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峽時報》11月21日文章,原題:中國的最新出口品是其世界觀烏幹達記者羅納爾德·卡託像許多從未踏足中國的非洲人一樣,一直以為中國是個發展中國家,只不過地位日益上升、在非洲足跡不斷擴大而已。但今年2月參加中國政府贊助的一個媒體獎學金項目抵達北京後,他的印象改變了,「從到這裡的那刻起,我對中國印象徹底改變。中國有很多面,有時讓人覺得是發展中國家,有時是發達甚至第一世界國家。」他說中國太大太複雜,卻沒受到西方媒體公平報導,「要認識和理解真實的中國,就必須身臨其境,可能還要在這裡生活。」
過去10年裡,中國政府可以說是軟實力和文化出口的最大花費者。喬治華盛頓大學的中國事務專家沈大偉估計,現在中國花在相關項目上的資金約為每年100億美元——比美英法德日花在軟實力上的資金總和還多。中國一直加大努力推銷自己並試圖將本國信息傳播開來,世界各個角落都能感受到這種努力。
卡託參加的為期10個月的項目是中國公共外交的核心組成部分。該項目始於2014年,最初面向非洲記者,後擴大到南亞和東南亞國家的記者,明年將擴大到中亞國家。項目提供的深度和接觸官員的機會,顯示中國是多麼願意花錢讓外國人通過親身接觸認識中國。參與者說該項目使他們有機會近距離觀察當代中國。《印度快報》記者納倫德拉·阿普爾瓦說,他頻繁報導中印洞朗邊界對峙,但「從未被晾到一邊或被排除在外」。
中非問題專家莉娜·阿卜杜拉表示,參加項目的學員常自費回中國深造。許多人會駐留中國,或從自己國家報導中國,「我與過去的參與者交流過,顯然他們對中國政府贊助該培訓項目心存感激。」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會自然而然更同情中國的世界觀。但許多人表示,在華經歷將有助於他們更公平地報導中國。(作者Lim Yan Liang,陳俊安譯 )