會學習更多的東西,幹嗎非要改變孩子呢?

接受自己並接受孩子,衝突可能就會少很多,心境和心情也會好得多,所以現在我更多的還是從改變自己方面努力吧。

我還記得見你家人的時候你老公對你的極高評價,現在很少有一個女人結婚多年後還被家人誇「賢妻良母」,可見你無論是做媽媽或是當太太都是很成功的。這和我們不斷修正自己、接納孩子現狀的心態有關,這一點很重要。

其實我自己在帶孩子的過程中沒少操心,比如他在全班每個同學那裡都借了三五塊錢,我挨個兒去還;他通過一些不法手段盜取銀行卡密碼;跟初中女同學早戀等等,這些丟人現眼的事情我都不敢對他爸講,很大原因是怕他爸不能接納。

我不是個溺愛孩子的媽媽,我和他溝通過,問他:「你為什麼這樣做?」他說自己缺錢。我又問他:「你為什麼缺錢?你的錢用來幹什麼了?」然後幫他一一分析,從他用錢的方式到他未來的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以後……後來他的確也發生了一些改變。當我們像朋友一樣跟孩子相處,孩子是比較容易接納我們的。

兒子5、6歲的時候,我和他爸爸就分開了,很多時候他就跟爺爺奶奶在一起,老人晚上會看電視,他在屋裡做作業,就總溜出來看電視。但當他回到我這裡的時候,我家裡連電視都沒有,我永遠都在看書,他覺得沒有電視可看,也就跟著看書了,作業做完了,我還讓他去看看哲學,他也能坐得住。

沒有那種召喚你去玩兒的環境,他也就安心了,他自己也說:「其實也好哦!跟你在一起我聽不到電視的聲音,所以看電視、玩遊戲的心也沒有了。」總想著去糾正孩子其實是很難的,如果我們自己做好表率,孩子也會表現得很不錯。

昨天我聽有個媽媽說自己每晚泡腳的時候,就會給兒子敲鈴,讓他用鈴聲做禪修,好棒的一個媽媽,是不是?所以,怎麼才能把孩子帶得更好呢?在當媽的藝術方面,我們還是要多去琢磨一下哦。

是的,要接納孩子、接納自己。以前我對孩子特別執著,感覺有來自很多人的幹擾,孩子那麼小就無法掌控,說啥也不聽。

聽奶奶說:「孩子沒在身邊也很好,你就好好學習、好好修行,修大自在啊!」所以現在孩子在我身邊的時候我就好好珍惜,不在身邊的時候我也不會生煩惱了。

如果能做到接納任何狀況,這本身就能帶來好狀態。

就像我兒子現在已經成年了,他最近很長一段時間都不理我,不理我的時候我就想:不理我也好,這樣我就不需要太多的人情事故、禮尚往來,我就可以把時間全部放在我最想做的事情上了;

如果他過兩天又來理我了,我覺得有個兒子天天叫「媽媽」、孝順自己也很好啊。如果我們無論在發生任何事情都能想開點兒的話,那就很幸福了。

學習佛法真的對我們幫助太大了,學習佛法可以讓我們做更合格的家長,不是每個人都會做家長,有的還可能誤了孩子。前兩天我和一個學生聊天,她說:「老師,這件事我只和您說,我爸爸媽媽都不知道我已經來例假了。」

她是獨生子女,但媽媽天天在網上曬美照,對孩子疏於管教,跟家長溝通時,她爸爸還說孩子只是在我面前演戲。有些人可能覺得孩子是負擔,不知道孩子和自己生生世世的緣分。

奶奶:

有人說,我們開車要駕照,當醫生要行醫證,當老師要教師證,只有當父母什麼證都不要,隨便就生一個娃娃。

很多第一次當父母的人也是懵懵懂懂的,電影《銀河補習班》裡說:「初次當父母,做得不好的地方請多多原諒。」但很多父母,連這種反思都沒有,不合格的 父母會給孩子帶來很多傷害和陰影。

