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來找我聊天,跟我說了一件事。她下班回家,便看見孩子坐在榻榻米上玩積木。孩子看見她回來了,便叫他過去一起玩。不一會功夫,他便和孩子堆起了一座小房子,孩子也非常的高興。
這時候她婆婆從廚房出來問到:「什麼事這麼高興。」孩子高興的指著他們的作品給奶奶看。後來該吃飯的時候,她叫孩子來吃飯,孩子一直不為所動。她過去拉孩子起來吃飯,孩子還是不聽話,不吃飯還是要玩。她生氣的吼道:「你怎麼不聽話,如果再這樣,我就生氣了!」孩子興許被嚇到了,乖乖的去洗了手。
雖說表面上這種方式是可以起到顯著的效果,其實這也是孩子對她的一種妥協,並沒有起到顯著的教育意義。
有很多時候,我們想要阻止孩子做一件事情時,常常會說:「你再這樣,我就生氣了!」然後孩子就會立馬乖乖聽話。
但是,當家長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就是在試探用情緒控制孩子。
研究調查顯示:
如果家長經常對六歲以前的孩子說「你在這樣,我生氣了」,孩子會慢慢養成消極的負面人格,很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
如果家長總是想著用情緒控制孩子,這就喪失了教育的意義。
1、內心產生恐懼
在《媽媽是超人》中有一個片段:安迪過去把大麟子手中的玩具奪下來,說「我來弄!」大麟子接著說「哥哥生氣了」,害怕地跑進了媽媽的懷抱。其實安迪沒有生氣,是大麟子自己想像的生氣。
在孩子不好好吃飯,各種挑食的時候,家長就會說:「你要是再挑食,媽媽就生氣了。」
當孩子哭鬧著要玩具時,家長就會說:「你再不乖乖聽話,我就讓警察叔叔把你抓走了。」
長此以往下去的話,以後孩子聽到別人說生氣了,就會從內心感到恐懼。每當孩子看到或者感覺到別人對自己的情緒不對或者說話語氣重了一點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聯想到「他生氣了。」
2、不被當回事
《孩子:挑戰》有一個片段中說,媽媽的說教會對孩子產生免疫,這樣孩子就成了一個「媽媽的小聾人」。這種「耳聾現象」,最後的結果就是只會針對所有跟他講道理的人。
家長們經常說:「再這樣,我就生氣了」這樣的話,雖然起到了威懾的作用,但是並沒有指出孩子的錯誤,也沒有制止孩子的行為,這樣就會導致孩子把這句話當成是家長跟他開的玩笑,完全不當回事,甚至下次還會再犯。
例如:家長在陪孩子拼圖,孩子一把把拼圖給打亂了,家長假裝板起臉來說:「我生氣了!」孩子感覺到家長是在假裝生氣,微微一笑,家長立馬也跟著笑了起來。這種情況,孩子就會知道家長的生氣就是一種「遊戲」,為了這種遊戲,他以後會破壞的更起勁。
3、認識不到自身的錯誤
如果我們不告訴孩子他那些行為是錯誤的,只是一味的跟孩子說我生氣了,孩子就不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小孩子天性活潑,讓他安安靜靜坐一會的話,不到十幾分鐘就去調皮了。例如:在電影院看電影的時候,小孩子老是大聲說話,前邊的阿姨回頭善意的說:「麻煩您看好小孩,請說話小聲點。」這時媽媽扭頭跟孩子說:「別再說了,阿姨都生氣了。」
這種做法無疑是在告訴孩子:阿姨生氣的時候你就別說話了,阿姨不生氣的時候你就可以說話。孩子根本沒有認識到在公共場合大聲說話是不對的,這樣的情況還會接二連三的出現。這種情況如果父母不及時的給出正確的指引,孩子的內心就會萌生出錯誤的想法。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難免會犯錯誤,也正是這一次又一次的錯誤讓孩子成長了起來。如果家長沒有給與正確的引導,只是用誰誰誰會生氣來簡單地回應,孩子就不會知道正確的做法是什麼,以後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
1. 指出孩子的錯誤,並加以正確的引導
孩子不聽話或者總是犯錯,其實都是有原因的,可能是因為身體不適,或者是心理上的不舒服,還有可能是想要引起家長的注意。我們要更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然後採取相應的措施。最重要的是要具體的指出孩子的錯誤,要用平和的心去對待,而不是訓斥,要對事不對人。
例如:孩子喜歡亂扔東西,首先指出錯誤,家長要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是不文明的,這樣做家裡邊就會變得很亂,而且還會影響街坊鄰居。然後給孩子準備一垃圾桶,並且引導孩子把垃圾丟在垃圾桶裡面,培養孩子的習慣。
2. 採用計時隔離法
孩子在犯錯誤以後,害怕會被責罰,情緒會比較激動,如果溫柔的方法不能控制情緒,那就用「及時隔離法」試試看。
《美國人怎樣處罰孩子》有篇文章,美國人教育孩子有一個特別的做法叫「timeout」,翻譯為「計時隔離」。
雖然看似像我們常說的「關禁閉」,但是兩者有著根本的區別,計時隔離法是給孩子一個獨處的空間,讓孩子自己思考,而不是不聞不問的關禁閉。
例如:和孩子單獨處在一個房間,然讓孩子坐在床上,給他足夠的時間冷靜下來。同時視線不要離開孩子,要一直關注他。如果孩子還是比較躁動,就可以抱住孩子,但是不要著急溝通,讓他感受到他是被愛的,給他足夠的安全感。當孩子完全冷靜下來以後,再對孩子的錯誤進行分析和正確指引。
孩子犯錯是在所難免的,大多數家長的誤區就是與孩子爭對錯,強迫孩子認錯,雖然孩子低頭認錯了,但是還是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在哪裡,正確的做法是:
1.講究方式方法
家長要讓孩子清楚自己錯在哪裡,並且告訴孩子讓他錯不是為了讓他聽話,而是為了幫助他找到正確的方法達成自己想要的目的。例如:孩子為了玩玩具而打了別人,這樣做是不對的,應該徵求玩具持有者的同意才可以玩。
2.尊重孩子是否認錯的權利
孩子是否認錯的權利,是孩子的,而不是家長的,家長需要尊重孩子的權利,指導和等待孩子理解自己的錯誤,然後主動改正它。
總之,孩子犯錯的時候千萬不要說:「你在這樣我就生氣了」這樣的話,小孩子都會犯錯,家長要做的就是穩定孩子的情緒,發現孩子的錯誤,然後給予正確的引導。如果家長引導正確,孩子每一次犯錯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你是怎麼處理孩子犯錯的問題呢?有沒有用對方法呢?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