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這樣,我就生氣了」,家長用情緒控制孩子,傷害比效果威力大

2020-08-28 小D育兒家

朋友來找我聊天,跟我說了一件事。她下班回家,便看見孩子坐在榻榻米上玩積木。孩子看見她回來了,便叫他過去一起玩。不一會功夫,他便和孩子堆起了一座小房子,孩子也非常的高興。

這時候她婆婆從廚房出來問到:「什麼事這麼高興。」孩子高興的指著他們的作品給奶奶看。後來該吃飯的時候,她叫孩子來吃飯,孩子一直不為所動。她過去拉孩子起來吃飯,孩子還是不聽話,不吃飯還是要玩。她生氣的吼道:「你怎麼不聽話,如果再這樣,我就生氣了!」孩子興許被嚇到了,乖乖的去洗了手。

雖說表面上這種方式是可以起到顯著的效果,其實這也是孩子對她的一種妥協,並沒有起到顯著的教育意義。

有很多時候,我們想要阻止孩子做一件事情時,常常會說:「你再這樣,我就生氣了!」然後孩子就會立馬乖乖聽話。

但是,當家長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就是在試探用情緒控制孩子。

研究調查顯示:

如果家長經常對六歲以前的孩子說「你在這樣,我生氣了」,孩子會慢慢養成消極的負面人格,很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

如果家長總是想著用情緒控制孩子,這就喪失了教育的意義。

一、「再這樣,我就生氣了」會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1、內心產生恐懼

在《媽媽是超人》中有一個片段:安迪過去把大麟子手中的玩具奪下來,說「我來弄!」大麟子接著說「哥哥生氣了」,害怕地跑進了媽媽的懷抱。其實安迪沒有生氣,是大麟子自己想像的生氣。

在孩子不好好吃飯,各種挑食的時候,家長就會說:「你要是再挑食,媽媽就生氣了。」

當孩子哭鬧著要玩具時,家長就會說:「你再不乖乖聽話,我就讓警察叔叔把你抓走了。」

長此以往下去的話,以後孩子聽到別人說生氣了,就會從內心感到恐懼。每當孩子看到或者感覺到別人對自己的情緒不對或者說話語氣重了一點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聯想到「他生氣了。」


2、不被當回事

《孩子:挑戰》有一個片段中說,媽媽的說教會對孩子產生免疫,這樣孩子就成了一個「媽媽的小聾人」。這種「耳聾現象」,最後的結果就是只會針對所有跟他講道理的人。

家長們經常說:「再這樣,我就生氣了」這樣的話,雖然起到了威懾的作用,但是並沒有指出孩子的錯誤,也沒有制止孩子的行為,這樣就會導致孩子把這句話當成是家長跟他開的玩笑,完全不當回事,甚至下次還會再犯。

例如:家長在陪孩子拼圖,孩子一把把拼圖給打亂了,家長假裝板起臉來說:「我生氣了!」孩子感覺到家長是在假裝生氣,微微一笑,家長立馬也跟著笑了起來。這種情況,孩子就會知道家長的生氣就是一種「遊戲」,為了這種遊戲,他以後會破壞的更起勁。

3、認識不到自身的錯誤

如果我們不告訴孩子他那些行為是錯誤的,只是一味的跟孩子說我生氣了,孩子就不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小孩子天性活潑,讓他安安靜靜坐一會的話,不到十幾分鐘就去調皮了。例如:在電影院看電影的時候,小孩子老是大聲說話,前邊的阿姨回頭善意的說:「麻煩您看好小孩,請說話小聲點。」這時媽媽扭頭跟孩子說:「別再說了,阿姨都生氣了。」

這種做法無疑是在告訴孩子:阿姨生氣的時候你就別說話了,阿姨不生氣的時候你就可以說話。孩子根本沒有認識到在公共場合大聲說話是不對的,這樣的情況還會接二連三的出現。這種情況如果父母不及時的給出正確的指引,孩子的內心就會萌生出錯誤的想法。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難免會犯錯誤,也正是這一次又一次的錯誤讓孩子成長了起來。如果家長沒有給與正確的引導,只是用誰誰誰會生氣來簡單地回應,孩子就不會知道正確的做法是什麼,以後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


二、面對孩子的錯誤行為,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1. 指出孩子的錯誤,並加以正確的引導