前段時間看一個報導,好多孩子受了校園暴力,卻不敢和父母講,這與家庭給孩子的壓力不無關係。孩子來了例假不敢和父母說,還有的被男子追求,追不到就遭到暴打,回到家卻不敢提一個字。很多父母對孩子真的非常缺乏理解與愛。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反思自己該如何當好家長;作為兒女,如果遇到了這樣的父母,也要告訴自己:原生家庭雖然如此,但我要當自己命運的主宰者,我要改寫我的命運,未來還是會發生轉變的。

很多孩子處於青春期,西醫認為是激素、荷爾蒙在發生變化,中醫認為身體有五運六氣的運轉,這段時間比較叛逆是正常的,父母應該溫柔地接納孩子,如果強行扭轉、打壓,對我們的孩子其實很不慈悲。

聽到一個說法,在某些對境上容易發怒、情緒管理差,其實跟你原生家庭的生理記憶有關,長大後遇到同樣對境時,就會激起生理上的憤怒。

是的。小時候我姥姥對我很暴力,動輒打罵,導致我很長一段時間脾氣都不太好,我也覺得這和原生家庭有一定關係。很長一段時間我對姥姥都是有心結的,後來通過修行,特別是姥姥走了以後,我好好修了一次寬恕、慈悲心,感覺自己總算跨過了原生家庭這個坎兒。

有人跟我說,由於她和父親關係惡劣,導致了她跟所有男人關係都很失敗。我說:「 有些詛咒是我們扣在自己頭上的,如果扔掉這些負面想法,通過佛法的力量,我們完全可以戰勝原生家庭的『魔咒』。」

心理學有一定的道理,但佛教卻不承認宿命論,我們的命運其實掌握在自己手中。所謂原生家庭就是「業力」,由於原生家庭的影響,我們也許比一般人更容易暴躁,但並非不能解決,我們可以通過學習佛法、修行,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戰勝它。

