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用憤怒,焦慮,無助做鑰匙,正確應對孩子的不同內心需求

2020-11-02 春花育兒

糾正孩子錯誤行為,先要走進他們內心世界

很多時候父母面對孩子往往會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事實上這是因為不能夠識別出情緒變化以及孩子的真正需求導致的。

孩子不同階段的成長需要父母的教育方式是不同的,同樣家長需要給孩子各種行為的反饋也是不一樣的才行。

尤其是孩子錯誤行為背後的原因家長一定要清楚,否則就只能是除了生氣發火之外並不能採取有效的方式解決。

所謂孩子的不良行為就是缺乏意識的控制或者正確的做法導致的對自己或者對別人造成損傷或傷害的行為。

一個錯誤行為的背後是因為孩子的信心不足,信心不夠強大的情況下就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目的,從而導致錯誤的行為。

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就先要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從而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更多的了解。知道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才行。

而這一切的前提都要在穩定的情緒下進行,如果家長抱有強烈的主觀意願或者不穩定的情緒,對孩子就不能客觀冷靜地看待。

家長需要通過自己的情緒來了解孩子的需求,一般來說面對教育,會經常遇到「煩,怒,受傷,無助」這四種消極情緒。

如果將這四種情緒往往會被家長認為是同樣一種情緒,這就說明識別情緒的能力還不夠。

煩:如果家長此刻的情緒表現為煩躁,那就說明孩子需要被關注和認可,但正是因為他們的表現方式有問題,從而造成了家長煩躁的情緒。

孩子不會直接和父母說「我需要被關注」「我需要被認可」,他們可能會通過嘮叨,不斷圍著父母說這說那,又或者是想要幫忙卻選錯了方式等等惹得家長覺得很煩。

所以當家長覺得孩子煩的時候,那就說明孩子在尋求家長的關注,越是家長忙碌孩子想要湊前就越說明他們需要父母的關注。

如果這個時候父母一直強調要讓孩子專心做自己的事情,或者直接吼他們說孩子很煩,其實是沒有注意到孩子內心的需求,是一種變相的拒絕。



怒:憤怒像是繼續爆發的火山,有一個累積的過程,最後把一切情緒都發洩出來心裡才會覺得好受,而孩子的諸多表現就像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總是試圖在衝擊著家長的憤怒底線。

如果此刻家長的情緒表現為憤怒,那就說明需要的是權利和控制,也就是他們此刻正在試圖和父母爭奪控制權,想要自己做主,但表達的方式出現了問題。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控制一切的時候,很多時候都不想要聽別人的意見,只想要做自己。

但就是因為不會正確地表達,不會心平氣和直截了當地告訴對方,從而導致了雙方出現矛盾,大多數就是當著對方的面叫板,反抗或者直接敷衍一下。

自己不舒服的時候也沒有讓對方舒服,這就是造成憤怒的原因。

所以當家長覺得憤怒的時候,其實就是孩子想要和家長正確自我控制權的時候。換個角度來說這也是培養孩子自主能力最好的時候。

相信哪個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之後成為一個聽之任之甚至是唯唯諾諾的人。如果此刻孩子就是不想聽父母的,而家長用威脅或者強迫的方式硬要讓孩子聽話,傷害的不僅是親子關係,更多的也是在錯失培養孩子自主能力的好機會。

不要將一點小事擴大成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戰爭,要學著從自己的情緒中看到孩子的需求。



失望:有的時候父母的情緒並不僅僅是攻擊型的,也有自我傷害型的,比如說失望,受傷,自我責備。

當面對孩子出現這樣的情緒時,說明孩子此刻需要的是家長公平公正地對待。被比較的滋味不好受,家長聽到孩子拿自己和同學的家長做對比不舒服,換位思考孩子被父母和其他同齡人對比也不會舒服的。