孩子不聽話或者總是犯錯,其實都是有原因的,可能是因為身體不適,或者是心理上的不舒服,還有可能是想要引起家長的注意。我們要更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然後採取相應的措施。最重要的是要具體的指出孩子的錯誤,要用平和的心去對待,而不是訓斥,要對事不對人。

例如:孩子喜歡亂扔東西,首先指出錯誤,家長要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是不文明的,這樣做家裡邊就會變得很亂,而且還會影響街坊鄰居。然後給孩子準備一垃圾桶,並且引導孩子把垃圾丟在垃圾桶裡面,培養孩子的習慣。

2. 採用計時隔離法

孩子在犯錯誤以後,害怕會被責罰,情緒會比較激動,如果溫柔的方法不能控制情緒,那就用「及時隔離法」試試看。

《美國人怎樣處罰孩子》有篇文章,美國人教育孩子有一個特別的做法叫「timeout」,翻譯為「計時隔離」。

雖然看似像我們常說的「關禁閉」,但是兩者有著根本的區別,計時隔離法是給孩子一個獨處的空間,讓孩子自己思考,而不是不聞不問的關禁閉。

例如:和孩子單獨處在一個房間,然讓孩子坐在床上,給他足夠的時間冷靜下來。同時視線不要離開孩子,要一直關注他。如果孩子還是比較躁動,就可以抱住孩子,但是不要著急溝通,讓他感受到他是被愛的,給他足夠的安全感。當孩子完全冷靜下來以後,再對孩子的錯誤進行分析和正確指引。


三、如何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孩子犯錯是在所難免的,大多數家長的誤區就是與孩子爭對錯,強迫孩子認錯,雖然孩子低頭認錯了,但是還是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在哪裡,正確的做法是:

1.講究方式方法

家長要讓孩子清楚自己錯在哪裡,並且告訴孩子讓他錯不是為了讓他聽話,而是為了幫助他找到正確的方法達成自己想要的目的。例如:孩子為了玩玩具而打了別人,這樣做是不對的,應該徵求玩具持有者的同意才可以玩。

2.尊重孩子是否認錯的權利

孩子是否認錯的權利,是孩子的,而不是家長的,家長需要尊重孩子的權利,指導和等待孩子理解自己的錯誤,然後主動改正它。

總之,孩子犯錯的時候千萬不要說:「你在這樣我就生氣了」這樣的話,小孩子都會犯錯,家長要做的就是穩定孩子的情緒,發現孩子的錯誤,然後給予正確的引導。如果家長引導正確,孩子每一次犯錯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你是怎麼處理孩子犯錯的問題呢?有沒有用對方法呢?一起來討論吧。