相關焦點

  • 別打著「愛」的名義,透支兒童人生
    >打著「愛」的名義,販賣孩子的童真,使其達到自己獲取流量、利潤的工具,最後的結局定是毀了孩子,還毀了父母自己。在巨大的利益誘惑面前,忘記自己的身份、忘記孩子的弱小,任由自己的貪婪扭曲自己對孩子的愛。《童年的消逝》裡有一句話:「當兒童有機會接觸到從前密藏的成人信息的果實的時候,他們已經被逐出兒童畫這個樂園了。」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過了,就再也回不來。
  • 愛的名義——致那些比家長還更愛別人孩子的人們
    導致這種結果的主要因素,除了家庭對孩子的長期嬌生慣養和養尊處優之外,社會中那些以愛的名義綁架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的「愛心人士」也難辭其咎。為此,在愛的名義下,「孩子不打不成器」的古訓被完全徹底地顛覆了。這是當代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值得我們好好反思。
  • 那些打著「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教育孩子的父母,孩子變好了嗎?
    就好比是,那些打工人厭煩的其實並不是工作本身,而是那些安排工作的人一樣,中國家庭的大部分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都特別喜歡控制自己的孩子,無論他們做什麼,暫且不論對與錯,他們都美其名曰「我都是為了你好」,往往表現的盛氣凌人,態度生硬。心理學家曾研究指出,很多人都討厭這麼一句話:「我這樣做是為你好。」
  • 家長朋友們,別再打著愛的旗號束縛孩子的手腳了
    每次我這倆寶貝在爬的時候,就會有好奇的小朋友過來學著她們的樣子往上爬,但是他們的家長就會火上房似的然後不管孩子如何哭鬧,強行抱走了。而且,很多家長帶著孩子玩的時候,總是緊緊地跟在孩子身後,孩子稍有一點在他們認為的有所謂的「危險」的舉動時就會毫不猶豫地阻攔,孩子雖然在外面玩了,可是也玩不盡興,這樣做真的好嗎?家長們害怕孩子受傷,打著愛孩子的旗號,限制孩子對各種事物的嘗試,緊緊地把孩子護在自己的翅膀之下,這樣到底是愛孩子呢,還是在害孩子呢?
  • 江蘇一男子打著「教育」孩子的名義,糟蹋繼女5年致其懷孕,獲刑11年
    許多的家長在面對不合適的婚姻時會選擇用離婚來結束這場婚姻,將孩子一分為二,一邊一個,但是在離婚結束後,難免會成立新的家庭,這個時候的女方可要看仔細了,不要被甜言蜜語所迷惑,畢竟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要讓孩子跟著你改嫁進入地獄般的生活,這樣對她來說太不公平。
  • 不要用愛的名義欺負孩子
    一說起愛自己的孩子嗎?眾多家長都會毫不猶豫地、不加思索地說「愛,誰會不愛自己的孩子?」當問及怎麼愛?怎麼才算有能力的愛呢?有些家長就變得遲疑了,回答的就不那麼乾脆果斷了。有些家長會說「給吃好的、用好的,報各種興趣班、上名校等等,儘量滿足孩子的要求」。這種說法固然是好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一定要超越同齡孩子,讓孩子在公眾面前給自己賺足面子,成為引以自豪的資本。
  • 母親一邊打著為孩子好的名義,一邊用遙控器控制著孩子的人生
    還有的人會說生命中想要有伯樂,是一個可以指引自己前行,不會被障礙阻擋最終還會很順暢的走完這一生,或許有的人從小就被教育成這樣所以才會認可這種說法, 我不贊同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就知道了事情的結果,在那種情況下所有事情都變成了像例行的任務似的,而人生更應該像冒險。
  • 家庭教育:父母不能以「愛的名義」葬送孩子的一生
    家庭教育:父母不能以「愛的名義」葬送孩子的一生家庭教育:父母不能以「愛的名義」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也是天職,但是如果父母以「愛的名義」為孩子包辦代替一切,只為孩子當前的幸福忙碌,不為孩子的未來的發展著想,那一定會毀了孩子的一生。愛孩子首先要讓孩子學會生存的基本技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孩子懂事後,家長要千方百計地引導孩子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如打掃衛生、清理床鋪、購買商品之類。
  • 家長要警惕,不會表達憤怒的孩子很容易走極端!你可以這樣做
    是否有很多家長的孩子有這樣的情況:平時孩子非常乖,也很懂事,但是只要生氣的時候就會一言不發,緊緊攥緊拳頭,咬著牙低聲發著怒吼,激烈的時候還會全身抖動!家長勸解也不會講述事情的經過,只是一個人生悶氣!,他們類似自殘的方式在表達憤怒,長期以往會極易形成暴力人格!
  • 北京遇上西雅圖:湯唯飾演拜金主義者,雖然打著愛的旗號