也就是說平常孩子經常被不公平對待的時候,他們就會找機會用相同的方式去報復回去,也就是用這樣的話術來評價家長。

所以父母覺得失望,受傷,自責的時候那就說明平常對待孩子沒有足夠的公平和客觀。

這種行為不是一天兩天造成的,很可能是很多小事累積之後出現的問題。只是今天突然就受不了了,於是爆發出來說出的話讓家長覺得不舒服。

很多家長出於本心是希望孩子能夠變得更好,但是由於錯誤的用詞或者說話方式和態度,讓孩子心理覺得受到了傷害。



無助:無助的感覺就像是前方看不到光明,有一種不知道自己該要如何做,但又不得不硬著頭皮做下去的無奈感。

如果此刻家長的情緒是無助,無能為力的話,那就說明孩子此刻需要的是自我能力的提升。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在不斷前進,朝著希望的目標奮鬥和努力,剛出生的孩子從來都不知道什麼叫作失敗,跌倒了他們會自己爬起來繼續往前走。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地產生了很多自卑的念頭,覺得自己不夠好,對很多事情都無能為力,能力不足的感覺讓人覺得很無助。

但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個需要被挖掘的寶藏,能力不足只是一方面而且是暫時性的,一時的失敗不代表永遠都無法成功。

當家長覺得無助的時候,說明孩子需要能力和技能的提升,只是他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於是就選擇放棄。

家長此刻要做的就是放手,儘可能地給孩子機會,讓他們自己去做,家長做得越多孩子就越會覺得自己能力不夠。

每個家長都希望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給他們助力,而不是為他們洩氣,但往往很多孩子的問題都會反映在家長自己的情緒中,如果能夠敏感地察覺到以上四種負面情緒,那麼也就能夠感知到孩子需要什麼樣的幫助。