相關焦點

  • 「再這樣,我就生氣了」,父母用情緒控制孩子,傷害比效果威力大
    導讀:「再這樣,我就生氣了」,父母用情緒控制孩子,傷害比效果威力大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再這樣,我就生氣了」,父母用情緒控制孩子,傷害比效果威力大!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再這樣,我就生氣了!」家長別用情緒控制孩子,傷害比效果大
    孩子總有不聽話的時候,這時父母總會覺得很心累。於是,部分家長為了讓孩子聽話,會在孩子"任性"的時候用情緒威脅控制他們,比如說"再這樣,我就生氣了!",往往能取得不錯的效果。可是,這種做法到底合不合理呢?
  • 「你再這樣,媽媽就生氣了」,家長想用情緒控制,壞處卻比好處大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父母會恐嚇自己的孩子說「你再這樣,我就生氣了哦」,「寶寶不能這麼做,媽媽會生氣的」等,希望能夠通過這些具有威脅性的話語來讓孩子變得聽話。但其實這種方式,對於孩子的教育是十分不利的,只能起到暫時性的效果。
  • 「媽媽,你生氣好可怕」,控制不好情緒的家長只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可是,每次吼完孩子,就覺得特別後悔。真的不知道怎麼辦。有一次,又吼完兒子,然後讓他睡覺,兒子忽然跟我說:媽媽,我抱抱你,你別生氣了。家長發的脾氣卻仿佛是孩子做了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一樣。面對孩子扔筷子,家長明明可以有一百個可以讓孩子改掉這樣壞毛病的辦法。但偏偏用了最極端的一個。看似讓孩子長了記性,但是,卻也給孩子的心靈造成了傷害。
  • 孩子不知哪錯了,惹母親生氣離家出走,情緒控制是家長必修課
    情緒控制是父母的必修課家長們應該非常明確一個道理,發脾氣沒有任何實質的效果,反而還會影響孩子的健康與心理髮育。所以,對於父母來講,掌握控制情緒的方法是一門必修課。第一,放下自己成人的思維方式。家長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會不由自主的用成人的思維方式去看待孩子身上發生的事,這種方式讓自己走進了一個無解的「死胡同」,這就是家長始終不理解,孩子為什麼總是錯、說了那麼多遍還是做錯的根本原因。
  • 孩子脾氣暴躁,無法控制情緒,家長3個方法引導他們負面情緒
    導語: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人們也很容易受到情緒影響,做出一些舉動。甚至有的人會被情緒影響做出一些瘋狂的舉動,做完又後悔莫及。生活中家長也會經常遇到一些開心的事情或者是一些工作上的困難,都會導致家長顯得異常。其實很多孩子也會有這樣的情緒,但是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不知道如何引導,造成孩子出現傷害。
  • 孩子脾氣暴躁,無法控制情緒,家長3個方法引導他們負面情緒
    其實很多孩子也會有這樣的情緒,但是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不知道如何引導,造成孩子出現傷害。前幾天去一個閨蜜家玩耍,正好碰到閨蜜教育她的孩子小天。小天剛步入初中,孩子也進入了青春期,小天對於閨蜜的教育有點不耐心了。但是閨蜜還老是指責小天的錯誤,講述一些大道理。
  • 「再這樣,媽媽就生氣了!」你還在用情緒操控孩子嗎?
    用「生氣了」制服孩子,背離了教育的初衷孩子一犯錯,大人就用生氣來制服他,其實就是企圖用情緒「操控」孩子,怒火之下的家長,往往會把真正想要表達的內容忽略,讓孩子接受到錯誤的訊息,背離了教育的初衷。不僅如此,孩子還會模仿家長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遇到事情十分情緒化,也動不動用「生氣」要挾別人,不利於情商的培養。用「生氣了」制服孩子,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微博上看到一位網友的吐槽,覺得非常有道理。
  • 如何阻止孩子發脾氣?控制情緒家長可以這樣教
    孩子的臉三月的天,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是他們天真可愛的特點,但同時也是令家長頭疼的問題。孩子發脾氣儘管不會造成什麼樣的損失,但儘早學會控制脾氣對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是有很大幫助的。性格雖然是天生,但情緒的表現方式卻是孩子通過後天模仿習得的,如果家長動不動就摔摔打打,破口大罵,那麼耳濡目染之後的孩子同樣也會經常以不好的方式去發洩自己的情緒。
  • 父母情緒波動大,無意間傷害孩子,了解「情緒管理」有效避免
    我們的父母每當想要批評孩子了,請先換位思考一下,然後再喊停,那麼這個效果就會好很多。2、學會記錄自己的負面情緒負面的情緒有時是在自己無意識的狀態中發生的,這就導致很難避免,那麼如果真的發生了,對孩子造成傷害了,家長們首先要接納這樣的一個不完美的自己,然後每天的晚上都做一個回想,回想自己這一天哪裡有出現過情緒暴走的情況,記錄下來,然後進行反思。