    北京遇上西雅圖:湯唯飾演拜金主義者,雖然打著愛的旗號,卻花錢如土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是在2013發行的,因為他是關於西雅圖中的北京,這在當時非常流行,這部電影的口號是「首部由女導演執導並票房過億」。在第二次刷完之後,電影所有的文藝氛圍突然「不翼而飛」,剩下的就是電影中打著「真愛」旗號的拜金主義者,卻不斷揮霍錢財。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聚焦於「第三者」,這正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作為「第三者」,文佳佳以愛的名義,戀愛並懷上情況下誰知道金主沒有離婚,獨自去西雅圖。
  • 尹建莉:不要以愛的名義虐待孩子
    11歲的男孩,因為學習不好經常挨打,當母親想要改變教育方法時,卻又無所適從,這是很多家長都會遇到的情況吧,那麼,最簡單的方法是,把孩子當成親人,而不要當成對手,用「愛」來教育他,也改變自己。不要以愛的名義虐待孩子問=小苗答=尹建莉尹老師:您好!我是看了您的書,慕名向您求教的。我兒子今年11歲,五年級。
  • 請不要再打著愛的旗號把孩子當寵物養了。
    路見一位家長大聲呵斥自己的孩子,對家庭教育的一點感慨: 當我們要求孩子耐心時,我們有沒有耐心的對待孩子;當我們要求孩子不要過度玩手機時,我們又有多少時間放在了手機上;當我們滿足著孩子的虛榮心,一件件名牌去裝扮孩子的時候,我們卻要他專心學習。他還是個孩子,是一個心智還沒有完全成熟,正在成長中,摸索著學習人生的孩子,而我們,作為家長,本該是成熟的,自律的,是孩子的生活導師。
  • 當孩子憤怒、發脾氣、恐懼時,家長的做法至關重要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路上缺一不可,無論是爸爸還是媽媽都要盡到教育以及陪伴孩子的責任,但是陪伴並不是待在孩子身邊就可以。尤其在養育自閉症孩子的過程中,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自閉症孩子會把家長做的這些事情認為是流程式的,是再正常不過的,他們與父母之間往往不會有溫暖親密的感覺...
  • 包辦型溺愛:打著為孩子好的名義,其實是在傷害孩子
    ,習慣性控制孩子,自以為自己做什麼都是為孩子好。更有甚者,還會控制孩子交朋友的權利,害怕孩子與陌生人接觸,只想把孩子保護在自己的羽翼之下。久而久之,孩子變得沒有想法,沒有主見。孩子做什麼事情都要從父母那裡得到建議,沒了父母,自己做不了自己的決定。
  • 家長用憤怒,焦慮,無助做鑰匙,正確應對孩子的不同內心需求
    所以當家長覺得孩子煩的時候,那就說明孩子在尋求家長的關注,越是家長忙碌孩子想要湊前就越說明他們需要父母的關注。如果這個時候父母一直強調要讓孩子專心做自己的事情,或者直接吼他們說孩子很煩,其實是沒有注意到孩子內心的需求,是一種變相的拒絕。
  • 一本來自《媽媽的悔過書》揭示:以愛的名義綁架孩子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是以為孩子考慮,為孩子好為藉口,以愛的名義綁架孩子。要求孩子這樣或者那樣,例如報哪個興趣班、穿哪件衣服、選哪所中學、哪所大學哪個專業、選擇什麼樣的另一半等等。甚至孩子沒有出生,我們做家長的就已經給孩子規劃好了未來,好像孩子按照我們的規劃來做就是對的,就是孝順的孩子,如果不按照父母的要求,在大家看來就是大逆不道。大多數孩子都選擇了順從,按照父母的人生規劃。
  • 叛逆期的孩子,家長應該如何教育?
    針對於叛逆期的孩子,家長應該如何去做?當遇到孩子叛逆期的時候,家長要學會做一個旁觀者,讓孩子去做自己的事情,有所放權,時不時給出合理的引導,當孩子的自我意識受到了尊重的時候,也就不會叛逆並且會給予你同樣的尊重。
  • 別以愛的名義「綁架」孩子,轉嫁焦慮,學會3招化解家長孩子焦慮
    一、以愛的名義輸出焦慮的家長是什麼樣子?1.「我要給孩子最好的」「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只要是不當甩手掌柜的父母都會竭盡全力地要把最好的給孩子。在這樣一個不斷變化的大環境下,生活、工作、未來,家長們不知道究竟會發生什麼變化,這種不確定性、以及對未知的本能恐懼讓家長們對所處的環境十分沒有安全感,倍感焦慮。
  • 班主任提醒:各位家長,不要再以各種名義給孩子配手機?
    新學期,再次提醒各位家長,不要再以任何名義給孩子配手機了!一、以『愛』的名義,毀了孩子的健康一組關於「玩手機威脅孩子健康……家長常常為了讓孩子開心,給他買手機,讓他玩遊戲,卻不知道自己正在以愛的名義傷害孩子。
  • 班主任提醒:各位家長,不要再以各種名義給孩子配手機
    海南14歲男生為了給手機充電,從教學樓爬到隔壁教師辦公室時不慎墜亡,家長甚至不知道孩子有手機。……手機,已經不僅是玩物喪志的標誌,還有可能成為奪走孩子生命的元兇。新學期,再次提醒各位家長,不要再以任何名義給孩子配手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