相關焦點

  • 學齡期孩子的被動和無助,家長應對策略
    學齡期孩子的被動和無助,家長應對策略家長群2020年第3本書《培養孩子的安全感》讀書筆記學齡期的孩子在遇到問題時,不是黏著父母,而是表現得很無助。如果孩子之前並不是一遇到問題就退縮的話,那麼這就很可能是孩子遇到壓力或焦慮的徵兆
  • 靜心踐行手記840 焦慮的家長,習得性無助的孩子
    靜心踐行手記840 焦慮的家長,習得性無助的孩子近日接到一家長的求助,是個共性的問題吧。也是最近接觸的相當多的,孩子出現不上學,退縮性行為。關於這一塊,也給家長一些我的思考與 想法吧。看起來是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但是事實是相當複雜的。不一一描述吧。
  • 如果孩子很乖巧從來不會表達憤怒,可能另有原因,家長要引起重視
    他們有時對孩子很好,但有時會對孩子生氣,讓孩子感到害怕和無助。可以想見,弱小的孩子是多麼容易受傷啊,父母用手中巨大的權力,可以對子女擁有絕對的控制權。他們可以愛孩子也可以拋棄孩子,可以寵愛他們也可以虐待他們。能擁有怎樣的父母,孩子沒有選擇權,一切都看自己走不走運。
  • 不同階段孩子用哭鬧來讓家長滿足自己,應對方式各有不同
    哭並不是大人所認為的一種意思,對於孩子來說可以包含,生氣,委屈,傷心,痛苦各種情緒的表達。需求得不到滿足,孩子就會產生憤怒,難過等各種情緒,而因為情緒不能得到合理的發洩,孩子就只會用哭鬧來表達。理解了這一點之後,家長就能夠對孩子的哭鬧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從而不會誤會他們是無理取鬧。
  • 走進孩子內心,做孩子的朋友
    家校共育,為愛同行家校攜手,共育未來一路同行,一路相伴守望成長,靜待花開作者:區天泰城學校六年級三班張櫻瞳媽媽怎樣與孩子正確的相處?尤其是她現在屬於小青春階段,外表脾氣暴躁但內心情感又異常細膩敏感。那怎樣讓孩子做人做事有擔當,內心善良明是非又懂得感恩?怎樣讓孩子變優秀?
  • 五步拆解乾貨:應對抑鬱、焦慮、憤怒…情緒來襲
    孫子兵法有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只有你知道了內心情緒,才能知道如何應對。如果不能清楚的覺知自己的負面情緒,建議大家練習正念呼吸,在呼吸之間覺察自己的情緒表達表達,就是情緒釋放的過程,主要有四個途徑:向當事人表達、向他人表達、向環境表達、向自我表達。
  • 孩子一叛逆反抗就焦慮,家長警惕「習得性無助」帶來的認知偏差
    昨晚在找素材的時候,看到一位家長在網上發帖求助,說自己的孩子怎麼管都不行,非常不認真的對待學習。無論是苦口婆心的教育,還是威權的命令,這小傢伙都是軟硬不吃。這個家長非常的苦惱。我仔細看了這位家長的帖子,字裡行間透露著一股無奈,一絲絲無力的不解。為什麼家長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有這樣的焦慮呢?
  • 孩子頂嘴別斥責,這是好事情,家長正確引導,孩子會優於同齡人
    父母教育孩子,出發點都是好的。可是,每個孩子給出的反饋是不同的,有的孩子低頭不語,而有的孩子則和家長表達不同的意見,甚至會嚴厲地指責家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頂嘴,面對孩子頂嘴,很多家長覺得丟了面子。其實,孩子會頂嘴是好事,家長應該高興。
  • 孩子習得性無助,源於家長的教育方式
    而長期被父母批評、責罵,聽不到鼓勵的孩子,慢慢就會覺得真的是自己不行,表現差,時間久了孩子真的會變「笨」。有一種孩子「笨」,叫做「習得性無助」,他們因為心理狀態的問題,什麼都說不會做,成為父母眼中的「笨」。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 焦慮影響孩子身心,父母要正確緩解,幫助孩子擁有幸福的能力
    家長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容易著急上火,脾氣和心情都很糟糕;而孩子被家長逼著做這做那,失去了快樂的童年,還被揠苗助長,感受不到幸福。孩子的安全感跟父母息息相關,在生理需求和情感需求都得到滿足的時候,他們的內心才是安定的、平穩的。有的孩子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懷,發出的情感信號得不到接收和反饋,父母的忽視會導致他們抑鬱和焦慮。此外,孩子受到刺激和傷害後得不到正確的安撫,也會加劇焦慮,使其變得更加嚴重。
  • 家長如何應對孩子叛逆厭學,巧用3個原則,輕鬆解決孩子教育問題
    這幾天有很多家長聯繫我,開口幾乎都在問一個非常相同的問題,就是:孩子叛逆厭學怎麼辦?厭學的孩子如何溝通交流?厭學的孩子怎麼教育啊?遇到家長如此焦慮迫切的提問,我總是讓父母簡單的把孩子厭學的來龍去脈介紹一下,特別是導致孩子厭學的具體事件,我並沒有去與家長就孩子厭學原因展開分析。
  • 我們內心的衝突:3個方法剖析衝突的根源,幫你化解焦慮解決衝突