  • 孩子這3個部位,家長再生氣也打不得,性格和心理的傷害更大
    而體罰的工具無非就是用手、小尺子之類的。但是有的家長就比較直接了,直接拿起桌上的課本砸向了孩子的腦袋。李女士急忙把孩子送到醫院,醫生檢查說孩子腦震蕩!可能會造成孩子一輩子的後遺症。李女士沒想到自己的一時失手,竟讓孩子遭受了這麼大的傷害。
  • 《生氣的亞瑟》:一本絕無僅有的情緒繪本,探索孩子情緒的真相
    在這本繪本中,講的是一位孩子生氣了,但是,他的家人並沒有與他講大道理,讓他控制情緒,而是通過簡單的文字和富有表現力的圖畫,讓亞瑟的情緒爆發出來,用一種誇張的手法使亞瑟看到了自己的情緒,並最終知道了生氣是一種可怕的情緒,是具有破壞力的。通過荒誕的故事情節,讓孩子自己找到了答案。
  • 「再這樣,媽媽就生氣了」,你還在用情緒操控孩子嗎?
    「你再不好好吃飯,奶奶生氣了!」等等。大人們似乎認為,只要讓孩子意識到家長生氣了就會乖乖地聽話。事實上,家長總是對孩子說「我生氣了」,就是企圖在用自己的情緒操控孩子,很容易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心理研究顯示,對6歲前孩子經常性生氣,會讓他形成消極的負面人格,產生自卑、內向、憂鬱的心理,而且害怕與人相處,久而久之,為了不惹別人生氣,為別人而活成了他不得不接受的現實。
  • 不要用情緒來教育孩子 家長控制情緒是最好的教養
    我們應如何做父母  不要用情緒來教育孩子 家長控制情緒是最好的教養  大家都知道
  • 大吼大叫的父母,毀的卻是孩子!3招教你如何控制情緒
    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看過德國的經典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主要講的是一隻可愛的小企鵝孩子和企鵝媽媽之間的一些非凡經歷。「今天早上,我媽媽發脾氣,衝著我生氣地大叫。結果,嚇得我全身都散開飛跑了。父母生氣時的怒吼也許只是一分鐘的事,但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卻可能很深。孩子可能會慢慢變得性格退縮,不自信,做事優柔寡斷。一些孩子從此變得「乖巧」、「聽話」。但這種乖巧、聽話卻僅僅是為了討好父母才這樣做的。也有一些孩子可能會模仿大人的表現,遇到問題也會大吼大叫,情緒化嚴重。這一切一切的原因,都是由於父母的情緒化嚴重。
  • 孩子生氣時,家長的態度很重要,聰明的家長都這樣回應
    ,於是我把她拉到身邊,跟她說:「丟東西是很正常的事,可以生氣,但生氣解決不了問題,每個人都會丟東西,比如有人丟作業,還有媽媽丟了孩子呢。說完這些,她情緒平復了一點,但依然效果不大,因為理論是空洞的,她能聽得懂,但並不能幫她解決問題。
  • 教育孩子時要「溫柔不生氣」?這樣的育兒毒雞湯,別再喝了
    面對著快要把整個屋頂都掀翻的熊孩子,他們根本忍不住不生氣,更沒辦法做到溫柔。所以,做不到的爸爸媽媽就會懷疑自己:做不到"溫柔不生氣",我這個家長是不是當得太失敗了?看著孩子滿臉淚痕的模樣,自己心裡也不好受。
  • 家長的情緒影響孩子性格,李玫瑾:好的教育,是家長學會控制情緒
    如果父母不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放任暴躁易怒的情緒表達出現在孩子面前,將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具體表現為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經常和父母產生對立的衝突,甚至會出現叛逆的情緒,故意和父母對著幹,通過暴怒的情緒表達來發洩自己內心受到的傷害。這兩種性格上的改變,對孩子都具有很多負面影響,將會嚴重阻礙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應該注意自己的情緒表達方式。
  • 孩子情緒易失控,一生氣就打人,我該怎麼辦?
    ​提起孩子的「壞脾氣」,不少爸媽都在育兒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孩子發脾氣扔東西大吼大叫甚至動手的情況。有些家長會「以暴制暴」對於孩子的發脾氣行為亦會一言不合就「拳腳相加」,另外一些家長往往是「千依百順」哄著孩子,只要不發火,要什麼給什麼。然而無論是哪種方法結果大多都沒有好轉,孩子的壞脾氣反而變得更加嚴重。
  • 別再說「別哭,別生氣」了!家長做到這幾點,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最近,我聽到同事跟我說,不知道為什麼孩子上幼兒園之後脾氣變得越來越差了,昨天本來想讓孩子跟同學玩一會,但是由於玩具被打翻了,孩子就在那哭了半天,家長哄了半天才好。還有一位家長說,自己的孩子出門玩耍時不小心摔了一跤,就立馬哭鬧不止,覺得現在的小男孩真的是越來越嬌氣了。其實,3-6歲是孩子情緒管理的黃金期,面對這個階段的孩子,家長別再說「別哭,別生氣」了!家長做到這幾點,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