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你回想一下,當你發現孩子沉迷遊戲時,你的反應是什麼?又是怎樣跟他溝通的?
我接觸過的家長的反應,大致都是這樣的發展過程:首先呢,是好言相勸,給他講道理,遊戲不是什麼好東西,別玩了。
可孩子不聽。
家長就開始嚴格管束,規定必須幾點到幾點才能玩。
可孩子還是經常拖延玩遊戲的時間,甚至在家長睡著以後自己再爬起來偷偷玩。
家長發現以後,這還了得,只好採取高壓手段,強制孩子刪遊戲APP、甚至沒收手機。
當然也有一上來就採取暴力手段的,我就見過有爸爸看見孩子玩遊戲,一把搶過來把手機摔地上的。
可這樣就真的有效了嗎?
很遺憾地說,未必。
孩子現在當著你的面把遊戲刪了,可在你看不見他的地方呢?他有沒有偷偷玩,你知道嗎?
現在很多遊戲甚至都沒有APP,直接在微信小程序裡就能玩,你能把微信給他刪了嗎?
退一萬步講,即使你沒收掉他的手機,他就真的不對遊戲上癮了嗎?
有一個家長曾經狠狠教訓過他玩遊戲的孩子,狠到什麼程度呢?這個孩子聽到遊戲這兩個字就緊張,可別人玩的時候他還是忍不住站在後面看。
所以說,遊戲靠壓,是壓不住的。
而在壓的過程中,家長不懂得孩子,孩子不理解家長,反而讓親子關係變得越來越疏遠和淡漠。
所以,我們不妨換一種態度對待孩子。
這就是我想重點表達的,家長要跟孩子不做對手,做盟友。
什麼叫盟友呢?就是,你們是有共同目標的、是並肩作戰的。
事實上,當你跟孩子因為遊戲發生衝突時,可能並不是孩子單方面玩遊戲的問題,而是你們之間的合作和信任出現了問題。
美國現代實踐派兒童心理學奠基人魯道夫·德雷克斯提出了一種觀點,說,不論什麼時候, 當我們命令或者強迫孩子做事情,就會導致權力之爭。
你可能覺得驚訝哈,父母和孩子之間吵個架吼幾聲,怎麼還成了「權力之爭」了?
是的,你沒聽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家長和孩子之間也會存在證明雙方力量的爭鬥。
在很多父母心目中,孩子年幼無知,不明事理,尤其是在玩遊戲這件事上,好好說他不聽,說明他缺乏自控力,那麼,我有權力去要求你放下手機,你必須按我說的做。
而在孩子這一方呢,他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有自己的需求、見解和行為,對父母所說所做的一切有積極或消極應對的能力。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總覺得自己是大人了,非常厭惡父母的這種強加權威,不願意受到控制或支配,並且想通過辯解、牴觸等方式證明自己的權力。
孩子越牴觸或反著來,家長越覺得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損害,越想獲得對孩子的主導權,言辭越來越激烈,越來越憤怒,孩子也相應越來越鬥志昂揚。
雙方的這種權力之爭,讓家庭變成了一個戰場,沒有合作,沒有和諧,只有怒氣和爭鬥。
只有當父母跳出權力之爭,認識到自己和孩子之間不是對手,而是有著共同目標、是並肩戰鬥的盟友時,才能轉變思路,思考除了強迫孩子外,還有沒有別的辦法能把孩子從遊戲中拉出來。
所謂盟友,是指雙方有著共同目標,並且互相信任並肩作戰的。想成為盟友,有兩點很重要。一是了解你的盟友想要什麼,二是了解你自己想要什麼。
首先,了解你的盟友想要什麼,了解孩子沉迷遊戲背後的需求是什麼。
有的孩子可能是尋求在同伴中的認同感,有的孩子可能是尋求遊戲即時反饋和即時獎勵帶來的成就感和自我滿足感,有的孩子則可能是因為孤獨無聊,不知道該幹什麼而沉迷遊戲。
總之,父母要去細心觀察和體悟,找出孩子沉迷遊戲背後的需求。
其次,了解你自己想要什麼,父母要覺察到自己擔心孩子沉迷遊戲背後的本質是什麼
很多家長自己不玩遊戲,覺得遊戲是個洪水猛獸,孩子一沾上遊戲就學壞了。
有的家長自己玩遊戲,每天花不少時間在遊戲上,但是卻不讓孩子玩,覺得遊戲成年人才能玩,小孩子就應該把心思放在學習上。
不管是哪種家長,潛意識都覺得,遊戲是對孩子不好的,孩子容易上癮,所以拼命想阻止孩子玩遊戲。
但就像前面說的,家長越阻止、孩子越想玩,雙方陷入權力之爭。
但其實,我們仔細想想,遊戲跟看電影、看小說,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嗎?
沒有吧。從實質上講,遊戲不過是一種娛樂方式。
那麼父母為什麼會格外對遊戲保持警惕呢?
當然是因為遊戲非常容易讓孩子沉迷進去。
說到底,父母擔心孩子沉迷遊戲的本質,不在於遊戲,而在於孩子的沉迷,在於擔心孩子沒有處理好學習和娛樂的關係,沒有合理安排好時間。
了解到這一點後,父母就能直擊核心痛點,知道下一步的目標,而不再糾結於「你必須聽我的」的這種權力之爭了。
作者簡介
朵拉:心理學博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