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正孩子錯誤行為,先要走進他們內心世界
很多時候父母面對孩子往往會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事實上這是因為不能夠識別出情緒變化以及孩子的真正需求導致的。
孩子不同階段的成長需要父母的教育方式是不同的,同樣家長需要給孩子各種行為的反饋也是不一樣的才行。
尤其是孩子錯誤行為背後的原因家長一定要清楚,否則就只能是除了生氣發火之外並不能採取有效的方式解決。
所謂孩子的不良行為就是缺乏意識的控制或者正確的做法導致的對自己或者對別人造成損傷或傷害的行為。
一個錯誤行為的背後是因為孩子的信心不足,信心不夠強大的情況下就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目的,從而導致錯誤的行為。
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就先要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從而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更多的了解。知道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才行。
而這一切的前提都要在穩定的情緒下進行,如果家長抱有強烈的主觀意願或者不穩定的情緒,對孩子就不能客觀冷靜地看待。
家長需要通過自己的情緒來了解孩子的需求,一般來說面對教育,會經常遇到「煩,怒,受傷,無助」這四種消極情緒。
如果將這四種情緒往往會被家長認為是同樣一種情緒,這就說明識別情緒的能力還不夠。
孩子不會直接和父母說「我需要被關注」「我需要被認可」,他們可能會通過嘮叨,不斷圍著父母說這說那,又或者是想要幫忙卻選錯了方式等等惹得家長覺得很煩。
所以當家長覺得孩子煩的時候,那就說明孩子在尋求家長的關注,越是家長忙碌孩子想要湊前就越說明他們需要父母的關注。
如果這個時候父母一直強調要讓孩子專心做自己的事情,或者直接吼他們說孩子很煩,其實是沒有注意到孩子內心的需求,是一種變相的拒絕。
如果此刻家長的情緒表現為憤怒,那就說明需要的是權利和控制,也就是他們此刻正在試圖和父母爭奪控制權,想要自己做主,但表達的方式出現了問題。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控制一切的時候,很多時候都不想要聽別人的意見,只想要做自己。
但就是因為不會正確地表達,不會心平氣和直截了當地告訴對方,從而導致了雙方出現矛盾,大多數就是當著對方的面叫板,反抗或者直接敷衍一下。
自己不舒服的時候也沒有讓對方舒服,這就是造成憤怒的原因。
所以當家長覺得憤怒的時候,其實就是孩子想要和家長正確自我控制權的時候。換個角度來說這也是培養孩子自主能力最好的時候。
相信哪個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之後成為一個聽之任之甚至是唯唯諾諾的人。如果此刻孩子就是不想聽父母的,而家長用威脅或者強迫的方式硬要讓孩子聽話,傷害的不僅是親子關係,更多的也是在錯失培養孩子自主能力的好機會。
不要將一點小事擴大成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戰爭,要學著從自己的情緒中看到孩子的需求。
當面對孩子出現這樣的情緒時,說明孩子此刻需要的是家長公平公正地對待。被比較的滋味不好受,家長聽到孩子拿自己和同學的家長做對比不舒服,換位思考孩子被父母和其他同齡人對比也不會舒服的。
也就是說平常孩子經常被不公平對待的時候,他們就會找機會用相同的方式去報復回去,也就是用這樣的話術來評價家長。
所以父母覺得失望,受傷,自責的時候那就說明平常對待孩子沒有足夠的公平和客觀。
這種行為不是一天兩天造成的,很可能是很多小事累積之後出現的問題。只是今天突然就受不了了,於是爆發出來說出的話讓家長覺得不舒服。
很多家長出於本心是希望孩子能夠變得更好,但是由於錯誤的用詞或者說話方式和態度,讓孩子心理覺得受到了傷害。
如果此刻家長的情緒是無助,無能為力的話,那就說明孩子此刻需要的是自我能力的提升。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在不斷前進,朝著希望的目標奮鬥和努力,剛出生的孩子從來都不知道什麼叫作失敗,跌倒了他們會自己爬起來繼續往前走。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地產生了很多自卑的念頭,覺得自己不夠好,對很多事情都無能為力,能力不足的感覺讓人覺得很無助。
但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個需要被挖掘的寶藏,能力不足只是一方面而且是暫時性的,一時的失敗不代表永遠都無法成功。
當家長覺得無助的時候,說明孩子需要能力和技能的提升,只是他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於是就選擇放棄。
家長此刻要做的就是放手,儘可能地給孩子機會,讓他們自己去做,家長做得越多孩子就越會覺得自己能力不夠。
每個家長都希望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給他們助力,而不是為他們洩氣,但往往很多孩子的問題都會反映在家長自己的情緒中,如果能夠敏感地察覺到以上四種負面情緒,那麼也就能夠感知到孩子需要什麼樣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