    你越是正視衝突並努力尋找解決方法,就越能獲得內心的自由和自我能力的提升。那為什麼又說內心衝突是神經症產生的根源呢?正常人和神經症患者的內心衝突是一回事嗎?作者說:本質並沒有什麼不同,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霍妮認為,孩子在和外界相處的過程中,因為外界環境中的不良因素,比如父母的冷漠,溫情的缺乏,被大人忽視,或者過度溺愛等等,都會讓孩子感覺不安全、不被喜愛、不受重視。簡單地說,就是感受到外界的敵意,還有自己的孤立無助,這讓他陷入了焦慮和不安。這就是作者說的基本焦慮。
  • 《讓孩子遠離焦慮》讓孩子走出焦慮,唯有父母引導
    分離性焦慮症—孩子對於與父母的分離感到焦躁。抑鬱症—孩子患有抑鬱症會內心沉重、憤怒,生活缺乏活力。「樹不能說話,所以我要為它代言。」焦慮的孩子正默默忍受著痛苦。越來越多成長中的孩子迫切需要家長的幫助。比如,如果孩子要咬手指時,提醒她可以握緊拳頭,或者給她一些小玩具,以此轉換注意力。當然,孩子的焦慮問題不只以上這些,關鍵在於家長如何正確看待這些問題,並引導孩子正確處理而不是一味指責。
  • 家長的焦慮,孩子的痛,這種教育得到的結果,只能是互相傷害
    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家長的焦慮,孩子的痛,這種教育得到的結果,只能是互相傷害!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電視連續劇《小歡喜》使人們看到了太多的父母焦慮。焦慮的孩子不能上好學校,焦慮的孩子的成績比其他人要差,焦慮的孩子不能跟上好的老師的步伐,而且父母的焦慮始終存在!這種焦慮,我相信只要你是父母,你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焦慮。這種焦慮有時會讓人們感到瘋狂,而你卻不知道如何緩解它。
  • 挫折教育會導致習得性無助,家長的引導,培養自我效能感才是關鍵
    成長需要經歷挫折,雖然家是避風港,但是家長們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足夠的韌性,在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不被輕易擊倒。關於挫折教育,很多家長可能會設法形成一些人為的「挫折」,但是這並不能改變孩子的挫折商。真正的挫折教育不在於製造問題,而是在問題出現後如何正確地引導孩子面對、解決的過程。很多家長在類似的情況下會有意識地讓孩子獨自面對,但有時候過猶不及,也許還會出現反效果。
  • 孩子哭鬧、整天找媽媽?這是「分離焦慮」,教你三招正確應對
    2.父母的溺愛如果父母在平時對孩子過分關懷、過度關愛,讓孩子一直處於家長營造的溺愛環境裡,那麼孩子是非常依賴父母的,所以才會離不開。一旦家長有事情,不在孩子的身邊時,孩子就會哭鬧、內心覺得不安。1.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孩子有「分離焦慮」的話,那麼孩子的內心是傾向於膽怯恐懼的。特別是孩子在嬰幼兒時期特別容易產生分離焦慮。
  • 臨近中考/高考,孩子備考焦慮,家長如何應對?
    ……種種擔憂湧上心頭,從而產生情緒上的焦慮緊張害怕等。所以,我們需要正確認識焦慮情緒心理研究表明,在面對重大考試,80%的學生都會存在焦慮緊張的情緒。這是人們面對環境刺激時出現的正常情緒反應,適當的焦慮會刺激一個人去努力,提高他的學習效率,有利於一個人目標的實現。
  • 孩子習得性無助,怎麼辦?聰明家長可以這樣做
    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提到了孩子可能由於長期處於一種習得性無助的狀態中,逐漸失去了學習的鬥志和動力,對學習和生活都表現出了一種無力感。習得性無助,這個是美國心理學家Seligman 在做動物實驗時提出來的。
  • 「我不行,我做不到」孩子的習得性無助,家長不要小看了
    ,讓孩子再嘗試學習騎自行車,孩子都非常消極地說「我不行,我做不到」。孩子的這種表現,多半就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簡單地來說,就是一種對現實無何奈何、不做任何反抗的行為和心理狀態。比如,孩子學習一樣東西,但是總是失敗,孩子覺得自己無能為力,便漸漸失去了信心,不再做任何努力性的嘗試。
  • 復學引發孩子焦慮失眠,老師家長可以這樣應對
    想到自己的前途可能因此而改寫,小陳愈發著急,越著急就越焦慮,整個人都憔悴了很多。家長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便帶著孩子來到醫院就診。結合病史、精神檢查及輔助檢查結果,小陳被診斷為焦慮狀態。對於學生而言,適度的焦慮也可以增強學習動力,以嶄新的姿態,飽滿的精神去應對嶄新的挑戰。但若焦慮過度,持續感到緊張不安,並且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就需要家長重視起來,及時疏導,甚至到醫院就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